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清静法师:都市茅棚 218、思虑求幸福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7日
来源:   作者:清静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218、思虑求幸福

  “思虑求幸福”:思惟如何才能获得吉祥幸福。

  佛教幸福观的究竟内涵是:不要试图摒弃或改换相对的存在状态,而应了解它的真实本质,体悟它本具的完美,享用它自然的奉献,感受它圆满的幸福。

  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佛教是大众趋向幸福最快捷、最值得亲近的法门。在佛教的经典中,对“幸福”有两种不同的描述:

  一、相对的幸福:来自世间善法,称作因缘果报:

  (1)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2)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3)文明高尚的社会行为;

  (4)积极负责的人生理想。

  幸福并不是一件人生的奢侈品,追求幸福也不是一种昂贵的行动,而是一件普通而又真诚的善行。佛教强调:幸福、和平与完善的社会,来自制度保障、经济发展和证悟空性。佛教中的戒律和伦理规范,如:慈悲、友爱、仁孝、守善、诚实、节俭、自制、忍耐、守法、公平、非暴力、心怀大众、敬重生命、追求真理、崇尚智慧等,都是人类文明中的普世价值。

  二、究竟幸福:远离了执着和欲望,称作涅槃解脱:

  在大乘佛教中,智慧和慈悲是菩萨两大主要特征。智慧的直觉来自空性的内观,与真如合一。无执作为空的智慧,而慈悲是无执的最高表达。空性是抽象的普遍真理,任何意志都无法预见它,它超越了是非、好坏、善恶等二元性。慈悲是空性在现象世界的直接、具体的表达形式,是善良、爱、纯洁的行为。菩萨会在任何时候、为任何众生作出牺牲,从而帮助所有的众生解脱,引导他们获得真正的幸福。

  从慈悲思想来说,个体的幸福是基于群体的幸福。任何人都喜欢幸福,我们的生命目标是一致的。如果离开众生的幸福只追求个人的幸福,幸福便没有了根本,容易被外在力量所破坏。《华严经》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慈悲的生起与修行,是一种心性的实践:是以开放的心态,包容一切人、事、物。慈悲的最后完成,是理解“一即一切”和“一切即一”,破除二元性而自然显现的。对错、是非、好坏、善恶等二元分别,是烦恼和愤怒的根源,是偏离幸福的内在因素。在遵循社会现有制度的同时,在内心予以彻底包容和超越,本有的平静、天然、和谐、慈悲和爱就显现了。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正等正觉者,都是在自心根本觉的境界中圆满。完整的心灵解脱,只能在本觉自性中实现,圆满的觉悟之道,从来也不能向外寻觅和希求。

  真正的幸福是涅槃,非原因而产生。如果幸福能够被产生,它就是现象的,而且是无常的,当然不是究竟的幸福。幸福,作为佛教的终极目标,不是道德、智慧和慈悲的结果。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佛陀的意思是:你本人此时此刻的当下,具足如来圆满的智慧德相。幸福就是幸福,本自具足,本来清净,本具圆满。

  纽舒龙德证悟大圆满的故事:

  纽舒龙德是藏传佛教近代最伟大的禅师之一,曾经亲近他的老师贝珠仁波切达十八年之久。那段期间,他们两人几乎形影不离。纽舒龙德研究和修行极为努力,业障净除,功德累积,功夫成就。他已经准备认证心性了,却还没有得到最后的法。有一个特别的晚上,贝珠仁波切终于传法给他。当时他们住在佐钦寺上方高山的闭关房。夜色很美,蔚蓝色的天空万里无云,繁星点点交相辉映。万籁俱寂,偶尔从山脚下的佛寺传来狗吠声,划破天际。

  贝珠仁波切仰卧在地上正在修一种特殊的大圆满法。他把纽舒龙德叫来:“你说过你不懂心要吗?”

  纽舒龙德从声音中猜测这是一个特别的时刻,期望的点点头。

  贝珠仁波切淡淡地说:“实际上没有什么好知道的!我的孩子,过来躺在这里。”

  纽舒龙德挨着他躺了下来。于是,贝珠仁波切问他:“你看到天上的星星吗?”

  “看到!”

  “你听到佐钦寺的狗叫声吗?”

  “听到!”

  “你听到我正在对你讲什么吗?”

  “听到!”

  “好极了,大圆满就是这样,如此而已。”

  纽舒龙德告诉我们当时发生的事:“就在那一刹那,我心里笃定地开悟了。我已经从它是和它不是的枷锁解脱出来。我体悟到本初的智慧,空性和本有觉察力的纯然统一。我被他的加持引到这个体悟来,正如伟大的印度上师撒惹哈所说:上师的话已经进入他的心里,他看到真理如观手掌中的宝珠。”

  在那个当下,一切都各得其所。纽舒龙德多年来的学习、净化和修行终于瓜熟蒂落,证得了心性。贝珠仁波切所说的话并没有什么特殊、神秘或不可思议。事实上,这些话再平常不过了。但话语之外,传达了别的东西。他所透露的正是万事万物的圆满本性,也是大圆满法的真义。当下他就透过自己证悟的力量和加持,引领纽舒龙德直接进入实相境界中。

 

 

返回目录

-----------------------------------------------------------------------------------------------------------

更多清净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