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3日 星期一 农历12月14日
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31日
来源:   作者:南怀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非相和空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大家要注意啊!刚才讲叫我们学佛的人要不住相,不住相布施,先说明不住相的福德,这个智慧成就的功德,智慧是无比的大,无量无边。现在进一步真正告诉我们,怎么样见佛?很严重啊!我们大家学佛都想见到佛。他对须菩提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不可以身相来看见佛呢?

  佛经上说,佛有三十二相,与我们一般人不同,佛有八十种随形好,有八十种跟随他那种特别的身相来的好。譬如他一出来可以放光,这个我们都做不到,佛的手一张开,指头与指头像廉子一样,是连着的。上次我们讲过,他舌头吐出来,可以抵到发根,各种各样不同,每一种相有每一种相的功德,多生累劫修来的。譬如人拿花、香来供佛,来生变漂亮人,小姐们要注意!衣冠供佛,来生不怕没有衣服穿,而且身体健康。多拿医药来布施,来生一辈子不会生玻前生悭吝医药的布施,这一辈子多灾多难多疾病,种种都是因果报应。所以佛为什么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这是果报来的,因为他多生累劫都在止于至善,都在修行,所以有这个福德生相,这是讲他活着的相。他的兄弟阿难,比他差一点,有三十种相好,差两样。翻译经典的鸠摩罗什法师,也是三十种相好。

  这里佛说,你可不可以用有形的形相来看佛呢?这是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的问题。须菩提答覆世尊:‘不也,世尊。’同学们注意啊!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那么你或许会说,庙子里为什么要弄个偶像拜呢?那不是偶像啊,真正的佛同其他许多宗教一样,是反对拜偶像的。那为什么画的佛,塑的菩萨都可以拜呢?答案是四个字‘因我礼汝’。因为我的形像存在,你起恭敬心拜下来,那个像是一个代表而已。你这一拜不是拜我,是拜了你自己,你自己得救了。任何宗教最高的道理都是一样,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你这一念真诚的恭敬下来,不要说画的真佛,就是拜一个木头,拜一块泥巴也罢,诚敬的一念专心,你本身就成功了,就得救了。这叫‘因我礼汝’,这并不是拜我啊!佛说的,是拜你自己。你自己什么?你的心,你的诚敬。

  所以,不但不能以这个偶像认为是见佛,即使是佛在世的时候,都不能看他肉身为师,那是着相。有一个人着相,楞严经中阿难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佛问阿难:你为什么跟我出家?阿难说我看你相貌好,又放光,决不是欲念来的。佛就骂他:你这个笨人,你着相了,是爱漂亮出家的。因此他碰到摩登伽女,有此一劫,这就是着相,所以佛说不能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什么理由呢?真正那个不生不死的身,不是这个肉身,肉身还是有生死,修持到活一千年,最后还是要死。譬如说,佛教里头有一位禅师叫宝掌千岁,活一千年,在印度活了五百年,因为没有悟道,晓得将来大乘佛法要到中国,先到中国来等着。等到见了达摩祖师,又在中国活了五百年,大陆上好几个地方都有他的庙子,名字叫宝掌和尚。像迦叶尊者留形住世,那更不讲,所以,长寿的人是有,那是肉身的相,还不是不生不灭的。肉身尽管长寿,五百年还是五百年,一千年还是一千年,而永远不生不灭的,并不是这个肉身相,而是法身。那个法身,不能拿形象来见,所以佛接着吩咐我们一句重要的话。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到了这里,鸠摩罗什特别加重语气,佛特别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四句很重要,要特别注意把握祝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你说打起坐来有境界,不打坐就没有了;境界就是相,凡所有相,都是不实在的。

  怎么样才见到真正的佛呢?见到法身才是真正与佛相见了。若见诸相都不是相,这不是讲空啊!一般多解释成空,那是乱加解释,既然是空的,何不译成一个空的,那该多好啊!他只说,‘若见诸相非相’,非相是什么?没有给你下定论!所以一般人念金刚经,在这里自我下个定论,认为是空,那是你的想法,不是佛说的;佛只说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重点是,佛只告诉你不是相,并没有告诉你空!道理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无所住

  法报化体相用

  金刚经第五品的主要中心就是四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中提到的四句偈,究竟是那四句?这是千年来一个大问题,因为经文中间还有四句,最后的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是四句。现在第五品首先碰到这四句偈,希望大家研究时要特别注意。现在再回到第五品,佛说不应该以身相见如来。

  我们晓得在佛学里,成佛可以得到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因此有些庙子塑的佛像,同样的像三尊排列在一起,代表三身;这是说过去大陆上的大庙子。唐代以后,道教兴起,也同样仿照这个情形三清排列,就是上清、太清、玉清,也是三身,这是谈到宗教的情况。其实不论东方西方,一切宗教都有相当程度的互相模仿。

  现在我们晓得成佛有三身,清净是法身,圆满是报身,千百亿形像不同是化身。我们推开佛法的立场不谈,专从佛学的观念来看,法身就是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借用现代的观念来说,就是一切的能源。报身是所谓的现象,法身是体,所谓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就是不要把现象当作本体。至于化身,是他的变化的作用。换句话说,法、报、化三身,拿哲学的观点来看它,就是体、相、用。宇宙间一切的事物,它本身都有体相用。譬如水是体、水泡了茶,茶是它的相;做了酒,这个酒也是相,不管是酒是茶是冰淇淋,那个水的本身性质是法身,是体;同样的一滴水,变化各种不同的现象,那是它的用。在理论上,这是我们必须先要了解的法、报、化三身。

  在佛法里讲,修持成功的人,禅宗所谓大彻大悟,也就是金刚经上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悟是悟的什么呢?是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就是法身,也就是心经上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金刚经的开经偈所说:‘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也是指法身而言。一念不生全体现,也是指的法身,法身是无相的。

  至于圆满报身,就是修持方面。前面我们也提到佛有三十二种特殊的相,有八十种随于特殊相所生的随形好。这个就是说,凡是成就的人,得道的人,父母所生的他这个色身就转了,这是报身,也是肉身。为什么讲他是报身呢?一切众生所有的身体就是报身,一生过的非常舒服,样样好,享福一生,是他善报所得的报身。有人很痛苦,很艰难的过这一生,这是他过去生所种的不善之因,招致有这一生的这个报身。至于修道有所成就的人,这个报身就转了,道家一般的观念所讲却病延年,长生不老,就是报身转了。报身修道完全圆满时,整个的人脱胎换骨,就具备了一切神通。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所以说圆满报身非常难得。

  一般道家所讲的修气、修脉,打通奇经八脉,与密宗所讲的修通三脉七轮等,多半侧重在修报身开始。一般所讲的止观、念佛、参禅,多半侧重在修法身上着手。至于报身成就了,修到身外有身,这个肉体以外,同时有另一个身存在的,就是化身的作用了。这是大致上法报化三身的情况。

  普通一般学佛的人,在理论上所走的都是法身的路线,密教号称要三身成就,因为三身成就的人,学佛才算真正到家。三身成就另外一个名称,也叫做即身成就。这个里头两个字不同,即‘生’成就,这一生成就、成功了,了了生死,这是即生成就,生命的生。要想即身成就啊,在理论上讲,几乎比这个即生成就还要难,需要所有的戒定慧,所有的修行,去转化父母所生的这个四大色身。要把色身完全转化了,才修到即身圆满成就。

  莲花生

  西藏的密教,除了供奉释迦牟尼佛以外,还供奉有莲花生大士。据说莲花生大士是释迦牟尼佛过世八年再来的。他为显教教主时,是父母怀胎而生,可是他认为显教时候,重要修行的方法没有讲完,所以再转身而来,成密教的教主并由莲花化生。

  当时南印度一国国王夫妇没有孩子,很难过,夫妇俩在御花园里赏莲花,忽然一朵莲花中央,长高长大,莲花苞中跳出来一个小孩,有血也有肉,就是莲花生。后来他继承王位为太子,十八岁成就,肉体常存。过去在西藏,每年有一个全国性的护摩法会,是一个宗教仪式。护摩的意思像拜火教一样,什么东西都拿来烧,有些妇女自己头发都剪了,丢进去烧。大火继续七天七夜,一般人都围着火光念莲花生大士的咒语,往往看到他骑一匹白马,在火光上走一圈就不见了。

  据密教传说,因为莲花生大士是密教的教主,不像前一生走涅槃的路子,所以骑白马腾空而去。当他亲自现身时,永远是十八岁少年相,没有变过,偶而会留一点小胡子。这个就是说明报身的成就,修成而永远存在;也就是道家长生不死的观念,所谓与日月同休,天地同寿,这就是报身圆满。当然,报身修成了以后,自然有化身,一切神通具足。所以,要修到即身成就,才算真正学佛圆满。

  我们了解了这些理论和说法后,就知道金刚经大体上,是着重在见法身。如何见到法身?就是悟道、见道。金刚经是般若的部分,所谓般若是侧重于证得实相般若,就是生命万有无始以来的本体。报身、化身则是属于境界般若,所以佛提出来,不可以身相见如来。金刚经这里所讲的如来,就是与一切众生共同的生命的本来,生命的本体。所以说,我们有信仰,有虔诚是可以的,但是过份着相是不可以的;不但学佛不可以,任何一个宗教,都不可以着相。

  身相的执着

  以我个人的经验,执着身相的人非常多;过份着相的人,在医学上叫作宗教心理病,没有办法治疗。不仅是佛教方面这类人多,所有的宗教,都有些信徒并不追求教理,只是盲目的信仰,变成宗教心理玻佛法里一句话,就是太着相。所以金刚经翻译成‘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就是说是智慧的成就,不着相,不能以身相见如来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人学禅,做各种功夫,常问:这个境界好不好?这种现象怎么样?千万注意一个要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今天修行打坐这个境界很好,但是你要晓得,你不用功不打坐,那个境界就不好了,可见这不是道。假如盘腿道就来了,不盘腿它就变去了,这叫做修腿,不叫做修道;盘腿就有叫做得腿,那不叫得道。所以借用中庸一句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就是心经告诉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道理,并不因为你去修就多一点;也并不因为你不去修就少了一点。如果是修它就多,不修就少,那就是有增有减了,不是道体的道理。道体是不可以身相见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说假使前面看到一个佛好不好呢?根据金刚经的道理,你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你真看见一个佛站在前面,劝你赶快去检查眼睛,一定有毛病了。也有些人或者听到什么声音,或者心里有一个特殊的灵感,一般人就去玩这个灵感了。你千万注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上菩提是非常平实的;古德告诉我们,道在平常日用间。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决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东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说过:‘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实的。

  人常常自命不凡,但是那是自命啊!自己认为自己不凡而已。要真正到达最平凡处,你才会体会到最高的。我常常说笑话,世界上有两个苹果成了人类的文化;拿西方的文化来讲,一个苹果被亚当和夏娃吃掉了,所以造出人类的历史来,另有一个苹果被牛顿看见了,于是把世界的文明变了一下。

  其实我们北方的苹果,我觉得比美国、日本的苹果都好吃,我们世世代代吃苹果,也没有发现地心有吸力,忽然被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而发现了地心引力。苹果很平凡,年年落地,有一个人却在平常的道理里头,找出了一个不平常。譬如水蒸气很平常,烧开水,煮饭,都有蒸气,但是瓦特却发明了蒸气机。一切的事物,同一理由,在最平凡之中,就有不平凡了。

  所以我们学佛学道,千万要丢掉那些神奇,不平凡的观念。能到达人生最平凡之处,你可以学佛了,也知道佛了。换句话说,你可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佛不可以得,人世间一切相也不着了。随时不着相,就可以见到如来,见到自己自性的法身。

  这是第五品的结论,非常重要,尤其对我们平常修持的人特别重要。关于第五品如理实见,我当时给它的偈语,现在还是向大家报告一下。所谓理,就是法身,形而上道就是理,报身是事,报身与化身都是事。理是哲学性的,事是功夫的,修证的,是科学性的,所以‘如理实见’是见法身。

  第五品偈颂

  反覆叮咛无相形觉时恋梦梦恋醒

  慈悲空洒常啼泪沉醉心扉依旧扃

  ‘反覆叮咛无相形’,佛是语重心长,再三反覆的告诉我们,学佛不要着相,修道要想成道,无相无形。可是我们人呢?很可怜,所以第二句是:

  ‘觉时恋梦梦恋醒’,这就是人生,我们经常在文学上也看到,大家都会写,唉哟!人生如梦,你说讲这个话的人,他清醒没有?没有清醒!不错呀,人生如梦,他讲这一句话的时候,又在说梦话了。因为人在梦醒的时候,感觉自己很傻,嗯,刚才做了一场梦,但是他清醒了吗?张开眼睛照样在做梦。更有趣的是,有些人昨天夜里做的好梦,今天他还坐在那里想,还舍不得离开梦境,所以人生就很妙,觉时恋梦,醒了以后还贪恋那个梦。做梦的时候呢,又想自己快一点醒才好,你说究竟那一样好?自己都搞不清楚。

  譬如我们大家都念李商隐的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个就是觉时恋梦梦恋醒。另外两句古人的名句,在文学上我们经常引用到,‘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我们人生都有过这种经验感受,尤其回想年轻的时候,不管男朋友女朋友,所有的事情,在当时看看是很平常,过后都感觉不同。就像我们大家今天晚上坐在这里的,很平常,如果三十年后大家回想,当年我三十年前在复青大厦楼上,我们那一班同学,唉呀,现在都过去了,一定感叹一番。这就是,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尤其我们老年人,想当年,怎么样都是好的,虽然那时乡下卫生设备不好,苍蝇叮在饭上面,但是我现在想想,还是那个味道好,赶赶苍蝇挟挟菜,现在再想那个味道而不可得;当时只是苍蝇事,过后思量也是倍有情。这就是人生,我们人生很容易欺骗了自己,这也就是觉时恋梦梦恋醒。

  ‘慈悲空洒常啼泪’,关于众生的迷恋,法华经上提到一位菩萨,名叫常啼菩萨,常啼,永远在啼,这位菩萨大概喜欢哭,就是爱哭的菩萨。他觉得众生太笨太可怜了,害得他尽哭,所以叫做常啼菩萨。佛反覆在金刚经里告诉我们不要着相,可是一般人不懂,慈悲空洒常啼泪。尽管常啼菩萨悲痛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能觉悟,可是我们一般人呢?

  ‘沉醉心扉依旧扃’,心头这个智慧之门永远打不开。智慧之门打不开是自己打不开,而且永远是紧闭着的,锁起来的。这是我们对于第五品的结论。

返回目录

-----------------------------------------------------------------------------------------------------------------

更多南怀瑾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