明媚态观音铜像
明媚态观音铜像
黄铜造,明代,通高50厘米,座高9厘米。观音头饰花冠,全身披几道缨络,几乎裸体,赤足踏于莲花座上,右虚步,略侧身站立,身段窈窕,曲线分明,颇富韵味。右手平胸施说法印(佛像手印之一,以拇指与中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象征佛说法之意),左手下垂,指呈兰花状。她体态轻盈,姿态婀娜,神态悠闲自若,容貌俏丽妩媚,裙带临风起舞,静中带动,俨然像一个追求美好生活的妙龄少女,因而被人们昵称为“媚态观音”,有外国游人称之为“东方维纳斯”。此造像雕刻细腻,比例协调,造型精美,保存完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为研究千姿百态的佛教造型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现藏宜宾市博物馆。
观音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化身,对老百姓而言,观音代表着善良、美丽、公正、幸福。因为她普度众生,因为她慈悲为怀,因为她代表的精神,最贴近老百姓的美好愿望。因此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是很重的。观音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而是在两汉时期随着古印度佛教的北传,进入中国的。随着佛教的发展,在佛教艺术中,出现了媚态观音、紫竹观音、鱼蓝观音、千手千眼观音、滴水观音、送子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等许多变形观音像。如鱼蓝观音,寿涯禅师曾作《咏鱼蓝观音诗》,称:“窈窕风姿都没赛,清冷湿露金栏杯”。在宋代的一些话本中,开始有说唱观音者,并对其进行了刻意地充分描绘,甄龙友题《观音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把美女观音作为“西方美人”。由观音的定德之像,转变为美女形观音,是将其天国的神祇而降至人间来,艺术家赋予她更多的人间气味和美感,表现了她慈悲,救苦的内在心灵和外型美,如五代时期数珠石刻观音,主题观音像,肌肤所具有的弹性感,青春妙龄少女的魔力,称“媚态观音”。佛教认为,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多种多样,众生的需求和愿望不尽相同,应有众多的无边法力和智慧去度济众生。因此遍护众生、遍观世间千手千眼观音产生了。这些千奇百怪的观音形象,有的依据佛经,有的只是随形,或者是世俗人们的需要而命名,而塑成的。蔡永红 文/图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