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达摩难陀法师:南传法句经故事集 第十九品 法住品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7日
来源:   作者:达摩难陀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达摩难陀法师:南传法句经故事集  第十九品 法住品

收受贿赂的法官

  卤莽处事的人不公正,智者应该辨别是非邪正之后,才下判断。 (偈 256)

  有智慧的人不卤莽从事,反而依法断事,护持正法,所以又是守法者。 (偈 257)

  有一天,几位比库在沙瓦提城化缘后,正要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路上,天下大雨,他们就在法庭的大厅避雨,却看见几位法官当场收取贿赂之后,任意裁决案子。回到精舍后,他们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比库们!法官如果在断案时受到金钱的影响,就不是遵守法律的公正法官。但如果能聪明地评估证据,然后公正断案,就是遵守法律、公正的法官。」

  愚人才会骚扰别人

  多言的人,不一定就是智者;只有寂静、无敌怨、不伤害他人的人才是智者。 (偈258)

  有一群比库不管在精舍或村落里,总是在进食的时候惹事生非。有一天,他们羞辱一些沙马内拉,并且夸口道:「注意!只有我们才是聪明的,有智慧的!」他们接着把精舍搞得乱七八糟,然后扬长而去。

  佛陀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后,说:「比库们!多话、辱骂或威胁他人的人没有智慧。只有内心不怀恨意,不伤害他人的人才有智慧(注)。」

  注:  佛法中,「慧」是洞澈世间无常、苦、无我的正确知见。又分为三种慧:

  1.「闻所成慧」:听闻而得的智慧。

  2.「思所成慧」:思惟而得来的智慧,西方实证科学就是这种智慧。

  3.「修所成慧」:禅修所证得的高级智慧。这种智慧胜过纯粹的逻辑推理。

  「慧」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它是八正道的第一项(正见),七觉支之一,四神足之一,五力之一,也是五胜根之一。慧具足才能够清静,证得究竟解脱。

  知识不等于领悟

  经常说法的人,不一定就是精通佛法的人;虽然听闻的佛法不多,但却能心领神会、如法奉行的人,才是精通佛法的人。 (偈259)

  沙瓦提城附近的果园里住着一位名字叫伊咕达那的比库。虽然他只能熟记一首佛陀无问自说的偈,但是他彻底明白其中的法义。只要有机会,他就劝别人修习佛法,并且诵这首偈语给人听。每次他诵完偈语之后,森林里的守护精灵就很热切地鼓掌称赞他。有一次,两位娴熟三藏的比库在众多比库的陪伴下,前来他停留的精舍,他就邀请他们分别说法。这两位比库问他在这么偏僻的地方,会有很多人愿意来听法吗?他告诉他们,甚至森林里的精灵都会在每次说法后,鼓掌称赞。

  于是这两位比库轮流说法。但结束时,森林里却静悄悄的。他们十分困惑,怀疑伊咕达那刚才所说的话。但伊咕达那坚持说精灵会来听法,并且鼓掌赞叹,他们就要他亲自说法。他便用扇子遮在身前,然后背诵佛陀的偈语。背诵后,精灵一如往常地热切鼓掌赞叹。陪伴他们前来的比库们看见这种情形后,认为森林里的精灵对伊咕达那比较友善。

  比库们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我不认为多闻且经常说法的人就对佛法有正确的知见。相反的,懂得不多,只知一首偈语,但完全了解四圣谛,经常正念现前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人。」

  年龄不是判断的标准

  上座 (译注),不是因为头发灰白;只是年岁增长的人,不过「年齿徒长」而已。 (偈 260)

  明白四圣谛与正法、不杀生、戒行具足、调伏欲望,去除烦恼的人才是真正的上座。 (偈 261)

  有一天,一群比库前来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明白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问他们,进来的时候,有没有看见一位上座?他们说没有,但却瞥见一位沙马内拉。

  佛陀说:「比库们!那不是沙马内拉,而是上座。我不因为人的岁数大就称之为上座,任何人究竟明白四圣谛,而且不伤害别人,才是上座。」

  译注:「上座」即「长老」。

  虚张声势

  妒忌、悭贪和虚伪的人,即使有辩才,相貌堂堂,也不是善良的人。------262偈

  连根拔除烦恼的智者,是真正善良的人。------263偈

  僧团的惯例规定年轻的比库和沙马内拉必须服务他们的老师。服务的范围包括洗涤、染袈裟和其它细微的工作。有些比库羡慕资深比库能享受这种服务,也希望有如此的待遇。他们就向佛陀建议,让这些年轻比库在接受资深比库的授课和督导之后,也接受他们的指导。

  佛陀知道他们的动机,断然否定,并且劝诫他们:“比库!虽然你们可以侃侃而谈,但我不认为你们发心善良。发心善良的人遵守梵行、不贪,而且不作恶业。”

  好辩的比库

  一个人即使剃除头发,但若破戒,妄语,仍不是比库。充满欲望和贪爱的人,怎么可能是比库呢?------264偈

  究竟熄灭所有大小恶业的人,才是比库。------265偈

  哈达卡比库喜欢和人辩论。若他屈居下风,就继续挑战对方,并约定在另外的地方和时间再辩论。他每次都会提前抵达,然后说对方没来是承认失败的表现。他往往接着夸口说:“看啊!那些蠢笨的人不敢来和我辩论,他们都被我打败了。”

  佛陀知道后,劝诫他:“比库!你怎么会有这种行为呢?比库虽然剃除三千烦恼丝,但若如此夸口,是不恰当的。只有彻底去除恶业和骄傲的人才是比库。”

  谁才是比库

  只知向人乞讨的人不是比库 (注1),只有持戒的人才是比库, 而不是只知向人乞讨的人. (偈266)

  超越善恶业,勤修梵行,生活中奉行戒定慧的人才是真正的比库 (注2)。 (偈267)

  从前有一位婆罗门习惯向别人化缘。有一天,他心里想着:「一般认为化缘为生的人就是比库。那别人也应该以比库称呼我。」有这种想法后,他就向佛陀说,应该称呼他比库。佛陀说:「婆罗门!如果有人只知化缘为生,我不称呼他为比库。邪见、行为不正的人不是比库。只有察觉五蕴无常、苦、无我的人,我才称呼他为比库。」

  注1:「比库」字面的意义是“乞讨的人”,但比库并不乞讨,比库只是静静地站在门口化缘。

  人们布施什么,比库就吃什么。

  注2:只知化缘,而不持守全部比库戒律的人,不可称之为比库 。

  沉默不代表智慧

  愚痴无明的人虽然默默不语,仍然不是牟尼(智者),智者如同手拿天平的人,受持善法而舍弃恶法,是真正的智者。

  也因此,是明了内外五蕴的智者。 (偈268/269)

  一些不是佛陀信徒的苦行者在接受供养后,会对布施者说些赐福的话,如:「愿你 们远离危险,祝你们兴旺,财源滚滚来,愿你们长命百岁。」相反地,佛陀的弟子比库 们在接受供养之后,却默默不语。这是因为佛陀证悟以后的前二十年,要他们如此的。 当时的人就加以比较:「苦行者祝福我们,而敬爱的比库却什么也没说。」

  很多比库向佛陀反应这件事,佛陀从此要所有的比库在接受信徒的供养之后,也要 说一些适如其分的祝福。从此以后,大众在供养之后,也能够听到比库们适当的祝福 , 而心满意足,并且建立信心。但另有其他的苦行者则讥讽地说:「我们严格遵守牟尼的 传统,保持沉默,而沙门乔达摩的弟子则在公众场合讲说法义。」

  听到这种蔑视的话后,佛陀说:「比库们!有些人沉默不语是由于无明和胆怯,有 些人则是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深奥的知识。只知保持沉默的人不是牟尼,只有克服恶业的 人才是牟尼。」

  人如其名

  杀生的人不是圣者,不害有情众生的人,才是圣者。(偈270)

  渔夫阿利亚住在沙瓦提城北边的城门附近。有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阿利亚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在化缘后回精舍的路上,和众多比库走到阿利亚钓鱼的地方。阿利亚瞥见佛陀时,放下钓鱼竿,走到佛陀身边。佛陀就当着他的面,询问所有比库的名字,最后佛陀也问他的名字。他告诉佛陀他的名字是阿利亚。

  佛陀告诉他,他名字的意思是圣者,但圣者不伤害任何众生,而他却夺走鱼的生命,实在有辱他的名字。他明白佛陀鼓励他放弃杀害众生的生活方式,更要培养对众生的慈悲关怀 (注)。

  备注:追求解脱的人绝对不可杀害任何生命,不管其生命多么小或卑微。一切众生必需绝对尊重所有的生命,才能与宇宙究竟和谐。当今的自然保护理念和运动与此一理念相应。

  证阿拉汉果甚难

  比库!尚未证得阿拉汉果之前,千万不可因持戒、苦行、多闻、证禅定、独居僻静处,或因“我享受凡夫所不能的出家乐。”而心生满足。------271/272偈

  有一次,一群比库戒行严谨,他们之中有些比库严格奉行苦行,有些则已经证得阿那含果(不还果),他们认为既然已有这些成就,要进一步证得阿拉汉果很容易,有了这种想法之后,他们就去面见佛陀,佛陀问他们:“比库们!你们证得阿拉汉果了吗?”他们说他们已经修行到某一程度,所以要证阿拉汉果并不困难。

  佛陀告诫他们:“虽然你们戒行严谨,或者已证得阿那含果,但你们不可因此自满,并且认为只差阿拉汉的境界一点点而已。除非你们已经彻底去除烦恼,否则绝对不可认为自己已经证得阿拉汉果了。”
 

返回目录

-----------------------------------------------------------------------------------------------------------

更多达摩难陀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