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锡林郭勒文化——庙宇及宗教文化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锡林郭勒文化——庙宇及宗教文化

  第一节 萨满教

  喇嘛教传入本地区之前,萨满教曾经是蒙古民族信仰的宗教。萨满,为通古斯语音译。萨满教一度在蒙古社会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威。成吉思汗时代,萨满教成为蒙古帝国的主要宗教。蒙古民族有自己的萨满,即巫师。这些萨满,不仅有男,也有女。认为萨满并非凡人,而有着超自然的能力,能保护民族,去病消灾,预言未来,能替人求生儿女,保佑生活平安,生产顺利。敬萨满如敬神灵,家中有事,多求助于萨满以佑平安。萨满行法时,口诵咒语,狂癫乱跳,如痴如狂,还备有特别的法器,如鼓、鼓锤、衣、帽等物。萨满教没有统一的组织,统一的经典、教义,统一的活动规范。本地现存的祭敖包,最早是萨满教的宗教活动。信奉萨满教的人们,集中于敖包山,祭祀天地、日月、祖先等。巫师自称传递天意,在施法时可与天界各位神灵接触来往,传达旨意。祭祀中备有供品,并由萨满教徒主持。

  第二节 藏传佛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佛,梵文“佛陀”的音译简称,也作“浮屠”、“浮图”、“佛驮”,意思是“觉悟”、“觉者”。公元前5世纪左右,由古印度北部迦吡罗卫国位于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后来他被尊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一般认为他出生于公元前565年,逝世于公元前485年,相当于我国春秋时期。生活在距今二千五六百年以前,与我国孔子同时。他一生所演说的教义,被信徒们记录整理,形成了经、律、论三大部,就是后世所称的“三藏”。他本人也被尊称为“如来”,意思是“成正觉”,被奉为佛祖。俗称如来佛或大佛菩萨。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归依佛教,将佛教传入全印度及邻国,以后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教派。所谓佛教就是“佛的教法”、“佛陀所说的宗教”。即以佛陀释尊为开祖而尊崇信奉的宗教。佛教的分类有三种:一是分为二乘,即小乘与大乘,也称声闻乘与菩萨乘;二是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是分为南佛教和北佛教。此外,也有分为显教、密教以及自力教、他力教的。佛教的中心思想是缘起说。这是佛教独有的特征,是佛教与其他宗教、哲学不同的地方。缘起,即“依缘而起”,就是“借着种种条件而产生现象的原理”。现象是无常的,常常生灭变化,但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变化的法则就是缘起。佛教不是哲学或科学。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是佛教对人生的基本看法。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四条神圣的“真理”。

  中国汉语系佛教大约从公元1世纪起,经过魏、吴、两晋以至南北朝公元220~580年先后译出大量佛教典籍,给佛学者提供了有利条件。隋唐公元581~907年时代佛教取得了很大成就。唐代佛教已形成了八个主要宗派,都属于大乘的。中国藏语系佛教传入西藏地区的时间,比汉族地区晚得多。其发展过程大约可分为前弘期佛教和后弘期佛教两个时期。前弘期佛教大约从公元640年开始,到公元840年为止,共200余年。在这个时期佛教开始传入西藏,并建立寺庙,塑绘佛像,度人出家,建立们僧制度僧伽为梵文音译,简称“僧”,意思是“众”,四个以上出家人结合在一处,叫僧伽传译经典,讲习弘布等。后弘期佛教是指西藏佛教自郎达玛王辛酉公元841年,唐武宗会昌元年灭法后,一直没有出家的僧众,经百余年,才有卢梅等去西康学佛法。回到西藏建僧伽,弘扬佛教,直到现在,约一千余年,西藏佛教从未中断。这一时期,史称“西藏后弘佛教”。从公元1042年阿底峡尊者到哦日以后的百余年中,形成许多教派。如噶当派后演义为格鲁派、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宁玛派俗称红教、格鲁派俗称黄教等。元朝时期,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传入内地和蒙古地区。明代以后,喇嘛教主要以格鲁派黄教派传入内蒙古地区,清代达到极盛。格鲁派黄教14世纪末叶明洪武年间宗喀巴·洛桑札巴从青海到西藏传习经典。当时西藏各教派互相争斗,广大群众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就是这时,宗喀巴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他创立了融各派为一体的新教派——格鲁派着黄衣黄帽,简称黄教。16世纪中叶,格鲁派已传遍西藏各地,僧人总数占全藏人口的四分之一,几乎每家每户都信奉格鲁派。达赖、班禅原本在格鲁派中同为教师,是宗喀巴的两个弟子。当杰出的宗教家宗喀巴圆寂时,曾遗嘱达根敦珠巴和凯珠杰·格勒巴桑二弟子世世转世,前者主前藏,后者主后藏,掌理教务。明清时期均受中国政府册封,对西藏社会影响极大。

  喇嘛教是藏传佛教的俗称,是中国佛教的一支。13世纪初,喇嘛教开始传入蒙古地区。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曾去过西藏。同年西藏萨迦派第五祖八思巴随侍忽必烈,忽必烈及王妃、子女皆从其受密教灌顶,皈依藏传佛教。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封八思巴为帝师,兼领西藏13万户,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启西藏被僧侣贵族统治之开端。元上都建成及成为陪都后,城内外建有不少喇嘛教寺庙。当时的喇嘛教即红教,受到皇帝、贵族的推崇。而那时民间仍然信奉萨满教。红教在广大蒙古族牧民中没有基础。元朝末年,红教日趋腐化。元朝灭亡后,由于连年战争,蒙古地区同西藏、中原一带的交通阻断,于是喇嘛教由衰落而一度消失。

  14世纪末,宗喀巴对宗教实行改革,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创造了著名的格鲁派黄教。“格鲁”藏语音译,意为“善规”。为使黄教能在西藏取得稳固的统治地位,宗喀巴的弟子们就极力争取封建主的支持。黄教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传入蒙古地区的。明代,黄教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并逐步取代了萨满教。16世纪后半期,土默特蒙古俺答汗的势力扩展到青海,继而进入西藏地区,俺答汗接触到喇嘛教后,曾多次邀请西藏高僧到蒙古地区传教。因而有书这样写道:“蒙古敬信黄教,实始于俺答。”由于俺答汗的大力支持,黄教在蒙古地区,尤其是漠南一带广泛流传。16世纪末叶,黄教流传到蒙古的察哈尔部。为迎请格鲁派领袖人物索南嘉措,俺答汗征得明朝同意,在青海建寺,由明帝命名为“仰华寺”。公元1578年万历六年,俺答汗在仰华寺会见索南嘉措,封“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之号,索南嘉措赐俺答汗“转千金轮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之称号。并在仰华寺召开法会,举行了隆重的入教仪式。蒙古受戒者多达千人。此后,黄教寺庙在蒙古地区纷纷建立。公元1585年万历十三年索南嘉措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为俺答汗举行葬礼,乘此机会向蒙古各部首领传扬黄教,各部首领一一归依。为了便于在蒙古族群众中传播黄教,索南嘉措就安排栋科尔呼图克图为自己的代理人,常驻蒙古地区。其代理人对黄教在东西蒙古地区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宗教权威与蒙古正统的汗权结合,使喇嘛教得以广泛推行。黄教的传播也得到了明朝统治者的支持。因为明朝为蒙古封建主们的频频侵扰所苦,看到佛教能够制约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封赏出塞传经的喇嘛,并给予经济帮助。对营建寺庙的不仅派出工匠,而且提供建筑材料。黄教的传入,对蒙古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就连蒙古的史学、文学、艺术以及风俗习惯都打上了喇嘛教的烙印。比如著名的文学、史学著作《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等都以佛教思想贯穿全书。

  清朝时期,统治者认为“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推行“蒙地建一庙,胜养十万兵”的政策。到了清朝中期,是喇嘛教的极盛时期。仅内蒙古地区就建造喇嘛庙上千座,喇嘛人数达十余万人。其中锡林郭勒盟就有大小庙宇192座。多伦的汇宗寺和善因寺最兴盛时,喇嘛多达三千余人。贝子庙的极盛时期公元1889—1923年有喇嘛1200人。特别一提的是公元1691年康熙三十年多伦会盟时,康熙皇帝封哲布尊丹巴一世呼图克图为大喇嘛,成为喇嘛教黄教最大的活佛之一,是漠北地方蒙古喇嘛教最大的活佛和封建主。同时批准在多伦兴建汇宗寺,并请第五世达赖喇嘛的大弟子,在京师主持喇嘛教事务的章嘉呼图克图到汇宗寺住持,掌管漠南蒙古各部喇嘛教事务。成为内蒙古地区格鲁派最大的活佛,在清代,与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并称为蒙藏四大活佛。由于清廷对喇嘛教的扶植和支持,加之蒙古封建主的积极推崇,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蒙古民族凡是婚嫁、搬迁、生老病死,都要请喇嘛卜凶问吉。遇到灾难,也要请喇嘛念经,求神保佑。喇嘛庙成了蒙古民族宗教活动的中心。民国年间,锡林郭勒盟的喇嘛教愈加普及,几乎家家都有出家的喇嘛。

  第三节 曾光临锡盟草原的九世班禅大师

  中央电视台在一套黄金时段曾播出电视连续剧《班禅东行》,描写了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六世班禅大师在乾隆年间,历尽千辛万苦,取道青海、蒙古,到承德避暑山庄,与乾隆皇帝举行历史性会晤,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巨大贡献的故事。剧中,大师不顾个人安危,亲临“天花疾魔肆虐”的阿拉善草原,为众多患者诵经祈祷的感人场面,令我们这些草原上的后来人过目难忘。

  历史上,除六世班禅外,还有一位班禅到过草原,他就是在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方面同样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九世班禅大师。

  班禅额尔德尼九世本名曲吉尼玛,公元1883年生,公元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经清廷批准,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坐床典礼。1911年辛亥革命后,遭亲英势力欺压迫害,1923年逃出西藏,辗转内地,呼吁停止内战,加强藏汉民族团结。20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班禅大师应邀到草原讲经。他先后到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锡林浩特、乌珠穆沁、苏尼特等地方。所到之处,都受到草原僧俗各界的隆重接待。1928年9月,班禅大师来到阿巴嘎草原讲经。当年十一月初二,班禅大师光临贝子庙锡林浩特,并在此住了较长一段时间。这期间,贝子庙第七世活佛阿格旺罗布仓巴拉登群金时为6岁,于翌年正月十五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时,向班禅求得寺庙法规和若干佛经教义,并从五月初十开始在庙里举行灌顶法会。五月十二,班禅莅临贝子庙七世活佛被正式聘请为该庙主持的仪式,班禅大师即席对其作了称颂。法会期间,贝子庙朝拜者及锡林郭勒广大民众都接受了“洗礼恩典”。五月十五法会结束,阿巴哈纳尔草原为祝福班禅大师,庆贺法会圆满,还举行了空前隆重的那达慕大会。

  1931年,九世班禅到苏尼特右翼旗唪经。班禅莅临时,旗“王府门前用黄布铺路百米,当地各寺庙代表及信徒几千人夹道恭候,法器共鸣,鼓乐齐奏”,“集聚在道路两旁的喇嘛及信徒向班禅行五体投地之礼”。班禅在草原讲经期间,锡盟各旗王爷集资十万银元,在苏尼特右旗滂江和乌珠穆沁右旗为其建筑了两座佛寺行宫。同年,九世班禅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封为“护国宣化广慈大师”。1937年大师返藏途中,受到西藏亲英势力阻止,同年底在青海玉树结古寺圆寂。

  第四节 庙 宇

  汇 宗 寺

  汇宗寺,亦作彖宗寺,内蒙古地区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寺庙,在锡林郭勒草原多伦县城关镇内,当地俗称“东大仓”。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清朝皇帝康熙在多伦淖尔今多伦附近会见内外蒙古各部、旗王公、台吉,史称“多伦会盟”,并应蒙古封建王公所请,答应“愿建寺以彰盛典”,开始修建寺院,翌年开始修建。汇宗寺庙质为木架结构,殿高15米,座落在条石基础上,殿体前为包厦。殿分上下两层,由1米粗的20根大梁木支撑着,为九九八十一间之尊数,整体造型相当精致美观。殿顶是蓝色琉璃瓦滚龙脊造型,塑有可与黄金相比的1.5吨金黄色风磨铜庙顶一个,八卦图一个,羚羊两只。在主殿院落内有5层殿院,南北长达一里半左右,东西宽约百米。于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三月全部竣工。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赐寺名为“汇宗寺”,康熙亲题匾额,御书汇宗寺碑文和汉白玉碑一对。用蒙、汉、满、藏四种文字记述建寺缘起经历。汇宗寺有跳舞场佛事跳鬼、大山门、天王殿、钟鼓楼正大殿上下两层、东西配殿、官仓、佳仓、后殿等,巍然耸立,金碧辉煌。汇宗寺由章嘉呼图克图即章嘉活佛为该寺住持,为政教合一为主的寺庙,执掌漠南内蒙古地区宗教事务,供管蒙旗政务。各旗均派一名喇嘛高僧来此寺庙,成为口外最大的喇嘛教寺庙,庙内常驻喇嘛1000余名,每名喇嘛年饷银50两,由租银地及各旗县供给。此外距汇宗寺方圆周围30公里的土地、出产均划归此寺。汇宗寺与19年后建起的善因寺相仿,但占地规模,庙宇建造范围,比善因寺约大两倍。现仅存部分建筑。

  善 因 寺

  善因寺是清朝雍正年间由国库拨款,专门为章嘉呼图克图修建的喇嘛教寺庙。善因寺同汇宗寺均为喇嘛教格鲁派黄教著名寺庙,建于多伦县汇宗寺西南一公里处,是雍正皇帝在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为表彰章嘉呼图克图的功绩,“将行遣官发帑金十万两”建造,当地俗称“西大仓”。善因寺比汇宗寺更加壮丽,为章嘉呼图克图“主持兹寺,集会喇嘛,讲习经典,广行妙法”之所。善因寺以传统建筑为主,庙门上镏金大匾,雍正御笔“敕建善因寺”。左右各有一匾。一块书“声闻届远”为康熙帝御笔,一块“情海真如”是乾隆帝御笔。山门内塑四大天王,每尊高约5米,山门两旁是四角飞檐的鼓楼和钟楼,里面置有铜钟巨鼓,撞击之声,可传数十里之遥。越过山门是重檐叠顶的宝殿,堂殿两旁各有一座建筑精致的碑亭,各有一块5米高的汉白玉雕成的盘龙龟驮石碑。善因寺与汇宗寺相同,庙质均为木架结构,殿高十几米,坐落在条石基上。殿体前厅为包厦,殿分上下两层,由18根大梁支撑。上殿为81间意为九九之数,整体造型十分美观精致,别具一格,殿顶覆盖着黄绿色琉璃瓦。

  善因寺南北长1里,东西宽1.5里,四周归属本庙宇房屋125所,官仓5座,佛仓3座,佛殿15间,行宫1所。大殿分9层,每层均设配殿,东西牌楼、钟楼各一所。全庙有房屋1500余间。善因寺兴盛时期是在清朝末年,由于频繁战乱和人为破坏,庙宇现仅存山门、钟鼓楼及少许房舍。

  贝 子 庙

  贝子庙位于锡林浩特市“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山下,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乾隆帝赐汉名为崇善寺,蒙古名称为班迪达葛根庙,号称清朝内蒙古四大名庙之一。先后历经七代活佛,经过六次大规模的扩建,共花费白银174万余两建成。现存庙宇均为清代建筑。

  此庙因由治旗贝子巴拉吉道尔吉与巴拉珠尔隆德布一世活佛主持兴建,故称贝子庙。关于建庙,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清朝乾隆年间,从西藏、青海远道而来的传教者巴拉吉尔隆德布,来到锡林郭勒草原后被美丽如画的锡林河九曲弯陶醉,于是他就决定在这里留下来。草原上的牧民们听说从千里之外的喇嘛教圣地来了位活佛,便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一时间香火日盛。为表示对活佛的敬意,贝子经过两年的筹措,准备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便请活佛选择建庙的地址。活佛面对如此美丽的草原,竟一时没有了主意。经与贝子商议,决定按宗教惯例,在大兴土木的前一年,分别在西南面的宝拉根乌拉、正北面的额尔敦乌拉、东南面的格义阿木乌拉、西北面的热宝拉格乌拉等四座山前插上四支箭,等待来年春暖花开时以开黄花的那座山为庙址。在焦急的盼望中,春风吹开了冰封的锡林河,碧绿的河水缓缓流向无垠的草原,滋润着百花争相绽放,这时,活佛、贝子带着众人直奔西南的宝拉根乌拉山,插箭的地方是一片洁白的小花,活佛说:“白花代表财富,此方财源丰富,可以发财。”众人又转向西北面的热宝拉格乌拉山,又见一朵朵蓝色的马莲花。活佛说:“蓝花代表兴旺,此方人畜日盛。”还剩两座山了,就是见不到黄花,活佛、贝子的心情渐渐沉重起来。众人涉过清澈迷人的锡林河,来到东南方的格义阿木乌拉山上,只见漫山遍野的山丹花,像火一样燃烧,微风吹来还向人点头微笑,然而谁又能笑得出来呢?活佛和贝子感觉浑身乏力,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北面的额尔敦敖包山下,当他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上敖包山时,在一片茂密的草丛中,终于发现一小朵金黄金黄的花……时间在这时停滞了,空气在这时凝固了。人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猛然间,一阵惊天动地的欢呼声响彻山上山下。活佛激动得热泪盈眶:“黄色象征吉祥,此地是建庙的最好选择。这朵小黄花,是长生天在喻示我众。”就这样,庙址选在了额尔敦敖包山下,额尔敦敖包山也因为有著名的贝子庙相依偎,才名扬草原。

  贝子庙整体上以朝克沁殿(行政教务殿)、却日殿(哲学殿)、明干殿(活佛殿)三座庙宇为中心,包括了珠都巴殿、曼巴殿、宗喀巴殿、东克尔殿、新拉布仁殿等八座主大殿及呼图格图达喇嘛庙、罗本喇嘛庙、甘珠尔庙、农乃庙等十几座小殿庙,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各个殿内均有反映蒙古族历史的生产、生活的壁画。庙内设有时轮学部、医学部、密教部、显教部。喇嘛最多时达1200多人。一直到20世纪初,贝子庙终日香烟缭绕,诵经声和钟鼓声不绝于耳。

  贝子庙建筑群是内地与蒙古地区、蒙古族与汉族共同创造并凝聚蒙汉民族文化的古代建筑瑰宝,曾拥有铸造、雕塑的佛像几千尊,各种绘画镂刻工艺品几万件,收藏各种经卷上千种。雄伟富丽的庙宇建筑,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特点,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建筑艺术上,汉、藏多民族艺术风格融为一体,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历史上亦是内蒙古北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活动的中心,在中国北方尤其是内蒙古地区享有盛名。在其极盛时期作为著名佛教学府之一,与包头五当召、四子王旗锡拉木仑召、达茂旗百灵庙同为内蒙古西部四大藏传佛教寺庙。据史料记载,1929年九世班禅曾到此诵经传教。

  贝子庙也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派人到贝子庙开辟工作,建党建政。这里曾为中共锡察巴乌工委所在地。“文革”期间,贝子庙的部分建筑遭到破坏。

  1993年,贝子庙被锡林浩特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由盟、市、自治区文物部门及国家民族宗教部门共同投资175万元,对庙宇的却日殿和珠都巴殿进行了修缮,修复后的两殿已正式对外开放。2004年,又对该庙进行了全面修缮,重修后的贝子庙焕然一新,基本恢复了原来的规模。

  附:《贝子庙碑文》暨《贝子庙重修碑记》

  贝 子 庙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八日公布

  锡林浩特市人民政府立

  贝子庙蒙语称班迪达格根苏默,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后经七代活佛六次大规模扩建,形成了以朝克沁、明干、却日三庙为新拉布仁共八座寺庙组成的汉式构制大型建筑群。贝子庙气势宏大,各庙自成一体,独立布局,各主要大殿为重檐楼阁式,曾保存丰富的佛学、医学、绘画、雕刻和建筑方面的珍贵资料,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解放战争时期,贝子庙作为中共锡察工委所在地,在内蒙古的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贝子庙重修碑记

  贝子庙始建于公元一七四三年汉名崇善寺为清乾隆御赐亲书经七代活佛六次护建而有今日之宏大规模是时为内蒙古藏传佛教著名学府及中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经半世纪自然与人为损毁建筑功能改变珍贵文物流失庙宇日趋残损部分建筑早圯主殿仅剩框架各界痛心疾首公元二OO三年贝子庙抢救保护由市委政府姜树文包湖春发起民营企业家牧林巨资襄助自治区文化厅高延青刘昭和批准并派古建专家李应龙统领命老青城博览园有限公司提纲有赵文耀包勇敢苗文胜张汉君刘柱等辅助内蒙古文物处苏俊王大方亲任监理从是年三月至今年八月修复朝克沁明干却日三大殿之现存建筑复修主寺山门钟鼓楼使古刹重现昔日庄严崇善寺之大气更甚往日矣善举承自治区领导储波陈光林任亚平陈朋山郝益东郭子明周维德包俊臣及巴士杰吴龙杨仁迭等视察鼓励盟领导刘卓志荣天厚张雁卿朝伦巴特尔白志明王中和邓月楼其其格吴久冰及赵吉瑞李询等光临指导市领导斯琴毕力格特木勒哈斯张玉枝温同江张国忠游晓阳华永胜张春林齐振华海明及文化宗教建设规划城管文物等部门排忧解难中行白少云阎丽等鼎力支持并多凌瑞赵勇士范全志等无私奉献集储君之功使国家文物得以妥善保护文化精粹得以发扬光大艺术科技得以永垂青史僧人信众得以弘法处所中央政策得以宣昭民间善哉犹期这方净土能为传承历史文脉造福草原百姓庇护周边生灵尽力焉崇善寺修复开光之日勒石永志纪念

  公元二OO四年八月赵文耀撰文

  查干敖包庙

  在苏尼特草原深处有一座名庙叫查干敖包庙,庙址在查干敖包苏木锡林查干敖包西南恩格尔满达拉。此庙建于第十二甲子木马年公元1741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清朝乾隆帝赐名:福佑寺。

  查干敖包庙的最初创建者是早于查干葛根的拉布楞寺喇嘛——阿贵葛根鲁布桑诺尔布。他出生在土默特草原,从小在大召寺今呼和浩特大召当沙弥,曾到塔尔寺、拉布楞寺朝见学经。公元1688年来到苏尼特草原,在苏尼特左翼旗乌勒敖包山洞讲经论道修行,故得名“山洞活佛”。在当地王公官吏资助下,他从收受施舍布施中,积累相当数目的金钱和牲畜,在公元1694年于满都呼日勒查干敖包苏木所在地修建一座小庙,名叫满都呼诵经庙。公元1708年,鲁布桑诺尔布赴外蒙古库伦拜会大活佛哲布尊丹巴,表达建庙的意愿,得到赞同,哲布尊丹巴答应无偿供给木料。翌年,鲁布桑诺尔布专程赶赴多伦诺尔、张家口、归绥今呼和浩特等地招募工匠,协定运输车辆,开始最初的建筑。公元1714年活佛住处宫殿建成,公元1717年建成东拉布楞殿,公元1726年建成主庙——大雄宝殿,分两层,方180丈,上盖筒瓦,瓦顶分两节,上为锥形,是蒙藏四合院式寺庙建筑群。公元1805年修建东克尔学殿和明安殿。公元1891年,扎木彦理格什德扎木素继活佛之位,他就是近代史上扬名草原的宗教名流——查干葛根。

  在查干葛根时代,查干敖包庙宗教事业达到最高峰。1900年,他建造满巴学殿,1912年开始建拉木林殿,重修金寺。1932年5月班禅额尔德尼到查干敖包庙下榻讲经,此庙因而名声大振。查干敖包庙的建筑风格属于中原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此庙经5代活佛连续经营,陆续扩展成为拥有11座大殿,下属12个诵经会,14个佛仓的喇嘛黄教大庙,僧徒最多时达1000余名,四时诵经声不断。草原四面八方来朝见、施舍的信徒络绎不绝,庙内为传经需要,还有专门刻印经文的作坊。并设有学校及皮革、砖瓦、纺织、缝纫、木工制作、木器加工等手工艺作坊,周围20公里以内供沙毕纳尔们家庙牧户放牧居住。1937年日伪占领锡林郭勒草原,查干敖包庙走向衰落,仅剩僧徒335名。“文革”中,查干敖包庙这一宏伟壮观的历史古建筑群,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庙内珍品被洗劫一空,仅剩古福佑寺。现修茸及修复的有福佑寺、西廊配房、东西配殿,有喇嘛35名。

  温都尔庙

  温都尔庙位于锡盟苏尼特右旗朱日和镇东7公里的布图木吉苏木境内,寺名“营造乐法广会寺”。此寺庙是旗多罗杜棱郡王那木吉乐旺楚格之弟阿格旺丹比扎拉森(图布敦托延)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甲申岁所建,初建时期,于全旗各寺庙招收16名僧侣进行法事活动。至1945年,该庙已有200多个僧侣,有八座佛殿。寺中藏有金佛、各种佛具、活佛喇嘛的传记、佛经等珍贵文物。温都尔庙由大喇嘛掌管,还有分别负责掌管寺庙的行政、内务、财产、畜群、诵经、档案、伙食等事务的喇嘛。

  此寺庙位于旗札萨克王府旁边,历史上曾是一座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于一体的举足轻重的寺庙。1931年,第九世班禅应邀莅临此寺坐床讲法。

  此庙是四合院式建筑,分前后两院,正房两侧为厢房,现院内建筑尚存。为盟级文物保护单位。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