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增壹阿含经新译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白话文:增壹阿含经新译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一
概要:首先讲说六种重要之法,依次为目连在东方奇光佛处说法之事,舍利弗在跋耆国的师子园之说法,咒愿之六种之德,堕狱的六法,生天的大法,到达于涅槃之六法,第一最空之法,对生漏梵者之说法,一位尼揵子被马师比丘所导,遂听佛说法而得法眼净之事。
三二三
大意:本经叙述叫人学习六种重要之法。所谓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同法利、同禁戒、同正见是。叫人当修此身口意行,也说明如得利养之具时,应当念念分布,不可以起贪想。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应当思念六种重要之法,应当要敬重它,重视它,要执持在于心怀,不可使它忘失。那六种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们!(一)身行应念念在于慈,如明镜之照视其形那样,此法为可敬、可贵的,不可使它忘失(不可不学此法)。
又次,(二)口行应念念在于慈,(三)意行应念念在于慈,这些法乃为可敬、可贵的,不可使它忘失。又次,(四)如得到法利之具时(指物质生活所需之物),就应与诸梵行的人共享,不可有悋惜之想,此法乃为可敬、可贵的,不可以使它忘失。其次,(五)诸有禁戒乃为不朽、不败,极为完具,并没有缺漏,为智者之所贵重的。又欲使此禁戒分布给人,使人同其法味。这种法乃为可敬、可贵的,不可使它忘失。(六因又次,正见乃为贤圣者之得到出要之法。像如是之见,欲与诸修梵行的人共同而有,这种法乃为可敬、可贵的,不可使它忘失。
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有此六重之法,为可敬、可贵之法,不可使它忘失。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常常修行身口意之行,如果得有利养之具的话,就应念念分布,不可起贪着之想。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二四
大意:本经首先叙述佛和诸比丘在阿耨达泉时,龙王未见舍利弗,愿佛叫人延请。依次为:目连和舍利弗比试神足,佛赞舍利弗的神力最大,所入的神足三昧,为目连不能知道,诸比丘就轻慢目连,佛乃教目连现神力,目连则至东方奇光的佛土,在钵盂缘上行步,彼土比丘见其形小而轻慢,奇光佛即叫目连现神通,目连乃在钵盂络盛五百比丘至梵天,左脚登须弥山,右脚着梵天上,同时说勤修佛法之偈,其音响乃遍于祇渲精舍,世尊为诸比丘说目连的所在及其神足,目连率东方世界的五百比丘、至世尊之处,佛为之说六界、六入、六识,末后,世尊才称说目连为神通第一。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阿耨达泉(无热恼池),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这些比丘均为是阿罗汉,都具有三达(三明),六通神足(六神通)都自在,内心都没有畏惧,唯除一位比丘不达此境界,那是阿难比丘是。
那时,世尊坐在于金莲华之上,莲华乃以七宝为茎的。以及五百名比丘,各各都坐在于宝莲华。那时,阿耨达龙王(无热恼龙王,八大龙王之一),到了世尊之前,行头面礼足之后,住在于一边。当时,龙王遍观在座的圣众之后,白世尊而说:「我现在观察在此大众当中,有些空缺不完具,因为看不见舍利弗尊者在此,唯愿世尊派遣一位比丘去唤舍利弗到这里来!」
那时,舍利弗乃在于祇渲精舍,正在补纳旧衣。当时,世尊告诉目连说:「你到舍利弗之处,去对舍利弗说:『阿耨达龙
王欲和你得以相见。』」目连回答说:「如是!世尊!」这时,尊者大目连就如人之屈伸其手臂那样之顷,往至于祇渲精舍,到舍利弗之处,对舍利弗说:「如来有教言:『阿耨达龙王欲得和你相见的。』」舍利弗说:「你就先回去,我嗣后当会去。」目连说:「一切的圣众,以及阿耨达龙王都迟想尊颜,都欲得与你相见,唯愿及时赶赴,不可误时(勿轻时节)!」舍利弗回答说:「你先去那边,我后当会去的。」
这时,目连又一再的说:「云何呢?舍利弗!你在神足当中,能胜过我吗?然而为甚么现在先遣使在前呢?如果合利弗你不在此时起步的话,我当会捉你的手臂,带你到该泉池!」这时,舍利弗便作如是之念:今天目连乃以方便欲试弄我而已!那时,尊者舍利弗,乃将其身上的竭支(覆肩衣,五衣之一)之绳带(防衣被风吹落地之用),着在于地,然后对目连说:「假如说,你的神足为第一的话,你
就举此带,使它离开于地上,然后捉我的手臂,带我到阿耨达泉吧!」
这时,目连曾作如是之念:现在舍利弗又轻弄我,是否要和我相试(较量)吗?现在解开其衣带在于地上而说:『能将此衣带举起时,然后再来捉我的手臂去阿耨达泉池之处。』这时,目连又作如是之想:这事必定有原因,此事不苦尔(不困难之事)。实时,伸出其手去取带,欲把它拿起来,然而却不能使那衣带移动如毫厘之许。这时,目连乃尽使其身力,去移此带,但是也不能使其移动。当时,舍利弗乃亲自去取此带,去系着在于阎浮树的树枝。这时,尊者目连,乃运用而使尽他的神力,欲举动此带,但是终皈还是不能移动。当欲举起此带的当儿,此阎浮地曾经大振动。
那时,舍利弗便作如是之念:目连比丘尚且能使此阎浮地振动,更何况此带呢?我现在应当持此带系着于二个天下。那时,目连也同样的再试举动,舍利弗就把
它系着在于三天下,系着在于四天下,目连都能举动其世界,有如举起轻衣那样的轻快。这时,舍利弗又作如是之念:目连比丘堪任举动四天下,不足以言(轻而易举)。我现在就持此带,把它系着在于须弥山之腹。这时,目连同样的又能摇动此须弥山,以及四天王的宫殿,和三十三天的天宫,都均能动摇。这时,舍利弗又用此带系着一个千世界。当时,目连也同样的也能使其动摇。这时,舍利弗又用此带系着二个千世界,系着三个千世界,也都同样的被目连使动,这时,天地都大振动,唯有如来坐在阿耨达泉的地方不移动,有如大力士之戏弄树叶,并没有疑难那样。
这时,阿耨达龙王白世尊说:「现在这天地为甚么缘故,会大振动呢?」那个时候,世尊就将这些事由统统对龙王具说。龙王白佛说:「此二人的神力,到底是那一位为最胜呢?」世尊告诉他说:「舍利弗比丘的神力为最大的。」龙王白佛说:
「世尊从前曾经记说而说:『目连比丘的神足为第一,并没有人能超过他的』」
世尊告诉他说:「龙王!当知!有四种神足(四如意足),那四种呢?(一)自在三昧神力,(二)精进三昧神力,(三)心三昧神力,(四)试三昧神力(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这就是所谓,龙王!有此四种神足之力。如有比丘、比丘尼,有此四神力的人,而又亲近修行,而不放舍的话,这就是神力第一的人。」阿耨达龙王白佛说:「目连比丘不证得此四神足吗?」世尊告诉他说:「目连比丘也已证得此四种神足之力,而亲近修行,始终不放舍。而且目连比丘如欲住寿至于一劫,也能办到的事。然而舍利弗所入的三昧,则目连比丘并不能知道其名叫做甚么的。」
这时,尊者舍利弗又作如是之念:三千大千的剎土,目连都能移转,蠕虫之死者,乃不可以称计。然而我曾亲自听闻:『如来的座席乃不可以移动。』我现在可
以将此带系着在如来的座处。当时,目连又用神足欲举起此带,然而却不能转动。这时,目连曾生此念:是否我的神足已倒退了么?为甚么现在欲举此带,却不能移动呢?我现在应到世尊之处,去问明此义才是。
那时,目连便舍弃此带,然后以神足而到世尊之处。他这时遥见舍利弗坐在于如来的前面,看见之后,目连又作如是之念:世尊的弟子当中,神足第一的人,没有人能出于我的,然而我乃不如舍利弗吗?那时,目连就白佛说:「我是否已经退却我的神足了吗?所以的缘故就是:我乃先由祇洹精舍出发,然后舍利弗才出发,可是现在舍利弗比丘却先于我而在于如来的前面而坐。」佛陀说:「你并不是对于神足有退却的。只因舍利弗所入的神足三昧之法,是你所不了解的耳。所以的缘故就是:舍利弗比丘的智慧乃为没有量,为心得自在,你乃不如舍利弗之从心的,舍利弗的心,乃得神足自在的。如舍
利弗比丘,乃为心所念法的话,就能即得自在的。」大目连听后,实时默然不语。
这时,阿耨达龙王,乃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我想:「现在的舍利弗比丘乃极为有神力,为不可思议,所入的三昧,目连比丘乃不知其名字。」那时,世尊与阿耨达龙王演说微妙之法,劝令他欢喜,然后即在那个地方说戒。到了翌日的清旦之时,即率领诸比丘僧,还回至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诸比丘们曾自相谓而说:「世尊曾经亲口自记而说过:『我的声闻中,神足第一的人,就是目连比丘是。』然而今天得知,乃不如舍利弗。」那时,诸比丘们即对于目连生起轻慢之想。这时,世尊便作如是之念:这些诸比丘们,现在已生起轻慢之想,向于目连了,会受罪难以计出之多的。就告诉目连说:「现在你应该显现你的神力,使此大众得以看见,不可使大众生起懈怠之想!」目连回答说:「如是!世尊!」
这时,目连礼拜世尊之足后,就在于如来之前隐没不现,实时往诣在于束方,离开娑婆的七恒河沙佛土那么的远处。那个佛土有一位佛陀,名叫奇光如来(光明王如来),为至真(应供),等正觉(正徧知),出现在其国土。这时,目连乃以凡常之服饰,往诣于彼土,在钵盂的缘上而步行。然而他所到的彼土的人民,其形体都极为广大。这时,那边的诸比丘看见目连之后,自相谓言而说:「你们看到此虫吗?好似沙门的样子啊!」这时,诸比丘们又将此事示于那位佛陀而说:「唯然!世尊!现在有一虫,好似沙门的样子啊!」
那时,奇光如来告诉诸比丘们说:「从西方而去,经过七恒河沙那么多的国土的远处,那个地方的世界,名叫做忍(娑婆)世界,有一位佛陀,名叫释迦文如来,为至真,为等正觉,出现在于那个世间,这位就是他的弟子,为神足第一的弟子。」那时,那位佛陀告诉目连说:「这
里的诸比丘们,对你起轻慢之心,你就显现你的神足,使大众见识见识吧!」
目连回答说:「如是!世尊!」这时,目连听那位佛陀之教语后,就用钵盂络盛那些五百名比丘,至于梵天之上。这时,目连乃以左脚登在须弥山,以右脚着在于梵天之上。当时,并说此偈而说:
常当念勤加修行于佛法降伏魔众怨如钩调于象
若能于此法能行不放逸当尽苦原际无复有众恼
(应当常常虔念,而勤加修行佛法,而降伏魔众的怨敌,有如以钩去调伏大象那样。如果对于此法,能行持而不放逸的话,则为当尽诸苦的原际,而不会再有种种的苦恼的了。)
这时,目连曾以此音响,而遍满于祇渲精舍。诸比丘们听后,就去向世尊报告说:「目连比丘到底是住在于甚么地方,而说此偈的呢?」世尊告诉他们说:「这位目连,现在乃离开这里,正向东方,经
过七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土,在那里络盛那边的五百名比丘,他自身则以左脚登在须弥山,以右脚着在于梵天上,而颂说此偈的。」那时,诸比丘则叹为未曾有而说:「甚奇!甚特!目连比丘有绝大的神足,我们曾对于目连而生起懈慢的心。唯愿世尊,能使目连比丘将此五百名比丘,引导来至此间!」这时,世尊遥现道力,使目连知会其意。
这时,目连引导五百名比丘来到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曾给与数千万的大众,讲经说法。当时,大目连乃引导那五百名比丘来到世尊之处。而释迦文佛的弟子则仰观那些比丘。这时,东方世界的比丘,乃礼拜世尊的双足,然后坐在于一边。那时,世尊告诉那些比丘说:「你们诸比丘们!到底是从甚么地方来的呢?是谁的弟子呢?经过道路的时间为好久呢?」外来的五百名比丘白释迦文佛说:「我们的世界现今在于东方,佛陀的名称叫做奇光如来,我们是他的弟子:然
而我们今天也不知经从甚么地方而来?也不知道经过几天的时间才到达的?」
世尊垂问他们说:「你们知道佛的世界吗?」诸比丘们回答说:「弗也!世尊!」「你们今天欲还诣于那个佛上吗?」诸比丘们回答说:「唯然!世尊!我们都欲还诣于那个佛土。」那时,世尊告诉那些比丘们说:「现在当会为你们讲说六界之法,你们听后要善思念它。」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那时,诸比丘们就从佛受教(地水火风空识之六大为六界,为构成有情的身心的要素,主要在于显示吾人的身体的要素。地界为骨肉,水界为血液,火界为热气,风界为呼吸,空界为空隙,识界为种种的心理作用。)
世尊垂告说:「为甚么名叫六界之法呢?比丘们!当知!六界的人,乃禀承父母的精气而生的。甚么是其六界呢?所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是,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有此六界,而
人身乃禀受此精气而生六入的。甚么为六入呢?所谓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是(六入又叫六处,所谓眼耳鼻舌身意,为认识色声香味触法之对境的器官),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所谓有此六入,而乃由于父母所得而有的。由于依此六入,便有了六识身。那六识身呢?如依眼识,则有了眼识身(身为聚集,为各各之分齐),有了耳识,有了鼻识,有了舌识,有了身识,有了意识,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所谓名叫六识身(识为了别,依于此眼等六识,而通藉眼等的六根,去认识了别对象的色等六境)。如果有比丘,能了解此六界、六入、六识的话,就能度过六欲天,而更受其身形的。假若在那个天上界寿终而来生于此世间的话,就会出生为聪明而高才,在于现在身的当儿,能尽诸结使(烦恼),而得至于涅槃(解脱生死轮回)。」
那时,世尊并告诉目连说:「你现在率领这些比丘们还回其本来的佛土吧!」目
连回答说:「如是!世尊!」这时,目连又再络盛那五百名比丘,遶佛三匝之后,便退下而去,有如屈伸手臂之顷,已至于东方的那个国土。这时,目连放舍那些比丘之后,礼拜那位佛陀的双足,然后还回此忍界(娑婆世界)来。当时,那些他国的国土的比丘,听闻释迦佛陀演说此六界之后,他们的诸尘垢都已消尽,而得法眼净(已看透真理的命脉)。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的弟子当中的第一声闻,其神足为他人所难及的,就是所谓大目干连(目揵连)比丘是。」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二五
大意:本经叙述六位大声闻,都各说在
牛师子园中之快乐法。阿难说多闻,离越(离婆多)说闲处坐禅,阿那律说天眼,迦叶说头陀行,目连说神通,舍利弗说是降伏心的比丘。佛陀都印赞他们,并开示说:依村落而住,行乞食,回到树下修证,而有漏心得解脱,就是所谓乐于牛师子园中。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拔耆国的师子园中(牛角娑罗林)。诸位有神足的高德比丘,如贤者舍利弗、贤者大目干连、贤者迦叶、贤者离越(离婆多)、贤者阿难等五百人都俱在(应包括阿那律)。
这时,大目干连、大迦叶、阿那律等比丘,在于晨旦(朝晨),到了舍利弗所住的地方。阿难遥见此三大声闻,到了舍利弗之处,就对离越比丘说:「我看到三位大声闻到舍利弗之处,你我二人也可以往
至于舍利弗之处。所以的缘故就是:可以备闻舍利弗演说奇妙之法。」离越回答说:「此事可然(是的!应该前往的)!」
这时,离越、阿难,就往诣于舍利弗之处。当时,舍利弗说:「善来!诸贤!请在这里就坐。」这时,舍利弗就开示对阿难反问说:「我现在欲有所问如下之事:『牛师子园这个地方,乃极为快乐的地方。有自然的天香流布于四方的远处。然而应怎样才能使此园为快乐呢?(那一种比丘才是享受到同样的快乐呢?)』」阿难回答说:「如果有比丘,为多有所闻而不忘,而总持诸法的义味,具足修行梵行。像如是的诸法,都能一一具足而不漏脱。同时能为四部之众讲说妙法,不失去其次第,也不会卒暴,并没有乱想,像如是的比丘,就能在此牛师子园快乐的。」
这时,舍利弗对离越说:「阿难在于今天(刚才)已经演说过了。我现在又欲问你有关于此义。也就是说,牛师子园的快
乐乃为如是,你现在就顺其次而说,其义又如何呢(怎样才能称得起与此园同乐的比丘呢?)」离越回答说:「于是(我想是这样的),比丘如能乐于闲静之处,在那个地方思惟坐禅,而能与止观(止为定,为止息妄念,观为慧,为思惟观察而生智慧)相应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乃能享乐到牛师子园中的快乐。」
这时,尊者舍利弗对阿那律说:「你现在应当说说你对于这悦乐的意义。」阿那律回答说:「如果有比丘,能得天眼而彻视一切,能观察众生之类的死者、生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或者为好(美),或者为丑,这些这些,都能知道。或者有一类众生的身、口、意,都行恶,都诽谤贤圣,在其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地狱之中。或者又有一类众生,其身、口、意都行善,并不诽谤贤圣。对于这些事,有如士夫(人们)之观察空中,并没有不统统知悉的(都能了如指掌)。具有天眼的比丘,也是如是,他观察诸世界,
都没有疑难可说。像如是的比丘,就能在此牛师子园中,快乐如是的。」
这时,舍利弗对迦叶说:「我现在对你说,像如是的诸位贤者都已说过其快乐之义了,你现在依次应说你的心得了。」迦叶回答说:「如果有一类比丘,能行阿练若行(无诤声,空静处,为十二头陀行之一),又教他人,使人行阿练若之行,而叹说闲静之德,自己的身乃穿补纳的衣,又教他人,使人行头陀(抖擞,义译为正确的难行的苦行),自身能自知足在于闲居之处,又教他人,使他人修这种行,己身的戒德都具足,三昧已成就,智慧也成就,解脱也成就,解脱见慧(知见)也成就,又教他人,使人也行其法,叹说其法,已能劝化,又能教他人,使他人行其法,教训他人并没有厌足。像如是的比丘,则能在于牛师子园中快乐无比的。」
那时,尊者舍利弗,对大目连说:「诸位的贤圣们已讲说过快乐之义了。你现在应依次而讲说快乐之义了。在此牛师子园
中,为快乐无双,你现在将如何解说呢?」目连回答说:「于是(是这样的),如有比丘,乃具有了大神足,对于神足能得自在,他乃能够变化无数千之事而没有疑难,也能分其一身而作为无数之身,或者又将多身合而为一身,对于石壁,皆能通过,都能踊没(出现与隐没)自在。在水上行走,如驶河而无有碍。也如飞鸟之在于空中,而没有迹象那样。譬如暴火之焚烧山野那样,也如日月之没有不照,也能举手去摩抆日月,也能化身至于梵天上。像如是的比丘,就能适宜于牛师子园之中。」
这时,目连对舍利弗说:「我们已经各各随着其辩而讲说过了,我们现在轮到要问舍利弗你所抱之义了。牛师子园极为快乐,而那一类的比丘适宜在于其中享乐呢?」舍利弗说:「如有比丘,能够降伏其心,而其心却不能降伏其比丘。假如那位比丘欲得三昧,那位比丘就能实时得到三昧,欲随意远近而成三昧的话,即能成
辨其三昧。有如长者的家内有美好之衣,盛放在于箱箧内,那时长者随意欲取那一种衣,就能随意去取,而不会有疑难,也能随意入于三昧之中。这也是如是的,其心乃能使其比丘,并不是比丘能使心,能随意入于三昧,也没有疑难。像如是的,比丘能使其心,不是心能使比丘。像如是的人,适宜在于此牛师子园中享受同一之乐。」
这时,舍利弗告诉诸贤者们说:「我们已随着各人之辩说而说过了,可说都是各随方宜,而善说此义的了。现在应该相携去请问世尊:到底是那一种比丘能得安乐于此种牛师子园之乐呢?如果世尊有所解说的话,我们就应去奉行。」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舍利弗!」
这时,诸大声闻们,各各都相携而往至于如来之处。到达后,头面礼足,然后退坐在一边。那时,大声闻们就将这些因缘具向世尊报告。当时,世尊告诉他们说:「善哉!如阿难你所说的。所以的缘故就
是,阿难比丘乃闻法而能持,能总摄诸法,具足修行梵行。像如此之法,乃善闻而不忘,也没有邪见,为了四部之大众而讲说其法,而其所说之言并不会有错乱,也不会卒暴。
离越比丘所说的,也是同样的可以称为快哉的了!所以的缘故就是他乃喜乐于闲静之处,不住在于闹热的人间里,都常念于禅坐,并没有和人诤讼,都与上观相应,闲静之居,而寂寞之故。
阿那律比丘也同样的可赞为快哉!所以的缘故就是阿那律比丘乃为天眼第一的比丘。他用其天眼观察三千世界之事,犹如有眼(明眼)的人在其手掌中观看明珠那样。阿那律比丘也是如是的,他用天眼其观看此三千大千世界时,并不会有疑难的。
现在这位迦叶比丘也是同样的快哉的了。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迦叶比丘自身乃为一位阿练若行的比丘,又能叹说闲居之行;他自身能行乞食之行,又能叹誉乞食
之美德;他身穿补纳衣,又能叹说穿补纳衣的美德;自身能知足,又能叹说知足之美德;自身处在于岩穴,又能叹说在岩穴之德;自身为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知见)成就,又能教化他人成就此五分法身;自身能教化,又能教化他人使人行他所说之法。
善哉!善哉!如目连所说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目连比丘乃有大的威力,鸟神足第一,其心已得自在,其意如果欲有所为时,就能成办其事,或者化其一身,分为万亿之身,或者将万亿之身还合而为一身,所有的石壁都能通过,并没有罣碍,踊没(出没)都能自在;也如在水上行走时,有如驶水那样的不会有触碍;也如空中的飞鸟那样的飞行而没有留些甚么足迹;有如日月没有不照;能化身乃至到了梵天。
善哉!如舍利弗所说的:所以的缘故就是舍利弗乃能降伏其心,并不是其心能降伏舍利弗。如果欲入三昧之时,就能成办
而没有疑难。有如长者之有好的衣裳那样,可以随意去取来而没有疑难。舍利弗比丘也是如是的,他能降伏其心,并不是其心能降伏舍利弗。能随意而进入于三昧,都能在于前。
善哉!善哉!诸位比丘们!你们所说的,都各随其方便的。但是今天还要听我所说:那一种比丘能真正快乐如在牛师子园中呢?如有比丘,他依附在于村落而住,到乞食之时,乃穿衣持钵,进入村内去乞食,乞食完了之后,还皈于所在之处,洗其手与面,然后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端正身心),结跏趺而坐,系念在于前。那位比丘便作如是之念:我现在不坏于坐(不随时任意起来),必定应该灭尽有漏,而成为无漏!那时,那位比丘就因此而有漏心得解脱。像如是的,比丘们!应该要这样的在于师子园中(这样才是真正和在此园的快乐一样)。像如是的,比丘们!应该恒勤精进,不可有懈怠,所在之处,没有不被宗奉的。像如是的,比丘
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二六
大意:本经叙述咒愿能得六大功德。(一)施主能得1.信根、2.戒德、3.多闻等三种成就。(二)施物能得1.色、2.味、3.香等三种成就。末后教人如欲成就此大事的话,就当念惠施。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当会讲说咒愿有六种功德之事。你们要谛
听!听后要善思念它。」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那时,诸比丘们就从佛听教。
世尊告诉他们说:「甚么叫做六种功德呢?于是(是这样的):施主檀越(布施者),乃能成就三法。甚么叫做檀越施主能成就之三法呢?于是(是这样的):檀越施主之(一)信根成就(深信真理因果),(二)戒德成就(能持不杀生等戒身),(三)闻成就(多闻真谛,记忆不忘,而付诸修持),这就是所谓檀越施主能成就此三法。施物之法,又能成就三法,那三法呢?然(所谓)回那些布施之物之色成就,(五)味成就,()六香成就,就是所谓有此三法的。这就是,比丘们!就是有此六事而能获大的功德,其名与德都会远闻,而能获得甘露(不死)的果报。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如果欲成就此六事的话,就应当念念惠施。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二七
大意:本经叙述如比丘欲求佛的教示,以及四事、知足、多知识、四禅、四神足、八解脱、天耳、他心通、无量神足、宿命、天眼、漏尽的话,就皆当念戒德具足。而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五分法身具足为世间的福田所不及的。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对于无央数(算不尽
之数)之众讲经说法。当时,在座上有一位比丘,便生如是之念:愿如来对我能有所论说(教诫)。那时,世尊知道这位比丘的内心所念之事,就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有比丘生起如是之念:愿如来能亲自教训我。这样,即那位比丘就应戒行具足而清净,就应没有瑕秽,就应修行止观,乐于闲静之处。
如果又有比丘,意欲求得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时的医药的话,也应当要戒德成就,乐于空闲处去自己修行,也应和止观(定慧)共为相应才是。如果又有比丘,欲求能知足的话,也应当念戒德具足,应当在闲静处去自修行,应和止观共相应。如果又有比丘,欲求使四部之众,以及国王、人民,和有形之类的众生所见,所识知的话,他也应当念于戒德具足。如果又有比丘,意欲求得四禅,其中并不会有悔心,也不会有变易的话,就应当念戒德成就。如果又有比丘,意欲求得四神足的话,他也应该要戒德具足。如果
又有比丘,意欲求得八解脱门,而没有罣碍的话,他就应该念于戒德具足。
如果又有比丘,意欲求得天耳,能彻听闻天人的音声的话,也应当念于戒德具足。如果又有比丘,意欲求知他人的心中之所念,诸根之有缺漏等事的话,他也应当念念于戒德具足。如果又有比丘,意欲求知众生的心意,如有欲心、没有欲心,有瞋恚心、没有瞋恚心,有愚痴心、没有愚痴心,都欲求如实而知道。或者众生之心有爱心、没有爱心,有受心、没有受心,都欲求如实而知道。或者众生之有乱心、没有乱心,有疾心、没有疾心,有少心、没有少心,有量心、没有量心,有痛心、没有痛心,有三昧心、没有三昧心,有解脱心、没有解脱心,都欲求如实而知道。如欲如是的话,就应当念念戒德具足。
如果又有比丘,意欲求得无量的神足,分其一身作为无数之身,又还合无数之身为一身,踊没都能自在,能化身乃至到于
梵天的话,他就应当念念戒德具足。如果又有比丘,意欲求自能忆起宿世的无数劫之事,或者一生,或者二生,乃至千生、百千亿生、成劫、败劫(坏劫)、成败之劫,不可称计等。在此期间,我曾死于此处,生在于彼处,名叫某某,字为某某,或者从那个地方命终之后,来生于这里,自己都欲求能忆如此无数劫当中之事的话,就应当念念戒德具足而没有他念(唯用功于戒德之具足,别无他意。)。
如果又有比丘,欲求得天眼,能彻视观察众生之类之为善趣、恶趣,善色、恶色,或者为好,或者为丑,都欲求得如实而知道。或者又有众生之身口意,乃行恶行,又诽谤贤圣,其身坏命终之后,生在于地狱之中;或者又有众生,其身口意都行善,并不诽谤贤圣的人,心意为正见,因此,其身坏命终之后,乃生在于善处的天上。其意欲求得如是的话,就应当念念戒德具足。如果又有比丘,其意欲求灭尽有漏,而成就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胎,能如实而知道的话,他就应当念念戒德具足,应该内自思惟而没有乱想,而居在于闲静之处。
诸比丘们!应当要念念戒德具足,没有其它的余意,而威仪具足。应该知道!少少的过失,都常恐惧,更何况为大的过错呢?如果有比丘,其意欲使如来和他共论(教诫)的话,就应常念戒德具足,当念多闻具足,闻具足之后,就应当念施具足,施已具足之后,就当念智慧具足,当念解脱知见都通通具足。如果比丘,其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都具足的话,便会被天、龙、鬼神所勤见供养,为可敬、可贵,为天人所奉事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念五分法身之具足的人,乃为世间的福田,是没有人能超过的。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完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