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觅寂尊者:巴利经论选译 (三)中部 第六 假如希望经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8日
来源:   作者:觅寂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觅寂尊者:巴利经论选译 (三)中部 第六 假如希望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遮答林给孤独园。

  在那裡,世尊称呼比库们:「诸比库。」那些比库回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说:「诸比库,你们应当安住于戒具足、巴帝摩卡具足;应当安住于巴帝摩卡防护律仪,正行与行处具足,对于微细的罪过也见其怖畏;应当受持学习诸学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诸同梵行者喜爱、欢喜、敬重、尊敬我』者,他应当圆满戒(silesvevassa paripurakari),内心修习止(ajjhattam cetosamathamanuyutto),不轻视禅那(anirakatajjhano),拥有观(vipassanaya samannagato),住在〔增长(bruheta)〕空闲处(subbagaranam)。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获得衣、钵食、坐卧具、病缘的资具药品』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凡(布施)使我受用衣、钵食、坐卧具、病缘的资具药品的施主们,愿他们能得大果报、大利益』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凡是我的已去世之亲族、血亲及先亡们,当他们以欢喜〔淨信〕心忆念我者,愿他们能得大果报、大利益』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是不乐与乐着的征服者;愿不乐无法征服我;愿我能屡屡战胜所生起的不乐而安住』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是怖畏与恐惧的征服者;愿怖畏与恐惧无法征服我;愿我能屡屡战胜所生起的怖畏与恐惧而安住』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随所欲得、不难获得、轻易获得四禅增上心现法乐住』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凡寂静、解脱、超越诸色的无色,愿我以(名)身触后而安住』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34】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遍尽三结,是预流者,不堕恶趣,决定(趣)正觉的彼岸』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遍尽三结,薄贪、瞋、痴,是一来者,只来了此世间一次后,能作(证)苦边〔苦的尽头〕』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遍尽五下分结,化生在该处而般涅槃,不由(该处)还来(此)世界』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能体验各种神变:我能从一身变成多身,从多身变成一身;自在地出现与隐没;毫无障碍地穿过城牆、壁垒、山丘,犹如穿过空间一般;鑽入与鑽出土地,犹如出入于水一般;在水面上行走而不会沉没,犹如在地上行走一般;可以盘腿坐着遨游于空中,犹如飞鸟一般;可以以手接触、摸触日月,如此大神通,如此大威力;即使是梵天界,愿我能以身体自在地前往』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以清淨、超越人耳的天耳界,能够听见两种声音:天界与人界(的声音),凡是远处与近处(的声音都能够听见)』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能够了解其他有情与其他人的心。对于有贪欲的心,我能了解为「有贪欲的心」;对于无贪欲的心,我能了解为「无贪欲的心」。对于有瞋恨的心,我能了解为「有瞋恨的心」;对于无瞋恨的心,我能了解为「无瞋恨的心」。对于有愚痴的心,我能了解为「有愚痴的心」;对于无愚痴的心,我能了解为「无愚痴的心」。对于狭隘的心,我能了解为「狭隘的心」;对于散乱的心,我能了解为「散乱的心」。对于广大的心,我能了解为「广大的心」;对于不广大的心,我能了解为「不广大的心」。对于有上的心,我能了解为「有上的心」;对于无上的心,我能了解为「无上的心」。对于得定的心,我能【35】了解为「得定的心」;对于未得定的心,我能了解为「未得定的心」。对于解脱的心,我能了解为「解脱的心」;对于未解脱的心,我能了解为「未解脱的心」』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能够回忆(自己)的许多过去生,即:一生;两生;三、四或五生;十、二十、三十、四十或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十万生;许多成劫、许多坏劫、许多成劫与坏劫。(他忆念):「在那样的地方,我有如此的名字,如此的姓,如此的长相;(吃)如此的食物,经历如此的苦乐,有如此长的寿命。那一生死亡之后,我又投生于某处,在那一生,我有如此的名字,如此的姓,如此的长相;(吃)如此的食物,经历如此的苦乐,有如此长的寿命。那一生死亡之后,我又投生于此处。」愿我能如此忆念许多过去生的生活方式与境遇』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以清淨的、超越人眼的天眼,能见到有情的死亡与再度投生之时:低贱与高贵、美丽与丑陋、善趣与恶趣;我能了解有情如何依照自己的业而承受(果报):「这些有情具有身恶行、具有口恶行、具有意恶行,是诽毁诸圣者,是持邪见者,受持邪见而造业者,他们在身坏命终、死亡之后投生于苦处、恶趣、苦界、地狱。而其他这些有情具有身善行、具有口善行、具有意善行,是不诽毁诸圣者,是持正见者,受持正见而造业者,他们在身坏命终、死亡之后投生于善趣、天界。」如此愿我以清淨的、超越人眼的天眼,能见到有情的死亡与再度投生之时:低贱与高贵、美丽与丑陋、善趣与恶趣;我能了解有情如何依照自己的业而承受(果报)』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假如有比库希望:『愿我灭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在现法以自证知作【36】证后而具足住』者,他应当圆满戒,内心修习止,不轻视禅那,拥有观,住在〔增长〕空闲处。

  『诸比库,你们应当安住于戒具足、巴帝摩卡具足;应当安住于巴帝摩卡防护律仪,正行与行处具足,对于微细的罪过也见其怖畏;应当受持学习诸学处。』如此所说的,乃是缘于此而说的。」

  世尊说了这(话后),那些比丘愉悦,对世尊所说(的话)欢喜。

  Bhikkhu Santagavesaka  觅寂比库 2008.7.2.译

  中部 第六 假如希望经注(Akavkheyyasuttavannana)

  (MA.i,p.153.)

  「如是我闻(Evam me sutam)」─即《假如希望经》。

  此中,「戒具足(sampannasila)」有三种具足(sampanna):遍满、具有,与甘味。

  此中,「稻田(的稻穀)已具足,高希雅(kosiya猫头鹰),诸鹦鹉在啄食,婆罗门,我来告知你,不想阻碍他。 」

  这是指圆满具足(sampanna)。

  在「以此巴帝摩卡律仪的具备、具有、获得、得达、具足、成就、拥有。 」这是指具有【154】的具足(sampanna)。

  在「尊者,在此大地地面的最下层有甘美的(地)味,正如蜂蜜一般的清淨食味。 」这是指甘味具足(sampanna)。

  遍满具足(sampanna)或具有的具足(sampanna)即是这裡(具足的涵义)。

  因此,「戒具足(sampannasila)」即是戒的圆满及具有戒,当知在(巴帝摩卡具足sampannapatimokkha的具足)也是同样的涵义。

  「戒」,什麽是戒的涵义呢?戒行即是戒的涵义。其详细(涵义)的解释,即在《清淨道论》所说。

  此中,「圆满戒」-此义就如由于田地离去过失而田地圆满一般,由于离去戒的过失而说为戒圆满。

  就如田地由于拥有:种子破损、播种毁坏、水所毁坏,及土质含有盐分而毁坏之四种过失而不圆满。

  此中,「种子破损」是指在播种期间,由于种子破损或腐坏,导致无法收成,而造成毁坏的田地。

  「播种毁坏」是指由于不善的种子从播种期间以来就倒掉了,使得所有的(田地)都无法收成,而造成毁坏的田地。

  「水所毁坏」是指由于该处水太多或者没有水,导致无法收成,而造成毁坏的田地。

  「土质含有盐分而毁坏」是指由于农夫在某些地方以犁耕了四、五次,因为耕太深了,使得盐分生出来,导致无法收成,而造成毁坏的田地。

  而且如此的田地即没有大果报、大利益;即使在那裡多播种也少有所得。假如去除了这四种过失,就成为圆满的田地;而且如此的田地则有大果报、大利益。

  同样地,戒由于有毁坏、穿孔、斑点、杂色的四种过失而不圆满;而且如此的戒即没有大果报、大利益。假如去除了这四种过失,就成为圆满的戒(田);而且如此的戒则有大果报、大利益。

  「具有戒(silasamavgino)」-以此义而拥有的情况、总合、到达、具有戒了,而说:「你们应当安住」。

  此中,由两种原因而成为戒具足性:由见到戒失坏的危害(adinava危险;过患);【155】见到戒成就的利益。这两种(涵义),在《清淨道论》也有详细(的解释)。

  岛寺住者喜悦长老主张说:「此中的『戒具足』,据说到此世尊在开示了四种遍淨戒后,再以『巴帝摩卡防护律仪』来详细地解说首要的戒。」

  其弟子三藏(持者)小龙长老主张说:「两处的巴帝摩卡律仪都是由世尊所说的,只有巴帝摩卡律仪是戒,而其它的(根律仪等)三戒所说的涵义是有的,但乃从不允许而说的:「根律仪只是指守护六门而已;活命遍淨乃是以法、以正当的方式获取(衣、食、住处、医药)资具而已;资具依止乃是对所获得的资具省察该目的后才受用而已。以非异门(即直接)的方式,只有巴帝摩卡律仪是戒而已。就如一位断了头的男子,其馀的手脚等也不需要再保护了一样;然而就如一位健康未断头而且还活着的男子,其馀的(手脚等)就可能治癒复原。因此,「戒具足」-以巴帝摩卡律仪解说,再以其同义语「巴帝摩卡具足」来解说,当再以详细的方式来显示时,而说:「巴帝摩卡防护律仪」等。

  此中「巴帝摩卡防护律仪(patimokkhasamvarasamvuta)」-拥有巴帝摩卡律仪。

  「正行与行处具足(acaragocarasampanna)」-即具有正行和行处。

  「于微细的(anumattesu)」-即在小量的。

  「罪过(vajjesu)」-即诸不善法。

  「见其怖畏(bhayadassavi)」-即见到怖畏。

  「受持(samadaya)」- 即正取〔完全地拿取〕。

  「应当学习诸学处(sikkhatha sikkhapadesu)」-即于诸学处,应当对彼彼学处受持后而学习之。

  再者,「应当受持学习诸学处()」-凡是在应当以身及以语学习的诸学习部分,即应当完全受持它们。这在此只是简略,一切巴帝摩卡律仪文句的详细(解释)即已在《清淨道论》所说。

  「假如希望(akavkheyya ce)」-为什麽以此为开始呢?为了显示戒利益的缘故。

  即使假如对出家不久或劣慧【156】者如此说:「世尊(说):『你们应当圆满戒,应当圆满戒!』」(或许他会问:)圆满戒是否有什麽〔ko谁〕利益?有什麽〔ko谁〕殊胜?增长什麽〔ka谁〕呢?即可以显示(持戒的)那十七种利益而如此说,或许在他们听闻了以会被诸同梵行者所喜爱、欢喜为初,灭尽诸漏为末后的利益后会圆满其戒的,就好像(卖)毒刺(visakantaka威沙堪塔卡)的商人一样。卖毒刺的商人是指卖糖的商人而说的。据说他用车子载着糖、糖蜜、糖果及砂糖等来到边境的村庄后,高喊着:「来买〔拿取〕毒刺哦!来买〔拿取〕毒刺哦!」当村民们听到后,(想着):「毒是粗恶的,凡是吃了的人即会死亡;被剌剌穿的人也会死亡,这两种都是粗恶的,那有什麽〔ko谁〕利益呢?」他们会把门关起来,而且小孩子也会逃跑。商人看到以后,(想着):「这些村民没有作生意的善巧,是否有什麽方式能使他们来买呢?」他即高喊着:「来买非常甜、非常甘美的糖、糖蜜及砂糖哦,价钱非常公道,即使用私製〔伪〕的小钱、私製〔伪〕的大钱也可以买哦。」村民们听到后很高兴及满意,就带了很多钱来买。

  此中,就好像商人高喊着:「来买〔拿取〕毒刺哦!」一般;世尊说:「诸比库,你们应当安住于戒具足、……应当受持学习诸学处。」之语。就好像村民们说:「这两种都是粗恶的,那有什麽〔ko谁〕利益呢?」一般;世尊说:「你们应当安住于戒具足。」比库们会想说:「然而戒是粗恶、粗劣的,与嬉戏等相敌对,戒具足有什麽〔ko谁〕利益呢?」就好像该商人以:「来买非常甜」等语一般;当知世尊为了阐明会被诸同梵行者所喜爱、欢喜为初,灭尽诸漏为末后的十七种利益的目的,而说:「假如希望」等语。

  此中,「假如希望(akavkheyya ce)」-即假如希望、假如想要。

  「喜爱(piyo ca assam)」-当以爱眼相视,即当有生起爱的近因而说。

  「欢喜(manapo)」-他们的增长意者,或他们的当可得意者。即是当以慈心遍满而说。

  「敬重(garu)」-他们的敬重处,即与岩石的伞盖相似。

  「尊敬(bhavaniyo)」-以:「此尊者实在知道我所知道的,见到我所见到的」,如此当可尊敬的。

  「他应当圆满戒(silesvevassa paripurakari)」-应当圆满四遍淨戒。即是应当以不缺、圆满的方式【157】而拥有而说的。

  「内心修习止(ajjhattam cetosamathamanuyutto)」-即自己的心致力于止。此中的「内」即是自己,只是同一义而字(有所不同)而已。在位格,而此「止」为对格,以此「阿怒(anu)」的接头辞结合而成。

  「不轻视禅那(anirakatajjhano)」-不将禅那排除在外,或不消灭禅那;以排除和消灭为此轻视(之义)。应当理解在:「在忽视了倔强而过着谦和的生活 」等的方式。

  ……未完

返回目录

----------------------------------------------------------------------------------------------------------------

更多觅寂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