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云:翻译名义集三
法云:翻译名义集三
姑苏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编
帝王第二十五 皇后第二十六 世界第二十七 诸国第二十八 众山第二十九 诸水第三十 林木第三十一 五果第三十二 百华第三十三 众香第三十四 七宝第三十五 数量第三十六 什物第三十七 显色第三十八
帝王篇第二十五
帝王略论曰。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经之以仁义。纬之以文武。深根固蔕。贻厥子孙。一言一行。以为轨范。垂之万代。为不可易。所以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帝力可以镇万邦。王威可以伏兆庶。故金口之遗嘱。鹤林之顾命。虑四众以微弱。恐三宝而衰坠。托国之威风。藉王之势力。故委寄于帝王。伎敕以流通也。
因陀罗。此云帝。正翻天主。以帝代之。谥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生称王。汉制天子称皇帝。其嫡嗣称皇太子。诸侯王之嫡嗣。称世子。白虎通曰。皇者天之总美大之称也。煌煌人莫违也。不烦一夫。不扰一士。故为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此号三皇。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此名五帝。桓子曰。三皇以道治。五帝为德化。三王由仁义。五霸用权智。王肃云。王者虽号称帝。而不得称天帝。而曰天子。乃天之子。子之与父。尊卑相去远矣。金光明经云。以天护故。复称天子。庄子云。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逸士传曰。帝尧之时。有老人击壤于路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
遮阅那。或云曷啰阇。此云王。萨遮经云。王者民之父母。以法摄护众生。令安乐故。白虎通曰。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洪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孔氏传曰辩治也。吴楚之君僭号称王。仲尼正名。以周天子为天王。故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韩诗外传曰。君者群也。能群天下万物而除其害者。谓之君也。班固曰。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涵之如海养之如春。譬犹草木之植山林。鸟鱼之毓川泽。参天地而施化。岂云人事之厚薄哉。释氏以自在名王。妙玄云。转轮圣王四域自在。
斫迦罗伐辣底曷罗阇。或遮迦越罗。此云转轮王。俱舍云。从此洲人寿无量岁。乃至八万岁。有转轮王生。减八万时有情富乐。寿量损减。众恶渐盛。非大人器。故无轮王。由轮旋转。应导威伏一切。名转轮王。施设足说有四种。金银铜铁轮应别。如其次第胜。上中下。逆次能王领一二三四洲(云云)。契经从胜。但说金轮。故契经言。若王生。在刹帝利种。绍灌顶位。于十五日。受斋戒时。沐浴首身。受胜斋戒。升高台殿。臣僚辅翼。东方忽有金轮宝现。其轮千辐具足毂辋众相圆净。如巧匠成。舒妙光明。来应王所。此王定是转金轮王。转余轮王。应知亦尔。四种轮王。威定诸方。亦有差别。谓金轮者。诸小国王各自来迎。作如是说。我等国土宽广丰饶。安稳富乐多诸人众。惟愿天尊。亲垂教敕。我等皆是天尊翼从。若银轮王。自往彼土。威严近至彼方臣伏。若铜轮王。至彼国已。宣威竞德彼方推胜。若铁轮王。亦至彼国。现威列阵。克胜便止。一切轮王。皆无伤害。令伏得胜。各安其所。劝化令修十善业道。故轮王死。定得生天。慈恩云。金轮望风顺化。银轮遣使方降。铜轮震威乃服。铁轮夺戈始定。
摩诃三摩曷罗阇。此云大平等王。劫初民主。
首图驮那。或名阅头檀。此云净饭。或翻真净。或云白净。
途卢檀那。此云斛饭。
萨缚达。西域记云。唐言一切施。是如来昔修菩萨行时号。避敌弃国。潜行至此。摩诃伐那伽蓝。唐言大林。遇贫婆罗门方来乞丐。遂令羁缚擒往敌王。冀以赏财。回为慧施。
尸毗迦。西域记云。唐言与。旧曰尸毗。略也。
歌利。或名迦利。或名迦蓝浮。此云恶世。又云恶生。又云无道。西域记云。羯利王。唐言斗诤。旧云歌利。讹也。
频婆娑罗。或名瓶沙王。此云摸实。身摸充实。又翻形牢。亦云影坚。影谓形影。皆取体分强壮之义。频婆。或云频毗。此翻颜色。娑罗此云端正。或翻色像殊妙王。
波斯匿。或名不黎先尼。此云和悦。西域记云。正名钵逻斯那恃多。唐言胜军。仁王经云。是波斯匿王。已于过去十千劫龙光王佛法中。为四地菩萨。
优填。西域记云。讹也。正名邬陀衍那王。唐言出受。
毗卢释迦。西域记云。旧曰毗流离王。讹也。
鞞罗羡那。秦言勇军。
阿阇世。此云未生怨。妙乐云。母怀之日。已有恶心。于瓶沙王。未生已恶。故因为名。或呼婆罗留支。此云无指。妙乐云。初生相者云凶。王令升楼扑之不死。但损一指故为名也。内人将护。呼为善见。
阿育。或阿输迦。或阿输柯。此云无忧王。
补刺拏伐摩。西域记云。唐言满胄。无忧王末孙。
尸罗阿迭多。西域记云。唐言戒日。爱育四生。兴崇三宝。象马饮水漉而后饲。在位五十余年。野兽狎人。
儴(汝阳)佉王。亦云霜佉。此云贝。乃珂贝耳。
逻阇伐弹那。西域记云。唐言王增。
摩诃因陀罗。西域记云。唐言大帝。无忧王弟。宽刑六日获果出家。
祗陀。或云祇洹。此云战胜。生时父波斯匿。战胜外国。西域记云。逝多。唐言胜林。旧曰只陀。讹也。诸经言祇树者。西域记云。时给孤独愿建精舍。佛命舍利子。随瞻揆焉。唯太子逝多园地爽垲。咳寻诣太子。具以情告。太子戏言。金遍乃卖。善施闻之。心豁如也。即出金藏。随言布地。有少未满。太子请留曰。佛诚良田。宜植善种。即于空地建立精舍。世尊即告阿难曰。自今已来。应谓此地为逝多树给孤独园。
提黎挐太子。大论。秦言好爱。西域记云。苏达挐。唐言善牙。亦云善与。
阐释迦。西域记云。旧曰车匿。讹也。亦释种。太子出家。令车匿牵揵陟。犍陟马名。正云建他歌。译云纳。经音义云。车匿本是守马奴名。净名疏云。其自恃王种。轻诸比丘僧。法事时轻笑言。如似落叶旋风所吹聚在一处。何所评论。佛去世后犹自不改。佛令作梵坛。谓默摈也。亦云彼梵天治罪法。别立一坛。其犯法者。令入此坛。诸梵不得共语。
皇后篇第二十六
周礼云。天子后立六宫。郑氏注云。前一宫。后五宫也。五者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后正位宫闱。体同天座。毛诗云。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仇。作此关睢之诗。盖兴文王后妃之德也。后妃有关睢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女。宜为君子之好匹也。
摩诃摩耶。西域记云。唐言大术。或云大幻。晋华严。摩耶夫人。答善财言。我已成就大愿智幻法门。得此法门故。为卢舍那如来母。于阎浮提迦毗罗城。净饭王宫。从右胁生悉达太子。显现不可思议自在神力。本行经云。尔时太子诞生。适满七日。其太子母摩耶夫人。遂便命终。因果经云。太子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乳养太子如母无异。
瞿夷。此云明女。五梦经云。是舍夷长者女。长者名水光。其妇名余明。妇居近城。生女之时。日将欲没。余明照其家内皆明。因立字云瞿夷。即是太子第一妃也。第二妃生罗云。名耶檀。亦名耶输。其父名移施长者。第三妃名鹿野。其父名释长者。太子以三妃故。白净饭王。为立三时殿。大论云。释迦文菩萨有二夫人。一名瞿毗耶。二名耶输陀罗。罗睺罗母也。瞿毗耶是宝女故不孕子。
韦提希。此云思惟。观经云。惟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摩利。或云末利。此云鬘。匿王之后。西域记译为柰。因施柰得报也。女名胜鬘。为踰闇王妃。
半尸迦。此女。十诵云。有好善容。评堪直半尸迦国。为人欲抄断。故令遗使僧中。代受戒。
世界篇第二十七
楞严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世界有二种。一众生世界。是正报。二器世界。是依报。故楞严云。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大论明三种世间。一者五阴。二者众生。三者国土。间之与界。名异义同。间是隔别间差。界是界畔分齐。界有二种。一者十界。二者三界。言十界者。所谓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此名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此名四圣。指月钞问。十界之名。有何显据。答大论云。众生九道中受记。所谓三乘道六趣道。是知九道即九界也。受记作佛。十界明矣。二三界者一欲界。欲有三种。一饮食。二睡眠。三淫欲。于此三事。希须名欲。若有情界。从他化天。至无间狱。若器世界。乃至风轮。皆欲界摄。二色界者。形质清净身相殊胜。未出色笼故名色界。三无色界者。于彼界中。色非有故。又此三界总举则六道。别分乃二十五有。荆溪颂曰。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五那含。又此三界通有三种。谓小千中千大千也。如俱舍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此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昔南山尊者。问韦天将军曰。余闻一佛化境三千国土日月岁数。或言百亿。或言千百亿。答曰如师问。百亿千百亿者。经文分明。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一佛化一日月下。何得百分。秖言其一。但时语讹惑。略致斯尔。总要言之。万亿日月为一大千。熏闻云。恐西天数。亿有大小。应以一百小亿为一大亿。乃成百亿日月。如是大千。皆是释尊所化之境。如法华云。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而生三界。杇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暗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他那。此云处。真谛云。住处有二。一境界处。游历之境。为化在俗之流。二依止处。为统出家之众。此即祇园。婆沙云。举舍卫令远人知国。是总也。举祇园令近人知园是别也。
须摩题。大论云。此云妙意。亦好智。亦好意。弥陀经云。阿弥陀佛所居国土。名须摩题。
索诃。西域记云。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之化摄也。旧曰娑婆。又曰娑诃。皆讹。楞伽翻能忍。悲华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能忍斯恶。故名忍土。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云。沙诃汉言忍界。真谛三藏云。劫初梵王名忍。梵王是世界主。故名忍土。一云杂会世界。长水云。大千界之都名。感通传云。娑婆则大千总号。孤山云。举其通名。非指大千也。
东弗于逮。西域记云。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焉。东毗提诃洲。旧曰弗婆提。又曰弗于逮。讹也。此云胜。胜南洲故。又云前一在诸方之前也。又翻为初。谓日初出处也。俱舍云。东毗提诃洲其相如半月身长八肘。寿二百五十。
阎浮提。讹云剡浮。此云胜金。大论云。阎浮树名。其林茂盛。此树于林中最大。提名为洲。此洲上有此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砂。名阎浮檀金。以阎浮树故。名为阎浮洲。此洲有五百小洲围绕。通名阎浮提。刊正云。此则河因树立称。金因河得名。长水云。或云阎浮果汁点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为金。其色赤黄。兼带紫焰。西域记云。南瞻部洲旧曰阎浮提洲。又曰剡(以冉)浮洲讹也。藏钞云。瞻部此土无相当故不翻。唯西域记音中。翻为秽树。南瞻部洲。北广南狭。三边量等。其相如车。俱舍云。瞻部洲人身多长三肘半。人寿无定限。
西瞿耶尼。此云牛货。亦翻取与。藏疏云。以彼多牛以牛为货。俱舍钞云。劫初时。因高树下有一宝牛。为货易故。西域记云。西瞿陀尼洲。旧曰瞿那尼。又云劬伽尼讹。俱舍云。西牛货洲寿五百岁。相圆无缺长十六肘。
北郁单越。或郁怛越。此云胜处。亦云胜生。于四洲中。有情处货皆最胜故。亦云高上。出余三方故。形如方座。四面量等。长三十二肘。寿满一千岁。故俱舍云。诸处有中夭。除北俱卢洲。以寿定故。以乐极故。以执坚故。圣人不生。八难中一。若论值佛闻法。南洲最上。故大论云。南洲三事尚胜诸天。况北洲乎。一能断淫。二识念力。三能精进。所以诸佛。唯出南洲。西域记云。北拘卢洲。旧曰郁丹越。又曰鸠楼讹也。金轮王乃化被四天下。银轮王则政隔北拘卢。铜轮王则除北拘卢及西瞿陀尼。铁轮王则唯瞻部洲。夫轮王者。将即大位。随福所感。有大轮宝浮空来应。感有金银铜铁之异。
诸国篇第二十八
古之王者。建国居民。度天地之所合。定阴阳之所和。仁王经云。此瞻部洲。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楞严经云。此阎浮提。大国凡有二千三百。金光明云。此阎浮提。八万四千城邑聚落。然法身无像。岂假地以居之。应物有形。故随国而化矣。所以佛生迦维卫。成道摩竭提。说法波罗柰。入灭俱尸那。故此四处。建窣堵波。智度论云。以报生地恩故。多住舍婆提。一切众生。皆念生地。如偈说。一切论议师。自爱所知法。如人念生地。虽出家犹诤。以报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诸佛皆爱法身。如偈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供养法师敬尊重。
印度。西域记云。天竺之称。异议紏纷。旧云身笃。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云云)。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云云)。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云云)。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划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成光子曰。中天竺国。东至震旦。五万八千里。南至金地国。西至阿拘遮国。北至小香山阿耨达。亦各五万八千里。则知彼为中国矣。梁传云。何承天以博物著名。乃问慧严曰。佛国将用何历。云天竺夏至之日。日正中时。竖晷无影。所谓天中。于五行土德。色尚黄。数尚五。八寸为尺。十两当此土十二两。建辰之月为岁首。及讨核分至。推校薄蚀。顾步光景。其法甚详。宿度章纪。咸有条例。承天无所措难。后婆利国人来。果同严说。
婆罗痆(女点)斯国。西域记云。旧曰波罗柰。讹也。中印度境。婆沙云。有河名波罗柰。去其不远。造立王城。或翻江绕城。亦云鹿苑。
迦毗罗皤窣都。迦毗罗。此云黄色。皤窣都。此云所依处。上古有仙。曰黄头。依此修道。西域记云。劫比罗伐窣堵。旧曰迦毗罗卫。讹也。或名迦维卫。或名迦夷。此云赤泽。或名婆兜释翅搜。此云能仁住处。音讹也。竺法兰对汉明云。迦毗罗卫者。大千之中也。宋沙门慧严。与南蛮校尉何承天。共论华梵中边之义。乃引周公测景之法。谓此土夏至之日。犹有余阴。天竺则无也。言测景者。周公摄政四年。欲求地中。而营王城。故以土圭测景。得颖川阳城。于是建都。土圭长尺有五寸。夏至日昼漏半。立八尺之表。表北得景尺有五寸。景与土圭等。此为地中。郑司农云。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当知阳城盖就此土。自为中耳。既有表景。岂非余阴耶。况此土东垂大海。三方且非。由是观之边义彰矣。
舍婆提。西域记云。室罗筏悉底。旧讹云舍卫。此云闻物。宝物多出此城。亦翻丰德。一具财宝。二妙五欲。三饶多闻。四丰解脱。义净译金刚云。名称大城。摭华云。但得闻义。而缺物义。此乃憍萨罗国都城之号。槜李证真钞云。为简南憍萨娑国。故废国名。而标城号。发轸问诸经中说佛生迦毗罗国。何以论云生舍婆提耶。答迦毗罗与舍婆提相邻。同是中印土境。故此言之。
摩竭提。此云善胜又云无恼。西域记云。摩竭陀。旧曰摩伽陀。又曰摩竭提皆讹也。中印度境。文句记云。此云不害。劫初已来无刑害故。至阿阇世。截指为刑。后自啮指痛。复息此刑。佛当生其地。故吉兆预彰。所以先置不害之名。亦名无害。文句曰此云天罗。天罗者王名。以王名国。城名王舍。
罗阅只伽罗。西域记。名曷罗阇姞利呬。(火利)此云王舍城。应法师云。罗阅义是料理。以王代之。摩伽陀国中城名也。大论云。昔有须陀须摩王。是王精进持戒。常依实语。晨朝乘车将诸婇女。入园游戏出城门时。一婆罗门来乞而语王言。王是大福德人。我身贪穷当见愍念赐自少多。王言敬如来告。当相布施须我出还。作此语已。入园澡浴嬉戏。时两趐王名曰鹿足。空中飞来。于婇女中。捉王将去。诸女啼哭。号恸一园。惊城内外。搔扰悲惶。鹿足负王。腾跃虚空。至所住处。置九十九王中。须陀须摩王言。我不畏死。自恨失信。我从生来。初不妄语。今日晨朝。出门时。一婆罗门。来从我乞。我时许言。还当布施。不虑无常。辜负彼心。自招欺罪。是故啼耳。鹿足王言。汝意欲尔畏此妄语听汝。还去七日。布施婆罗门讫。当便来还。若过七日。有我翅力。取汝不难。须陀须摩王。得还本国。恣意布施。立太子为王。大会人民。忏谢之言。我智不周。初治多不如法。当见忠恕。如我今日身非己有。正尔还去。举国人民及诸亲戚。叩头留之。愿王留意。慈荫此国。勿以鹿足鬼王为虑。当设铁舍奇兵。鹿足虽神不畏之也。王言不得。而说偈言。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为大人。妄语入地狱。我今守实语。宁弃身寿命。心无有悔恨。如是思惟已。王即发去到鹿足所。鹿足遥见。欢喜而言。汝是实语人。不失信要。一切人皆惜身命。汝从死得脱。还来赴信。汝是大人(云云)。鹿足又言。汝好说此。今相放舍。九百九十九王。亦布施汝。随意各还本国。由此千王共居。故名王舍。
拘尸那。此云角城。辅行云。其城三角。故云角也。
毗耶离。亦名维耶离。鞞舍隶。吠舍离。此云广严。西域记云。吠舍厘国。旧讹曰毗舍离。什师云毗言稻。土之所宜也。离耶言广严。其地平正庄严。净名略疏云。此云广博严净。其国宽平名为广博。城邑华丽。故名严净。有师翻为好稻。出好粳粮。胜于余国故也。有言好道。国有道砥直(砥音旨平直也)有言好道。其国人民好乐正道。自敦仁义。不须君主。五百长者。共行道法。率土人民。莫不归悦。
伽耶。此云山城。去菩提道场。约二十里。西域记云。城甚险固。城西南五六里。至伽耶山。溪谷杳冥。峰峦危崄。印度国俗。称曰灵山。自昔君王驭宇承统。化洽远大。德隆前代。莫不登封而告成功。
矩奢褐罗补罗城。西域记云。唐言上茅宫城。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摩竭陀国之正中。古先君王之所都。
拘苏摩捕罗城。西域记云。唐言香华宫城。谷梁曰。城以保民为之。华严宝眼城天。告善财言。应守护心城。离生死故。
羯若鞠阇。西域记云。唐言曲女城。中印度境。大树仙人。栖神入定。经数万岁。从定而起。见王百女。诣宫求请。唯幼稚女。而充给使。仙人怀怒。便恶咒曰。九十九女。一时腰曲。从是之后。名曲女城。
苏伐剌拏瞿呾罗。西域记云。唐言金氏。出上黄金。世以女为王。因以女为国。
乌仗那。奘传。唐言苑。昔阿输迦王之苑囿也。旧曰乌场。或曰乌茶。皆讹。北印度境。
憍赏弥。西域记云。旧云拘睒弥。讹也。中印度境。
罽宾。此云贱种。西域记云。迦湿弥罗。旧曰罽宾。讹也。北印度境。末田底迦。既得其地。立五百伽蓝。于诸异国买鬻贱人。以充投使。用供众僧。末田底迦入寂灭后。彼诸贱人。自立君长。邻境诸国。鄙其贱种。莫与交亲。谓之讫利多。唐言买得。
劫布俎那。西域记云。曹国。
赭时。西域记云。唐言石国。
飒秣(音末)建。西域记云。唐言康国。
弭秣贺。西域记云。唐言米国。
屈霜(去呼)儞迦。西域记云。唐言何国。
阿踰(戈朱)阇。此云不可战国。
喝捍。西域记云。唐言东安国。
捕哺。或名捕揭。西域记云唐言中安国。
戊地。西域记云。唐言西安国。
羯霜那。西域记云。唐言史国。
阿耆尼。西域记云。旧曰乌耆。讹也。
屈(居物)支。西域记云。旧曰龟兹。又音丘慈。
健驮逻。西域记云。旧曰乾陀卫。讹也。隋云香行国。
曷部多。西域记云。唐言奇特。
佉沙。西域记云。旧谓疏勒者。乃称其城号。言犹讹也。正音云室利讫干栗多底。
至那仆底。西域记云。唐言汉封。河西蕃维质(音致)子所居。因为国号。
瞿萨怛那。西域记云。唐言地乳。王未有胤(羊晋)祷毗沙门像。额上剖出婴儿。不饮人乳。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状如乳。神童饮吮。遂至成立。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语谓之涣那国。匈奴谓之干遁。诸胡谓之豁且。印度谓之屈丹。旧曰干阗。讹也。
薄佉罗。应是月支。在雪山西北。或云月氏。
僧伽罗。西域记。唐言执师子。非印度境。是南海路。其祖擒执师子。父杀应王慕。王畏暴逆。重赏远放。船漂宝渚。遂立此国。
震旦。或曰真丹。旃丹。琳法师云。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华严音义。翻为汉地。此不善华言。楼炭经云。葱河以东名为震旦。以日初出。耀于东隅。故得名也。
脂那。婆沙二音。一云支那。此云文物国。即赞美此方。是衣冠文物之地也。二云指难。此云边鄙。即贬挫此方非中国也。西域记云。摩诃至那。此曰大唐。
伊沙那。清凉疏云。此云长直。谓里巷径永。表知三际。故言长。表知胜义。故言直。
蔑戾车。奘传唐言边地。北印度北境皆号蔑戾车。
乾闼婆城。大论云。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但可眼见而无有实。名揵闼婆城。静苑华严音义云。西域名乐人。为乾闼婆。彼乐人多幻作城郭。须臾如故。固即谓龙蜃所现。辅行云。干城俗云蜃气。蜃大蛤也。朝起海洲。远视似有。近看即无。
众山篇第二十九
五岳镇地。支那之书备焉。七金环山。天竺之典载矣。或作天龙窟宅。或为贤圣道场。翻译既传。名义当集。
势罗。西域记唐言山。邬波世罗。翻为小山。广雅云。山产也。能产万物。高者名岳。小者名丘。
苏迷卢。西域记云。唐言妙高。旧曰须弥。又曰须弥楼。皆讹。四宝合成在大海中。据金轮上。日月之所回泊。诸天之所游舍。七山七海。环峙环列。四面各有一色。东黄金。南琉璃。西白银。北颇梨。随其方面。水同山色。毗昙俱舍云。妙高七宝所成故名妙。出七金山。故名高。观经疏云。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广亦尔。
弥楼。有人谓弥楼。此云光明。七金山也。金色光明故。若准第一义法胜经云。须弥楼山。则弥楼。是须弥山。旧译俱舍。须弥亦云弥楼。是则梵音有异。若据法华。云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围。是则山体亦异。
柘(之夜)迦罗。或云灼羯罗。又云斫迦罗。应法师云。此云轮山。旧云铁围。围即轮义。译人义立。
耆阇崛。大论云。耆阇名鹫。崛名头。是山顶似鹫。增一佛告诸比丘。此山久远同名灵鹫。观经疏云。诸圣仙灵依之而住。西域记云。宫城东北行三四里。至姞(渠乙)栗陀罗矩吒。此云鹫峰。亦云鹫台。旧云耆阇崛。讹也。既栖鹫鸟。又类高台。应法师云。案梵本无灵义。此鸟有灵。知人死活。故号灵鹫。婆沙云。其山三峰。如仰鸡足。似狼之迹。亦名狼迹。又名普贤山。白墡山。仙人山。负重山。
目真邻陀。或云目脂邻陀。此云石山。
钵罗笈菩提。净名疏云。此云安明。垂裕云。入水最深故名安。出诸山上故曰明。西域记云唐言前正觉山。如来将证正觉。先登此山屈屈吒播陀。西域记云。唐言鸡足山。亦名窭卢播陀。唐言尊足。峻起三峰。迦叶既入。三峰敛覆。三会说法之后。余有无量憍慢众生。慈氏将登此山弹指峰开。迦叶授衣火化入灭。
因陀罗执罗窭诃。西域记云。唐言帝释窟。西峰南岩间。有大石室。广而不高。佛常中止。时天帝释。以四十二疑事。书石请问。佛为演释。其迹犹在。
[马*夌](勒邓)迦。西域记云。僧伽罗国。东南隅。有[马*夌]迦山。岩谷幽峻。神鬼游舍。昔佛于此说[马*夌]迦经。旧曰楞伽经。讹也。
补陀落迦。或云补涅洛迦。此云海岛。又云小白华。西域记云。有呾落迦山。南海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游舍。
优留曼陀。亦云优留曼荼。此云大醍醐。
轲(苦贺)地罗。此译轲空也。地罗者破也。名破空山。
比罗娑落。西域记云。唐言象坚山。神作象形。故曰象坚。
弹多落迦。西域记云。旧曰檀特山。讹也。
逾健达罗。此云双迹。此山之峰。有二陇道。似车迹故。
由干。此译云双。
陀罗。此云持。名双持山。
伊沙驮罗。此云持轴。形如车轴故。
朅地洛迦。此云檐木山。本树名也。
苏达梨舍那。此云善见。见者称善。
頞温缚拏。此云马耳山。状如彼故。
毗摩恒迦。此云有障碍神山。
尼民达罗。此云地持山。形似海中鱼故。
摩黎。或云摩罗耶。在南天竺。多出栴檀。
尼民陀。此云持边。七金外边。护持围绕余六山故。
诸水篇第三十
润万物者莫过乎水。形为四大。气冠五行。禅源诠云。水举名湿指体。澄之则清。混之则浊。堰之即止。决之即流。今佛教中明水源流。故具列之。令甄别耳。
阿伽。此云水。释名云水准也。准平物也。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明八功德水。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等一切过患。八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净觉云清是色入。不臭是香入。轻冷软是触入。美是味入。调适是法入。
阿耨达。西域记云。瞻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唐言无热恼。旧曰阿耨达。讹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北。周八百里。金银铜铁。琉璃颇胝。饰其岸焉。金沙弥漫。清波皎镜。大地菩萨以愿力故。化为龙王。于中潜宅。出清冷水。是以池东面。银牛口。流出殑伽河。绕池一匝。入东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绕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绕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河。绕池一匝。入东北海。或曰潜流地下。出积石山。即徙多河之流。为中国之河源。孝经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
信度。旧云辛头。此云验河。
殑(巨升)伽。此云天堂来。见从高处来故。又云河神之名以为河名。西域记旧曰恒河。又曰恒沙。讹也。章安云。诸经多以恒河沙为量者。有四义故。一人多识之。二入者得福。三八河中大。四是佛生处。此即四悉檀也。
缚刍。此云青河。西域记云。旧曰博叉。讹也。
徙多。此云冷河。西域记云。旧曰私陀。讹也。
阿恃多伐底河。西域记云。唐言无胜。旧曰阿利罗跋提河。讹也。典言[口*尸](许梨)刺(力葛)拏伐底河。译曰有金河。是产阎浮金处。梁宗法师云。佛来此河边。入灭有意。河流奔注。若生死遄速。金砂不动。喻佛性常住。又因地在此舍身故。今至彼入灭。章安云相传。熙连秪是跋提。今言不尔。跋提大。熙连小。或言广四丈。或八丈。在城北。跋提量在城南。相去百里。佛居其间。熙连禅尼。此云不乐着河。度一切诸佛境界经。佛言四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涅槃经。说六河。谓生死河。涅槃河。烦恼河。佛性河。善法河。恶法河。
娑竭罗。或娑伽罗。此云碱海。书曰。江汉朝宗于海。庄子曰。溟海者天池也。淮南子曰。海不让水。积以成其大。孙卿子曰。不积细流无以成海。老子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其善下也。潮有朝夕之期。故吴都有朝夕之池。新华严云。譬如大海。以十种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夺。一次第渐深。二不受死尸。三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无量珍宝。六无能至底。七广大无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过限。十普受大雨无有盈溢。金刚三昧不坏不灭经云。以沃燋山。大海不增。以金刚轮故。大海不减。此金刚轮随时转故。令大海水同一碱味。华严云。其娑竭罗龙王宫殿中。水涌出入海。复倍于前。其所出水。绀琉璃色。涌出有时。是故大海。潮不失时。大集云。如阎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与外色大海中。皆有印象故名海印。菩萨亦尔。得大海印三昧已能分别一切众生心行。于一切法门。皆得慧明。华严云。海有奇特殊胜法。能为一切平等印。众生宝物及川流。普能包容无所拒。无尽禅定解脱者。为平等印亦如是。福德智慧诸妙行。一切并修无厌足。
贺逻驮。此云池。停水曰池。广雅曰沼也。
提。大论翻洲。尔雅水中可止曰洲。大品云。须菩提若江河大海。四边水断。是为洲。须菩提。色亦如是。前后际断。大论云。世间洲者。如洲四边无地。色等法亦如是。前后皆不可得。中间亦如。或言洲潬(徒亶)者(尔雅谓水内沙堆也。渚者。尔雅小洲)曰渚。大涅槃云。譬如商人。欲至宝渚。不知道路有人示之。即至宝渚。乃获诸珍。大般涅槃。喻之为宝。
林木篇第三十一
毗蓝名苑。母摘华而降生。菩提觉场。佛观树而行道。居鹿园以说法。住鹤林而涅槃。既皆依于修林。故宜编乎异木。
婆那。正言饭那。此云林。丛木曰林。杂阿含佛告阿难。汝遥见彼青色丛林否。唯然已见。是处名曰优留曼荼山。如来灭后百岁。有商人子。名曰优波掘多。当作佛事。教授师中。最为第一。
菩提树。西域记云。即毕钵罗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涅槃之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法苑云。释迦道树名阿沛多罗。
娑罗。此云坚固。北远云。冬夏不改故名坚固。西域记云。其树类斛。而皮青白。叶甚光润。四树特高。华严音义。翻为高远。其林森耸。出于余林也。后分云。娑罗林间。纵广十二由旬。天人大众。皆悉遍满。尖头针峰。受无边众。间无空缺。不相障蔽。大经云。东方双者喻常无常。南方双者。喻乐无乐。西方双者。喻我无我。北方双者。喻净不净。四方各双。故名双树。方面皆悉一枯一荣。后分云。东方一双。在于佛后西方一双。在于佛前。南方一双。在于佛足。北方一双。在于佛首。入涅槃已。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亦合为一。二合皆悉垂覆如来。其树惨然皆悉变白。
毕利叉。亦名毕落叉。此云高显。佛于下降诞则为高胜名显天人。故曰高显。本行经云。是时摩耶夫人。立地以手执波罗叉树枝。即生菩萨。
阿输迦。或名阿输柯。大论翻无忧华树。因果经云。二月八日夫人往毗蓝尼园。见无忧华。举右手摘。从右胁出。后汉法本内传云。明帝问摩腾法师曰。佛生日月可知否。腾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于毗岚园内波罗树下。右胁而诞。故普耀王。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周书异记云。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皆溢出。宫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动。其夜即有五色气。入贯太微。遍于西方。尽作青红之色。昭王即问太史苏由。是何祥耶。苏由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昭王曰。于天下何如。苏由曰。即时无他。至千年外。声教被此。昭王即遣镌石记之。埋在南郊天祠前。周第六主穆王满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佛年七十九。方始灭度。故涅槃经云。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出种种光。大地震动。声至有顶。光遍三千。即周书异记云。穆王即位。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旦。暴风忽起。发损人舍。伤折树木山川大地。皆悉震动。午后天阴云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贯。连夜不灭。穆王问太史扈(音广)多曰。是何征也。扈多对云。西方有大圣人。灭度魂相现耳。魏昙谟最及唐法琳。北山神清法上答高丽问。朝代并同。荆溪辅行亦云。当此周昭王甲寅之岁。第二齐王简栖述头陀寺记云。周鲁二庄亲昭夜景之鉴。洎隋翻经学士费长房撰开皇三宝录。佛以周庄王他十年。即春秋左传云鲁庄公七年岁次甲午四月八日也。生相既显。故普耀云。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左传说恒星不现夜明也。瑞应经云。沸星下现。侍太子生。故左传云。星陨如雨。本行经说。虚空无云。自然而雨。左传又称。与雨偕也。又云成道即当第十八主惠王十九年癸亥也。示灭即第二十一主。匡王五年癸丑二月十五日也。时年八十矣。孤山注四十二章。净觉造通源记。依此。费氏朝代。由净名疏云。周时佛兴。星陨如雨故也。法琳评曰。但据恒星为验。而云佛生。未悟恒星别由他事。案文殊师利般涅槃云。佛灭度后二百五十年。文殊至雪山。化五百仙人讫。还归本土。放大光明遍照世界。入于涅槃。恒星之瑞。即其时也。又长房言佛以周惠王十九年癸亥成道者。亦有大过。何者案刘向古旧二录云。周惠王时。已渐佛教。一百五十年后。老子方说五千文。若以惠王之时。始成佛者。不应经教已传洛矣。第三后周道安法师述二教论云。慧光遐照。庄王因睹夜明。灵液方津。明帝以之神梦。注云。春秋左传云。鲁庄公七年岁次甲午。四月辛卯夜。恒星不现星陨如雨。即周之庄王十年也。庄王别传曰。遂即易筮之云。西域铜色人出也。所以夜明非中夏之灾也。又依什法师年纪。及石柱铭。并与春秋符同。如来周桓王五年。岁次乙丑。生佛。襄王十五年。岁在甲申而灭度。法琳评曰。安之为论据罗什记。罗什记者。承安世高。安世高者以汉桓帝时。在洛阳翻译。信执笔者据桓帝时。但罗什秦时始来。世高汉朝先至。二师相去垂三百年。信彼相承依而为记。非是安论造次缪陈。并由当时传者之过。又法显传云。圣出殷世武乙二十六年甲午时生者。辩正评曰。虽外游诸国传未可依。年月时乖殊俗实为河汉。又像正记定平王时戊午岁。法琳评曰。依像正记。罕见依凭。案通慧鹫岭圣贤录。说佛生时。凡有八别。一夏桀时。二商末武乙时。三西周昭王时。四穆王时。五东周平王时。六桓王时。七庄王时。八赵伯休。梁大周元年。于庐山。遇弘度律师。得佛灭后众圣默记。推当前周二十九主。贞定王亮二年甲戌。前后所指。时既纷杂。故唐贞观十三年。敕遣刑部尚书刘德威等。问法琳法师。何故传述乖紊无的可依。由是琳师先列其真。后陈其妄。遂定周昭丙寅岁生。周穆壬申世尊示灭。从此起算。至今绍兴十三年岁次癸亥。总计二千九十四年(此依赜禅师清规集算。若依文律师年谱。少十三年)西域记云。自佛涅槃。诸部异议。或云已过或九百未满千年。或云一千二百余年。或云一千三百余年。或云一千五百余年。然既古今绵远。东西杳邈。不宜确执是一非诸。故南山律师。问天人云。此土常传。佛是殷时。周昭鲁庄等。互说不同。如何定指。答曰。皆有所以。弟子夏桀时生天。具见佛之垂化。且佛有三身。法报二身。则非人见。并化登地已上。唯有化身。普被三千百亿天下。故有百亿释迦。随人所感。前后不定。或在殷末。或在鲁庄。俱在大千之中。前后咸传一化。感见随机前后。法报常自湛然不足疑也。辨朝代竟。若论月分。如浴佛经云。一切佛皆四月八日生也。瑞应亦云。四月八生。萨婆多云。二月八生。费长房云。仲春二月八夜生。神清云。二月八日。大圣诞于迦维。洎乎示灭之辰。涅槃经曰。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然此诸文出有异者。盖西域以寅月十六为岁首。以寅月十五。为岁终。彼分三际之殊。此立四时之别。加复震旦立正。三代有异。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佛之生灭既准周书。日月之数。当依姬世。三宝纪定四月为二月故。北山云。周之二月。今十二月也。而大圣在乎周年。故得以十一月言正。异今之世也。是月也天地否闭。龙蛇斯蛰。微阳潜布于下泉。句萌未达于上土。以兹而生者。应气运而来。以兹而灭者应代谢而去。然考二月涅槃。属十二月此尽美矣。其定诞生亦十二月。未尽善也。故二教论云。周以十一月为正。春秋四月。即夏之二月也。依天竺用正与夏同。又僧史略云。江表以今四月八日为佛生日者。依瑞应经也。如用周正。合是今二月八日。今用建已。乃周之六月也。详此滥用建已月者。由闻声便用。不摭实求时也。又二教论云。杜预用晋历。算辛卯二月五日。安共董供奉用鲁历。算即二月七日。用前周历即二月八日也。又今北地尚[蔼-言+月]八浴佛。乃属成道之节。故周书异记云。周穆王二年癸未。二月八日。佛年三十成道。正当今之[蔼-言+月]八也。西域记云。菩萨以吠舍佉月。后半八日。当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则以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当此三月十五日。闻诸先记曰。佛以生年八十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入涅槃。当此三月十五日也。说一切有部则佛以迦剌底迦月后半八日入涅槃。当此九月八日也。今详西域如奘师云。建寅为岁首。二月则当建卯。四月乃属建已。况涅槃瑞应翻传到此。适当汉魏之后。皆遵夏历。所以天下相传。以卯月为涅槃。以已月为降生者。殊有由也。诸文所载。年月日异。故附此集录示后世。
尼拘律陀。又云尼拘卢陀。此云无节。又云。纵广。叶如此方柿叶。其果名多勒。如五升瓶大。食除热痰。摭华云。义翻杨柳。以树大子小似此方杨柳。故以翻之。宋僧传云。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译其所无。如拘律陀树。即东夏杨柳。名虽不同树体是一。
多罗。旧名贝多。此翻岸。形如此方棕榈。直而且高。极高长八九十尺。华如黄米子。有人云。一多罗树。高七仞。七尺曰仞。是则树高四十九尺。西域记云。南印建那补罗国北不远有多罗树林。三十余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莫不采用。
尸陀。正云尸多婆那。此翻寒林。其林幽邃而寒也。僧祗云。此林多死尸。人入寒畏也。法显传名尸摩赊那。汉言弃死人墓田。四分名恐畏林。多论名安陀林。亦名昼暗林。
曳(移结)瑟知林。西域记。唐言杖林。其林修劲。被满山谷。先有婆罗门。闻释迦佛身长丈六。常怀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于丈端。出过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穷实。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
鞞铎佉。西域记云。象坚窣堵波。北山岩下有一龙泉。是如来受神饭已。及阿罗汉于中漱口。嚼杨枝因即植根。今为茂林。后人于此建立伽蓝。名鞞铎佉。唐言嚼杨枝。毗柰耶云。嚼杨枝。有五利。一口不臭。二口不苦。三除风。四除热。五除痰癊。四分不嚼杨枝。有五过。口气臭。不善别味。热癊不消。不引食。眼不明。
弹多抳(尼倚)瑟搋。(丑皆)弹多此云齿。搋此云木。谓齿木也。长者十二指。短者六指。多用竭陀罗木。此方无故。多用杨枝。寄归传云。大如小指。一头缓嚼净刷牙关。用罢辟破。屈而刮舌。五分嚼已应净洗弃以虫食死故。
波吒厘。西域记云。旧云巴连弗邑。讹也。谓女楈树也。
阿梨。或云此方无故不翻。其树似兰。枝若落时必为七分。义净译孔雀经。头破作七分。犹如兰香梢。复自解曰。梵云頞杜迦曼折利。頞杜迦。兰香也。曼折利。梢头也。旧云阿梨树枝既不善本音。复不识其事。故致久迷。然问西方。元无阿梨树也。
尸利沙。或云尸利洒。即此间合昏树。有二种。名尸利沙者。叶实俱大。名尸利驶者。叶实俱小。又舍离沙。此云合欢。
荃提。荃谓荃草。出昆仑山。提谓可迁徙提挈也。见经音义。
伊兰。观佛三昧海经云。譬如伊兰与旃檀。生末利山中。牛头旃檀。生伊兰丛中。未及长大。在地下时。牙茎枝叶。如阎浮提竹笋。众人不知言。此山中纯是伊兰。无有旃檀。而伊兰臭。臭若肨尸熏四十由旬。其华红色。甚可爱乐。若有食者。发狂而死。牛头旃檀。虽生此林。未成就故。不能发香。仲秋月满。卒从地生。成旃檀树。众人皆闻牛头旃檀上妙之香。永无伊兰臭恶之气。
五果篇第三十二
律明五果。一核果。如枣杏等。二肤果。如梨柰。是皮肤之果。三壳果。如椰子胡桃石榴等。四桧果。字书空外反。粗糠皮。谓之桧。如松柏子。五角果。如大小豆等。
颇罗。此云果。
庵罗。正云庵没罗。或庵罗婆利。肇注此云柰也。柰女经云。维耶梨国。梵志园中。植此柰树。树生此女。梵志。收养。至年十五。颜色端正。宣闻远国。七王争聘梵志大惧。乃置女高楼谓七王曰。此非我女。乃树所生。设与一王。六王必怒。今在楼上请王平议。应得者取之。非我制也。其夜瓶沙王从伏窦中入。登楼共宿。谓女曰。若生男当还我。即脱手金环之印。付女为信。便出语群臣言。我已得女。瓶沙军皆称万岁。六王罢去。后女生故活。至年八岁。持环印见瓶沙王。王以为太子。至二年会阇王生。因让曰王今嫡子生矣。应袭尊嗣。遂退其位。肇师注云。其果似桃而非桃。略疏云。柰树定非柰也。又翻为难分别。其果似桃而非桃。似柰而非柰。此与大经意同。经云。如庵罗果生熟难分。具有四句。释难分别。一内外俱生。二外熟内生。三外生内熟。四内外俱熟。纂要云。旧译为柰误也。此果多华子甚少。其叶似柳而长一尺。广三指。果形似梨。而底钩曲。生熟难知。可以疗疾。彼国名为王树。谓在王城种之。
庵摩勒。肇曰。形似槟榔。食之除风。冷时手执此果。故即以为喻。西域记云。庵没罗果。而有两种。小者生青熟黄。大者始终青色。
阿摩勒。树叶似枣。华白而小。果如胡桃。味酸甜可入药。
诃梨勒。新云诃梨怛鸡。此云天主持来。此果为药。功用至多。无所不入。
频婆。此云相思。果色丹且润。
阿摩落迦。西域记云。印度药果之名也。
播啰师。此云胡桃。
镇头迦。此云柿。
笃迦。此云栗。
居[口*陵](音陵)迦。此云李。
曷树迦。此云郁勃。
恶叉聚。资中曰。此云綖贯珠。无始无明。熏习成种。种必有果。子子相生。熏习不断。真际云。恶叉树名。其子似没石子。生必三颗同带。喻惑业苦三。同时具足。言惑业苦者。惑乃烦恼道。业即业道。苦谓苦道。而此三道。通于三土。故辅行云。分段三道。谓见思惑为烦恼道。烦恼润业。为业道。感界内生。为苦道。方便三道。谓尘沙惑。为烦恼道。以无漏业。名为业道。变易生死。名为苦道。实报三道。谓无明惑。为烦恼道。非漏非无漏业为业道。彼土变易名为苦道。
摩那陀。此云醉果。
百华篇第三十三
十轮云。供养有三。一利益。以四事等。二敬心。将华表情。三修行。若有持说。即为供养。大品云。释提桓因。及三千大千世界中诸天。化作华。散佛菩萨摩诃萨比丘僧及须菩提上。亦供养般若波罗蜜。是时三千大千世界华悉周遍。于虚空中。化成华台。端严殊妙。须菩提心念。是天子所散华天上未曾见如是华。华是化华。非树生华。是诸天子所散华。从心树生非树生华。释提桓因。知须菩提心所念。语须菩提言。大德是华非生华。亦非意树生。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是华若非生法。不名为华。释提桓因语须菩提言。大德。但是华不生。色亦不生。受想行识亦不生。须菩提言。憍尸迦。非但是华不生。色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为色。受想行识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为受想行识。以如是华供如是佛。显能所以不二。彰依正以无殊。号不思议法供养也。
布瑟波。此云华。
弗把提。此云天华。
须曼那。或云须末那。又云苏摩那。此云善摄意。又云称意华。其色黄白而极香。树不至大高三四尺。下垂如盖。须曼女。生于须曼华中。
末利。亦云摩利。此云柰。又云鬘华。堪作鬘故。善见律云。广州有其华藤生。
阇提。此云金钱华。
波罗罗。此云重生华。
婆利师迦。亦云婆师迦。又云婆使迦。此云夏生华。又翻雨华。雨时方生。故曰雨华。
那婆。此云杂华。
优昙钵罗。此云瑞应。般泥洹经云。阎浮提内。有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华。优昙钵树。有金华者。世乃有佛。施设论云。绕瞻部洲。有轮王路。广一踰缮那。无轮王时。海水所覆。无能见者。若转轮王出现于世。大海水减一踰缮那。此轮王路。尔乃出现。金沙弥布。众宝庄严。旃檀香水以洒其上。转轮圣王。巡幸洲渚。与四种兵。俱游此路。此华方生。新云乌昙钵罗。
分陀利。此云白莲华。睿师云。未敷名屈摩罗。将落名迦摩罗。处中盛时。名分陀利。体逐时迁。名随色变。故有三名。
优钵罗。或沤钵罗。或嗢钵罗。此云青莲华。优钵罗盘那女。生青莲华中。
钵特摩。此云红莲华。
摩诃钵特摩。此云大红莲华。大论问。诸床可坐。何必莲华。答床。为世间白衣坐法。又以莲华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座故(云云)。又如此华华台。严净香妙可坐。
拘勿投。亦云拘勿头。此云地喜华。亦云拘某陀。此云黄莲华。
曼殊沙。此云柔软。又云赤华。
何罗歌。或阿迦。此云白华。
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
阿提目多伽。旧云善思夷华。此云苣蕂子。苣(勤似)蕂(音胜)胡麻也。又云此方无故不翻。或翻龙[舌*氐]华。其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堪为油。亦堪为香。
婆诃迦罗。大论云赤华树。
阿楼那。或阿卢那。此云红赤色香华。如日出前红赤相。梵呼彼相。为阿楼那。
育坻。(直尸切)此云相应华。
波罗奢华。章安云。此是树名。其叶青色。华有三色。日未出时则黑色。日正照时华赤色。日没时华黄色。今取赤色。如血义耳。经音义云。此华树汁其色甚赤。用染皮[叠*毛]。名曰紫矿(古猛切)。
俱兰吒。此云红色华。大论云。一人间莲华十余叶。二天华百叶。三菩萨叶千叶。
众香篇三十四
净名疏云。香是离秽之名。而有宣芬散馥腾馨之用。感通传。天人费氏云。人中臭气。上熏于空。四十万里。诸天清净。无不压之。但以受佛付嘱。令护于法。佛尚与人同止。诸天不敢不来。故佛法中。香为佛事。如大论云。天竺国热。又以身臭故。以香涂身。供养诸佛及僧。戒德香经。阿难白佛。世有三种香。一曰根香。二曰枝香。三曰华香。此三品香。唯能随风。不能逆风。故今所列。并此三也。
乾陀罗耶。正言健达。此云香。张华博物志云。有西国使献香者。汉制不满斤不得受。使乃私去。着香如大豆许。在宫门上。香闻长安四面十里。经月乃歇。华严云。善法天中有香。名净庄严。若烧一圆。而以熏之。普使诸天。心念于佛。
多阿摩罗跋陀罗。多此云性。阿摩罗。此云无垢。跋陀罗。此云贤。或云藿叶香。或云赤铜叶。
牛头旃檀。或云。此方无故不翻。或云义翻与药。能除病故。慈恩传云树类白杨。其质凉冷。蛇多附之。华严云。摩罗耶山。出旃檀香。名曰牛头。若以涂身。设入火坑。火不能烧。正法念经云。此洲有山。名曰高山。高山之峰。多有牛头旃檀。若诸天与修罗战时。为刀所伤。以牛头旃檀。涂之即愈。以此山峰状如牛头。于此峰中。生旃檀树。故名牛头。大论云。除摩梨山。无出旃檀。白檀治热病。赤檀去风肿。摩梨山此云离垢。在南天竺国。
瞻卜。或詹波。正云瞻博迦。大论翻黄华。树形高大。新云苦末罗。此云金色。西域近海岸树。金翅鸟来。即居其上。
多伽罗。或云多伽留。此云根香。大论云。多伽楼木。香树也。
波利质多罗。此云圆生。大经云。三十三天。有波利质多罗树。其根入地。深五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其华开敷。香气周遍。五十由旬。又翻间错庄严。众杂色华。周匝庄严。法华文句。指此为天树王也。
拘鞞陀罗。此云大游戏地。树香也。
阿伽楼。大论云。密香树。
兜楼婆。出鬼神国。此方无故不翻。或翻香草。旧云白茅香。
迦箄。(方尔切)此云藿(呼郭香)。
毕力迦。或云即丁香。
咄噜瑟剑。此云苏合。珙钞引续汉书云。出大秦国。合诸香煎。其汁。谓之苏合。广志亦云。出大秦国。或云苏合国。国人采之。笮其汁以为香膏。乃卖其滓。或云合诸香草。煎为苏合。非一物也。
杜噜。此云熏陆。南洲异物志云。状如桃胶。西域记云。南印度。阿吒厘国。熏陆香树。叶似棠梨。亦出胡椒树。树叶若蜀椒也。南方草物壮曰。出大秦国。树生沙中。盛夏树胶流沙上。
突婆。此云茅香。
嗢尸罗。此云茅香根。
先陀婆。此云石盐。其香似之。因以为名。华严云。兜率天中有香。名先陀婆。于一生所系菩萨座前。烧其一圆。兴大香云。遍覆法界。涅槃云。盐水器马。一名四实。智臣善知。谓洗时奉水。食时奉盐。饮时奉器。游时奉马。皆但云先陀婆来。章安云。此之四义。亦与四教四门四句意同。皆应次第对盐等四。
羯布罗。此云龙脑香。羯或作劫。三藏传云。松身异叶。华果亦殊。初采木湿未有香。干则顺理析之中有香。状如云母。白如冰雪。
莫诃婆伽。此云麝。
多揭罗。此云零陵。南越志云。土人谓之燕草芸香。说文云。芸草似苜(莫六)蓿(音叔)淮南云。芸可以死而复生。
阿伽嚧。或云恶揭噜。此云沉香。华严云。阿那婆达多池边。出沉水香。名莲华藏。其香一圆。如麻子大。若以烧之。香气普熏阎浮提界。异物志云。出日南国。欲取当先斫树坏。着地积久外朽烂。其心坚者。置水则沈曰沉香。其次在心白之间。不甚精坚者。置之水中。不沈不浮。与水平者。名曰[木*笺]香。
掘具罗。或窭具罗。或求求罗。此云安息。
茶矩磨。此云郁金。周礼春官。郁人采取以鬯酒。说文云。郁金草之华。远方所贡芳物。郁人合而酿之。以降神也。宗庙用之。
鸡舌。五马洲出。南洲异物志曰。是草萎可合香笺。外国胡人。说众香共是一木。华为鸡舌香。
七宝篇第三十五
佛教七宝。凡有二种。一者七种珍宝。二者七种王宝。七种珍宝。略引四文。佛地论云。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颇胝迦。五牟呼婆羯洛婆。当砗磲也。六遏湿摩揭婆。当玛瑙。七赤真珠。无量寿经云。金。银。琉璃。颇梨。珊瑚。玛瑙。砗磲。恒水经云。金。银。珊瑚。真珠。砗磲。明月珠。摩尼珠。大论云。有七种宝。金。银。毗琉璃。颇梨。砗磲。码瑙。赤真珠。二七种王宝者。晋译华严经云。王得道时于其正殿。婇女围绕。七宝自至。一金轮宝名胜自在。二象宝。名曰青山。三绀马宝。名曰勇疾风。四神珠宝名光藏云。五主藏臣宝。名曰大财。六玉女宝。名净妙德。七主兵臣宝。名离垢眼。得是七宝。于阎浮提。作转轮王。
苏伐罗。或云修跋拏。此云金。大论云。金出山石沙赤铜中。许慎云。金有五色。黄金为长。久埋不变。百陶不轻。真谛释金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作无碍。四令人富。以譬法身常净我乐四德耳。
跋折罗。亦云斫迦罗。大论云越阇。新云缚左罗。西域记云。伐罗阇。此云金刚。起居注云。晋武帝十三年。炖煌有人献金刚宝。生于金中。色如紫石英。状如荞麦。百炼不消可以切玉如泥。什师云。如有方寸金刚。数十里内。石壁之表。所有形色。悉于是现。大经云。如金刚宝置之日中色则不定。金刚三昧亦复如是。若在大众色则不定。大论云。金刚宝者。帝释所执与修罗战。碎落阎浮。萨遮尼干经云。帝释金刚宝。能灭阿修罗。智碎烦恼山。能坏亦如是。无常经云。金刚智杵碎邪山。永断无始相缠缚。
烁迦罗。乃坚固义。此同金刚。
阿路巴。或惹多。此云银。大论云。银出烧石中。尔雅云。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镣。
琉璃。或作琉。此云青色宝。亦翻不远。谓西域有山。去波罗柰城不远。山出此宝。因以名焉。应法师云。或加吠字。或加毗字。或言毗头梨。从山为名。乃远山宝也。远山即须弥山也。此宝青色。一切宝皆不可坏。亦非烟焰所能镕铸。唯鬼神有通力者能破坏。又言金翅鸟卵壳。鬼神得之。出卖与人。或名绀琉璃释名云。绀含也。青而含赤色也。古字但作流离。左太冲吴都赋云。致流离与珂[王*戍](皆宝名)后人方加其玉。
珊(苏干)瑚(音胡)梵语钵攞娑福罗。外国传曰。大秦西南涨海中。可七八百里。到珊瑚洲。洲底盘石。珊瑚生其上。人以铁网取之。任昉述异记。曰珊瑚树碧色。生海底。一株数十枝。枝间无叶。大者高五六尺。小者尺余应法师云。初一年青色。次年黄色。三年虫食败也。大论云。珊瑚出海中石树。
阿湿摩揭婆。此云琥珀。其色红莹。博物志云。松脂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千年化为琥珀。广志云。生地中。其上及傍。不生草木。深者八九尺。大如斛。削去上皮。中是琥珀。
牟婆洛揭拉婆。或牟呼婆羯落婆。此云青白色宝。今名砗磲。尚书大传云。大贝如车之渠。渠谓车辋。其状类之。故名车渠。渠魁也。后人字加玉石。
摩罗伽隶。此云码瑙。此宝色如马之脑。因为名。赤白色。琢成器。有文如缠丝焉。梵名谟萨罗揭婆。谟萨罗此云杵。揭婆此云藏。或言胎者。取马脑坚实为名也。
颇梨。或云塞颇胝迦。此云水玉。即苍玉也。或云水精。又云白珠。刊正记云。正名窣坡致迦。其状似此方水精。然有赤有白。大论云。譬如过千岁冰。化为颇梨。
释迦毗楞伽。此云能胜。
摩尼。或云踰摩。应法师云。正云末尼。即珠之总名也。此云离垢。此宝光净。不为垢秽所染。或加梵字显其净也。又翻增长。有此宝处。增长威德。大品云。如摩尼宝。若在水中。随作一色。以青物裹水色即青。若黄赤白红缥物裹。随作黄赤白红缥色。又大品。阿难问憍尸迦。是摩尼宝。为是天上宝。为是阎浮提宝。释提桓因言。是天上宝。阎浮提人。亦有是宝。但功德相少不具足。大论云。有人言。此宝珠从龙王脑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烧。辅行曰。亦云如意。似如唐梵不同。大论华严云如意摩尼。似如并列二名。若法华云摩尼珠等。似如体别。大庄严论。有摩尼珠。大如膝盖。大论云。如意珠状如芥粟。又云如意珠。出自佛舍利。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为如意珠。观经指如意。为摩尼。天台云。摩尼者。如意也。
摩罗伽陀。大论云。此珠金翅鸟口边出。绿色能辟一切毒。
因陀尼罗。大论。此云天赤珠。
钵摩罗伽。大论。此云赤光珠。佛地论云。赤虫所出。或珠体。名为赤珠。智论云。真珠出鱼腹中蛇脑中。汉书云。珠蚌中阴精。随月阴盈虚。
甄叔迦。此云赤色宝。西域传。有甄叔迦树。其华色赤。形大如手。此宝色似此华。因名之。慈恩上生经疏云。甄叔迦。状如延圭。似赤琉璃。
摩诃尼罗。大论云。此翻大青珠。
金银生像。沙弥十戒第九。不捉金银生像。南山云。胡汉二彰。谓胡言生像。此翻金银也。善见云。生色似色。似即像也。谓金则生是黄色。银则可染似金。故云生像。指归云况于阗语。与五印度语不同。若四分到于阗。自经一番翻了。经本到唐则为重也。
吉由罗。或枳由逻。此云璎珞。
弥呵罗。此云金带。
曷剌怛那揭婆。此云宝台。亦云宝藏。
数量篇第三十六
理非数量。如虚空无丈尺。事有法度。犹丈尺约虚空。故大品须菩提白佛。无数。无量。无边。有何等算。佛言无数者。名不堕数中。若有为性中。无为性中。无量者。量不可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无边者。诸法边不可得。虽性非算数所知。而相有分齐之量。今附此集编出数量。俱舍论五十二数。皆从一增至十也。谓一。十。百。千。万。洛叉(亿也)度洛叉(兆也)俱胝(京也)未陀(秭也)阿庾多(垓也)大阿庾多(壤也)那庾多(沟也)大那庾多(涧也)钵罗庾多(正也)大钵罗庾多(载也)矜羯罗(或甄迦罗)大矜羯罗 频婆罗(或频跋罗)大频婆罗 阿閦婆(或阿刍婆) 大阿閦婆 毗婆诃 大毗婆诃 嗢蹭伽 大嗢蹭伽 婆喝那 大婆喝那 地致婆 大致地婆 醯都 大醯都 羯腊缚 大羯腊缚 印达罗 大印达罗 三磨钵耽 大三磨钵耽 揭底 大揭底 枯筏罗阇 大枯筏罗阇 姥达罗 大姥达罗 跋蓝 大跋蓝 珊若 大珊若 毗步多 大毗步多 跋罗搀 大跋罗搀 阿僧企耶 算经。黄常为数法有十等。亿。兆。京。秭。垓。壤。沟。涧。正。载。风俗通云。千生万。万生亿。亿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壤。壤生沟。沟生涧。涧生正。正生载。载地不能载也。亿分四等。一以十万为亿。二以百万为亿。三以千万为亿。四以万万为亿。虞书曰。自伏牺画八卦。由数起。律历志。引书曰。先其算命本起于黄钟之数。始于一而三之。三积之历十二辰之数。十有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而五数备矣(孟康曰。初以子十乘三。三余则转因其成数以三乘之。历十二辰。得是积数也。五行阴阳之数备矣)。其算法。用竹径一分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六觚六角也度角至角其度一寸。面容一分)。其数以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成阳六爻。得周流六虚之象也。论语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权衡嘉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汉书衡权者。衡平也。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其道如底(师古曰。底平也)。以见准之正绳之直。左旋见规。右折见矩。其在天也佐助璇玑。斟酌见指。以齐七政(师古曰。月五星日也)故曰玉衡。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忖为十八。易十有八变之象也(孟康曰忖度也。度其义有十八也。黄钟。龠。铢。两。钧。斤。石。凡七。与下十一象。为十八也)。
洛叉。或落沙。此云十万。
俱胝。或拘致。此云百亿。
那由他。或阿庾多。或术那。或那术。此云万亿。
阿僧祇。成阿僧企耶。此云无央数。楚词云。时犹未央。王逸曰央尽也。大论云。僧祇秦言数。阿秦言无。问几时名阿僧祇。答天人中能知算数者。极数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如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十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他。千万那由他。名频婆。千万频婆名迦他。过迦他名阿僧祇。菩萨地持经云。一者日月昼夜。岁数无量名阿僧祇。二者大劫无量名阿僧祇。
优波尼沙陀。清凉疏云。此云近少。谓微尘是色之近少分也。亦翻近对。谓少分相近比对之分。应法师云。论中义言因果不相似也。以珍宝等但得三界果报。无漏善法得佛果也。
歌罗分。经音义云。如以一毛析为百分。一分名歌罗分。论以义翻名为力胜。以无漏善法。胜有漏也。
迦罗。清凉疏。此云竖。析人身一毛。以为百分。
褒罗那地邪。此云旧第二。
佉卢。十佉卢为一佉梨。
佉梨。此云斛。律历志云。量者龠(音药)合(音阁)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孟康曰。概欲其直。故以水平之。井水清。清则平也)。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量多少者不失圭撮(应邵云。圭自然之形。阴阳之始也。四圭曰撮。三指撮之也)。
婆诃。此云篅。(音垂)盛谷圆囤也。篅受二十斛。俱舍云。頞部陀寿量。如一婆诃麻。百年除一尽。此言一篅。二十斛麻。百年之间。除去一升。除尽麻时頞部寿满也。
迦利沙钵拏。八十枚贝珠。为一钵拏。十六钵拏为迦利沙钵拏。
踰缮那。此云限量。又云合应(计应合尔许度量)业疏云。此无正翻。乃是轮王巡狩。一停之舍。犹如此方馆驿。西域记云。夫数量之称踰缮那者。旧曰由旬。又曰踰闇那。又曰由延。皆讹略也。踰缮那者。自古圣王一日军行。旧传。一踰缮那。四十里。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裁。唯十六里。大论云。由旬三别。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谓中边山川不同。致行里不等。穷微之数。分一踰缮那为八拘卢舍。分一拘卢舍。为五百弓。分一弓为四肘。分一肘为二十四指。分一指节为七宿夌。乃至虱虮隙尘。牛毛羊毛。兔毫金水。次第七分。以至细尘。细尘七分为极细尘。极细尘者。不可复析。析即归空。故曰极微也。俱舍颂曰极微。微金水。兔羊毛隙尘。虮虱夌指节。后后增七倍。二十四指肘。四肘为弓量。五百俱卢舍。此八踰缮那。
一箭道。嘉祥云二里。或云取射垛一百五十步。或云百三十步。或云百二十步。汉书律历志曰。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孟康曰。毫兔毫也。十毫曰[(牙*ㄆ)/尾])又曰度者分。寸。丈。尺。引也。所以度(大各)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师古曰。子谷犹言谷子耳。秬即黑黍。先取北方为号。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中者不大不小。言黑黍谷子。大小中者。率为分寸)。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
一磔手。通俗文云。张申曰。磔周尺。人一尺。佛二尺。唐于周一寸上增二分。一尺上增二寸。盖周尺八寸也。贾逵曰八寸曰咫。言肤寸者。四指曰肤。两指曰寸。言一指者。佛指阔二寸。
一肘。人一尺八寸。佛三尺六寸。言一围者。庄子音云。径尺曰围。言一仞者。说文云。仞谓申臂一寻也。史记并郑玄。皆云七尺曰仞。小雅四尺谓之仞。倍谓之寻。寻舒两肱。或曰五尺曰寻。倍寻曰常。
拘卢舍。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谓大牛鸣声所极闻。或云一鼓声。俱舍云二里。杂宝藏。云五里。
槃陀。此云二十八肘。华严大数。增至百二十五。见阿僧祇品。
什物篇第三十七
经音义云。什者十也。聚也杂也。亦会数之名也。谓资生之物。庄子关尹曰。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易曰。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玉篇云。凡生天地之间。皆谓物也。事也类也。
佉啁(竹交)罗。此云小长床。
兴渠。讹也。应法师。此云少。正云兴宜。出乌茶婆他那国。彼人常所食也。此方相传。为芸台者非也。此是树汁似桃胶。西国取之。以置食中。今阿魏是也。慈愍三藏云。根如萝卜。出土辛臭。慈愍冬到彼土。不见其苗。苍颉篇荤辛菜也。凡物辛臭者。皆曰荤。
摩偷(又云窣唎。翻酒)大论酒有三种。一者谷酒。二者果酒。蒲萄阿梨咤树果。如是等种种。名为果酒。三者药酒。种种药草。合和米麯甘蔗汁中。能变成酒。同迹畜乳酒。一切乳热者。可中作酒。汉书。酒者天之美禄。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陶侃尝曰。少时有酒失。亡亲见约。故不敢多饮。或云酝者酿也。苍颉篇云。酒母也。或云醪。(力刀)苍颉篇谓。有滓酒。大庄严论云。佛说身口意三业之恶行。唯酒为根本。复堕恶行中。
蔡。指归云。那烂陀僧吉祥月云。西域立表量影。影梵云蔡。此云影。朝蔡倒西去。便以脚足前后步之数足步影也。新毗柰耶云。佛言应作商短法。取细筹长二尺许。折一头四指竖至日中。度影长短。是谓啇短。一说啇短。二尺屈折头转。如人脚影。故人滥用。
毗岚。亦云随蓝。此云迅猛风大论云。八方风不能动须弥山。随岚风至。碎如腐草。佛地论明八风。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明衰。不现诽拨名毁。不现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净名疏云。行坚固慈者。则心如金刚。成真慈心。不为界内外八风之所毁损。荆溪云。外无八相。只是违顺。真中不同。故与内别。
差罗波尼。或纤罗半尼。此云灰水。
朱利草。大论云。秦言贼。
阿伽陀。此云普去。能去众病。又翻圆药。华严云。阿伽陀药。众生见者。众病悉除。律钞云。报命支持。勿过于药。药名乃通。要分为四。一时药者。从旦至中圣教听服。事顺法应。不生罪累。二非时药者。诸杂浆等。对病而设。时外开服。限分无违。三七日药者。约能就法。尽其分齐。从以日限。用疗深益。四尽形药者。势力既微。故听久服。方能除患。形有三种。一尽药形。二尽病形。三尽报形。
萨褒杀地。西域记云。唐言蛇药。佛昔为帝释时。遭饥岁。疾疫流行。医疗无功道殣(渠[希-巾+ㄙ]切左传路死人也)相属。帝释悲愍。思所救济。乃变其形。为大蟒身。僵尸川谷(死不朽也)空中遍告。闻者感庆。相率奔赴。随割随生。疗饥疗疾。
优檀那。妙玄云。此云印。亦翻宗。印是楷定。不可改易。释名云印信也。所以对物为验也。说文云。执政所持信。
婆利。或盎句奢。翻曲钩。
亟缚屣。或名革屣。此云靴。佛昔于阿軬茶国。听着亟缚屣。(所绮)说文皮作曰履。麻作曰屦(音句)。
富罗。正言腹罗。译云短靿靴。
舍楼伽。此云藕根。是也。
荤辛。荤而非辛。阿魏是也。辛而非荤。姜芥是也。是荤复是辛。五辛是也。梵网经云。不得食五辛。言五辛者。一葱。二薤。三韭。四蒜。五兴渠。准楞严经。食有五失。一生过。二天远。三鬼近。四福消。五魔集。一生过者。经云。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二天远者。经云。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三鬼近者。经云。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四福。消者。经云。福德日消。长无利益。五魔集者。经云。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护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又楞伽经大慧问曰。彼诸菩萨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与葱。饮食为云何。惟愿无上尊。哀愍为演说。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及谭婆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着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又令饮食无节量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复次大慧。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婆。食种种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谋反。断其俸禄。以食肉者。有如是过故。不应食肉。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善见论云)食大蒜。咽咽得提余细薤葱不犯(西域记云)。菜则有姜芥苽瓠荤陀菜等。葱蒜虽少啖食亦希。家有食者。驱令出郭(佛设渐化通。食三种净肉。所谓一不见杀。二不闻杀。三不疑杀。或言五净。加自死肉及鸟残肉。楞伽梵网并皆断制)。
印。大论云。佛法印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行者知三界皆是有为生灭作法。先有今无。今有后无。念念生灭相续。相似生故可得见。知如流水灯焰长风。相似相续故。人以为一众生。于无常法中。常颠倒故。谓去者常住。是名一切作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诸法内无主。无作者无知无见。无生者。无造业者。一切法。皆属因缘。属因缘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我相不可得故。如破我品中说。是名无我印(云云)。寂灭者。是涅槃。三毒三衰火灭故。名为寂灭印。问曰寂灭印中。何以但一法不多说。答曰初印中。说五众。二印中说一切法皆无我。第三印中。说二印果是名寂灭印。一切作法无常。则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说无我。破内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寂灭涅槃。论又问曰。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此中云何说一切有为作法无常。名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违。答曰。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如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过去色灭坏不可见。故无色相。未来色不生。无作无用。不可见故无色相。现在色亦无住。不可见不可分别知。故无色相。无色相。即是空。空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问曰。过去未来色不可见。故无色相。现在色住时可见。云何言无色相。答曰。现在色亦无住时。如四念处中说。若法后见坏相。当知初生时坏相。以随逐微细故不识。如人着屐。若初日新而无故。后应常新。不应有故。若无故应是常。常故无罪无福。无罪无福故则道俗法乱。复次生灭相。常随作法。无有住时。若有住时。则无生灭。以是故现在色无有住。
显色篇第三十八
阿毗昙明三种色。一者可见有对色。即色尘一法。为眼所见。假极微所成。名为有对。二者不可见有对色。谓眼等五根。此胜义根也。声等四尘。此之九法。非眼所见。皆假极微所成。三者不可见无对色。即无表色。唯识宗。明第八识变三种色。一唯粗非细。即山河大地等。二亦粗亦细。内身浮尘色。对山河等色即细。比内身中五根即粗。三唯细非粗。即内五根。此即大乘胜义五根。以能造八法。不可见有对净色。而为体性也。瑜伽论及五蕴论。明三种色。谓显色。形色。表色。开显色为十三。谓青。黄。赤。白。光。影。明。暗。烟。云。尘。雾。空。一显色。开形为十。谓长。短。方。圆。粗。细。高。下。若正。不正。开表为八。谓取。舍。屈。伸。行。住。坐。卧。俱舍出无表色者。谓无所表彰也。涅槃出无作色者。谓无所作为也。萨婆多出无教色者。谓无所教示也。事钞释云。教者作也。不可教示于他。业疏云。此明业体。一发续现不假缘辨。无由教示。方有成用即体任运。能酬来世故云无教。大论明四种色。受色(受戒时得律仪)止色(恶不善业止也)用色(如众僧受用檀越所施之物也)不用色(余无用之色也。资持云四分一非为体。体从心发。然限在小宗。曲从权意别立异名退非是)。小进不成大。密使行人。心希实道。多方之义。其在兹焉。
俱兰吒。此云色质碍曰色。
伊尼延。或伊泥延。此云金色。正言黳(乌奚)尼延。大论明三十二相。第八名伊泥延。鹿膊相。随次佣纤。
苏楼波。此云妙色。经云。妙色。湛然常安住。不为生老病死迁。
尼罗。此云青色。东方甲乙岁星属木。
阿卢那。此云赤色。南方丙丁。荧惑属火。
卢醯呾迦。西域记云。唐言赤色。
迦沙野此云赤色。梵音呼异。今具录之。
叔离。此云白色。西方庚辛。太白属金。
讫里瑟拏。此云黑色。北方壬癸。辰星属水。
迦茶。或迦罗。此云黑色。
捷陀罗。或劫宾那。此云黄色。中央戊已镇星属土。
罗差。或名勒叉。此云紫色。
冰伽罗。梁言苍色。
凡夫沉迷。为物所转。听不出声。见不超色。今列经论令透声色。如智论问。心心数法无形故。可言无边。色是有形可见云何无边。答无处不有色。不可得筹量远近轻重。如佛说四大无处不有。故名为大。不可以五情得其限。不可以斗秤量其多少轻重。是故言色无边。复次是色过去时。初始不可得。未来世中。无有恒河沙劫数限当尽。是故无后边。初后边无故中亦无。无复边名色相。是色分别破散。边不可得无有本相。又摩诃衍宝严经云。譬如画师作鬼神像。即自恐惧。如是迦叶。诸凡夫人。自造色声香味细滑之法。轮转生死。亦复如是。又智论云。大欢喜菩萨作是念。众生易度耳。所以者何。众生所著皆是虚诳无实故。譬如人有一子。喜不净中戏。聚土为谷。以草木为鸟兽。而生爱着。人有夺者。嗔恚啼哭。其父知已。此子今虽爱着。此事易离耳。长大自休。何以故。此物非真故。菩萨亦如是。观众爱着不净臭秽身及五欲。是无常种种苦因。如是众生。得信等五根成就时。即能舍离。若小儿所著。实是真物。虽复年至百岁。着之转深。亦不能离。以诸法皆空。虚诳不实故。得无漏清净智慧眼时。即能远离所著。大自惭愧。譬如狂病所作非法醒悟之后。羞惭无颜。仰望后贤。观色如幻。于内外境。无取着焉。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