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增比丘:没有身心的境界 如何达到涅槃 1.南传的修法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3日
法增比丘:没有身心的境界 如何达到涅槃 1.南传的修法
如何达到涅槃:
1.南传的修法
在南传佛法里是依七觉支:正念,择法,精进,喜,乐(轻安),一心,舍。佛说:「有舍善法,有舍不善法,彼善法舍即是舍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不善法舍即是舍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杂阿含713经》 )或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 (《相应部.觉支相应.山品一经 )五上分结是阿罗汉道要断除的五结:色(贪)爱,无色(贪)爱,掉举,我慢,无明。若一个‘我’还在的话,色爱也在,无色爱也在,我慢也在,无明也在。 当我们心从贪欲和瞋恚解脱后,得心解脱,若慧观诸漏(五上分结,有漏,无明漏)已尽,则慧解脱。对纯观修而解脱的阿罗汉是慧解脱阿罗汉,那些定、慧俱修的阿罗汉道行者,在解脱时是俱解脱阿罗汉。:「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阿难复问上座:云何诸解脱界?上座答曰:尊者阿难,若断界,无欲界,灭界,是名诸解脱界。尊者阿难复问上座:云何断界乃至灭界?上座答曰:尊者阿难,断一切行,是名断界,断除爱欲是无欲界,一切行灭是名灭界。」(《杂阿含464经》 )《杂阿含740经》中佛开示说:「若比丘修习此七觉分,多修习已,当得七果。何等为七?谓现法智;有余涅槃;及命终时,若不尔者,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若不尔者,得生般涅槃;若不尔者,得无行般涅槃;若不尔者,得有行般涅槃;若不尔者,得上流般涅槃。」故七觉支的修习有大功德,能得大果。
以下让我们来看这些长老和长老尼如何证果。
1.桑第陀长老:「菩提树之下,青草有光辉,於树郁茂处,得一佛念想。三十一劫前,我得一念想,以此念想住,我得漏灭尽。」(《长老偈217-218》)桑第陀长老三十一劫前的一念佛,得以在三十一劫后得漏尽。这轮回的过程真的是太过久远了。
2.瞿昙长老:「我今流转赴泥犁,再再饿鬼之世界,屡堕畜生且苦久,生人世界喜,入於天界稀,色无与色界,於非无想处,居非有想处。一切生成法,皆无有精质,造作而动转,了知常浮动,以了知此理,正念自然生,获得大寂静。」(《长老偈258-260》)瞿昙长老流转泥犁,饿鬼,畜生道久远艰苦,鲜有入於天界;今获人生,观生灭法,瞭知无常,正念自然生,获得大寂静。
3.江普迦长老:「五十五年间,我身涂尘泥,月吃一回食,须发尽拔脱。 一脚而独立,从不用卧床,我食干粪橛,不受施者食。我行导恶趣,如斯多造业,我为大水漂,归依奉佛教。如是我归依,见法之善质,通达三明法,成就佛之教。」(《长老偈283-286》)江普迦长老五十五年修苦行反而下去恶趣,今奉佛教,见佛法之优善品质而通达三明,成就罗汉果。
4.麦提迦长老尼(慈尼):「年迈我力弱,纵然身痛苦,凭杖登山行。脱下僧伽梨,铁钵伏於地,坐於磐石上,我心得解脱,得达三种明,成就佛之教。」(《长老尼偈29-30》)麦提迦长老尼身病仍然修习而心得解脱,达三明,证阿罗汉果。
5.毕兰陀筏蹉长老:「分别诸法中,我达最胜者,善达无恶处,亦无邪度量。」(《长老偈9》)毕兰陀筏蹉长老以分别诸法,善达无恶而解脱。
6.军达达那长老:「五分结具断,五下分结舍,精进修五根。超五著比丘,称渡瀑流人。」(《长老偈15》)军达达那长老以断五下分结,超五著(断除超越五上分结)而解脱。
7.世罗长老尼:「不出离世,独处何益?徒享欲乐,勿至后悔。诸欲如刀柱,诸蕴断头台,汝呼为欲乐,今不为我喜。喜悦随处排,打碎痴暗块,波旬!如是汝当知,恶者!汝为我所败。」(《长老尼偈57-59》)世罗尼反击魔王波旬的骚扰,精进修习,破除痴暗证果。
8.跋迦犁长老:「风疾不得止,汝住森林中,粗乏行乞地,比丘!如何为生活?以广大喜乐,充我积集身,受用粗食物,我住森林中。修习四念住,五根与五力,以及七觉支,我住於林中。专心发精进,勇猛常坚固,一致见和合,我於林中住。调顺最第一,息心住安定,追忆等觉者,昼夜无懈怠,我住於林中。」(《长老偈350-354》)跋迦犁长老不起退心,修习四念住,五根与五力,以及七觉支,而住於林中,专心发精进,勇猛常坚固。
9.阿逸多长老:「我无死恐怖,无生命欲念。正知有正念,舍此积集身。」(《长老偈20》)阿逸多长老以放弃身心而解脱。
10.苏波迦长老:「如母爱一儿,人对诸生类,於一切时地,普遍应慈爱。」(《长老偈33》)苏波迦长老以得慈无量而解脱。
11.拘萨罗住长老:「予依信心而出家,森林之间构屋舍,修道精勤又热烈,住於正知与正念。」(《长老偈59》)拘萨罗住长老以远离,精勤又热烈,住於正知与正念而解脱贪瞋痴。亦如尼娑婆長老说:「死亦无欢,生亦无欢,正知正念,只待时至。」证果之后只等待死时至。(《长老偈196》)
12.婆破长老:「见者见见者,亦见未见者,然而未见者,两者皆不见。」(《长老偈61》)见道者见见道者,亦见未见道者,而未见道者不能见见道者,亦不能见未见道者。婆破长老得清净自己诸见(识)而解脱。
13.毗摩罗憍陈如长老:「我由〔庵婆波利女〕之树名生〔谓频毗沙罗〕,由〔标〕白旗者为父而生,舍欲之智旗,灭魔罗天旗。」(《长老偈64》)毗摩罗憍陈如长老舍贪欲灭魔罗而解脱。
14.罗毗陀迦(跋提耶)长老:「佛与我惠,我得此惠,对世间人,恒持身念。量我以形色,追我以音声,欲贪贪欲辈,实不能知我。内既无有知,外亦无所见,四方碍愚者,彼为音声诱。内既无有知,观外见外果,彼亦於为此,音声所引诱内既有所知,外亦有所观,见无障碍人,不为音声诱。」(《长老偈469-472》)罗毗陀迦(跋提耶)长老修灭贪以致如如不动于形色,音声,而凡夫则为所诱。
15.能听一法长老:「烧灭诸烦恼,一切生有除,生死轮回断,今不再受生。」(《长老偈67》)能听一法长老灭尽诸烦恼,因而生有除,生死轮回断。
16.名不详比丘尼:「我自出家来,二十五年间,一弹指间亦,不得心和平、心不得安息,充满诸贪欲,展腕空泣叫,我来入精舍。信仰比丘尼,我亲赴其处,彼为我说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法,使我得解脱。闻彼尼佛法,入於一面坐,我知宿世居,已得净天眼。智慧知他心,耳界已清净,已证得神足,诸漏达灭尽,证此六神通,是佛教之果。」(《长老尼偈67-71》)此比丘尼初不精进,二十五年无进度,后来听比丘尼的说法有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法,修习而解脱。
17.瓦奢婆罗长老 :「见极微妙义,巧慧行谦逊,善习事佛者,如是之人者,不难得涅槃。」(《长老偈71》)瓦奢婆罗长老得见极微妙义而得涅槃。
18.哈陀罗哈普陀长老:「昔日心随逐,流离任乐所,今日如实制,手钩制狂象。」(《长老偈77》)哈陀罗哈普陀长老忆念以往心随逐欲贪,今得以调服,如手钩制服狂象。
19.罗奇陀长老:「我总弃贪欲,瞋恚亦总绝,愚痴总消失,安靖得清凉。」(《长老偈79》)罗奇陀长老舍弃贪欲,灭绝瞋恚,消灭愚痴,安靖(静)得清凉。
20.沙美达陀长老:「善能知五蕴,断其根本存,生死轮回尽,我今不再生。」(《长老偈90》)沙美达陀长老善知五蕴,断尽根本,故得不生。
21.郁多罗长老:「我识知诸蕴,我根绝渴爱,我修习觉支,达诸漏灭尽。我识诸蕴,解除欲缠,修习觉支,无漏涅槃。」(《长老偈161-162》)郁多罗长老识知诸蕴,根绝渴爱,修习觉支,诸漏灭尽。在《相应部.犍度篇.第二无常品》佛说:「识是无常,以识所生起之因、缘亦是无常,诸比丘!依无常之因、缘所生起之识,如何是有常耶?」在《相应部.犍度篇.第三重担品》世尊说:「若识之灭、息、没者,则苦灭、病息、老死没。」
22.忏摩长老尼:(波旬):「年少汝姿美,我亦为少壮,来,忏摩!我等娱五乐。」忏摩尼:「持病易破碎,为此腐臭身,而是为恼累,我根绝欲爱。诸欲如刃柱,诸蕴断头台,汝呼为欲乐,今不为我喜。喜悦随处弃,打碎痴暗块,波旬!如是汝当知,恶者!汝为我所败。崇拜诸星宿,森林祭火天,如实愚无知,不净思为净,误也。我礼正觉者,人中最上者,我随师之教,脱一切苦恼。」(《长老尼偈139-144》)忏摩尼揭发魔王波旬的勾引,依佛法击败魔王,不修苦行,随师之教,脱一切苦恼。
23.输毗多长老:「正念有智慧,比丘发精进,往时五百劫,追忆一夜间。四念住与七觉支,八支圣道勤修习,我於五百劫之时,一夜之间为追思。」(《长老偈165-166》)输毗多长老证果而得宿命明,一夜之间忆五百劫之宿命。
24.奔那摩萨长老:「为达安稳地,舍弃五障盖,我取法之镜,见己之知见。 我身之内外,一一为观察,观我内外身,一切皆空虚。」(《长老偈171-172》)奔那摩萨长老舍弃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和疑 )障碍, 观察内外身皆空虚。
25.毗兰耶长老尼:「四次及五次,我从精舍出,心不得安息,心不得统御。我近忏摩尼,恭问解脱道,尼为我说法,五蕴十二处,乃至十八界。并说四圣谛,五根与五力,七支八支道,得最上利益。我闻尼之语,力行其教导,於夜之初分,我得忆前生。於夜之中分,我得净天眼,於夜之后分,得碎痴暗块。包身以喜乐,我为盘足住,殆至第七日,痴暗块已碎,於是伸两足,我由定中出。」(《长老尼偈169-174》)毗兰耶尼听忏摩尼的教导,破五蕴,十二处,乃至十八界;修四圣谛,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道,而得最上利益,于初夜得宿命明,中夜得天眼明,七日后漏尽。
26.周那盘陀迦长老:「我之进步迟,我先被轻蔑,我兄追我出:“汝速还家去。”如是被赶出,伽蓝房舍中,愿不失佛教,愁然独自立。世尊现其处,亲手抚我头,并牵我之手,导入伽蓝中。世尊怜愍我,亲与拭足巾,世尊言:“汝心住一境,心得入净定。”我闻世尊语,乐住於佛教,为达最上利(涅槃),不断行三昧。我知宿住,清净天眼,逮达三明,成就佛教。周那半托迦,化作一千体,乐坐庵罗林,待报供养时。我师遣使者,报我供养时,我身现空中。我礼师足,坐於一面,礼敬而坐,请师摄受。世间祭坛,能受施者,人间福田,师受供养。」(《长老偈557-566》)周那盘陀迦长老亲受佛教修净定,得清净天眼,达三明(漏尽明,宿命明,天眼明),神通变化千体受供。
28.瞿昙长老:「於此佛教处,知自己之利,入於沙门道,观察作适语。此教有良友,於此广修学,欲闻师之教,此所适沙门。对佛有敬意,如实尊崇法,尊敬众僧伽,此所适沙门。行处亲近处,生活无难所,确立清净心,此所适沙门。勤行具自制,应具爱威仪,住止增上心,此所适沙门。牟尼住边鄙,骚少森林中,受用为栖所,此所适沙门。持戒与多闻,如实研究法,晓了真谛理,此所适沙门。世间为无常,无我不净想,世间不乐想,此所适沙门。七觉四神足,五根与五力,修习八支道,此所适沙门。牟尼舍渴爱,诸漏根本坏,寂静住解脱,此所适沙门。」(《长老偈587-596》)瞿昙长老依传统的佛法,修礼敬三宝,勤行自制,住边鄙森林,持戒,多闻,如实研究法,晓瞭真谛,观世间无常,无我,不净想,世间不乐想,修七觉支,四神足,五根,五力,八支圣道而证果。
29.二十亿耳长老:在《中阿含.沙门二十亿经》里有他自作证之后的偈:「乐在无欲,心存远离,喜于无诤,爱(原文作受)尽欣悦。亦乐受尽,心不移动,得知如真,从是心解;得心解已,比丘息根,作已不观,无所求作,犹如石山,风不能动;色声香味,身触亦然,爱不爱法,不能动心。」二十亿耳沙门在该经中对佛说:「世尊!若有比丘,得无所著,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重担已舍,有结已解,自得善义,正知解脱者。彼于尔时,乐此六处:乐于无欲,乐于远离,乐于无诤,乐于爱尽。乐于受尽,心不移动。」佛印可他的话。在《杂阿含254经》中二十亿耳沙门也同样的解说,不过解释的更清楚:「解脱六处,云何为六?离欲解脱,离恚解脱,远离解脱,爱尽解脱,诸取解脱(受尽解脱),心不忘念解脱。……若眼常识色,终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乃致无常。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意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乃致无常)。」在《杂阿含270经》里佛说:「譬如庵罗果着树,猛风摇条,果悉堕落。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是的,我们常为色相所困,为相继的假相所骗,忘了观照,不勤修习,以至慢於断除对三界的系缚。
30.罗云长老:佛教罗云(佛俗家子Rahula才十多岁)观色为无常、 痛(受)、想、行、识皆悉无常,再教他修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忧之想皆当除尽。复当修行恶露不净想,所有贪欲尽当除灭。复当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当除尽。复当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当除尽。复当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当除尽。复已行护心,所有憍慢悉当除尽。见《增壹阿含》安般品十七之一:「罗云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有觉有观息,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数十万生、成劫、败劫(减劫)、无数成劫、无数败劫,亿载不可计。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乐,寿命长短,彼终生此,此终生彼 (宿命智)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暇秽,亦无诸结,亦知众生所起之心,彼复以天眼清净无暇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诽谤贤圣,行邪见,造邪见行,身坏命终入地狱中。或复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恒行正见,造正见行,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天眼清净无暇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 (天眼智) 。复更施意或尽漏心,彼观此苦,如实知之,复观苦习,亦知苦尽,亦知苦出要,如实知之。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漏尽智),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时尊者罗云便成阿罗汉。」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