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大安法师:净宗法语大观 第六编 往生品位 二、九品往生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3日
来源:   作者:大安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净宗法语大观_大安法师_DOC版下载

大安法师:净宗法语大观 第六编 往生品位 二、九品往生

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者: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①,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②,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是名上品上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 释

  ①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②金刚台:金刚合成的莲台座。

译 文

  上品上生者:
  若有众生愿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发起三种心,即便往生。是哪三种心呢?第一,至诚心;第二,深信心;第三,一切功德回向愿往生心。具备这三心的众生,必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又有三种类型的众生,能够生到极乐世界。是哪三类众生呢?第一种是慈心不害物命,奉持各种戒行;第二种是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第三种是修行六念,以上述修行的功德,善巧回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具备以上一日乃至七日修行,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临终将生彼国时,由于这念佛人生前修行精进勇猛故,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数的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的诸天以及七宝宫殿等一齐来临。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共执金刚莲台,来到念佛人面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注照在这念佛人的身上,即与化佛等同时伸出手来接引这念佛人的神识到金刚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无数的菩萨,同声赞叹这念佛人,劝慰鼓励其心。
  这念佛人见到如此殊胜的境相,生大欢喜,身心踊跃,自见乘金刚台,随从在阿弥陀佛之后,如弹指间,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净土后,亲眼见到阿弥陀佛的紫磨真金色身,无量相好,一一具足福慧庄严;又见到诸菩萨圣众的色相,也一一具足微妙庄严;又闻到光明宝林,演说微妙法音,初闻法音就悟证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就能游历十方世界承事诸佛,蒙诸佛次第授记。得授记后,便回到安养本国,证得无量百千总持法门。
  这就叫做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①。善解义趣,于第一义②,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③。
  是名上品中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 释

  ①方等经典:大乘经典的总称。方等意即方广平等。
  ②第一义:般若毕竟空无所有之义。
  ③现前授记:四种授记之一,见菩萨根性成熟,现于一切大众前授成佛的记。

译 文

  上品中生者:
  这类念佛人或读或不读大乘经典。闻诸法性空妙有之义,默契于心,深信世出世间苦乐二种因果,对此等因果及大乘佛法的各种道理,不生怀疑诽谤。以这些功德回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作这种行持的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莲台,到这念佛人面前。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同声赞叹:“法子!你修行大乘佛法,悟解诸法空性,所以我现在来迎接你。” 即时阿弥陀佛与一千尊化佛,同时伸出手来接引。
  这念佛人自见己身坐在紫金莲台上,合掌叉手,赞叹阿弥陀佛及圣众。如一念顷,就能生彼净刹七宝池中。这紫金莲台如大宝华,经过一夜,就能开敷。
  这往生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同时放光,照触在那往生者身体上,那往生者的眼目当即开启明亮。因顺先前宿世的习性,普闻水、鸟、树、乐等众多声音,纯说甚深空有不二的中道义谛。那往生者就走下紫金莲台,到阿弥陀佛座下顶礼合掌,歌扬赞叹佛的功德。经过七日,即于无上正等正觉证得不退转位。应时就能够飞行自在,分身遍至十方世界,一一承事供养诸佛。在诸佛的道场,修习种种三昧。历经一小劫,证得无生法忍。一一佛前,现前得蒙成佛的授记。
  这就叫做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
  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①,住欢喜地②。
  是名上品下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 释

  ①百法明门:菩萨证到初地果位时所得的智慧门。智慧能通入百法的真性,所以名为明门。
  ②欢喜地:圆教十地果位中的初地。初得圣性,生大欢喜,所以称欢喜地。

译 文

  上品下生者:
  亦同上品中生者,深信因果,但不诽谤大乘佛法。唯发厌苦乐生净土成佛度众生之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世界。此念佛人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诸菩萨众,持金莲华,阿弥陀佛化作五百尊佛,来接引此念佛人。五百化佛同时伸手,赞叹道:“法子!汝现今罪灭清净,发往生净土的无上道心,我来迎接汝。”那念佛人见到此事时,即见到自身坐在金莲华上,莲华缓缓闭合。闭合后,就随从阿弥陀佛之后,得以往生到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在七宝池中,经过一日一夜,莲华才开敷。七日之中,才能见到阿弥陀佛。虽然见到阿弥陀佛身相,但对阿弥陀佛众多微妙的相好,如隔纱望月般的不甚明了。经二十一日后,才能清晰地见到阿弥陀佛的种种相好光明,闻到众多的音声,都在演说妙法。游历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在诸佛的座前,听闻甚深微妙之法。这样历经三小劫,证得通达百法真性的智慧,得到欢喜地的圣果。
  这就叫做上品下生者。

中品上生

  中品上生者:
  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①,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②六通③,具八解脱④。
  是名中品上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 释

  ①八戒斋:是为在家人所制的斋戒法,令其居尘得以修习出家法。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着香薰衣;八、不非时食。
  ②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
  ③六通:宿命通、他心通、天耳通、天眼通、神足通、漏尽通。三明六通是阿罗汉所具的功德。
  ④八解脱:以八种禅定解脱烦恼的系缚。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住。

译 文

  中品上生者:
  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和八戒斋,修持诸戒,不造五逆重罪,不毁犯戒律,没有各种过错,以此善根戒行回向愿求生极乐世界,那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与诸比丘众围绕其人,放金色光明,注照在他的身上,又为其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赞叹出家,自在修道,得以脱离众苦。那念佛人既见佛闻法,不胜欣喜,就见自身已端坐在莲华台上,长跪合掌,低头向佛顶礼。还没有抬头之时,便已生到了极乐世界。一经生到彼土,莲华即刻开敷。当莲华开敷时,那往生者便闻到众多的音声,同时赞叹苦集灭道四谛之法,当时便获证阿罗汉果,得三明六通,具足八解脱的禅慧。
  这就叫做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
  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①,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②,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③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是名中品中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 释

  ①沙弥戒:沙弥十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华鬘,不香油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视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
  ②具足戒:比丘、比丘尼应当受持的戒。比丘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为三百四十八戒。
  ③戒香:戒德熏于四方,以香为喻。

译 文

  中品中生者:
  若有众生或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戒斋,或一日一夜受持沙弥戒,或一日一夜受持比丘、比丘尼具足戒,身口意三业威仪小戒也没有缺失,以此持戒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世界,此戒香熏修的念佛人,临命终时,见到阿弥陀佛与诸比丘众,放金色光明,持七宝莲华,来到念佛人面前。此人听到佛声从空中传来,赞叹道:“善男子!如汝这样的善人,能随顺三世诸佛的教敕故,所以我前来迎接你。”那念佛人自见己身坐在莲华座上,坐上后莲华闭合,瞬间便生到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经过七日后,莲华才开敷。莲华开敷后,这往生者睁开眼睛,合掌顶礼,赞叹阿弥陀佛的恩德。初闻妙法,心生欢喜,当即证得须陀洹果。经半小劫后,方证阿罗汉果。
  这就叫做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是名中品下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译 文

  中品下生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顺赡养父母,修行世间的仁爱慈善,此人临命终时,遇到念佛善知识,为其广为详说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乐事,并述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的功德。此人听到这些法音后,很快就命终了,譬如壮士屈伸臂膀的时间,就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经过七日后,莲华开敷,得以遇到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为其说法。此往生者听闻到二大菩萨讲经说法,心生欢喜,当即证得须陀洹果。经过一小劫,成就阿罗汉果。
  这就叫做中品下生者。
下品上生

  下品上生者:
  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译 文

  下品上生者:
  或有众生,曾造作众多的恶业,虽然对大乘经典不生诽谤,此等愚痴之人,造作诸多恶业,没有惭愧心。此人在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为他赞叹宣说大乘十二部经的首题名字。那恶人由于听闻佛经名题故,当下除却千劫极重的恶业。善知识又教那人合掌叉手,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由于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缘故,当即消除五十亿劫生死罪业。
  行者正称念佛名时,阿弥陀佛就派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应声来现在那行者面前,赞叹道:“善男子!以汝称念佛号故,诸罪得以消灭,我来迎汝。”说完这话后,那念佛人就见到化佛光明遍满自己的住所,心生欢喜。当即命终,乘宝莲华,随从在化佛的后面,生到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经四十九日后,莲华才开敷。当莲华开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立那人面前,为他宣说甚深微妙的十二部经教。那往生者闻法后,信悟领解,当即发起无上道心。历经十小劫,证达百法真性的智慧,得以证入欢喜地。
  这就叫做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

  下品中生者:
  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①,盗现前僧物②,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③。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 释

  ①僧祇物:僧祇意为大众。是比丘、比丘尼大众共有的财物,又称十方僧物。
  ②现前僧物:属于一法界中现在众僧的财物。
  ③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又称五分法身。戒、定、慧为修因,解脱、解脱知见为证果。这五种法是佛的身体,所以称为法身。

译 文

  下品中生者:
  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斋及比丘比丘尼具足戒,如此愚人还曾偷盗十方僧物,并盗窃现前众僧的财物,或为名闻利养而说法,无有惭愧心,以种种恶业来庄严自身。这样的罪人,以其罪因,应当堕入地狱。此罪人在临命终时,地狱众火一时齐来。在这关键时刻,遇到念佛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他赞叹宣说阿弥陀佛的十力威德,广赞阿弥陀佛悲愿光明神力,又赞叹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法身的功德。那罪人既闻信已,当即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当即化为清凉风,此清凉风吹诸天华纷纷飘坠。华上皆有化佛化菩萨,来迎接此人。如一念顷,此人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在七宝池中的莲华之内,经过六劫,莲华才能开敷。莲华开后,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以清净梵音,安慰那往生者,为其宣说大乘甚深经典。那往生者听闻佛法后,信悟领解,当即发无上菩提心。
  这就叫做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

  下品下生者: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是名下品下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译 文

  下品下生者:
  或有众生,造作种种不善业,五逆十恶等,无所不为。如此愚人,以如是极重恶业故,决定堕入阿鼻地狱,历经多劫,遭受无穷的剧苦。如此愚人,在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以大慈悲安慰其心,为他宣说净土妙法,教令他系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那罪人被临死的苦痛所逼,慞惶散乱,不能系念阿弥陀佛。善友知其苦痛失其正念,便转而教他:“汝若不能系念阿弥陀佛的话,便应口称阿弥陀佛名号。”那罪人即以至诚恳切心口称佛名,如此具足十念,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以称佛名号故,于念念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到犹如日轮的金色莲华,应声现在罪人面前。如一念的短时间内,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在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才开敷。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以大悲音声,为那往生者广说诸法实相的妙法,以实相忏法灭其罪障。那往生者闻听此妙法后,开解欢喜,当即发无上菩提心。
  这就叫做下品下生者。
【按】

  九品往生的共同条件是圆发三心,其因行果报,充分体现出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万修万人去,信哉斯言。

九品往生皆是凡夫

  又看此《观经》定善①及三辈②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善导《观经四帖疏》

注 释

  ①定善:《观经》十六观,前十三观以定心观想净土依正二报,名之为定善;后三观以散心修三福九品之行,名之为散善。       ②三辈:指《观经》后三观的九品往生章。

译 文

  又,探究此《观经》定善十三观以及三辈九品章上下文的意蕴,总是彰显佛灭度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凡夫,只是由于所遇缘分的差异,而导致往生品位有九品高下的不同。为什么这样说呢?上辈三品往生者是遇到大乘佛法的凡夫,中辈三品往生者是遇到小乘佛法的凡夫,下辈三品往生者是遇到恶因缘的凡夫。因为平生造恶业,临终凭藉善知识的开导,信愿持名,乘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因此得以往生极乐净土。
【按】

  隋唐之际,注解《观经》的诸师,以通途教观的立场,将上辈三品往生,判为大乘圣人生位,中辈三品往生,判为小乘圣人生位,下辈三品往生,判为大乘始学凡夫生位。善导大师以净宗乘佛愿力的立场,建立九品往生皆是凡夫的观点。楷定古今,垂宪万代。
 

返回目录

----------------------------------------------------------------------------------------------------------------

更多大安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