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四讲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四讲
昨天讲到“行为合法”,一共十一条,这十一条,大概的意思要记住。因为要具足律仪——别解脱戒的话,能够具足行持的话,这十一条是必须要具足的条件。这十一个因缘具足的话,这个律仪戒决定能够圆满地行持。否则的话,那就是不可靠。昨天讲到第十条,“行为合法”。
“十者进行依轨则”,“进行”就是我们的行动。进行都是依轨则,这个轨则,我们说是有几方面了。一个是威仪方面的行住坐卧,作事不乱动,总是合乎律仪的;另外一个就是所作的事情,乞食、托钵、洗钵、着衣,那些事情都是要如法。我们比丘穿三衣,有一定方式的,不是拿起来向上面一披就算了,先是这么叠好,一个角拿起来,慢慢地展开来,这样子穿……,这个大家戒堂里都教过,穿衣、持钵等等都有一定规度的,这是“轨则”。另外是在行善法之中,读诵、听法、讲经等等,做各式各样善事的时候,都有一定的方式,那么这就是轨则。这个轨则都要如法,第一是要随顺世间,不受世间的讥嫌;但是全部随顺世间也不行,也要随顺毗奈耶——随顺律法,不能够违背毗奈耶。所以说这两个,既要不受世间的讥嫌,又不能超越律法的原则,这样子叫合乎轨则。那么就是在戒条以外的那些,一切行动都是要依轨则而行。这个很细致了,我们将来要讲一个新学比丘的行护威仪,那就是说除了戒条二百五十条之外,另外的一些动作、行住坐卧的威仪,都要注意。沙弥戒里边就是有很多的威仪,比丘尼戒里边也有这些。将来我们要讲这个东西,书还没有请来,已经写信寄钱去了,大概快到了。
“不为名闻扬自善”,自己有什么功德,原则上要保密,不能宣扬。宣扬的坏处,第一是功德不能增长,第二是增长我慢,第三容易为魔的花箭所中。花箭就是顺了你的习气,你欢喜赞叹的,他就尽量赞叹你,你欢喜怎么样,他就尽量怎么地满你的愿,最后你受他的勾,勾着鼻子就被他牵着走。为什么叫花箭呢?射进来,很庄严,这个箭后头有花,射在头上等于头上戴了花冠一样很好看,但是不久毒死。这个花箭里面有毒,没有好久就毒死了。中箭的时候自以为很高兴,但是不久就死掉了,所以不要受花箭的所害。那么你赞叹自己的善法呢,一般是不能做的,对修行不利的。假使为名闻利养而宣扬称赞自己的善法呢?那更不行。那么什么时候要赞扬呢?在当机说法的时候,某些时候要举个例,也可以稍微地说一下,但是总的原则上,避免称赞自己的善、好的地方。菩萨戒里边,自赞毁他是一条根本戒。所以说不能,一般情况下不要随便赞叹。
“不行覆藏勇露罪”,自己的善一般人都欢喜讲,我们看世间上没有修佛法的,讲了十句话里边有七句他都说自己了不得,自己怎么能干、自己怎么聪明,自己怎么怎么好,这是世间的那一套,有漏法。我们修佛法是无漏法,就避免搞这一套。那么也有佛弟子里边,世间习气太重的,我们就看见有些人,一开口就说自己怎么了不得,自己怎么怎么,这个东西就是过去世间上的习气没有洗涤的表现。真正的比丘,要避免这些。而另外一方面,自己犯了什么罪、犯了什么过失,却要赶快地说出来,不要覆藏。要勇于露罪,自己的罪要勇于能够发露,这才有条件改善、改进。如果你覆藏的话,大家也不知道,永远改不了,而且还会发展得越厉害。真正要自己改悔的话,非要发露不可。我们在戒律里边,忏悔罪障第一个是发露,不发露的话,你忏悔,忏悔什么?你自己知道,人家都不知道你在忏悔什么;这样子,人家不知道,自己就胆大了,也无所谓,没有畏惧心。发露之后,你当了人面前把你自己卑鄙的行动讲出来,就不好意思了,在师承面前更不好意思。那么自己就由这个惭愧心,以后决定下决心不能再犯了,再犯了尽是这样的发露,多难为情呢。这样子才有把罪改除的希望。如果你不肯发露的话,你这个忏悔是假忏悔,你也忏悔不干净的。所以忏悔之前,一定要发露罪障,自己藏的,犯的罪要勇于发露。这就要有勇气,没有勇气的话,就是怕人家知道,知道之后对自己不利嘛,总为了维护自己,这是私心杂念的表现。佛教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不要保护这个我执,要把自己的什么罪都不要覆藏,要发露。
“少欲少求无忧恼”,心里边少欲,事情上少求。得到少的,得到下劣的,假使分东西,人家拿多,拿的好的,剩下来少的、又是差的拿给自己,“无忧恼”,心里不要起烦恼。
“知足常满用节省(以少观多以劣观胜)”,“知足常满”,少的就够了,自己满足了,假使差的,也就是说能够用就行了,就满足,不要去求多、求好。假使得到之后,“知足”,得到多少就知足了,不要去贪,再贪多的,再贪好的就不要了。用的时候要“节省”,这一点我们在旧社会的人,基本上都有这个美德。但在新社会里边呢,商品社会现在就是提倡消耗浪费,所以我看现在年轻人对节约这方面还差得很远。
我们小的时候,吃饭米粒子掉到地上,上辈要骂的,“农民那么辛苦,冒着大热天种下的粮食,你怎么地下老是乱洒的?!”印光大师更厉害,一个大官,叫聂云台,做大官的,他请印光大师吃饭,在吃饭的时候,这个大官就是不留心,桌子上丢了几颗饭籽,当下给印光法师大骂一顿。这个就是你不知节约,作大官的大福气的人,尚且要受到诃责,那么我们现在福气也不大,你这个浪费的话……。我记得过去在四川某地,一个学生,他饭吃好了把馒头拿回去,结果拿个馒头怎么样呢?投人,人家跑过去,他一个馒头投出去,丢在人家头上,当一个来开玩笑的东西,粮食——这样子地糟蹋。还有一些地方,丛林里边,倒一个泔脚的桶里边,整个的馒头,或者半个馒头,很多丢在里边。这都是浪费粮食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我们这里希望大家要节约,因为我们出家人,自己没有劳动,都是吃的居士供养。这个居士供养,我们又是大陆上的居士供养,都是在自己生活里边节约下来的钱,不是大老板,开什么大企业,有几千万的、几亿的资金的那个,那个钱来得还容易一些。国内的,我们上海是很知道,都是那老婆婆每天买菜的钱扣一点下来,积下来,一个月多少、两个月多少来供养的。这样的钱我们怎么好浪费呢?这样子地浪费的话就是要受施堕,施堕就是说檀越布施东西,不知节约地滥用,要堕落的,堕恶道,甚至堕地狱都会。
“堪忍寒热饥渴苦(以是报障避免此苦复兴彼苦故,而况度生岂能安逸。)”,自己修行的时候,或者是利他的时候,在环境上不可避免有一些不利的情况,或者是寒、热,或者是饥、渴,这些苦要能够忍,比丘就是要堪忍的。不但是外界的东西要堪忍,对方的责骂、呵斥、毁谤等等,也要堪忍。“忍辱第一道,出家无为最”,这是比丘应当做到的。那么我们在自己修行或者是利生的时候,总不可避免会碰到这些事情,或者是大寒的气候,我们在五台山学法的就知道,你为了学法,就是零下三十度的地方也要去住。现在条件好一些,有洋炉,以前没有洋炉,还得要过,那么在过去几百年以前的什么都没有,也得要过。这个就是“寒”的。那么“热”的,我们说斯里兰卡是很热的地方,很多汉人,或者其他地方去的都是,藏地一样,到印度去,一般都会——因为太湿、太热了,死掉的不少,但为求法,或者为利生,这个热还得要忍下去。那么“饥渴”,有的时候,肚子吃不饱,或者是水没有,甚至于熬夜,通夜不睡,这些都要能忍。
我们在清凉桥的时候,就是要锻炼的,熬夜,你自己将来当了执事或者利生的时候,不可避免有的时候时间很紧张,一天晚上不能睡觉,就得要练习,经常就自己哪一天不睡觉,就坐在殿上,大家自己用功。我们说谛闲老法师有一次传戒,因为他的戒子很多,一坛一坛的,在坛上连坐十八个小时,不吃不喝,不大小便,这个也要忍过去。这是弘法利生的事情啊,你不能传戒传了一半下去了,吃饭去了,因为时间很紧张,那么就是连受十八个小时,这个他的传记上记得有,这是他的功德。在自利利他之后,这些客观的环境的困苦,一定要忍得过去。那我们玄奘法师去求法,《大唐西域记》里边记载的,更厉害了,各式各样的都经过的,生命的危险都冒过的,那就是要堪忍。
“求谋不遂无尤怨(增历练,增福命,了因果。)”,要求一个事情,结果呢,不成功,不要怨天怨地、怨天尤人。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增加你的经验,下一次做就经验丰富了,所以这一次不成功没有关系。世间上也有,“失败是成功之母”,你失败一次、两次,你经验越丰富,总有一天会成功。就是在因果上看,你所以不成功,就是过去的福德因缘不够,那么你多作几次,尽量好事多做,虽然没有成功,但是福气增长了,“增福命”,增加福报,增加寿命。所以说还是福不唐捐,并没有白干,所以一定不要怨天尤人的,这样去搞。
“诸根调柔动履和(时观三业心渐趣定)”,“诸根”,六根;“调柔”,就是如法,不乱动;“动履”就是行动安详,不是毛糙地,走路劈劈叭叭的,拿东西叮叮哐哐的,这都是没有定的表现。那么出家人就是由戒入定,定的表现就在于举动的安详。马胜比丘,那一天我们讲了,他是行动安详的,一看人家就起敬信心,调伏憍王固然是一个,其他,舍利弗的所以入道,也就是看了马胜比丘的威仪。马胜比丘在乞食,那个威仪动作,舍利弗那个时候是外道,他看了之后非常地惊奇,他说这个人外相那么好,内德一定是了不得的。他就去请教他说,“啊,看你这个行动,威仪实在好,你肯定是一定很有道德的人啊”,结果问他,马胜比丘很谦虚,他说我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有什么神通道、禅定的功德都没有。那么他说:“你跟佛学了那么久,总有点心得嘛。”马胜比丘说:我什么都没有,只有佛一句偈我记得到,就是缘起的偈:诸法因缘生,如来说是因,诸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他就把这个偈子,给舍利弗说,舍利弗听了,当下开悟,马上就跟他去见佛,皈依了。那么这个就是威仪幢相,它的作用很大。“动履和”,一方面自利的表现,自己心入定道,那行动自然安详,同时也可以使“未信者信,信已增长”,自利利他的功德都有,不要轻视这个小事情。
“安静不掉不随境(意是在定先有卓见),威仪闲雅(不粗暴野俗)无急躁(缺慧之驰跑)”,这两句话,在《瑜伽师地论》里边是合起的,海公上师把它分为两个呢,也可以对照。“安静”,我们说持戒的最后目的是入定,所以你戒持得好的话,一切不乱动,不乱看,不乱做,自然心是宁静的;“不掉”,他的这个诸根不会乱动,诸根不乱动就是眼不乱看,耳不乱听,手脚不乱跳。我们说走路的样子就看出人的道行有没有,你如果走路跳跳蹦蹦的,像小孩子当然是没有训练了,一些受了大戒的,你走路还跳跳蹦蹦的,歪歪扭扭的,那个样子就没有道气,一看就看出来了。我们中国人说的“行似风,坐似钟,睡似弓”,这些就是威仪的榜样,是可以学习的。诸根不要掉动,不要乱动。“不随境”,不随境就是下面的“无急躁”。你没有智慧,什么环境来了,那就显出急躁的样子来了。要什么环境来都没有急躁的表现,那就是要智慧。有智慧,什么事情来了,有信心又沉着,怎么样子处理,安详,柔和,没有什么急躁的样子。那么这个“威仪闲雅”呢,就是根不掉动了。他的威仪(行住坐卧)都是根据前面的轨则办事情,不粗糙,不粗暴,不粗野,端严。这个就是诸根不掉的威仪。
“如理治心跏趺定(动则敬事止则治心二而不二)”,什么事情都如理治心,正知正念,照自己的心。“跏趺定”,定中如此,做事情时也如此,就是定静不二,这个慢慢做到定静不二,都能够心不乱动,这是在道上。
这是“行为合法”,讲了很多。那么我们自己呢,这些东西,应当是镜子照自己,不要照人家,“哎,你看这个人,诸根掉动,那个人怎么怎么……”,你这样对修行有什么好处?你站得高高的,人家都不对。日常法师说的,把镜子照人家,人家都是妖怪,你是什么?镜子要照自己,自己哪里有缺点就改正,不要去看人家的。
丙十一 净命护他「世无嫌厌」
十一净命(如法生活)善护防(他人讥笑便毁三宝)
远离矫诈五邪命(诈现奇特相,称己胜功能,吉凶吟咏等,高声现威相,称嫌利养类。)
能少防护不满足(略能持戒不以持戒之相憍示满量之态)
语言作意清净藏(言思稍能如律亦当秘隐其德)
自行严恪(真正合律)不轻恕(有过不要自己宽恕巧饰)
善引徒众净戒入(戒定慧以戒居先能入戒道定慧自转)
大小违犯无覆藏(练习勇心)
轨则净命善安住(必令弟子在正道中住)
第十一条,“十一净命善护防”。“净命”就是不要邪命,“如法生活”,如法地生活。比丘如法地生活,就是依戒地能够活命,以正道地活命;“善护防”,那么就是要避免人家毁谤,你自己假使邪命——不净命的话,人家要讥笑你。“他人讥笑便毁三宝”,你不对,你是三宝的代表,人家就要毁谤三宝了。所以说要防护檀越的心,不要使他毁谤三宝,那你自己要做到净命,要做好。
五 邪 命
“远离矫诈五邪命”,这个对立面就是五个邪命,要远离。“矫诈”就是故意做那个样子,现出那个不同的样子来达到自己养命的目的。这是有五种——五邪命,“诈现奇特相,称己胜功能,吉凶吟咏等,高声现威相,称嫌利养类”。
这五条邪命大家可以参考27页最后两行:19
五种邪命(比丘营不如法事而为生活,谓之邪命,有五种)
(一)诈现异相: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
(二)自说功德:自说己功德,以求利养者。
(三)占相吉凶: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
(四)高声现威:大言壮势而现威势,以求利养者。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于彼得利,则而于此称说之;于此得利,则而于彼称说之,以求利养者。
“五种邪命”。“比丘营不如法事而为生活”,比丘生活,乞食,如法地拿了钵去,如法地在街上,眼睛看着地,不超过五尺,拿钵安详地走,走过一家一家,走七家,满了之后就回去了。最多七家,七家还不满的话,该还回去了。所以比丘要堪忍饥渴的苦了,你托钵的话,如果你碰到一个地方,他是外道,不信佛的,一家过去不给,二家又不给,三家还是不给,一直到第七家还是不给——走了,回去了,饿一天,就算了。不要像我们现在,哪一天没有吃好,吵吵闹闹的,这个自己想一想,跟以前的比丘怎么比呢?人家七家托钵,讨不到的,这一天就算了,不吃了。昭觉寺一位师父,打饿七打了十八天,并没有死掉,那么你一天、一顿没有吃好,那么暴躁干什么?死不了的,不要着急。以不如法的事来生活的,达到活命的,这是邪命。一般总的来说,在《俱舍》里边,更厉害,从贪心出发的养命,从贪心出发的事情都是邪命,哪怕你去看看人家下棋,也是邪命。这里边是狭隘一点,为了生活,于五种不如法的方法达到自己的活命的目的的,“谓之邪命”,这个叫五种邪命。
第一种,“诈现异相: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故意装一个不同于人,表示你特殊。人家穿这个衣服,我偏偏穿那个衣服;人家穿这个东西,我偏偏这样子做起来——总不同于众人,突出自己嘛。自己突出了,人家说这个人了不得,后边就是恭敬利养了,那你目的也在此——你所以作一个不同于人家的样子,目的就是追求人家的利养。这个是第一种,诈现奇特相。比丘要合众,大家穿什么衣服,我也穿什么衣服,你也不要做个怪相。汉人,大家穿一样的衣服,你来个亮膀子,穿个冬嘎,表示我不一样,我是特殊的,我是喇嘛,喇嘛就是上师了,啊,大家恭敬礼拜。这个不必。在一个僧团里边……
(5A)尤其在居士面前,尽说自己了不得,目的在哪里?就是要他恭敬你,恭敬的后边就是礼拜、供养了。你自己有功德,藏了就可以。功德要隐藏!功德不隐藏的话——海公上师的一本书上说,好象乌龟一样的,要把六个肢都藏起来,不藏起来的话,野干看见咬了,把你一咬就咬死了。功德就是要像乌龟的藏六,一个头四个脚一个尾巴,都藏在这个壳里边,那你野干再来,这个乌龟的壳它吞不下去。你头伸出来它咬你的头,你尾巴伸出来咬你尾巴,你全部藏起来了,它就咬不了了;你功德藏起来了,人家也没办法了。你宣扬的话,就会受损害的。“自说己功德,以求利养者。”自己说功德求利养,那更糟糕,这是邪命之一,第二种邪命,“自说功德”。
第三种,“占相吉凶: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我们在火车上就有很多人叫我们算命,他以为出家人都会算命的,其实出家人算命是邪命。你给人家算命、说吉凶、算卦这些,人家当然是你给他算了他跟你好了,恭敬你、赞叹你了,最后是供养你了。你这样子求利养的,也是邪命。
第四种,“高声现威:大言壮势而现威势,以求利养者。”自以为自己很了不得,大声说话,表示自己无所畏惧的样子,“我是怎么怎么的……”这样子自说了不得,总是抬高自己了。这样子地说话,“大言壮势”,自己说自己好象是胆大或者魄力大等等,显一个威武的样子,人家看“这个人了不得!”了不得后头就是利养、恭敬。这就是邪命的第四条。
第五种,“说所得利以动人:于彼得利,则而于此称说之;于此得利,则而于彼称说之,以求利养者。”说所得的利养来激动人家,假使你在张居士那边供养你五十块钱,你跑到李居士面前:“哎,你看,张居士那儿,他供养我五十块钱,他那么穷,地位又差,他供养我五十块,你起码该供养一百、两百……。”这样子来求利养的,就是第五条——“说所得利以动人”。
这五种都是邪命,比丘不能做。不能做呢,看起来好象很容易,实际上我们自己体验体验自己的行,有没有这些成份在里面,我看多多少少都会暴露一点出来,你在居士或者在家人面前,你说话的时候,自己观察一下有没有这些成份在里面,我看多少会有一点。这是凡夫习气,世间的习气不容易改掉的,你看出来了就把它除掉,这是对的;你不看,它里面越来越厉害,甚至于自己自觉地要把它搞起来,那么就是邪命的,完全是不对了。自己要尽量观察自己有没有这些东西在里边作怪,看到了之后,马上把它抓住,不准它发展,这是修行的一个方面。
“远离矫诈五邪命”,矫诈是骗人的,就是做一个怪相,这个欺骗性的邪命不要做。
“能少防护不满足(略能持戒不以持戒之相憍示满量之态)”,那么有的人能够持戒了,就以为自己了不得了:“你看我持戒,我是亮膀子,我在五台山还赤脚,我怎么怎么的。”自己高兴了,自己抬高自己——憍,憍来了;跟人家一比较,我比你好——慢又来了。这样子修行就进不去了。自己能够少少地防护,少少地持戒了之后,不要满足,不要起憍傲的想。
“慢对他心举,憍由染自法”,跟他比较的话,我比他好,慢心起来了;自己感到自己了不得,憍心起来了。这个憍、一慢的话,就是我执扩大了。我们前面讲过的,修行的目的就是人空、法空,人空就是去我执,这个补特伽罗的“我”把它去掉。你现在把我执——补特伽罗的“我”养胖了,那就不是在去掉它——把它增长了。这个就是憍慢的害处,不要有这些。自己能够少少地持一点戒,你跟过去的阿罗汉比,不晓得差多少,跟其他真正严持戒律的人比也不晓得要差多少。自己做到一点点就满足了,憍傲于人,到处宣说自己的功德,那就是要不得。要不自满、不满足,对上面比比,对过去的大德们,对阿罗汉,对佛比,那就差得太远了,还要努力精进,不能以此自满。
“语言作意清净藏(言思稍能如律亦当秘隐其德)”,“言” ,语言,“作意”就是思想,要一切如法;有功德,要秘密,清净的。“语言作意清净”就是如法如戒;“藏”就是把自己的功德隐藏起来,不要显露于人。一道好的菜或者什么好的东西,或者好的香品,假使说我们供的檀香,你如果暴露在空气之中,没有几天这个香就走完了;如果在密封的里面用盒子藏起来,过了几年打开来还是香得很。那功德也是这样子,保藏起来功德越来越多,你把它暴露之后等于香味走掉了,没有了,功德也就没有了。
“自行严恪(真正合律)不轻恕(有过不要自己宽恕巧饰)”,自己要高标准要求自己,要严格地要求自己,要真正地符合戒律。“不轻恕”,假使有一点过失,不要自己原谅自己。犯了过失要好好地发露忏悔,自己要对自己严格一点。我们一般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对人家严格得很,人家一点错误抓住不放,把它尽是记在心里边。自己有很大的过失就马马虎虎,“哎!这个事凡夫都会有”,自己原谅自己了,这个要不得。
“善引徒众净戒入(戒定慧以戒居先能入戒道定慧自转)”,这是说那些领众的。他自己修行到达一定的程度以后就可以领众了。那么你要带领大众的时候呢,“徒众” ——自己的弟子,那些,你要使他们能够进入“净戒”里边去,安住律仪中,最后是安住涅槃中。你有徒弟、弟子的话,就要使他们能够持净戒,这是第一条,先把他们安住戒里边;有了戒以后,“定慧自转”,定道自然会有。这个我们一开始就讲了,能够如法持戒的话,静虑就在其中;能够如法修定的话,般若就在其中;能够完全依着般若的话,涅槃也就在其中。这个是因果关系,必然如此的规律,不会例外的。那么反过来,不持戒的话,不修定的话,不修般若的话,涅槃也不会得到的。也是因果的定律,不会例外的。
“大小违犯无覆藏(练习勇心)”,这是前面一样的,要有发露的勇敢的心,大的、小的违犯了都不要覆藏。有的人小的不覆藏——“我昨天打了个蚊子,发露忏悔”,痛哭流涕。真正犯了大事情了,不说,没有事一样,这个就不对了。大的小的都不要覆藏,做了什么大坏事要马上发露忏悔。
以前有个比丘,他入了第四禅,应该是很高的境界了,但是出定之后,因为他是凡夫,第四禅是世间定,没有无漏定呢,他没有修无漏定,他以为第四禅以为证了阿罗汉了。你要修行,必定会有魔了。结果他出了定之后,魔就引诱他,就现一个女人,很漂亮的女人在他眼前,他一看之后心里一动心,马上就追求了。这个女人就逃,拼命跑,他就拼命追——魔嘛,它会变化了——追到后来,这个女人看见一匹死马在地上躺着,她就钻进去了。这个比丘也是因为欲心起了,象疯狂了一样,就对那个死母马作淫欲事情,后来犯了波罗夷罪,赶快、马上忏悔,没有覆藏,结果佛允许他,不灭摈——波罗夷忏。这个是比丘戒里边的事情,不详细说了。那么这个大的也不要覆藏,这样还可以有一线的生路,如果你一覆藏的话,灭摈了,僧团里不能住了。所以说你大的小的都要有勇气——不能覆藏。
我们在传戒之前,也有很多其他佛学院的学生来跟我说,以前受了戒是糊里糊涂受,犯了一些什么什么,希望这一次能够来持一个清净的戒。但是呢,这些戒犯了之后,给他们讲了一些如何忏罪的方式,他们都受不了,所以几乎都没有来。你犯了罪之后,要如法忏悔的话,不是说磕了个头,抱歉抱歉、忏悔忏悔就走了,这样就忏悔掉了,不是这么容易的。小罪忏悔,当然是在发露之后,在面前顶了礼之后,上边受你忏悔的时候,你自责其心,以后再也不要犯了,这样子就忏悔干净了;大的却不行,要行波利婆沙、摩那埵,这些搞起来,那些不是很容易的了。但是你不经过这样的话,你罪也忏不了,那必定要这样子才洗得干净。所以说不要覆藏,该要发露的就马上发露,免得罪滋长下去。
“轨则净命善安住(必令弟子在正道中住)”,“轨则”,我们前面说过的,一切行住坐卧的,一切如法做的事情,一切行的善法,都要符合规律,既不能违背世间法,又不能违背毗尼的原则。这样子在世间上既不讥嫌你,在佛法里边也能长进、增长。“净命”,就是正命,不作邪命,能够安住在里边。我们说装两天容易,安心立命地、稳稳当当地住在里边不动摇,这个不容易的,这没有几十年的功夫下来的话,要动摇的。他看到其他的会跑掉,这个地方他受不住了。装模作样的呢,短时间可以,做戏的人他演两个小时的戏,在这两个小时他装得规规矩矩的可以,下了台之后他的本性要发起来了,那就是原来的习气都要发出来了。那这就不是安住了。要“善”于“安住”在这个“轨则净命”里面,一辈子做下去乃至生生世世这样子搞下去,那是不容易的,“发心非难难常继”,《文殊五字真言》就说这个话,偶尔做一下并不难。毛主席有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一辈子做好事,那就不容易了。这个世出世法都一样的道理。“轨则净命善安住”,这个“高洁大行”就到这里。那么下面是别解脱戒的“略相门”。
这个次第主要是根据《律海心要》,但是前面我们讲的这些,这十一条根据《瑜伽师地论》来的,都是有依据的,不是海公上师自己乱编的。这十一条在《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品》里全部都有,这些文都有的。
《瑜伽师地论》卷四○:“云何菩萨住律仪戒、住摄善法戒、住饶益有情戒,善护律仪戒、善修摄善法戒、善行一切种饶益有情戒。谓诸菩萨,住别解脱律仪戒时,舍转轮王而出家已,不顾王位,如弃草秽。如有贫庶为活命故,弃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顾劣欲,不如菩萨清净意乐舍轮王位而出家已,不顾一切人中最胜转轮王位。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于未来世天魔王宫所有妙欲,不生喜乐,亦不愿求彼诸妙欲,修行梵行。于彼妙欲,尚如实观,犹如趣入广大种种恐畏稠林,况余诸欲。
又诸菩萨既出家已,于现在世,尊贵有情种种上妙利养恭敬,正慧审观,尚如变吐,曾不味着,何况于余卑贱有情所有下劣利养恭敬。
又诸菩萨常乐远离,若独静处,若在众中,于一切时,心专远离,寂静而住。不唯于是尸罗律仪而生喜足,依戒住戒,勤修无量菩萨等持,为欲引发证得自在。
又诸菩萨虽处杂众,而不乐为乃至少分不正言论;居远离处,不起少分诸恶寻思。或时失念,暂尔现行,寻便发起猛利悔愧,深见其过,数数悔愧。深见过故,虽复暂起不正言论诸恶寻思,而能速疾安住正念,于彼获得无复作心。由此因缘,则能拘检;习拘检故,渐能如昔。于彼现行,深生喜乐。于今安住,彼不现行。喜乐亦尔。又能违逆令不现起。
又诸菩萨于诸菩萨一切学处,及闻已入大地菩萨广大无量不可思议长时最极难行学处,心无惊惧,亦不怯劣。唯作是念:彼既是人,渐次修学,于诸菩萨一切学处广大无量不可思议净身语等诸律仪戒,成就圆满;我亦是人,渐次修学,决定无疑,当得如彼净身语等诸律仪戒成就圆满。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常察己过,不伺他非,普于一切凶暴犯戒诸有情所,无损害心,无瞋恚心。菩萨于彼,由怀上品法大悲故,现前发起深怜愍心、欲饶益心。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虽复遭他手足块石刀杖等触之所加害,于彼尚无少恚恨心,况当于彼欲出恶言、欲行加害,况复发言,毁辱诃责,以少苦触作不饶益。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具足成就五支所摄不放逸行。一前际俱行不放逸行,二后际俱行不放逸行,三中际俱行不放逸行,四先时所作不放逸行,五俱时随行不放逸行。谓诸菩萨于菩萨学正修学时,若于过去已所违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萨前际俱行不放逸行;若于未来当所违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萨后际俱行不放逸行;若于现在正所违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萨中际俱行不放逸行;若诸菩萨先于后时,当所违犯,发起猛利自誓欲乐,谓我定当如如所应行,如如所应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令无所犯,是名菩萨先时所作不放逸行;若诸菩萨,即以如是先时所作不放逸行为所依止,如如行所应行,如如所应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不起毁犯,是名菩萨俱时随行不放逸行。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覆藏自善,发露己恶,少欲喜足,堪忍众苦,性无忧戚,不掉不躁,威仪寂静,离矫诈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
菩萨成就如是十支,名住律仪戒善护律仪戒。谓不顾恋过去诸欲,又不希求未来诸欲,又不耽着现在诸欲,又乐远离不生喜足,又能扫涤不正言论诸恶寻思,又能于己不自轻蔑,又性柔和,又能堪忍,又不放逸,又能具足轨则净命。”
甲三 别解脱戒略相门第三
(七众戒名相数目之总颂)
谁称佛弟子 总摄为七众 皈依佛法僧 正见不邪倒
下座从师授 不犯皈戒条 居家众二种 近事男与女
终身受五戒 日夜八关仪 五戒许缺支 八关随力持
开中唯除酒 余则随律制 亦称咨审戒 事前问律师
详审自堪能 受时有卷伸 出家众有五 具足比丘僧
清净出世心 如律而授受 戒相二百五 无犯犯者净
比丘尼戒相 三百四十八 清净出世等 具如比丘论
为现身脱苦 别解脱难闻 荷如来家务 令佛子相继
使正法不缺 应出家受具 沙弥沙弥尼 终身具十戒
着染衣舍俗 为具足之基 有女须正学 六法二年持
下边就是“别解脱戒略相门”,既然《律海十门》讲的是别解脱戒,那么别解脱戒到底有几种呢?简单的一个相,这一门第三。
“谁称佛弟子,总摄为七众,皈依佛法僧,正见不邪倒。”
第一个就是提问,所谓佛弟子,到底哪一些人能够称作佛弟子呢?总的说起来有七种——七众弟子,有七种人可以算是佛弟子。也有说八种的,八种就是八关斋戒也算一种。七众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近事男、近事女,再加一个近住是八个,因为近住不是尽形寿的,所以一般是七众。这七个戒都是尽形寿受的。
总的来说,这个七众弟子,最根本的就是皈依三宝,“皈依佛法僧”。一切戒,它的产生从哪里产生?从三皈依产生的,三皈依是一切戒的根本。所以说我们受戒,每一次受一个戒都要再受一次三皈依。三皈依有五种:一种是翻邪的皈依,从来没有信过佛的,本来是在世间上对外流转的,走的邪道,不是佛的正道,那么把你翻邪,邪的翻过来归到正了,这个皈依是第一次的皈依;第二次受五戒有五戒的皈依,受五戒之前还要受皈依,这个皈依比前面翻邪皈依深一层了,五戒的皈依了;受八关斋戒有八关斋戒的皈依;受沙弥沙弥尼戒——十戒的皈依;那么你受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有具足戒的皈依。所以说每一次授戒都有一次皈依,这个皈依有层次,它是一层一层不同。从翻邪皈依、五戒皈依、八戒皈依、沙弥的皈依,乃至具足戒的皈依,都是皈依,戒的体也是从皈依上产生的,所以说总的条件都是要皈依佛法僧。
“正见不邪倒”,要依佛的见,不邪不倒。“正见”,我们就说是般若的见,中观就是正见了。但是中观见,理上是很不容易得到了,那么主要从事上说呢,如戒的见、合戒的见就是正见。“不邪倒”,不合戒的就是邪的,颠倒的,就是说不净为净、无常为常这个四颠倒了,这些不要邪也不要颠倒。这是总的佛弟子都要必须具备的条件。管你是哪一种,都要“皈依佛法僧,正见不邪倒”,以佛法僧的见为见,自己的那些不正之见,外道的、凡夫的见都要去掉。“邪”是外道,“倒”也是同世间的,有漏了。所以要以佛的见为见——“正见”,不能有“邪”不能有“倒”。
那么做佛弟子有什么仪式呢?“下座从师受,不犯皈戒条。”“下座”,你受戒的人要在下边,戒师在上座,这是一定如此。你不能跟他平起——一样高,那你不得戒。你要在下边,恭敬嘛,你要受戒,从戒师那里受戒,你要有恭敬心嘛,你高高地在上边,你是没有恭敬心。
我记得有一个贼,做了坏事,他逃到森林里,远远地看见国王来了,还带了一个他的一个国师一起来了,他吓得不得了,就爬到树上去了,躲在树上高高地躲着。后来国王到了树下就坐下来休息,躺在那里,他的国师就给他说法,站在地上给他说法。树上那个人一看:“哈!你这国王也做坏事,说法,怎么可以躺在那里听法呢?”我们菩萨戒里有的,说法的人要上座,听法的人在下座,才能说法,不能站为白衣说法。现在不但站着说法,而且听法的人睡在那里,这个国王完全错了。他也不害怕了,他做了坏事,国王也做坏事,他就干脆下了树,说:“你这个国王啊,你怎么听法这样子的呀?”问了个讯,跑掉了,你国王也没什么了不得。所以你自己不恭敬、不如法的话,人家就看你不起了。
“下座从师受,不犯皈戒条”,你要是受了皈依、受了戒之后,不能犯皈依、不能犯戒。今天有人受皈依,我因为时间来不及就没有讲,现在就趁这个时候补充几句。“不犯皈戒条”,就是先受皈依,皈依的条件不能违背,就是说你皈依三宝了。那什么叫皈依三宝呢?我们说我们要皈依,总是自己有苦了,自己要求真理,要达到安乐了,自己要达到最高安乐的、离开一切苦的方法,求哪一个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求天,天的能力有限;求世间上的国王,国王的能力更有限;求医生,医生给你治病,有的时候医生还要害病,这个是不可避免的。我记得我到上海去,看见一个医院里边有个病人找某医生,他们说:“某医生啊,不在,今天他病了。”好了,医生还要害病的;病人找他想解决自己的病,结果医生本身就病起来了,你说怎么办?所以说这个世间上都不究竟。求天、求鬼神等等,他有一定的权力、一定的神通,可以给你作一些利益,但是他自己也是在轮回之中,也受业报的支配,也不能自在。那只有靠佛,只有佛是最大的智慧、最大的自在,他出了三界,已经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这样子的人才是可以供我们依靠的、皈依的人,所以要皈依佛。
我们皈依佛不是搞迷信,“我给你佛供养一点,你就保佑我什么什么都如意了。”这个跟世间上行贿一样的,他做了官你给他送点礼,他保佑你什么什么的,犯法也没关系——钱可以买的。这个不是的,佛教不讲这些。你皈依佛之后要听佛的话,佛——一切智者,怎样子会受苦、怎样子会得安乐,他都可以讲得一清二楚,那么你听他的话。你要受安乐、你要怕苦,你就照佛的话做嘛,那就是皈依法。皈依法之后你还是要皈依僧。你修行之中要人家帮助你,这个帮助你的人就是僧,那么这个僧你要皈依他,不皈依他的话,单一个人修行没有帮助,也不行。没有帮助,我们打个比喻就是说害病,害这个不治的重症,你一般的医生医不了,只有一个最有名的大医王能医,就是佛。你请了佛来了,佛来了之后给你开方子。佛来了不等于你的病就没有了,医生来了还开方子,你还要吃这个药,这个药就是法。那么药方子开了,你要挂盐水针、接氧气,就要护士给你搞了,这个护士就是僧。如果医生也来了,药方子也开了,盐水瓶、氧气筒什么都放在旁边,你自己搞,行不行呢?自己不行的,还得要护士给你搞,那就是僧。你要把病治好,佛法僧三个不能少一个。那么这个心有了,就是皈依的心。
皈依的心有了之后,然后如法的仪式、如法的师承得到之后,“下座从师受”了,那么这样子皈依体就得到了。皈依得到之后就不要犯皈依,皈依三宝之后再不能去皈依天魔外道了。今天皈依了三宝,一出庙门想起我要做生意要求发财了,赶快跑到神庙去求起来了,那么你当下的皈依体就破坏了——你去皈依天魔外道去了嘛。或者你看到身体不好要去求气功师教你气功了,难道佛还没有这个本事,只有气功师才能使你身体健康?去拜气功师去了,又皈依气功师去了,皈依体也坏了,没有了。所以说不犯皈依这一条,就是这些都不能做。
另外一个,就是说,不能说你不皈依三宝的话。假使你是一个干部,那些机关里边不准信宗教的,人家上级来了:“你信佛教的呀?”你说:“没有啊,没有信呀。”好了,你说了你不信的话,皈依体也破掉了。所以说不能说这些话。开玩笑也不能说!这是不坏皈依的一条。
戒条,那么你受五戒的,五戒条不能违犯,受八戒的八戒条不能违犯。你上次受了八戒,晚上吃东西了——赶快忏悔,也可以的,能够忏干净;如果吃了无所谓,也不忏悔,那就犯了,犯了的时候——恶道,决定的,地狱。那些犯了戒的一般是下地狱了。那么你赶快忏悔,只要能够忏悔干净,也就可以避免堕恶道了。所以说忏悔很要紧,要勇于发露,不要怕难为情不发露,能够发露了,忏悔就对了。“不犯皈戒条”。
那么这是如何受,受了之后要怎么做,就是“下座从师受”,这是受戒受皈依的方式、仪式。这是很简单了,实际上还有很多事情。我们受一个三坛大戒,受一个比丘戒,有多少的事情啊,大家想一想。那么“下座从师受”,也是这么回事,戒师高高的位置,一定要高位置,不是高位置你就不得戒。“不犯皈戒条”,受了之后就不要犯戒了。
那么总的七众弟子是哪七种呢?“居家众二种,近事男与女”,在家的有两种,在家的佛弟子,近事男、近事女。“近事”,五戒的佛弟子,男的是优婆塞,女的是优婆夷。这两种佛弟子他受什么戒呢?“终生受五戒”,尽形寿受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日夜八关仪”,一天一夜的呢,也可以受八关斋戒,那就是把八关的近住戒——近住归到近事里面去了。其他地方分八种,就是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近住,也是一个戒,近住。
“五戒许缺支”,这五个戒可以“缺支”,就是不全部受。这五条戒里头,假使你有些戒不能受的,假如一个部队里的士兵,他说要受五戒,能不能受?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他是不行的。他是部队的战士,打仗如果不杀、不开枪坐在那里等死的,那么上面要枪毙你的。在战场上你不开枪是要枪毙的。那他不能不杀了,那就是受戒的时候不杀这一条他可以不受。假使是屠儿脍魁杀羊杀猪钓鱼为生的,他要受五戒怎么办呢?你叫他不杀,好了,他鱼不能钓了,他饿死了。那个刽子手不杀,他这个职业干不成功了,他也是没有饭吃了。那么这样呢,不杀这条就不受,受四条也可以;过去旧社会那些妓女,她邪淫戒不能持的,那么邪淫这一条就不受。那看情况了,可以缺支,就是可以少受一条、两条、三条。
“八关随力持”,八关斋戒呢,根据你自己力量,不能少一支。要么不受,受了之后,八条都要受的,不能说“我受七条,非时食我吃不消,我不受”,不行的。八关斋戒的话,“斋”就是非时食这一条了,决定过午不食。你前面七条做到,过午不食一条做不到,八关斋戒戒体不生的。那同样,前面的几条里面少一条也不生,跟五戒不一样,因为八关斋戒是一日一夜的,再怎么难,一天一夜总熬得住。这一天一夜的戒跟沙弥戒比起来还少了两条,实际上少一条,有两条是并起来的。沙弥戒是一般沙弥都能持的,你一天一夜都持不了,这个也太惭愧了。所以呢,要受就决定要全部八条都受。“随力持”,但是你说今天能受今天就受,明天不能受了你明天不要受,“随力持”就是随你自己能力了,能够哪一天持就哪一天持。
我们现在要求你们几个小沙弥一个月最少六天,六天里面要持八关斋戒,要练习过午不食。你天天吃惯了以后,到了十七八岁快受比丘戒了,你这个过午不食还不行的话,那就不行了,比丘戒受不成了,沙弥戒都不能持了——你们过两年都要受沙弥戒了,沙弥戒一受的话,晚上不能吃了,吃了,下地狱了,很可怕的,不要吃了。那么现在年纪还小一点嘛,一个月六天不吃,慢慢地十天,慢慢学、锻炼。“八关随力持”。
“开中唯除酒”,这五戒里边不是说许缺支吗?可以少受一戒、少受两戒,但是开许少受的里边,酒戒是不能开的,酒戒非受不可。这五条戒,前面四根本你可以受一条、可以受两条三条或者四条,但是酒戒非受不可。酒戒是保护前面根本戒的,如果酒戒不受的话,你前面四个都没有保障,都可以违犯。因为酒是迷性的,把心糊涂了以后,这四条戒都有犯的可能。
这个老公案我们还是要提一下,因为沙弥可能没有听过:有一个居士本来是酒鬼,那么他下了很大的决心,受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受了,守得蛮好。受了之后,他就是安住在里边一段时间,总算是平平稳稳地守五戒。后来有一天,酒瘾发起来了,他说吃酒了——就是现在,有这样知见的人也有,“吃醉了,要迷性,要犯戒,我不吃醉嘛,我少吃一点好了,过过瘾了,稍微吃一点点,尝尝味道也好啊” ——他就去弄点酒来吃吃。因为吃呢,吃得高兴起来了,单喝酒没有菜,没有味道,要弄点菜吃,要好的菜哦,差的菜还不行,吃酒的人都要吃好菜。正在想呢,这个时候有“加持”了,“呱”一声,一个鸡飞进来了,院子里飞来一只鸡……。
(5B)没有给你,不予取,拿起来了,离开本处了,值五钱,糟糕,盗戒犯了,盗戒犯了还不知道。这个鸡抓住了,要吃,杀了——杀戒也犯了。杀戒犯了之后呢,他吃了一半,正吃得高兴,越吃越多,酒本来说不要吃醉,现在吃的菜也好,酒也好,稀里糊涂了。人家邻居来找鸡了,问:“你看到我的鸡没有?”“没有啊!”好,妄语,又犯了一条。结果那个人不相信:“我看到它飞进来的。”她跑进来看看有没有。一看,门开了,进来一个很漂亮的年轻女人,酒吃醉了,管你什么人,拿起来就搞,犯淫戒了。好了,五条戒全部破掉了。那么就非下地狱不可了。这就是说酒戒不持的话,前面四条也保不住。所以酒戒不能开的。有的人说酒戒可以开,佛说一点都不能开,茅头一滴,茅草头那么滴一滴的酒都不能喝。除非有病,经过开许,在僧团里边作羯磨,在家的人要医生说,这个病不吃酒是要死的,那么这种情况下才能吃一点药酒。吃了酒之后,你不能入众,在僧团里念诵等都不能参加,要病好了之后,酒的气味干净了,才能恢复上殿过堂。这个就是有酒味在身上不能入众的。不要看得太轻,酒戒虽然可以开的,最好是不要随便开。
“余则随律制”,这五戒里边酒戒是不能开的,那么其余的四条呢,根据律藏所制定的,可以少受一条、两条、三条。
“亦称咨审戒,事前问律师”,这个五戒也叫“咨审戒”,可以问的,就是说事先向持律的律师去问他。他在家人有什么什么情况的,是不是可以少受一条或者两条戒,可以问,问了之后,他认为你这个情况之下可以,那你就少受一条或者两条,所以叫“咨审戒”,事前可以问一问律师能不能少受。
“详审自堪能”,仔细地观察自己能不能受,能受的就受五条,不能受的受三条。“受时有卷伸”,受的时候可以“卷伸”,“卷”就是少受一点,“伸”就是全部受。就是有伸缩的——可以受一条、两条、三条、四条,四条加上酒戒就是满的了。
那么这个戒呢,就是五戒里边有特殊情况,也是悲心,对在家人——有些操一些特殊职业的人,他不能受五条戒的,那排斥在戒律外了,对他们说就是没有权利受戒了,那么为了使这些人也能受戒,就给他们开了四戒、三戒、两戒。这是说在家的。
“出家众有五”,那么出家的众有五种。具足的,受具足戒的,那就是比丘僧——大僧。
“清净出世心”,以清净的、不杂我执的、不起烦恼的出世的心,就是出离心了。出离心,我们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讲得很多,这个出离心就是真正要把三界看得是个苦宅,赶快要出去,就像一个判了无期徒刑的罪犯在监狱里边天天盼望哪一天能出去。对这个世界就看得这样的可怕,这样子地厌离,这个心呢,出离心就生了。这个清净的出离心起了,才能得戒。
别解脱戒没有出离心不得戒的,哪怕你是居士戒,也以出离心为主。居士出离什么?五戒出离三恶道,三恶道的苦持五戒就能断;那么如果大乘的五戒呢,那不但是三恶道了,三界也要出离,最后成佛的基础就是五戒了,所以说别解脱戒的根本是出离心,就是“出世心”。那比丘戒更高了,具足戒的话,全部出离三界的心要生起来。我们这里那么多比丘,生起了没有?自己问自己啊,你到底生起了出离心没有?对世间上还贪不贪着?有的人对在家的名利职权都放掉了,到出家之后了还争权夺利的,要争个方丈,乃至争个监院,乃至争一个什么,还要争的。钱要不要?我看蛮要的,为了钱打官司的也有,吵架的也有。那个东西不对头了,你真正出离的,受戒的时候要有出离心才得戒。那么反过来说,你如果受戒的时候没有清净出离心的话,那你得不得戒你自己想想看,如果一点出离心都没有,就不得戒。这个没有还价的,没有出离心的话,你受比丘戒,白白地,不得戒。如果你出离心稀少的话,下品戒,高一点的中品戒,满分的出离心,上品上戒。这个看你自己了,所以上中下品就看你自己发心了。这个佛再慈悲也没办法,我给你个上品、上上品戒,你看你自己的了。清静的环境、受戒的羯磨、授戒的戒师、要求的严格……什么都可以给你做到,但是你要受戒,得不得戒,得什么品的戒,还在你自己。你没有出离心的话,再好条件的戒堂你进去了,再好的师承,都是清净持戒的十夏以上的什么的,羯磨也如法的,什么都如法的,你没有出离心的话,你磕再多的头,再说多少的话,不得戒。这个是没有还价的。那么当然了,你出离心下劣的嘛下品戒了,上品的嘛上品戒了。菩提心、菩萨戒同样也是这样子。那么我们现在受的比丘戒还要叫你发大乘心,那个更殊胜的大乘的戒了,不仅于声闻的别解脱戒了。
“如律而授受”,根据律藏所规定的授,就是我们说授戒的时候一切要如法了,戒师如法、戒堂如法、羯磨如法等等。乃至我们为了个钵花了两千多块钱,为什么原因?如法。如果你受戒,钵是借来的,或着没有钵的,不得戒。为了要得戒就不惜工本了,飞机运来,上海到这里一千几百块钱的汽车运来。为什么?得个清净如法的戒,这个来之不易啊!大家不要看得太掉以轻心了。要想一想,得个如法的戒好不容易。“如律而授受”,如律的规定的方式而授,戒师给授,弟子是受。
那么戒相(戒条),有二百五十条,“戒相二百五”。有部是二百五十三条,这个差了三条。
“无犯犯者净”,受了戒之后不要违犯,不违犯是最好。假使你犯了之后怎么样?赶快忏悔清净,这是要求比丘做到的——根本不能犯,根本犯了以后就灭摈,比丘戒体就没有了。就是说根本以下的还能忏悔,能够使它清净。那么这里我们还要补充一下,万一你犯了根本罪以后是不是死路一条呢?还有一条生路就是取相忏。修个忏悔法,要见到好相,定中梦中见到好相也能够忏干净,这个但是更难了。我们说忏一个重罪,假使是僧残,很难,有些人做不到。但是你要取相忏更难了,你如果一辈子忏,一辈子没有个好的相现前的话,一辈子都忏不干净的。那不是你想到做个好梦就做出来了,没有那么容易。“无犯犯者净”。
“比丘尼戒相,三百四十八,清净出世等,具如比丘论。”那么比丘是男众了,女众的比丘尼——二僧,她的戒相呢,要比比丘多,三百四十八条。我们看看三百四十八,它戒条多,是不是比丘尼比比丘还高一等?差不多多一半了。并不是比丘尼超越比丘,这是女众的烦恼多,所以要多制几条戒,比丘还是在比丘尼之上的。那么她“清净出世等”,就是“清净出世心,如律而授受……”,这个跟比丘一样,“无犯犯者净”。就是戒相,比丘是二百五,她是三百四十八,其余的都同样,跟比丘一样。
“为现身脱苦,别解脱难闻,荷如来家务,令佛子相继,使正法不缺,应出家受具。”那么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为什么要受啊?是不是单是自己要求解脱呢?还不够,为了自己“现身脱苦”固然是一个原因,“别解脱难闻”,别解脱戒很难得闻到。过去七个佛里边,二尊佛都没有说别解脱戒,所以说很难闻,佛出世也不一定说,何况没有佛的世呢。所以说别解脱戒极稀有难闻的,千万不要把它毁掉了,要改掉了——那么宝贝的东西你把它丢掉了,真是可惜。别解脱戒很难闻,所以要受戒。再一个重要的,“荷如来家务,令佛子相继,使正法不缺”,如来的家务,我们说一个家庭的财产是由长子来负担,如来的法的家务是哪个担呢?比丘,比丘是长子,所以比丘担。比丘尼、沙弥、沙弥尼那些都不是长子,那是在比丘之下的,比丘要担任如来家务的。“令佛子相继”,佛的弟子能够继续下去的话,没有比丘不行,比丘作羯磨才能绍隆佛种。“使正法不缺”,有了比丘僧团住世,正法住世。所以说要荷担如来家务,令佛子相继,绍隆佛智,使正法久住在世间,这都要出家受具。
所以说出家受具足戒,并不是单单为自己怕苦,要担任那么大的任务。这个我们授比丘戒的时候也再三跟你们讲了这一点,强调这是大乘戒、不是二乘的,所以说是因为这些原因要出家受具足戒。并不是说没有饭吃了,僧团里的饭,“天下丛林饭如山”,各处吃饭很容易,我来出家来了,这不是那回事。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这里。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