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我禅师: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五盖
舍弃我禅师: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五盖
正念的提升
不论是止(定)禅(Samatha Bhavana)或是内观智慧禅(Vipassana Bhavana),正念都在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因为它可以使我们的心处于善境——即远离贪、嗔及痴。反之,一个人若无正念,往往会误入邪定。如果没有及早发现,也许会导致精神出问题。
但,如习禅者已培育和拥有很强及坚定的正念,那么要摄入禅那(Jhana)不但轻而易举,而且非常安全。在修习智慧禅时,有了正念才能使我们醒觉,领悟到三法印,即是无常、苦与无我。
心念不稳定与不清净,烦恼是必然滋生的。所以我们需要有正念。但,什么是正念?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了解它呢?
曾有一次,一位读了好多佛书的人,前来精进修禅,他听了指示之后,他问道:
“到底什么是正念?
这真使人怀疑他对所读的一切有多深的了解。也有些诵经和观想多年的习禅者,亦不知道什么是正念。这令人怀疑那些人是否以正念修禅,或是在培育邪定?
其实,要解释正念也不是容易。因为文字是一种观念而人们又常常会有错误的概念。正念其实是实相,一个唯有通过清净,非幻想和敏锐的心才能亲身体会出来的法(现象)。当一个人修禅有进步时,以及正念够成熟时,他将会很肯定地,没有丝毫怀疑地知道他当刻是拥有正念。
一个体验过什么是正念的人,在修禅时能分辫那甚为重要的正念是否呈现。
正念也可以分为好几种,其中有日常生活中的正念和修禅时的正念,前者经常串连世俗的观念为目标,则它不能引发任何出世间的智慧。有时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很清楚,但由于所接触的都是世俗的事物,因此,这种正念最终也只能带来世间的智慧而已。然而,在修禅时所培育的正念是由种种不同的心识及目标所修成的。它不是基于观念,而是实相(真理),比如疼痛、声音、流动性(风质的特性),热(火质的特性)等等。这些正念能导致真理的证悟,即对事物的如实知见,并自然的引发出出世间的智慧以至解脱。
除了以上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正念,还有一种似正念而非正念的心识。
比如,当我们在做梦时,通常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做梦,而以为它是事实。很明显的,我们是没有正念之故,不然的话,当我们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时,我们会清醒过来。不过有时候,我们也许会迷迷糊糊的知道自己在做梦。这时虽然有正念,但非常微弱。
对正念有一个明确的见解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在修禅时我们也许做错了也不知道。比如,我们也许是在培育没有正念的定力(邪定)。这会导致混乱与不良的后果。
要怎样才能确定自己是否有正念?
答案是非常简单。第一,先提升并熟悉那名为正念的心识。第二,若我们的心充满烦恼或被盖障所覆。此时可肯定的说我们是处于无正念的状态下。
习禅者需要有一种持续性的精进力,来确保正念能持续不断的观照。这种过程牵涉于三种要素:
(l)主要目标的变动过程
智慧禅的主要目标显示三法印——无常、苦、无我的特征。它是很难捉摸的,因为它随时可改变运作的形式、速度等,所以我们必须要对当下的情况保持醒觉。如我们认为它有一定的常规,那么将会对突然的变化不知所措而丧失正念及感到混淆。这好比驾驶在一条未曾经过的路途,就须特别防备意料不到的转弯或危险而提高警觉。
(2)次要目标的变动过程
当其他次要目标变得明显时,习禅者就应该把本来观照于主要目标的注意力转移到此“次要”目标上。若当时毫无准备,可能会认为自己仍在观照主要目标,结果却失去正念。因此,我们必须警觉任何侵入意识里的目标。这好比司机清楚知道他视线范围内的路过牛群或行人。
(3)心的变动
如果把心比喻为司机,那么主要目标是路,而次要的目标就是行人、牛群或一切阻搁道路的景物。
当精进观照目标时,我们经常会失去正念而不察觉从有正念转移到没有正念的处境却随时都会发生,特别是当我们不小心(不醒觉)的时候,理由是一些潜伏性的烦时时刻刻都在等待着时机跃出来。正念也是无常的,所以除了使它持续不断的保持外,我们也应时时刻刻查证它是否仍在。
在这里,或许应该提出一些类似正念,但其实并非处于正念的心态:
(A)想/知觉(Perception)
指心把目标的特征记录下来的作用。这好比一位秘书在记录上司的话。
“想”可在没有正念之下产生,正如秘书会错记上司的口述。
(B)观注(Noting)
当我们说,观注某事时,即是指把心意引导于那应观注的目标上。当然,若有正念的去观注目标,将会比没有正念来得清楚与明了。
(C)知道(Knowing)
知道,是指心识已意识到目标的存在。
当我们知道某事项时,却并非意味着我们是有正念的意识到它。譬如,我们见到蛇时,由于心已被蛇吓到而感害怕。因此,这是一种没有正念的知道。
以上三个例子可协助我们断定自己是否有正念。当正念可持续不断时,那就可克服种种的烦恼或障碍。
在密集修禅期的最初几天,或者初基修禅者所经历的最初阶段,一定会面对很多的障碍。这些障碍及污秽的心态,称为五盖:
(1)贪欲盖(Kamachanda)
(2)嗔恚盖(Vyapada
(3)昏沉睡眠盖(Thina-Middha)
(4)掉举恶作——散乱与不安(Uddhacca-Kukkucca)
(5)疑惑盖(Vicikiccha)
在还未培养足够的正定以导致智慧启发之前,修禅者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禅才能排除这五盖。对初基的习禅者而言,因为习禅者缺少正念,故如有困难克服这些障碍都是预料中的事。尤其是在密集修禅时,禅者还得去适应严格的修禅程序。在开始习禅的阶段,极为重要并附有关键性的一点是当我们培育正定时,不可以让这些障碍逗留得太久,因为盖障无助于引发正念,反而有培育起邪定的可能。因此,对于修禅方法还不熟悉或掌握的人而言,必须要有耐心,别强迫自己,最安全的方法便是在没有压力下逐渐培育正念。
当五盖产生时,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来克服它们:
(一)智慧禅方法
(A)用正念观照有关的五盖。
(B)用正念观照五盖以外的目标。
(二)非智慧禅的方法
(A)培育善心所以克制障碍(如修习慈爱以克服嗔恚盖)
(B)其他有助于引发净念的方法
(1)贪欲盖(Kamachanda)
贪欲是指对五种感官所接触的目标(色、声、香、味触)的一种希求与渴爱。如对可爱或美好的目标所起的贪欲之心。
生活在这世俗欲界里,人们喜爱并执享此些感官及触觉的目标——如美丽的容貌,悦耳的音乐,迷人的香氛,可口的食物,柔和的触觉及各种离奇的欲念。虽然这些享受会带给我们某些程度的喜悦,但它们太短暂,有时我们却为了得到而须付出很大的代价!这障碍就好像一个负债者为了要得到短暂的享受而须在前后都受苦。这短暂的快乐或许是一种刺激,但它却不是真正的安乐。
其实,贪欲的本质可在它生起时清楚地被观照到。在密集修禅期间,由于有持戒的原故,因此,某些具有吸引力及能令人分心的事物都已减少。可是,我们仍然还会有要看看四周,听人谈话或与人交谈的欲念。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到其实贪欲仍然存在的。当贪欲生起时,我们必须察觉它,并认真的观照“欲望”或“渴求”。我们观照并须确定自己所观照的目标是贪欲的心态,而不是那造成贪欲的目标。贪欲的生起显示着念力还是脆弱,所以应该尽量持续保持有力的正念。当观照贪欲时,不可有丝毫的执着,不然的话,我们会重复回到执着于贪欲的目标而不自觉。如果能够正确的观照,我们便能发现到渴爱或贪欲是一种心所,随同贪欲的喜受却是另一种心所。这种迅速生灭的喜受,却能使精神上产生兴奋与刺激,以致遮盖那贪爱所支配的苦恼状。
如果我们能够观察到执取外境是贪欲的特征时,我们将发觉到它不但不能令人满足,且是充满苦恼的。它那不能满足的状态,可被比喻为俄鬼,它那激烈燃烧煎迫的状态——再也没有任何火能比贪欲的火更煎迫人心。
若我们有正念,那么生起的贪欲很快就会消失。原因是正念和贪欲不可能同时呈现。另一原因是我们已观察到它的真相。问题是有时候我们仍然会贪求欲乐而不自觉。尽管如此,只要我们已有所了解,总有一天我们会从沉溺中解脱出来的。
这种直接观察五盖的方法,有两个目的:
(一)使心净化,远离烦恼。
(二)洞悉五盖的真相。即无常、苦、无我。
在直接观察贪欲时也能使我们观到其他有助以祛除贪欲的现象。比如:我们可观察到引起贪欲的各种原因,持续及熄灭贪欲的条件。贪欲呈现的其中原因之一是有极可意的目标显现着。因此,只有观注六根感觉才能制止和祛除贪欲。当没有以正念去观注六根门时,贪欲就会在可意的目标与六根接触时产生。因此,如能在贪欲呈现时观照“看到”或“听到”等等。久而久之,我们将会发现到贪欲或由它带来的快乐都是无常、苦和无我的。
某些时候,诱人的目标会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应该放弃它而把注意力转移到不会引起贪欲的目标上以使正念能持续着。对于一位修习者,首先他可依照内观智慧禅的修习法来起观照,那就是要了悟那目标的实相以净化内心。例如:当他体验乐受时,便观照乐受。但过了一阵子他可能会执着它。因此,乐受不但没有消失或减少,而仍然很强烈的持续着,修禅者就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基本目标上。如腹部的上升与下降或坐势和接触点。
有一种不理外缘的方法可从《大涅槃经》中读到。这是佛陀给予阿难尊者有关比丘对女众所应有态度的幽默忠言。
“世尊,我们对于妇女……”“阿难,不要看她们。”
“若看了她们,我们……”“阿难,不要交谈。”
“世尊,若她们向我……”“阿难,当自警惕”
除了以修习智慧禅熄灭贪欲之外,也可以观照含有观念性的目标,来暂时压制它。例如:若想要暂时压制贪欲
修禅者可使用不净观(Asubha Bhavana)来克服对色身的贪欲,可采用三十二处身,冢墓观等等;若是贪爱食物则可修“厌食想”来排除它(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观照其他外境的缺陷及其执着的过患,不过这些禅法没有列入本书内)。
其他用来对治贪欲的非智慧禅方法是十三头陀支。例如:一位比丘可选择三衣支(一种对衣服知足的修习)。在家居士亦可修习某些程度的头陀行。我们也应该亲近梵行者而远离贪婪的人。因为他们的品行会影响我们。
(此处有脱文)(止)禅(Samatha)。这些禅法的修持应以各人的性格而决定。
一般上,为了排除各种障碍而修习定禅是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到了某些时候仍可继续到回修习内观智慧禅。然而如果持久的偏向于定禅,定力将会增强,到时便需要善用其他技巧来应付心念。这是纯粹修内观智慧者和先以修习定禅为基础者之间所不同的地方。如果一个人想要培育巩固的基础,那么初期的练习就应倾向定禅。但对于忙碌的居士,无可否认纯粹修持智慧禅是较为适合。
(2)嗔恚盖(Vyapada)
这第二种障碍,嗔恚,是指愤怒的心态。这凶暴的态可破坏个人及他人的福利和安乐。它以各种形态出现,并且比贪欲盖更容易被察觉。这是因为它的特性明显,并且带有不愉快的感受。
有如其他的烦恼,如能及早察觉,就比较容易克服。无论它以那一种形态出现,都要好好地观照。当生气、害怕或妒忌心生起时,应以正念观注“生气”,“生气”或“害怕”,“害怕”,“妒忌”等等。观照这些现象时修禅者应尽量保持平静和稳重的心。以正念观照嗔恚就在崎岖不平的路上行驶,司机必须很警觉、平稳和稳重。又好比一个调协两方宿仇的人,他必须冷静而不松懈以免被双方痛击。
如果我们能认清嗔恚的特性——那就是它对目标的和破坏性,我们将会发现到它是一种不满(苦)的心态。但一个充满妒忌和怨恨的人会往往攀缚住而不愿丢开这不良的心态。其实嗔恚永远都是不好的,看清嗔恚的真相我们将会放弃嗔恚有如把炙手的甘薯抛掉一样。在观照嗔恚时,应该抛开“我”,“我的”等等观直到嗔恚完全消失。如果它不消失,修禅者应该转移其他智慧禅的目标去。
能使嗔恚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有令人厌恶的目标。禅者最常面对的不悦目标是疼痛。苦痛的身受往往是智慧禅惯用的目标。毕竟,痛楚或苦是我们必须领悟的三法印(无常、苦、无我)之一。缅甸禅师常说痛是修禅者的好朋友。所以观照时,我们必须要有耐性。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不如意境可以以正念轻易应付,即在它一开始呈现时就赶快的观照。然而,有些时候,由于还未成熟的正念和正智,我们便需要利用其他的方法来应付。依据各种嗔恚的象征,可应用各种相反于嗔恚态来对治。简单的说,我们可以把嗔恚分为三类型
(甲)对众生起嗔
有很多原因可使一个人对其他众生产生嗔恚。可是有一项是足以成理的。这情绪化的嗔恚可深至使人想把方置于死地。修习四无量心可使人排除嗔恚
修习“慈梵住”以熄灭对任何众生的嗔恚修习“悲梵住”以化解对受苦众生的残酷。
修习“喜梵住”以排除对充满幸福众生的妒忌。
修习“舍梵住”以对所有众生维持中立,生起平等心修习“四梵住”除了增加定力和克服障碍之外,它也可带来种种好处。
(乙)郁闷、悲伤与哀疼
这些不快乐的心态多数是由于失去亲近、至亲的人或财物所造成的。执着的程度越深或越强烈,分离时所承受的痛苦就会越大。
“舍梵住”能够平息一个人的悲伤。在此我们该反思:诸有情的业为自己的所有,幸福或痛苦等都是随业力而成。也可以警惕自己无论谁人都无法逃避生、老、病、死。若能这样含有正念的去随念,心将会处于不执着的状态
(丙)惊慌与恐俱
我们恐惧或担忧不明的事物、鬼怪、疯子、畏高、疾病等等。恐惧的特征是忧虑、惊慌、战兢和混淆。观照恐惧的正念必须要很稳固的捉牢那战懔的心和能够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来促使混乱的心平静下来。一个迷惘的人可以诵念佛、法、僧的美德以增强他的信心和勇气。经常诵念佛、法、僧的功德也能引发很多喜乐。
是否有其他的助缘可克服嗔恚?
在(清净道论》中提到凉爽的气候,安适的住所,易于寻食,善友,舒适的姿势等等都能使性情暴躁的人减少嗔怒。
(3)昏沉睡眠盖(Thina-Middha)
昏沉(Thina)是指心不活跃,沉重而不堪努力的心态。
就像一个人不愿移动,做事或修禅时拒绝应用正念去观照
睡眠(Middha)的心态也与昏沉相同,只是此时似被一种非常沉重的心态笼罩着,以致修禅时会打瞌睡。这两种心态的同时生起,会导致一个人“衰弱”。就如一位不能长久坐立的病患者一样。这“精神的疲劳”不可与肉体的疲劳混为一谈。通过经验发现到,在精进修禅期间,经过一整天的修禅后,一位正常的人只须睡四个小时便能消除肉体的疲劳。当然,一些人不会同意这一点,尤其是那些早已接受了一个人必须至少睡七至八刁、时的理论者。
我认为这理论不适合用在正常修禅者身上。无可否认肉体是需要休息。(一些精进的修禅者则想免掉它,尤其是那些已能进入深定的修禅者)。
我们必须学习在睡意生起时便立刻观照它。但一般上我们是在睡意很浓时才察觉它。昏沉和睡眠使到心念乏力、模糊、停滞和枯燥。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来克服它。下列是几点观照睡眠时应紧记的的事项:
(A)敏锐地觉察其特征
这时修禅者不只需要正念,而且还必须敏锐明确的观照睡意的性质——如不灵活、困倦和笨重的心态。只有察觉到此些特性后,修禅者才能察觉到它一般上的特性(如它会消失)。
(B)精勤的观照
精进和努力是与昏沉睡眠盖对立的。精进力可由下列的方法来培育:
(甲)随念三宝的美德以及佛陀和弟子的精勤修行来激起一个人的信念。也可以思惟昏沉所带来的危险(如生于恶道)以及培育精进力的利益。
(乙)下决心精勤的观照以克服障碍,而所激起的精进力必须轻松(不激烈)和顺畅的。
(丙)增强与引发首要观照目标的“寻”禅支心。这可由增加观照的次数,不中断及快速来达致。这种观照的方法,可用在比较明显和粗大的目标,如疼痛或触点是特别见效。例如,修禅者可以有规律及有节奏的观照三处或更多的接触点来增加正念的冲力。如果睡意依然持续,修禅者可改用步伐快速的行禅来对治。
修禅者若不断被顽强的昏沉千扰,他应该选用修立禅。由于站禅需要很多的精进力来维持站的姿势,这方法肯定是可以成功的克制昏沉。
有些非智慧禅的方法,也可以对治昏沉与睡眠盖的。如观照光明。由于光的性质是明亮和扩展,则它是与昏沉对立的。这其中也包括了光遍处定禅(Kasina)的修习。
在光亮的房间,空旷的地方修禅也有效。诵念佛经也可使心念活跃起来。其中包括适当的佛法谈论。还有洗脸、冲凉、摩擦手掌及拉耳朵都能见效。如果用尽以上所述的方法都不能克服昏沉和睡眠,便去躺下休息一下。当然这是一个最消极的方法。一些修禅者甚至选用最不舒适的坐姿以使苦受呈现。这方法听来使人诽议,但它总比站在山崖或坐在井边修禅好,最低限度不怕有跌下的可能。
(4)掉悔盖(Uddhacca Kukkucca)
掉举即指散乱不寂静(Uddhacca)而悔(Kukkucca)是指懊悔。他们意味着似瀑流般的向四处奔驰的心态。它使修禅者心烦意乱和难以专注心念于修禅上。
这种心态常会产生在初学者身上,但他们可能不容易觉察到它。因此,修禅者必须提醒自己,每当杂念生起时
就需要立刻起观照。由于他的正念不够敏锐,他必须观照“想到”或“杂念”直到它完全消失。同样的,不能让思潮逗留或持续达一或两分钟之久。如果思潮持续太久,修禅者必须把专注心移到基本目标上。如果他可以很精进的观照障碍,他将察觉到各类型的掉举心如何的生起,持续及消灭。
在开始观照那起伏的思潮心时,修禅者会以为它们是没有关连性的,但经过仔细的观察后,他将会发现到它总是周旋在一些还未解决或令他困扰的事物上。这就好像将一两块石子丢入水中而激起的涟漪和骚乱。在此我们尝试谈论各种引起障碍的原因。
(甲)掉举,通常是因对已做或未做的事情感到不安、懊悔和忧虑而来的。其实,这些事情都不是那么重要并且是可以置之一旁的。毕竟,在这世上永远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很多事物要做。当策划某事有了妥善的措施后,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等待而已。懊悔和忧虑都无补于事,唯有正念能止息掉举。
(乙)如果掉举是由于某个难题或事物引起,那么就应对此难题保持警惕,这好比随时警惕那破坏社会治安的罪犯头子一样。如果能捉到并制服他,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一分钟内,这掉举的心态会现起很多次,只要能在生起时便观照它,总有一天这掉举的冲力会减弱以致消失。这方法也可用来克服其他持续的不良习性或萦绕于心头的曲子。(注,一些爱好音乐者,往往在修禅期间,脑海会突然涌现一首自己平日爱唱的乐曲)。
(丙)由于五根门之一不断地受到骚扰,例如连续的声音或痛楚,这可导致掉举持久不息。这使到修禅者不能清楚地去观照主要目标(即腹部的上升和下降)。这时,问题便会呈现于那些不懂得随机应变及只想长时间观照固定目标的修禅者。当主要目标变得细微并难以观照时,或有出乎意料的变化或有千扰的目标介入时,修禅者便会感到困扰和不满,结果掉举便产生。
修禅者必须有正念及不断的观照,那就是说,在必要时,正念应能随机应变的选择那些比较适合及重要的目标。方法将于下一章介绍。内观智慧禅所采用的目标是含有变迁性的。它也显示了不圆满相。它所现起的方式与变迁形态,并不会如我们心愿的一样,唯有对它们做好心理准备。
(丁)另一个造成掉举的原因是不平衡的五根,例如:过于精进会使到心念太活跃。同时信根太盛也是导致掉举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形下,放松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戊)此外,修禅者也能察觉造成掉举的根源,那就是三毒——贪、嗔、痴。当能明确的观照,这三毒将会消失。假如不能立刻认清三毒的现起,那就比较难以克服。虽然有时澎湃的思潮已消失,但是造成掉举的三毒却依然存在。因此,修禅者必须更精进的以正念观照至到它们完全消失为止。此时,他的心就会很清楚的摆脱障碍。当突然摆脱了掉举和懊悔,他就会体验到一片安祥与宁静。同样的克服了昏沉和睡眠就如拨开云雾见晴天一般。但如仍有丝毫障碍残留着,它们将会很快再生起——正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由此可见,掉举的心态是非常复杂,因为它牵涉所有的烦恼障。只有依靠真正持续不断的正念才足以把它铲除简略的说,可以用下列的方法来克服掉悔盖:
(1)观照“想到”,“想到”至到它消失。
(2)如它持续超过一或两分钟,可将它处置不理而把正念专注于观照主要目标。
(3)如果它依旧持续,就应辨认掉举的本质,比如那造成掉举的根源。然后以适宜的方法对治它——即增加观照的次数。
有一次,一位修禅者问:
“我想这颗心真是疯狂了,有时它甚至会对我的老师及佛陀动了非常可怕的念头。这么恶的意业,为什么它会现起?我该如何应付呢?
这种恶念是由烦恼引起的。若想应付它,修禅者必须先要认清烦恼的性质,然后才采用适当的措施。
在《寻相经》(Vitakka Santhana Sutta)和《四念处经论》(Satipatthana Commentary)以及其他经典中也有述及各种对治心烦意乱的方法。其中包括亲近善知识,得取正见,省思由掉举造成的危险,修定的益处等等。在寻相经中,最后提到的方法是以心制心——“咬紧牙关,舌顶上颚,如是以心压制,克制,控制心念,那么附有欲念、嫌恶和混淆的邪念便能被排除至完全消失。”当邪念被征服后,心念便会达致平衡、平静及专注于一境。
(5)疑惑盖(Vicikiccha)
第五个障碍——疑惑,这是指混淆和迷惑的心态。它使人怀疑或不相信真理(这里是指三宝)。然而,修禅者不可把它和Kalama Sutta里所述及的“怀疑所该怀疑的事”一同并论。因为后者是慧根欲知事物真相而引起的疑问。疑惑往往是因为人思考一些超出他理解能力以外的事情而产生。佛法是不能单凭逻辑来推理的。因逻辑也是以世俗概念为准则而来。因此这些人会感到混淆和迷惘。结果,阻碍了迈向正道的路程。
一般上,如果能在疑惑开始现起时便用正念观照它,通常问题都能在此方法下解决。对于一些持续的疑惑,修禅者可向禅师请示。
然而,真正的问题是修禅者对三宝没有或只有少许不强的信心。而有些是完全不了解修禅的目的何在,没有掌握修习的方法以及缺乏对诸法实相的认知。
当一人对佛理有了正确的理解,自然地会排除修禅者的疑惑,并且会给他足够的信心修禅,再通过智慧禅的体验使信心增进。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