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六品 安忍(续三)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六品 安忍(续三)
(B)思忍利益
70.譬如屋着火 燃及他屋时 理当速移弃 助火蔓延草
71.如是心所贪 能助嗔火蔓 虑火烧德屋 应疾厌弃彼
72.如彼待杀者 断手获解脱 若以修行苦 离狱岂非善
【讲解】假如我们正在行船渡海,船上满是客商和金银珠宝;如果这时我们遇到船难,必须紧急处理,否则船就要沈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当然我们会先抛弃那些金银财宝以保全船上人员的性命。同样的道理,「贪爱亲友」和「事物」是助长嗔恨的原因,我们也要远离这些事物,我们看看电视上的连续剧就知道,男女之间的感情,你越喜欢他、你对他用情越深。假如有一天被他抛弃了,你的恨意也就越深,为什么?
* 有能力让你恨的人就是你爱的人。如果是一个你很不喜欢的人,有一天他不理你了,你会恨他吗?
* 爱有多深,将来被遗弃时,恨也就有多深。
* 事物也一样。假如我们心爱的宝贝被偷了,我们会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着。
* 但是,被偷的东西如果换成一支笔,或是其他一些你不是很在乎的东西。
* 你会心情不好吗?
我们对它的贪欲有多重,它就有能力伤害我们有多深!所以!我们应当即早舍弃这一切令我们执著的人、事、物。
譬如:
* 一栋房屋正在起火燃烧,并已开始烧向旁边其它的屋子。
* 这时,照理应当迅速移开「能助长火势蔓延」的草木等杂物。
* 同样,内心所贪恋执著的任何亲友与事物,都能够助长嗔火的蔓延。
* 如果我们担心嗔火会烧坏我们的功德屋,就应该立刻厌弃所贪恋执著的一切事物。
例如:一个人的手被绑起来,等待被杀的恶运。这时,如果「把被绑起来的手」砍掉,就可以逃命;那不是明智之举吗?不是很值得吗?同样,如果借着「忍受远离亲爱的人」等修行的小苦,而脱离地狱等大苦,不是更明智吗?
世间有八苦
四大苦是:生、老、病、死苦。
四小苦是:
1.怨憎会苦-->即是:担心怨敌而对财产日夜守护,或为养家糊囗,终日庸庸碌碌...结果却无济于事。白天强盗、夜间窃贼...种种损害,防不胜防!一切财产受用,最后也会被怨敌享用。
2.爱别离苦-->世间轮回的一切众生都是贪爱自方(自身)、嗔恨他方(自己以外的众生)、偏袒亲戚、朋友及眷属一方,为他们而感受诸多痛苦。但亲戚朋友也是暂时聚合,虽不想要离开,他们却必须离开,都是「别离的本性」。
3.求不得苦-->世间人无不希望幸福快乐,但几乎谁都不能如愿以偿。有人为了幸福造屋,却被房子压死。有人为了财利经营事业却导致破产...总是不能如愿。
4.不欲临苦-->世界上没有人愿意感受痛苦,但不愿意也要感受。诸如:因往昔的业力而成为他人的部属,虽是小小犯错也会受到严厉责骂等等,虽不情愿感受痛苦,但是没办法,也只好接受。
离开亲人是八苦之一。
我从小就出家,到处流浪。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偶尔回到故乡。要再离开的时候,父母亲总是很难舍的掉眼泪。尤其是母亲,我当然能够感受到来自于母亲的疼爱和痛苦。这是我们人的执著。但是,假如我一直留在她身边,又有什么好处呢?
一点也没有。不会利益到自己,也不会利益到别人。反而我这样到处游历,到塔公、到青海、到印度、到台湾...可以帮助很多人,可以将自己所明白的佛法和大家分享。可以从许多优秀上师那儿得到很多的宝藏,这样不是很好吗?
假如我难忍别亲的痛苦而留在家里的话,住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还好啦,如果一直住下去的话,那么,她就开始管你了。到最后也难免囗角磨擦或互相抱怨,人就是这样子。
* 只看当下,而不愿意多看远一些些。
* 但是,我这样子离开,并不是表示我不爱我的母亲。
* 每当我修法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自己「母亲的伟大」。
* 同时,我也感受到天下所有的母亲都和我的母亲一样的伟大。
* 她们像我母亲一样地疼爱自己的子女。
* 所以我认为,子女们应当要孝敬母亲,孝敬母亲并不是将母亲的话全盘接受。有时候母亲做出无明的要求时,我们必须知道明辨和取舍。
* 我们应当舍弃短暂的快乐,而求取更长远的幸福。我虽然没有留在母亲旁边,但我无时无刻都感恩母亲。
「爱」是没有距离的,我们那个时代的母亲只要喂饱小孩就可以了。现在这个社会的母亲,不只要喂饱小孩,还要担心他的功课、安全...
现在的母亲要承受很多压力,可是现在的小孩呢?有些小孩是没有感恩之心的。他们认为教养小孩是父母应尽的天职。有些反而用尽各种巧取恶夺的手段来榨取父母仅馀的棺材本。有些则天天用怨毒的语言咒骂父母早点去死...像这样的儿女虽然近在咫尺,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为了修行忍受辞爱割亲的痛苦,是值得的!
修行当然要忍受一点苦。你们不要认为善知识很容易找,不要认为光头的出家众就是法师,并不是这样。优秀的善知识是很稀有的,能不能遇到一个优秀的上师。还必须看自己有没有这个福报。
西藏是全民信仰佛法的地方。但以宁玛巴来说,为什么学法要去噶陀、多竹千、白玉...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地方都是传承的来源,那里有很优秀的修行者,到那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如果我们光想以虔诚心念佛的话,那么留在家乡就好啦!
但我们想要再进一步的话,就必须到博学多闻的修行者处去挖宝。不要在乎修行者的身份和地位!好的修行者就好像芬芳的花朵,自然会引来群蜂聚集。就好像我们的老上师,他是一位老堪布,他不是转世的活佛、不是法王、不是仁波切、佛爷...他只是隐居偏野的修士。但各个地方的出家众都来向他学习。不管是宁玛、萨迦或者是噶举...都来挖宝。
还有,目前的喇荣佛学院,以前的晋美彭措法王也是一位在荒原上放牧的堪布。起先一个、两个人来向他学习,现在常驻的修行者就有七、八千人!可惜我们海外人士都不知向那里寻宝、如何寻宝。以致于空瓶子当街响叮当,就好像这面鼓,里面是空的,打起来却咚咚作响。
* 我们顺着法师的名声聚集,有名的法师办起法会来很热闹、很过瘾。可以舒解我们郁闷的情绪.
* 但,有什么实质的利益吗?
* 学到一些观念啦!佛法真正的内涵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
所以真正优秀的修行者
「因为很难被发现」而正在消失当中。
对我们来讲,修行当然是苦的。我们必须长途跋涉到遥远的地方寻求善知识。但在这里修行并不苦!你们到讲堂来共修、听闻佛法有什么苦呢?盘腿脚酸、坐久了腰挺不直还有事情没做完放不下、家人不同意你来这边闻法...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苦?你们只要坐着就好,听会了就很好,不会也没关系,又不用考试,这样子学习多轻松、多快乐!为了长远的快乐,我们接受这一点点的小苦是应该的。
73.于今些微苦 若我不能忍 何不除嗔恚 地狱众苦因
74.为欲曾千返 堕狱受烧烤 然于自他利 今犹未成办
75.安忍苦不剧 复能成大利 为除众生害 欣然受此苦
【讲解】我们的生命是永恒的。从无始以来就存在,所以我们曾经做过男人、也做过女人、曾经到过天堂、也下过地狱、当过国王、也做过奴隶、猪、牛、蚊、萤...种种杂类,尝尽轮回痛苦。
但,我们从来未曾利益过自己,更别说是他人了。不信的话,你们看看现在这个社会就知道,我们从小努力读书,长大以后努力做事。到了四、五十岁应该要退休了,得到什么呢?很多人得到「债务缠身」哪!身陷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努力一生没有利益到自己。也没利益到家人及众生,这是他们起初要努力的目标吗?当然不是!可是现实就是如此。
如果现在不能「忍受修行的小苦」,未来如何能忍受地狱等大苦呢?
如果我们在未来会受不了地狱之苦,为什么现在不灭除「嗔恨」-->这使人堕入地狱受苦的业因呢?
因为「贪欲受挫而嗔害他人」的我,已经历经千百次火烧地狱的痛苦了。但是,尽管如此倍尝艰辛,对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却毫无增进。现在这点「耐怨害之忍」,既不那么痛苦又能成就许多大的利益。
因此,为了消除众生更深重的苦难,我应该欣然忍受这点较轻微的困苦。
(c)消除因敌获善而生之嗔
(c1)应喜敌受赞
76.人赞敌有德 若获欢喜乐 意汝何不赞 令汝自欢喜
(c2)应喜敌获乐
77.如是所生乐 唯乐无性罪 诸佛皆称许 复是摄他法
【讲解】倘若有人称赞你的敌人有功德,因而获得了赞叹随喜的快乐;
那么,意识啊!你为什么不同样赞叹他,而让自己也一起快乐呢?
「赞叹随喜」所得到的欢乐,不但是今生和来世「不杂性罪」的欢乐泉源,连诸佛菩萨等圣贤也都认可、称赞。而且如此随喜更是摄受他人的最隹方法!
什么是「不杂性罪」?就是纯净的意思。
假如我们今天到讲堂来「共修」「听闻佛法」是为了让别人赞叹「自己是一位修行者」的话,那么,在观念上就参杂了世间法的烦恼。不是纯正的佛法。
而我们随喜敌人的快乐,是纯净快乐的泉源。
菩萨摄受众生的四摄法是:「布施」「利行」「同事」「爱语」。
我们随喜赞叹敌人的功德就是「爱语摄」。
78.谓他获乐故 然汝厌彼乐 则应不予酬 此坏现后乐
79.他赞吾德时 吾亦欲他乐 他赞敌功德 何故我不乐
80.初欲有情乐 而发菩提心 有情今获乐 何故反嗔彼
【讲解】我可以接受别人赞叹我的敌人,但是,如果这些赞叹成为敌人快乐的因,那么我就无法接受,这是不合理的!
* 我们在发菩提心时,我们就发愿要使天下有情众生皆获得快乐。
* 但,如今有人不用你来帮忙就获得快乐,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呢?我们有什么理由能够让自己不快乐呢?
* 就好像:扶养父母子女等眷属,是我们的责任。现在有人来接济他们了,有人代劳!使我们不必那么操心。我们应该感到非常的欣慰才对啊!对吧?
如果我们的敌人获得快乐,会使我们懊恼的话,那么,我们当初「发菩提心」就是假的!
如果说:「赞叹」将使敌人获得快乐。而你却不希望别人得到快乐。那么你也不该指使你的仆人快乐。但是这么做,今生和来世的安乐都将失去。
* 当别人称赞我有功德的时候,我也希望他得到赞叹随喜的快乐。
* 然而,当别人称赞我的仇敌有功德时,为什么我却快乐不起来呢?
* 我原本希望一切有情都能获得快乐,因而发起「欲成佛利众生」的
菩提心,
* 现在有情自己获得了安乐,为何我反而要嗔恨他们呢?
这么样的「嗔恨」是不是和我们的学佛发心「自相矛盾」?这点,我们必须仔细思维。
我们一般的课程会为了考试不得不复习先前的功课。但,学习佛法必须要自动自发,没有人会强迫你要怎样怎样。
* 当我们对佛法还未熟悉时,我们必须自己去熟悉它。
* 当我们对佛法比较熟悉与了解以后,那么文字就不是必定需要的了。
* 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将懂得的佛法融入在生活中。
* 先要了解佛法、熟悉佛法,我们才会知道如何把它运用在生活上面。
* 如果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佛法,如何将它融入生活呢?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我们刚开始学习时要用功一点,要不断地强迫自己去复习《入行论》,这样我们就会进步。
《入行论》是一千二百多年前 寂天菩萨所宣说的,因为时间相隔已经很久了,所以感觉《入行论》好像有很多地方和我们目前现实状况有些矛盾。因此就有「入行论越来越不适合现代佛教徒学习」这样的说法。
我个人感觉「老一辈的修行者」和我们现在「自称是修行人的人」很不一样,尤其是在一些行为和做法上面。当然我们看不到他们的发心。也许他们的发心也是利他的心态也说不定。但不管别人怎么批评《入行论》是否适合这个时代,我们还是要继续研读 寂天菩萨「入行论」中所传达的概念和想法。
假如修行者的一些概念和作为与《入行论》不能相配合,那么就表示他的修持有问题。并不是《入行论》这本书有问题。因为这本书是修行越好的人(尤其是非常注重发菩提心的高僧们)就越赞叹的一本书。
《入行论》归纳所有大乘佛法的精华,如果修行者的行持和「入行论」相背,这就表示修行者的行持不是那么正确。
如何用现代的观点来解释《入行论》呢?
* 现在有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在修行,可是他们为什么永远解决不了现实的痛苦呢?原因在那里?
* 那是因为没有真正地学到和做到修行的重点。
* 《入行论》赤裸裸地、很实际地教我们如何修行。
《入行论》分成十品,我们讲到第六品「安忍」。「安忍」有三个次第:1去除嗔恨 2修行安忍 3尊敬众生
为何要去除「嗔恚」呢?
* 因为「嗔恚」有很大的罪过。
*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所以我们要去除嗔恨。
修行安忍的对境有二十四个,我们前面都已经讲过。
如何修行安忍呢?有四种:
1.让我遭受痛苦的,对它要修安忍。
2.对令我受讥毁之苦的,对它要修安忍。
3.令我的亲朋好友不快乐的,对它要修安忍。
4.令敌人获善的,对它要修安忍。
如何在「让我受痛苦」的情况下修安忍呢?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耐怨害忍等等忍辱的方法。
今晚要讲「安忍敌获善」
-->当敌人(或是我们所讨厌、憎恨的人)获得善报时,我们要如何修安忍的方法。当我们的竞争对手获得利益时,常常因为我们的嫉妒心让自己的心情很不好,所以我们要学习当敌人获得利益时,我们要如何随喜的方法。
(c2)应喜敌获利 --> 思敌获利乃己初衷
81.初欲令有情 成佛受他供 今见人获利 何故生嫉恼
82.所应恩养亲 当由汝供给 他亲既养护 不喜岂反嗔
83.不愿人获利 岂愿彼证觉 妒憎富贵者 宁有菩提心
【讲解】我最初发心,想令「一切有情都成佛」而普受三界众生的广大供养,而现在看到别人仅仅获得一点点微薄的利敬,为什么却反而妒忌苦恼起来了呢?
「思惟敌人受益」乃是我们「初发菩提心的根本」,为什么呢?
我们每天做功课、讲解佛法或共修的时候都会念皈依文:
佛陀妙法众中尊 直至菩提我皈依
愿我所作诸功德 为利众生而成佛
藏语念:
桑吉秋当措吉秋南拉 奖秋巴度达里佳苏奇
达给任索吉比所南及 卓拉潘其桑吉朱巴修
你们星期天的大悲咒共修,开始的时候,堪布都会带领大家念这四句。对吧?大家念得朗朗上口,不要「只是念念而已」,希望大家也能把这四句的含意放到自己的心中,然后融入到自己每天的生活当中,这样才能真实受益。
这四句文中包含了「皈依」和「发心」-->「发菩提心」希望一切众生都成佛并受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众生的广大供养。
为什么说佛受三界众生的广大供养呢?
* 一般的世间神祗,因为他们的能力超越我们人类,所以受我们人类的供养、赞叹和尊敬。
* 但,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们的能力超越世间神祗,所以色界和无色界的天神不会供养、赞叹我们的世间神。
* 而佛陀有无上的智慧是三界众生的导师,所以三界的众生都供养、赞叹佛陀。
可是现在为什么当别人获得利益时,我们却心里不舒服呢?那是因为我们「嫉妒」的原故。
就现实来说,我们华人「嫉妒心」是比较强的,嫉妒心强,所以内部就不能和睦相处。虽然说每个众生都是这样子,但,我们看看本国的历史,我们华人有很多内战,所以才会引起外国的侵略。看看现在,一般公司内也是一样,当老板对某某人比较好时,我们就对他嫉妒。我们会认为「他也不怎样,为什么老板对他比较好?」「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关系?」
「嫉妒心」就像「小偷」一样,很难察觉以后,你们要自我仔细的观察。
* 当别人没有损害到你、当别人都在赞叹他人的时候,你自己会不舒服,这就是嫉妒心作祟。
* 有嫉妒心的人完全得不到安宁的心,没有安宁的心就完全看不到别人的功德,只能看到别人的缺点。
别人不需要我们的帮助,就得到很多众生的恭敬和赞叹,我们当然要随喜。我们要为他得到快乐而随喜赞叹。不应该嫉妒他们。
如果:
不希望众生得到一点点恭敬和赞叹的小利益,
怎么可能希望他们得到无上的菩提呢?
明明是在说谎话,
我们发心时说「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远离苦及苦因...」。
假如他人得到一点小利益就会让你不舒服,这是心量狭窄的人,
* 我们世间法也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心胸狭窄的小人是没办法
带领部属的,领导者眼界要大一些、心胸要宽一些才能带好下面的人。
* 修行者不只要这样子,而且心胸还要比一般人更广阔,不但在自己的亲朋好友获利时要随喜,敌人获利时也一样要随喜!
* 不然的话怎么会有菩提心呢?
堪布索达吉解释《入行论》时这样说过:「嫉妒不但存在于世间凡夫之中,它也存在于被美誉为「佛爷」的佛爷们之间,以及诵经者与诵经者之间。」
我们都知道嫉妒心普遍存在于世间法,如老板与老板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即使乞丐与乞丐之间也会为所受布施的多少而和同行争吵、打架。但,它也存在于修行者的行列之内,一些名誉高于实际修行的高僧、活佛、仁波切之间也有竞争。
诸如在台湾,法师之间会比谁的寺庙比较大?谁的信徒比较多?山头分立....等等。在我们西藏不是比寺庙大小,大家比较在乎谁的喇嘛比较多。但,「要喇嘛多」就要有具足智慧的高僧驻锡演说佛法啊。
若「专诵经书」不能让人深解其意,如何能留得住喇嘛们呢?像我们的老上师和晋美彭措法王,他们都只是偏远地区的修行者而已。起初并没有大而庄严的寺院,但闻风而来学习的人却非常多,学习的人一多自然就会产生优秀杰出的出家众。这是非常好的。
如果我们只在意谁的寺庙大、谁的信徒多,这是「世间法」!大家要知道。
* 我们对「与我们能力或地位相同或类似者」才会彼此产生嫉妒心。
* 我们不会和地位、能力不一样的人竞争。
* 你们不会对喇嘛产生嫉妒心。
* 但,师兄、师姐之间会产生嫉妒心。例如:上师如果对那位师兄、师姐比较器重一点,大家就会对他闲话一堆了。我们要常常自我观照这颗心,发觉有嫉妒心时,就要改进。
例如:父母和妻儿是你应该负责养育的,应该由你亲自供给他们的生活。现在他们已获得其他亲友的养育和照顾,难道你不但不高兴还要生气吗?如果不希望众生获得一些小利益,怎可能希望他们证得无上菩提呢?嫉妒、憎恨别人富裕尊贵的小人,怎么会有菩提心呢?对不对?
(c2)应喜敌获利 --> 思敌获利不关己事
84.若已从他得 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 施否何相干--> 思惟己过
85.何故弃福善 信心与己德 不守已得财 何不自嗔责
86.于昔所为恶 犹无忧愧色 岂还欲竞胜 曾培福德者
【讲解】不管施主将财物供养另外一位修行者,或放在家里,未作供养,对我们来讲,又有什么差别呢?
* 不论这位居士怎么做,我们都同样得不到那些财物。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呢?
* 可是,我们一般人不会这么想。
* 我们会希望「我得不到的,希望别人也别得到」。
* 这样大家都没有心里好过些。
* 在感情方面也是这样,有些男生(女生)非常喜欢某个女生(男生)。但不得对方的青睐时,就会使出毁灭性的手段。这是非常可怕的心态。嗔恨是最不好的。电视里,就常常听到这样的对白:「我得不到的,你也休想得到!」是吗?这样的嫉妒心,太严重!不但伤害别人也使自己堕落。它让我们千劫所累积的福德善根一下子就冰消瓦解。
当别人得到利益,我们却得不到时
我们应该这样子想:「别人得到利益是别人的福报,如果我们想和别人竞争的话,就应该去争取「获得福报的因」,而不是去争「那个福报的果」。我们应该更精进地闻思修法让自己成为智者,成为智者之后供养利益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
当然,以这样的心态闻思修习佛法,也是错误的!但,以这样的心态学习佛法,比起只会「嫉妒别人而让自己活在嗔恨之中」要好很多。因为我们竞争的持戒闻修,那么这样的竞争心态到未来也会消失。以世间法来说「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我们闻思佛法也是一样,竞争会让进步比较快。
除非你有天生的智慧,不用竞争自自然然就会精进。不然,当我们看到别人看书时,我们自然也会去看书。看到他人念经,我们自然会跟着念。看到他人持咒,我们也会跟着持咒...到最后自自然然就融入在佛法里面。
当你了悟佛法时,你就用不着担心你的嫉妒心会增长。就好像有些西方人对藏传佛教是由好奇心开始的。可是当他们经过仔细地研究以后,慢慢地就会发现它的优点而成为他们的信仰,到最后成为非常虔诚的修行者。我们学习佛法也一样。
* 不管仇敌是不是已经从别人那儿获得了利养,或者那些利养仍然留在施主家中...既然一点儿都没你的份。你闷闷不乐地嫉妒又有什么用呢?
* 为何要抛弃自己的福善、信心与功德不顾?反而去嗔害别人而造作罪业呢?
* 已经到手的功德财,自己不好好守护,为什么不深深地嗔恨、责怪你自己呢?
* 对于自己以前所造的罪恶,你不但不忧虑愧疚、改过自新,难道还想继续嫉妒、嗔恨,并和其他有福德的人竞争吗?
(4.3)遮除己欲受挫之嗔 --> 嗔敌徒自害
87.纵令敌不喜 汝有何可乐 唯盼敌受苦 不成损他因
88.汝愿纵得偿 他苦汝何乐 若谓满我愿 招祸岂过此
89.若为嗔渔夫 利钩所钩执 陷我入地狱 定受狱卒煎
【讲解】当敌人受到损害时,对他要修安忍,因为嗔恨只会增长我们自己的罪过。
我们要清楚地知道,
敌人受到痛苦是他自己的因缘造成的。
并非你愿力的成就!
如果你认为敌人受苦,是满你所愿。
那么,你就被嗔恨的渔钩给钩住了,
它将成为你堕落的因!
即使:你的仇敌因为受害而苦恼,又有什么值得你高兴的呢?
仅仅希望你的敌人遇害受苦,并不能成为损害他的原因!即使你的仇敌因为受害而苦恼,又有什么值得你高兴的呢?如果说这样才能消除我心头之恨。但是,哪里有比这「更易使人堕落受报」的心态呢?
嗔恨的烦恼就像「精明的渔夫」所抛下的利钩,如果一不小心被它钩住了,那么我一定会堕落在有情地狱里,被无情的狱卒放在油锅煎炸!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