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波巴大师:吉祥荟萃 第二辑 倾城佳丽 9.解黏袪缚
冈波巴大师:吉祥荟萃 第二辑 倾城佳丽 9.解黏袪缚
农夫稼穑般确认实修证量的教授
为了获得正等圆满的大觉佛果,那些实修了义教法的人们,首先,他们应将外显的境相抉择为“心”,来进行实修;其次,又要将心性抉择为“空”,来进行实修,另外,还必须对于整个的“所知”,断除增益;最后,则要(将一切诸法)抉择为“不二的义趣”,来进行实修。
《倾城佳丽》第十七则
敬礼上师!
大宝上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总体而言,一个具有大乘种性的补特伽罗,由于认识到了轮回的过患以及涅槃的功德,而会希望近一步地断除轮回并获得涅槃,基于这种缘故,对于这样的一位修行人而言,那么,接下来,他就必须脚踏实地地踏实实修佛法的圣道。
所谓的“实修”,其中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那也就是:
一、实修不了义的“方便之道”;
二、实修了义的、能够使我们证悟究竟实相的“智慧之道”。
正如上文所讲的那样,我们无论是实修“不了义的方便之道”,还是实修“了义的智慧之道”,在实修的过程之中,是绝对不可能不升起“相应的体验”,或者换句话说,是绝对不可能不升起“相应的证悟特征”的。
假如未曾升起相应的体验或特征,那么,只能说明此人没有好好地踏实实修过;或者说,此人只是作了些貌似的“实修”,而没有在自己的身心之中,对于所修的教法,产生出真正的认同;或者说,此人只是生起过一些零星的认同,但却没有获得打成一片的稳定程度。
另外,总体而言,对于认识证悟的特征来说,其中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那也就是:
一、认识“不了义方便之道”的修行证量;
二、认识“了义的、能够使我们证悟究竟实相的智慧之道”的修行证量。
在此两者之中,我们暂不开演作为第一种类型的“认识不了义方便之道修持证量”方面的教授,而从实修“了义的、能够使我们证悟究竟实相的智慧之道”所得体验,或者说从“证悟的特征”这些方面,来讲讲这个犹如“农夫稼穑”般的、能够使我们认识实修证量的教授。
打个比方说,这就如同从事稼穑的农夫们,首先,他们应该明了耕田的时间;其次,又必须掌握播种的时间;最后,还要懂得收获的时间。假如他们并未掌握上述这些相应的时节因缘,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想见,这些人是不可能指望收获丰硕的秋实之果的。
同样道理,为了获得正等圆满的大觉佛果,那些实修了义教法的人们,首先,他们应该将外显的境相抉择为“心”,来进行实修;其次,又要将心性抉择为“空”,来进行实修,另外,还必须对于整个的“所知”,断除增益;最后,则要(将一切诸法)抉择为“不二的义趣”,来进行实修。
◆ 在如此实修的过程中,倘若我们真正已将外显的境相抉择为“心”了,那么,自然就应该升起“某某”相应的证悟特征;反之,假如未曾呈现出这些证悟的特征,那么,就算有人夸夸其谈地说什么“我已将显境抉择为‘心’了”,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想见,这人也不可能如其所说般地真正地得到了这种抉择。
◆ 在将心性抉择为“空”而进行实修的阶段,倘若我们真正已将心性抉择为“空”了,那么,自然是应该升起“某某”相应的证悟特征的;反之,假如未曾呈现出这些证悟的特征,那么,就算有人夸夸其谈地说什么“我已经断除了对于“所知”的增益了”,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想见,这人也不可能如其所说般地真正地得到了这种断除啊!
◆ 在(将一切诸法)抉择为“不二的义趣”而进行实修的阶段,倘若我们真正已经(将一切诸法)抉择为“不二的义趣”了,那么,自然就应该升起“某某”相应的证悟特征;反之,假如未曾呈现出这些证悟的特征,那么,就算有人夸夸其谈地说什么“我已经(将一切诸法)抉择为‘不二的义趣’了”,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想见,这人也不可能如其所说般地真正地得到了这种抉择。
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到上述的内容,在充分认识了“修行的证量”之后,再进行踏实的实修,若果如此,那么,对于获得正等圆满的大觉佛果来说,也就没有什么困难可言了。
基于以上缘故,因而,以下将会开示这个有关修行证量的教授。
这个“犹如农夫辨识稼穑时节般的、认识‘体验与证悟之量’的教授”,共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教授之一:我们应该把这些由“红白阴阳之力”而显出的境相,了知为“心”,并且,我们也应该懂得,万象的这些境相,也不是存在于(心)外的真实的事物,而只是自心迷谬的显现罢了。
有关这层道理,如《般若八千颂》中有偈亦云:
以心迷谬显此境。
因为“心”的迷谬,
所以才显现出了
这些外在的境相。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也有教诲说:
噫!
诸佛子众,
此诸三界,
唯心而已!
嗨!佛子们啊,
这整个的三界,
都只不过是“心”罢了呀!
有关这层道理,在萨惹哈的《道歌》之中,也曾提到:
轮回的本性,就是“心”的体性。
其中又云:
射箭愚人如是说时,
汝等应宜如是知也。
在我这个射箭的愚人{85}这样讲的时候,
你们也应该设法这样地去了解呀!
另外,《炬论》中有偈亦云:
诸法唯是心迷谬,
除心而外无念想。
一切诸法,
都不过是自心迷谬的现象罢了,
除了“心”之外,
是没有(幻现诸法的)念想的。
借助于从引经据典和逻辑推理这些方面,如此地抉择着进行了修习,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外在的现象,确断为唯是自心的迷谬(的幻现)了。
证悟了外境的如幻显现,与趣入不贪外境的自然解脱,这两方面是同时产生的,打个比方说,这就如同在阳焰中显现出水的时候,借助于明白了那是虚幻不实的阳焰而了解到从来未曾有过一滴水,与消弭执水的妄想,这两方面是同时产生的一样啊!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开示说:
倘若尚未灭除对于外显境相的贪著,不知道这些现象如幻如化,那么,就算有人夸夸其谈地说什么“我已经将外显的境相,抉择为自心了”,在此情形下,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想见,此人也绝不可能如其所说般地真正已将外境抉择成了自心;或者,就算是略有抉择,但却也尚未达到稳定不变的地步。因而,此时尚需如前所述般地,透过引经据典和理智分析这两个方面,而来不厌其烦地反复抉择着进行修习呀!
教授之二:在如此地了解了这些森罗的现象,并非是存在于(心)外的真实之法,从而认识到这些境相只是自心的迷谬(的幻现)之后,我们就应该把心识的注意力收摄回来,反观自心;透过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此“心”既不成其为某种实体,也不成其为某种形貌,而不过只是犹如广袤无垠的虚空一样啊!
有关这层道理,如续部经典中有偈亦云:
心性光明性,
烦恼忽尔性。
心的本性是光明的,
而众烦恼,
却是忽尔(升起)的。
同样道理,在萨惹哈所著的《道歌》中,有偈亦云:
应持此心如太虚。
我们应该把这个“心”呀,
看作是犹如虚空一样啊!
又云:
于此本净虚空性,
观而察之灭其见。
对于“心”所具有的这种
本来清净的虚空的本性,
反复不断地去观察它吧!
经过再再地观察之后,
“见”也就会自然地灭去了。
又云:
未缘贪欲未缘嗔与痴,
纵于何时亦未缘三毒,
而云一切诸法如虚空,
如是知者彼将成胜者。
未曾缘对贪欲,
也未曾缘对嗔恚与愚痴,
假如我们在任何时候
都未曾缘对
与此三毒烦恼有关的情绪与事物,
那么,这个时候,
我们就会深深地感悟、并由衷地说道:
“一切诸法原来是犹如虚空一样的啊!”
倘若谁能如此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儿,
那么,
这个人就将成为战胜烦恼的胜者了。
有关这层道理,如《炬论》中有偈亦云:
此心本无生,
何来能修者。
这个“心”吶,
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呀!
对于这个“无生(无灭)之心”啊,
又哪里有那些能修的行者们呢?
借助于如此地引经据典与理智分析而抉择着进行实修,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心性抉择为“空”并断掉“增益”的迷惑了。
这样,将“心的法性”抉择为“空”并断掉了增益的迷惑,与平息贪嗔的伤害,这两方面是同时出现的,打个比方说,这就好比是把绳子误认成了蟒蛇一样,一旦我们意识到了那是绳子,并且真正看清了那是绳子,这种状况与(绳子)既不再幻现为蟒蛇而我们也不会再执以为蟒蛇这种情形,二者是同时出现的一样啊!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开示说:
倘若烦恼尚未趣入“本自开解”(的境界),那么,就算有人夸夸其谈地说什么“我已将心性抉择成‘光明法身’了”,在这种情形之下,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想见,此人绝对不可能如其所说般地真正地将心性抉择成了“光明法身”;或者,就算是略有抉择,但却也尚未达到稳定不变的地步。因而,此时尚需如前所述般地,透过引经据典和理智分析这两个方面,而来不厌其烦地反复抉择着进行修习呀!
教授之三:一切“所知”诸法,虽然浩渺难计,但若总摄起来,也就无不囊括在“轮回”与“涅槃”这两者之中了;对于一切轮回与涅槃之法,我们借助于逻辑推理来进行观察与分析,从而断除了增益的迷惑这种状况,与将一切轮涅、苦乐等“显称之法”的法性,认知为“无生”而在无所更改的实相的状态之中,自然任运地安处于本地风光这种情形,二者是同时出现的。打个比方说,这就好像是乌鸦顾恋方舟一样呀!
有关这层道理,如《大乘经庄严论》中有偈亦云:
具慧善晓无二已,
不执无二处法界。
那些具有头脑的智者,
在明晓了无二的道理之后,
就不应该再有这种“无二之心”,
而要安然地处[融]于法界了呀!
同样道理,如《炬论》中有偈亦云:
言议祸首唯此心,
若此无生无质本,
自然无修无可修,
名言又于何处设?
喋喋不休的罪魁祸首,
就是此“心”本身;
如果说(此心)无生
并且没有实际的质体、
没有(能依的)基础的话,
那么,
自然也就是没有什么可修的了,
(在这种情形之下,)
哪里又有名言施设的余地呢?
另外,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的萨惹哈,也曾这样教诲说:
唯于非异本知一方面,
以置自性之心自周遍。
只是在不异的本然之知这个方面,
以安放于自性的心,
周遍自己。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开示说:
尽管已经有过了这样的修持,若依旧不能安处于实相的状态,而尚为“昏沉”、“掉举”的污垢之所玷染的话,那么,就算有人夸夸其谈地说什么“对于‘所知’,我已经确断了增益的迷惑”,在这种情形之下,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想见,此人绝对不可能如其所说般地真正地确断了“增益的迷惑”;或者,就算是略有确断,但却也尚未达到稳定不变的地步。因而,此时尚需如前所述般地,透过引经据典和理智分析这两个方面,而来不厌其烦地反复抉择着进行修习呀。
教授之四:总而言之,“轮回”与“涅槃”不二、“功德”与“过失”不二、“现象”与“空性”不二、“所断”与“对治”、“修为”与“无修”等等,这所有的一切,在法性无生的状态之中,也都是平等一味、无少分别的呀!
有关这层道理,如圣者龙树菩萨也曾教诲说:
轮回与涅槃,
二者无少别;
若证轮回性,
即称为涅槃!
这轮回与涅槃呀,
二者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如果我们证悟了轮回的法性,
那么,
就恰恰是叫做“涅槃”了呀!
同样道理,在萨惹哈的《道歌》之中,有偈亦云:
若谁多事妄说为善恶,
彼以此行作茧自缠缚!
那自找烦恼的多事之人,
他会合于或“善”或“恶”(二元对立的观念)
而说(或是或非);
这种人,
他会由于这种(二元对立的)行径,
而自己束缚了自己呀!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开示说:
我们应该如此地借助于引经据典和理智的分析,不厌其烦地再再抉择着修持以上的道理。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开示说:
“能、所二显”的妄念的净化,与“不二义趣”的证悟,这两方面是同时出现的,打个比方说,这就如同我们对于“幻化的象马”,如实地了解到那仅仅只是骗人的幻术,这种状况与“远离对于象马的执著”这种情形,二者是同时出现的一样啊!
另外,倘若我们尚未净化外在的“能、所二显”的妄念,那么,就算有人夸夸其谈地说什么“我已证悟了内在的‘不二义趣’了”,在此情形下,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想见,此人实际上也绝对不可能如其所说般地真正如实地证悟了“不二义趣”啊!因而,此时尚需如前所述般地,借助于经典的引证和理智的分析这两方面,而来不厌其烦地反复抉择着进行修习呀!
——怙主月光童子教敕之《吉祥荟萃第二辑·倾城佳丽》第十七则竟
.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