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雷迪尊者: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 第二章 四念住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3日
来源:   作者:雷迪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雷迪尊者: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 第二章 四念住

 

  “念住”的定义是全心全意、安稳地警觉。共有四种念住,分别是:

  一、身念住。

  二、受念住。

  三、心念住。

  四、法念住。

  一、身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身体现象上,例如呼气与吸气。

  二、受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感受上。

  三、心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思想或精神的历程上,例如有贪或者离贪。

  四、法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观法,例如五盖等。

  关於这四种念住,如果全心全意安住在身体的某部位上,例如吸气与呼气,就等於安住在一切事物上。因为修行人有能力依照他的意愿专注在任何对象上。

  “安住”意指如果一位修行人想要在吸气与呼气上专注一个小时,在这段时间,他的专注力仍然能够稳定地固守在呼吸上。如果想要专注两个小时,他的专注力还是会稳定地固著两个小时。由於思绪上的不稳定(寻,Vitakka),使得专注力从他固著的对象上脱离,这种情形是不会发生的。

  有关四念住的详细论述,请参阅《大念住经》(译按:见《长部》第二十二经)。

  为什么要将心安住在吸气与呼气上,不要陷入其他的对象?这是因为对我们而言,有必要集中控制“六识”,“六识”在过去无数无尽的轮回中骚动地漂流。

  我应该陈述得更清晰一些。心灵习惯从“六根”的六种对象中,迅速地从某一对象至另一对象。

  例如无法控制心灵的疯子,他不知道用餐的时间,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父母亲找到他,供他用餐,吃了五、六口,他就翻倒盘子,扬长而去,因此,不能好好享用一餐。到了这种程度,他已经丧失心神,甚至无法用完一餐。在交谈的时候,因丧失心神,无法完整说出一句话。从谈话开始、过程到结束,他都无法认同别人。他的谈话,毫无意义,不能承担世间的任何事务,也不能完成任何工作。这种人不能真正称为人了,他已经完全无知了。

  如果这位疯子遇到一位优秀的医生,并接受了严苛的治疗方法,将他捆绑和监禁,经过治疗,变为一位神智健全的正常人。经过如此的治疗,在用餐的时候,他可以控制住心,那时候可以饱餐了。在其他事物上,他也可以控制得宜,就像其他人一样,可以胜任工作,完整说出一句话。这就是一个例子。

  在这个世界上,心智散乱的人,就像丧失心神的疯子,直到他接触到禅定与直观为止。就像疯子虽然想用餐,仅仅吃了五、六口就推倒餐盘走开一样;这些心智散乱的人,发现他们的心念四处飘荡,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控制住。每当他向佛陀礼敬,忆念佛陀殊胜的特质时,就是无法把心念集中在这些神圣的特质上,反而逃到思想的其他对象上,所以甚至无法诵完“iti pi so……”(世尊的确是……)的偈颂(译按:见《长部》、《梵网经》、《沙门果经》)。

  就像患有恐水症的人,口乾舌燥,四处寻找水源;当他找到一泓清澈的泉水,由於恐水症,还是逃走了。又像一位病人,面对一盘特别调理的丰盛食物,可是却对这些食物反胃,无法下咽,只好呕吐出来。同样的道理,这些人发现自己无法有效地忆念佛陀的神圣特质,心念无法安住在上面。

  如果读诵“iti Pi so”偈颂,他们的心每一次都会飘荡出去,使得读诵中断,如果他们重新开始读诵,每一次都会中断,纵使整日、整月,或整年去读诵,就是无法诵完整个偈诵。而今,纵使他们的心四处飘荡,还是诵完了,因为他们是从记忆中去读诵整个偈诵。

  同样的,有些修行人计划在斋戒日找一处安宁的地方,来观想身体的三十二部位,例如“头发”、“体毛”等,或者忆念佛陀的神圣特质,不过,却因为身处亲友的团体中而中断,这是由於他们无法控制心念,任由思绪起伏的缘故。当他们参加诵经活动,尝试把他们的心念导向四无量心的禅定工夫,例如读诵慈悲的经句。但是,他们无法控制住他们的心,思想无法集中,漫无目的地飘荡,他们只是完成了表面的读诵行为而已。

  这些事实充分显示出,许多人在从事恶业的时候,极像心智不健全的人。

  “心喜欢恶。”(译按:见《法句经》第一一六偈。全偈是“应急速作善,制止罪恶心。怠慢作善者,心则喜於恶。”)

  正如水自然地从高处流往低处,有情众生,如果放任心不加以控制,会很自然地趋向於恶,这就是心的倾向。

  现在,我应该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没有能力控制心的人与上面提到的心智不全的人之间的比较。

  这里有一条急湍的河流。一位不熟悉如何掌舵的船夫,随流而下,他的船只装满了下游城镇买卖所需要的有价商品。当他随流而下,经过沿岸都是山谷森林的地区,而无法下锚卸货,因此,他又继续随流而下,无法靠岸。当黑夜降临,他经过可以停泊的村镇,却由於身陷黑夜之中,无法看见这些村镇,於是又继续不停地顺流而下。破晓时分,当他抵达有村镇的地方,由於没有能力掌控船舵,无法向岸边推进,下锚靠岸。因此,他迫不得已又随流而下,最後航向汪洋大海。

  无止尽的轮回就像这条急湍的河流,无力控制心念的众生就像无力掌舵的船夫,心灵就像船。在没有佛法的“空”世界中,从某一存在漂流到另一存在的众生,就像船夫途经沿岸尽是山谷与森林的地区,缺乏靠岸的码头。有时生在有佛法的世界,却没有机缘认识到,这是因为他们处在“八难”之中,就像船夫途经有靠岸码头的村镇,却因为天黑的缘故,没有办法看见。在另一段时间,他们在佛法中生为人类、天人或梵天,可是,由於他们无力控制住他们的心灵,并且持续努力修持四念住的直观法门,便无法确保修行的道与果,因此,依旧在轮回中飘荡,他们就像船夫看见村镇靠岸的码头,可是没有能力掌舵往前推进,因此,迫不得己航向大海。在无止尽的轮回中,身处在有佛法的时期又能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出来的众生,其数目超越了恒河沙滩的沙粒,这些众生是经过四念住的修习,有能力控制住心灵,并且有能力将心念贯注於任何想要注意的对象上。

  这就表现出没有修习四念住的众生,飘荡的倾向或者“存在的趋势”。当他们开始修习禅定与直观的时候,才知觉到无力控制住心念的事实。

  这些比较也可以运用到驯服公牛,以便上轭犁田、驾车,和驯服大象供国王驱使或上战场打战来做比喻。

  在公牛的例子,年幼的小牛必须按时放牧和关在牛栏,然後用鼻索贯穿鼻孔,并且绑在桩上,以利绳索的控制。接著,用牛轭加以训练,当它顺从了牛轭的重担,才能够耕耘、拉车,因此能够在商场卖出,获取利润,这是公牛的例子。

  在这个例子中,就像这位主人的利润与成就,决定於公牛接受驯服、顺从牛轭後,能够从事耕田与拉车工作。因此,身处现阶段佛法时期的凡夫与比丘,他们的真实利益是依赖禅定与直观的训练。

  在现今的佛法时期当中,修习“戒清净”就像驯服小牛一样,须先关在牛栏当中。如果年幼的小牛没有关在牛栏中,它会损毁别人的财产,因而带给主人负担。所以,如果一位修行人欠缺“戒清净”,三业(译按:指身业、口业、意业)就会骚动,顺从世间的邪恶并且产生“法”中明示的恶业。

  开发“身念住”的努力,也像驯服小牛,以绳索贯穿鼻孔,用桩绑住。当用牛桩绑住小牛後,主人想要小牛去哪里,小牛就往哪里,无法脱逃。所以,当用“念住”这条绳索把心灵绑在身体上,心灵就不会四处飘荡,而是顺主人的欲望,想往何处,就往何处去;在无止尽的轮回中,心灵谜乱的习惯会平息下来。

  一位修行人,如果没有先修习“身念住”,就著手修习禅定与直观,这种情形就像一头没套上鼻索的公牛去耕耘或拉车,这位主人会发现无法依照自己的欲望来驱使公牛。因为这头公牛还是狂野的,没有套上鼻索,它或是想逃走,或是想弄断牛轭,挣脱出来。

  相反的,一位修行人在将心灵转过来修习禅定与直观之前,就先行观想“身念住”,净化心灵,让心灵平静下来,那么,他的专注力会很稳定,修行工夫会非常有成就。

  在大象的例子中,一只刚从森林带出来的野象,首先要关起来,系住它成为一只驯服的大象。因此,它会被用木栅紧紧围起来,直到驯服为止。当它完全的驯服、祥和,便可训练它从事许多工作,来替国王服务。到了那个时候,它才能在正式的场所被运用以及在战场上驱使。

  快乐感受的领域,就像一头野象在森林中自得其乐。佛法,就像刚被带出来的野象所进入的训练场。心灵,就像狂野的大象。佛法中的“信心”与“意欲”,就像野象被拉往驯服大象的训练场。“戒清净”,就像用木栅围起来的地方。身体或身体的部位,例如吸气与呼气,就像围住大象的木桩。“身念住”,就像把野象拴在木桩上的绳索。朝向禅定与直观的前加行,就像大象的预备训练工作。修习禅定与直观,就像国王的游行盛典或战场。

  其他观点的比较,现在可以轻易地辨识出来。

  诚如我在疯子、船夫、公牛、大象的例子中所指出的,按照古代的传统教义,过去无尽轮回中所出现的佛法揭示,“身念住”的重点,第一步是从修习“戒清净”出发。

  根本的要义是,无论是藉由呼气或吸气,或者四威仪(行住坐卧),或者正知,或者四大界(地水火风)的思惟作意,或者骸骨观,一位修行人必须努力精进,希望在清醒的时刻,日以继夜地专注用功,以便能够把自己的专注力安住在身体及其姿势上。如果可以随心所欲,长久专注,那么,就可以全然支配心灵了,因而可以从疯子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现在,一位修行者就像船夫可以掌舵,或者像拥有驯服公牛的主人,或者像国王可以驱使受过训练的大象。

  支配心灵,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与等级。在佛法中,成功修习“身念住”是支配心灵的第一个阶段。

  那些不想通过禅定就追寻纯粹直观道路的修行人,是一条独特的“乾观者”(Sukkha-vipassaka)的道路(译按:指仅仅修习直观法门的人),他们应该在成就“身念住”之後,就直接进展到直观法门。

  如果他们不想个别地修习“身念住”,而是想要以勤奋修习直观法门,来领悟“身念住”,他们也会有所成就的。不过,他们真的必须充满智慧与勤奋。身念住与“生灭智”(译按:由观察身心现象的生灭所生起的知识)息息相关,修行人可以清楚地看到生起与消逝,真的非常有价值。

  在禅定的法门中,藉由修习呼气与吸气的“身念住”,一位修行人可以达到四禅中的色界;藉由修习“身念住”当中的“色之作意思惟”,观照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例如头发、体毛等,一位修行人可以达到八种正受(译按:指“八定”)。同样的,修习“身念住”的“不净作意思惟”,一位修行人可以达到初禅。如果在修习过程中,成就了直观,一位修行人也可以达到道与果。

  即使在修习禅定与直观时没有澈底证悟,如果一位修行人可以控制住自己的心灵,能够随意将专注力安住在任何地方,按照佛陀的教诲,这种人还是可以品尝到不灭涅槃的法味。

  “沈浸身念住的修行人,可以享受涅槃之乐。”(译按:见《增支部》第一册•不灭品•第二十经)在此,涅槃是指心灵的大平静或澄澈。

  从原始的状态来看,心灵的倾向是非常不稳定的,而其本质是燥热的。就好像生活在辣椒种子内的昆虫不知道辣椒的辛辣,追逐爱欲的众生不知道爱欲的灼热,容易受愤怒与骄傲支配的众生不知道骄傲与愤怒的燥热,因此,众生不知道不安心灵的燥热;只有藉由“身念住”,心灵的不安消除了,才会意识到不安心灵的燥热。想要消除这种燥热的现象,他们开发出对於燥热现象重新复发的畏惧。在已经达到初禅或生灭智的修行人的例子中,他们藉由“身念住”已经消除这种燥热现象了,不需要再去精心经营什么了。

  因此,一位修行人的成就愈高,就愈难与“身念住”分离。圣人们将四念住视为心灵上的营养品,直到他们证入涅槃。

  一位修行人有能力把专注力安住在身体的某些位上,例如安住在吸气与呼气上,长达一小时或两小时,那么,这位修行人就有能力在七天,或十五天,或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或五个月、六个月、一年、或二年,或三年当中,把修持的工夫带入顶点,不过这必须视这位修持人的努力程度了。

  有关修习吸气与呼气的法门,可以参阅我的作品《观呼吸手册》。

  有关观想身体三十二部分的法门,过去的诸位导师已经写下许多作品了。这个部门当中,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是众所皆知的“皮的五法”(皮肤在这组中是最後一个,因此这样称呼);如果安住在这五个部位,修持“身念住”就算圆满成就了。

  至於“四大”的分析、“色”(身体现象)的直观以及“名”(精神现象)的直观,可以参阅我的作品《诸相手册》、《明道手册》、《食物手册》以及《无我手册》。

  在此简略地陈述了“身念住”法门,这是四念住的一种,并且是未了的行者与文句的行者想要证入佛法“道”与“果”,首先要确立的修习工夫。

  四念住部份,就到此结束。

返回目录

-------------------------------------------------------------------------------------------------------------

更多雷迪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