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 农历12月15日
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白话文:净土三经 题解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9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白话文:净土三经 题解

  净土,就是庄严清净,没有五浊污染的极乐世界,是诸佛、圣者所居住的国土。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净土宗,即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专修往生阿弥陀净土的法门。从东晋慧远与十八高贤在庐山结白莲社,同修净业,到东魏昙鸾感人命危脆,赴江南求长生之法於「山中丞相」陶弘景,归途获《观无量寿经》一部,继而专弘净土法门,到隋唐时道绰、善导正式创宗,尽力传布,净土宗势力在中土蔚为大观。

  此宗的主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为内因,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西方净土。在思想内容上,主要以「信、愿、行」为宗。倡导对西方净土的实有和念佛必定往生等产生坚定的信心,并且明确立誓发愿死後往生西方净土,继而真实地依教修行,如念佛、修禅、积德等,这样,命终之际,阿弥陀佛会前来接引修行者往生西方极乐净上。末初以後,禅、律、天台、华严学者无不兼弘净土,奉阿弥陀佛的净土信仰在中土佛教渐趋衰微的情势下仍广为流行,甚至出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净土盛行气象。与此同时,禅宗与净土宗的合流,更是增进了中土佛教的特色。

  本书所集的净土三经,就是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这三经即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敍说阿弥陀佛因位的愿行和果上的功德,及摄受十方念佛众生。《观无量寿经》向人们显示往生净土的行业,即告诉人们如何修行净土法门。《阿弥陀经》显示净土的正、依报庄严,极乐世界的美妙和执持阿弥陀佛名号的种种利益及方便,并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之功德。

  净土经典在中土的传译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以支娄迦谶、竺佛朔共译《般舟三昧经》(公元一七九年)为嚆矢,之後陆续有译本问世。三国时代支谦译出《大阿弥陀经》二卷,详述弥陀在因位发愿及极乐净土的庄严,为净土宗重要的经典。曹魏时康僧铠译《无量寿经》,西晋竺法护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内容与大阿弥陀经相似)。

  此外,复有支谦的《慧印三昧经》、《无量门微密持经》,竺法护的《德光太子经》、《决定总持经》、《阿弥陀佛偈》等。姚秦弘始三年(公元四O一年),鸠摩罗什译出《阿弥陀经》、《十住昆婆沙论》等,略说极乐净土的庄严,为自古最盛行读诵者。其後相继有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十卷(公元四一九年),刘宋宝云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公元四二一年),畺良耶舍译《观无量寿经》一卷(公元四二四年)。随着净土经典的传译日渐完备後,《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成为後世尊奉的三部主要的净土经典。由於存在一典数译的情况,所以净土三经在後世的一般通行本是曹魏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刘宋畺良耶舍译的《观无量寿经》、姚秦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

  康僧铠是三国时代的译经僧,梵名音译僧伽跋摩,相传为印度人,但从他的名字所冠的康姓来看,可以推测他与中亚康居国有关。曹魏嘉平四年(公元二五二年)至洛阳,於白马寺译出《郁伽长者经》二卷、《无量寿经》二卷、《四分杂羯磨》一卷等。

  畺良耶舍(公元三八三——四四二年)是刘宋时代的译经家。西域人,据《梁高僧传》卷三载:畺良耶舍性刚直、寡嗜欲,善诵阿昆昙,博涉律部,其余诸经多所欲综。虽三藏兼明,而犹精禅观。刘宋文帝元嘉元年(公元四二四年)赴建业,居於锺山道林精舍,译出《观无量寿佛经》、《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元嘉十九年西游岷蜀,所到之处弘道说法,禅徒群聚。後还江陵,不久即入寂,享年六十。

  《阿弥陀经》的译者姚秦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公元三四四——四一三年,或公元三五O——四O九年),原籍天竺,出生於西域龟兹国(新疆疏勒),是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父母都奉佛出家,素有德行。罗什自幼聪敏,七岁从母入道,游学天竺,递参名宿,博闻强记,誉满五天竺。後归故国,王奉为师。前秦苻坚闻其德,遣骁骑将军吕光等率兵迎之。吕光西征既利,遂迎罗什,但於途中得知苻坚败没,於是吕光在河西自立为王,罗什因此羁留凉州十六、七年。直至後秦姚兴攻破吕氏,罗什始得东至长安,时为东晋隆安五年(公元四O一年) 。

  姚兴於长安设立佛经大译场,以国师之礼恭请鸠摩罗什主持译经事业,并把他迎去西明阁逍遥园居住。译经之暇,开讲佛法,听者如云,无不稽首折服。此後在长安的十多年里,是罗什一生事业上最辉煌的顶点。他先後译出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以上合称三论)、《般若经》、《法华经》、《大智度论》、《阿弥陀经》、《维摩经》、《十诵律》等经论。其译经的总数说法不一,《出三藏记集》称三十五部,二九四卷:《开元释教录》则说是七十四部,三八四卷。自佛教入传,汉译佛经日多,但所译多滞文格义,不与原本相应,罗什通达多种外国语言,中文根基深厚,所译的包括《阿弥陀经》在内的经典,文体简洁晓畅,文字优雅可诵,内容卓拔超群。罗什一生致力弘通的法门,当为般若系的大乘经典,以及龙树、提婆系的中观部论书的翻译。

  他译的经典,对中土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除《阿弥陀经》、《十住昆婆沙论》成为净土宗所依的经论之外,《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由道生传於南方,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代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四论学派。所译的《法华经》,肇启天台宗的端绪:《成实论》为成实学派的根本要典;《坐禅三昧经》的译出,促成了菩萨禅」的流行;《梵网经》一出,中土得传大乘戒:《十诵律》则提供了研究律学的重要资料。由於当时义学沙门云集长安,归向罗什或听他说法的不可胜数,号称弟子三千,其中最着名的,有僧肇、道生、道融、僧睿等。世寿七十时,罗什入寂,入灭後,有关方面在逍遥园里按照佛教仪式,进行火化,果真薪灭形碎之後,罗什舌不焦烂。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净土三经」外,还有「净土五经」的说法,那是在上述三部经典外,再加上唐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的《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及唐厨宾国三藏般若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前者主要讲述如果众生一心念佛,佛一定会因此「现前当来」,所以「必定见佛」,後者主要论述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

  此外,还有「净土三经一论」的说法。「三经」是指前述的《无量寿经》等净土三经,「一论」是指古印度世亲着,北魏菩提流支译的《往生论》,全称《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它依据《无量寿经》,赞颂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美妙,劝人修持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五念门」,认为如果这样做,死後可往生西方净土。

  本书所收录的净土三经以金陵刻经处同治五年重刊本《净土四经》为底本。净土四经的会校汇刊者是近代着名思想家魏源。魏源(公元一七九四——一八五七年)字默深,晚年受「菩萨戒」後,易名承贯。生於清乾隆五十九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进步思想家。他七、八岁时,入塾读书:十五岁中秀才,二十岁中拔贡,二十九中举人。之後,考进士不中,捐了一个内阁中书舍人(五十二岁,始中殿试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後来,还曾做过知县、知州等地方官,也曾做过某些边疆大吏的幕僚。

  魏源早年研究佛学,三十五岁从禅学大师钱林伊庵居士问法。後来魏源在京师红螺寺从净土宗法师悟和(名瑞安)研习净土要义,晚年专心净上,自称「菩萨戒弟于魏承贯」。一八五三年十一月,魏源辞官南归,其全家侨居兴化,魏源则栖居於苏杭等地,手订平生着述,晨夕静坐参禅,会译并辑《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普贤行愿品》为《净土四经》,分别为之作敍,并冠以总敍一篇。死前一年(公元一八五六年),手录四经,自高邮寄书好友周诒朴,请其刊刻流布。同年秋,游杭州,寄宿僧舍,於一八五七年(咸丰七年)三月初,在杭州东园僧舍中凝坐而逝,时年六十四岁。

  清初以降,净土一跃而为佛教各宗,以及学界和民间的共同信仰,人们纷纷寻求净土经典所展示的极乐境界,期望通过读诵经典,起信生解,依教修行,从而找到安慰自己心灵的精神家园。历代以来,净土经典,特别是《无量寿经》等,译本繁多,互有优劣彰晦,不利於流通。魏源在辑净土经卷为书时,有选择地会辑汉、魏、吴、宋等数译,集成新会校本《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值得一提的是,他把立法界缘起为理论体系,被称为性起法门的华严宗的经典《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十卷(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纳入经集中而成《净土四经》。在净土四经总敍中,他指出纳<普贤行愿品)的目的就是要「明心佛之无尽」,强调人的「心」、「念」作用。他选择<普贤行愿晶)代表的「心性本觉」的思想作为净土的归宿,反映出他净土思想中强调心性的特质,也反映了他凭藉他力,又强调自力,赞成持名,又不废发观想的思想倾向。总之,引<普贤行愿品)入净土四经是魏源的独创。

  净土四经的刊行,其版本质量和学术影响都得到公允和称赞。近代佛学复兴的旗手,自称净业弟子的杨文会居上在重刊魏源的净土四经的跋中说:「净土一门,普被群机,广流末法,实为苦海之舟航,人道之阶梯也。」他很为净土宗的经卷「迄不可得」而深感遗憾,後「见此本於王梅叔处……喜出望外。此本为邵阳魏公默深所辑」。杨文会尤其强调:「魏公一片婆心,末学咸受其惠。」近人李世由也说:「龚言天台家言,魏修净土。金陵刻经处首出净土四经,即魏氏校订本。」(李世由《暾卢类稿》甲编)

  魏源自己也在净土四经总敍中道出了合刊四经,以广为流通,普与含灵,同跻正觉」的心愿。在辑订净土四经时,他发心广大,又精於文字,後世公认为魏氏《净土四经》是尽善本。魏源所辑的净土四经中,用力最动的当数《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属於「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的一部佛教经典。此经在中土译本极多,古来即有「五存七缺」十二种之说:

  ㈠《无量寿经》二卷,东汉安世高译,今已不存。

  ㈡《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东汉支娄迦谶译。(简称「汉译」)

  ㈢《阿弥陀经》二卷,三国吴支谦译。(简称「吴译」)

  ㈣《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即後世较为流行的「魏译」。

  ㈤《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帛延译,今已不存。

  ㈥《无量寿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今已不存。

  ㈦《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一卷,柬晋竺法力译,今已不存。

  ㈧《新无量寿经》二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今已不存。

  ㈨《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宝云译,今已不存。

  ㈩《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今已不存。

  (十一)《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二卷,唐代菩提流志译,简称「唐译」。

  (十二)《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北宋法贤译,简称「宋译」。

  近代学者,如日本常盘大定、望月信亨、中村元等人,根据历代经录的记载、敦煌本的新资料、梵文原本的对照研究,对古来十二译之说提出了质疑,认为本经前後仅有五种译本而已,也就是上面记述的十二译本中的第三、第五、第十一、第十二译本,另加上西晋竺法护译的《无量寿经》二卷,其余多为重复讹伪的记录。此外,日本野上俊静进一步主张本经是竺法护译於西晋永嘉二年的译本,而非康僧铠所译。

  不管如何,现存世的五种译本,即汉、吴、魏、唐、宋五译本,差异较大,不但文字详略悬殊,而且内容也有差别。例如弥陀因地大愿,汉吴两译为廿四愿,宋译是三十六愿,魏唐两译是四十八愿。且大愿的内容,各译也不同。至於造成诸译不同的原因,学者一般认为《无量寿经》,乃佛多次宣说,梵本不一。译者所据不同,再加上译笔的巧拙有差,所以造成译文有异。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已发现本经梵文原本有好几种。

  一八八三年,英国学者麦克斯·穆勒与日本南条文雄共同出版原文本。一九O八年,南条文雄将此版译为日文。一九一七年,日本荻原云来又根据高楠顺次郎、河口慧海两人自尼泊尔所发现的梵文及藏译本,重新改订穆勒出版的梵文本,又译为日文本,英文本。此外,寺本婉雅、青木文教两人也曾先後将西藏本译为日文出版。

  大致看来,《无量寿经》的魏译本文辞详赡,义理圆足,唐译本与之相差不大,似乎出於同一梵本。宋译也很明畅,但辞句前後差异很大。汉吴二译,文辞拙涩,而义有相补备之处。

  由於五译互有出入,所以自宋迄今,产生出四种会校本:

  ㈠《大阿弥陀经》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

  ㈡《无量寿经》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

  ㈢《摩诃阿弥陀经》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原名《无量寿经》,後经正定王荫福居士校订,并改今名)

  ㈣《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现代菩萨戒弟子郸城夏莲居会集。

  王日休的校辑本问世後,取代了魏译本《无量寿经》的流传地位。王日休本《无量寿经》虽然广为流通,并收入龙藏与大正藏,但王本也有得有失。莲池大师在《无量寿经疏钞》中说:「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但其不由梵本,唯酌华文,未顺译法……。」王氏自序中也说过:「其文碎杂而失统,错乱而不伦者,则用其意而修其辞。」显然,王氏本有不取原语、任意发挥的偏弊。

  彭际清鉴於王本之失,而专就魏译去其繁复,并按云栖本,校辑成彭氏本《无量寿经》,但此本只是魏译本的节校本,并非诸译的会集本。与魏译本相比,彭际清本削去了繁杂,优於魏译。近代丁福保居上在作《无量寿经笺注》时,所注的就是彭氏本。但彭本毕竟是节校本,并不能补王氏之失,所以仍不能称为善本。

  以上第三种会译本,即魏源所辑净土四经中的《无量寿经》,在该会译本中,力求避免王日休校辑本的偏失,备取五译,会成一经,力求句句有来历,用心良苦,听愿极胜,所成亦伟,被学界公认为善本。清代同治中王荫福居士极是推崇魏本,并说:「近世邵阳魏居士复本云栖大师之说,遍考诸译,别为一书。包举纲宗,文辞简当,乃得为是经之冠冕。」王荫福居士把魏源的会译本盛赞为诸本中的最好本。

  由上可知,净土三经的版本取魏源会辑的《净土四经》是可行的。

  从学术价值来看,魏源会辑的净土四经中的总敍、无量寿经会译敍、观无量寿经经敍、阿弥陀经敍以及无量寿经中的夹注等,都反映了当时净土思想发展的最高水平。由於净土三经原典篇幅不长,所以本书全辑也全译了原典。金陵刻经处原净土四经版本中《无量寿经》中的魏氏夹注全部删除,原本中的魏氏等人的敍文也没有附辑。至於现代佛学者夏莲居老居上的会译本,因考虑其篇较长,所以没有选取该本。

  《观无量寿经》的汉译现存仅此一本,所以无需多加考虑其他译本或版本问题。

  《阿弥陀经》在中土弘传极盛,史载曾三次汉文译出。第一次是姚秦弘始四年(公元四O二年)二月八日鸠摩罗什在长安逍遥园译出。第二译是刘宋孝建年中(公元四五四——四五六年)求那跋陀罗在荆州辛寺译出,名《小无量寿经》,今已失传。第三译是唐永徽元年(公元六五O年)正月一日玄奘在长安大慈恩寺译出,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另外,此经的藏文译本,是由施戒与智军共译出(也有说是由慧铠日帝与智军共译)。但汉译本中,鸠摩罗什译本因文辞平易而流畅简明,早已成为汉地佛教学人所乐诵的定本,因此《阿弥陀经》取罗什译本。

  最俊,将净土三经题名的含义作一简要的解释。无量寿,是梵语意译而成,即为阿弥陀佛之意。阿弥陀,梵语Amitabha的音译,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净土宗的主要对象。因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 ,所以又称「接引佛」。阿弥陀原是一个国王,後发心出家,名法藏比丘,对佛发四十八愿(或者二十四愿)。经勤苦修行成佛後,现出一个清净世界,接引众生往生那里去修行。该佛还另有十三个名号,即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无量寿经》又称《大无量寿经》、《大阿弥陀经》、《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它的异译本《阿弥陀经》(即《大阿弥陀经》)是吴(公元二二二——二八O年)支谦译,是《无量寿经》诸译中成立最早的一部。现存五译中,本经的名题各不相同。汉译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吴译为《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又名《无量寿经》,又名《阿弥陀经》:魏译为《无量寿经》:唐译为《无量寿如来会》;宋译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略称《观经》,观是观想、称念的意思,本经是示现西方极乐净土,并说修三福、十六观为往生方法的经典。

  《阿弥陀经》,梵名音译速迦瓦低阿弥哩怛尾喻诃,又译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诸佛所护念经》、《小无量寿经》、《小经》、《四纸经》。

  补充说明的是,我国净土法门主要为弥勒净土、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的信仰以东晋道安为最早,着有《净上论》六卷,期生兜率弥勒净土;唐代玄奘与窥基,也以弥勒净土为行持及依归,从此以後,由於修者少,弘扬者更少,渐形衰落,而弥陀信仰则大为隆兴,弥陀净土遂成为诸佛净土的代表。

返回目录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