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净法尊者:散播慈爱 佛陀的功德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5日
来源:   作者:净法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法尊者:散播慈爱 佛陀的功德

  Itipi so bhagavà araha§ sammàsambuddho vijjàcaraõa- sampanno sugato lokavidå anuttaro purisadammasàrathi satthà devamanussàna§ buddho bhagavà'ti.

  彼世尊也即是:阿拉汉、正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当受调教者的无上调御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

  简要解释佛陀的功德

  1. So bhagavà itipi araha§

  透过证悟阿拉汉道,世尊应当受到三界的梵天、诸神与人类的供养与恭敬,因此,他在三界里以“阿拉汉”(araha§)闻名。

  2. So bhagavà itipi sammàsambuddho

  世尊在没有任何导师的协助之下,如实地了知一切法的本质,因此他在世间(即三界)以“正自觉者”(sammàsambuddha)闻名。

  3. So bhagavà itipi vijjàcaraõasampanno

  世尊圆满了明智与善行,因此他在世间以“明行具足”(vijjàcaraõasampanna)闻名。

  4. So bhagavà itipi sugato

  由于世尊说善语,也由于他具备正念正知、毫不迟疑地走过道来到涅槃,因此他在世间以“善至”(sugata)闻名。

  5. So bhagavà itipi lokavidå

  由于世尊在全方面彻知有情世间、无量世间及诸行世间,因此他在世间以“世间解”(lokavidå)闻名。

  6. So bhagavà itipi anuttaro

  由于世尊的戒行等功德是无上无比的,因此他以“无上”(anuttara)闻名。

  7. So bhagavà itipi purisadammasàrathi

  由于世尊能够教导与训练可受调教的诸神与人类,因此他以“当受调教者的调御士”(purisadammasàrathi)闻名。

  8. So bhagavà itipi satthà devamanussàna§

  由于世尊领导众生从坚苦的生死轮回旅途走出来,解救了他们,因此他在世间以“天人导师”(satthà deva- manussàna§)闻名。

  9. So bhagavà itipi buddho

  由于世尊发现与了知四圣谛,及使得别人(诸神与人类)也了知它们,因此他以“佛陀”(Buddha)闻名。

  10. So bhagavà itipi bhagavà

  由于世尊具备六种最崇高的素质 ,因此他以“世尊”(bhagavà)闻名。

  九种功德

  上述是佛陀的十种功德。如果视为九种功德,那么(6)“无上”与(7)“当受调教者的调御士”则结合为:

  6. So bhagavà itipi anuttaro purisadammasàrathi

  由于世尊是可受调教的众生的无上导师与领导,因此他以“当受调教者的无上调御士”(anuttaro purisa- dammasàrathi)闻名。

  详细解释佛陀的功德:(1)阿拉汉

  阿拉汉(当受至上的礼敬)

  人们不欣赏既不美丽又不香的花,但是他们喜欢美丽又香的花。可敬的人便像美丽又香的花一样──许多人欣赏他。

  佛陀拥有许多让众人礼敬他的功德。由于诸阿拉汉已经透过证悟阿拉汉道断除了一切烦恼,所以他们应当接受最好的礼物。

  各种差别

  证悟阿拉汉道的结果有各种差别。有些阿拉汉在过去世累积了强大的巴拉密,证悟阿拉汉道果时,他们也同时证得无碍解智(pañisambhidà-¤àõa)与神通。至于佛陀,在证悟阿拉汉道果时,他也同时证得了一切知智(sabba¤¤utà-¤àõa)。

  佛陀也证得了能知道每个人的潜在倾向的智慧──潜在意向智(àsayànusaya-¤àõa),这是只有诸佛才能证得的智慧。在神通方面,佛陀是无比的,因为他能够毫无限制地知见。由于他已经完全断除了一切烦恼,他不只是拥有自然的金色光泽,也有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芒从他的身体发射出来。这是他超越别人的光辉。

  永远受到恭敬

  甚至在佛陀还是个菩萨,当他身为须弥陀隐士(Sumedha,妙智)获得(燃灯佛)授记时,他已经受到人们恭敬。之后,在诸多世里累积各种巴拉密时,他也受到恭敬。这是因为(实行圆满)巴拉密是圣洁∕受尊崇的人的工作。即使菩萨在许多世里投生为动物时,他也受到恭敬。当他(最后一世)还在母胎里时,诸神也透过保护他来恭敬他。出生时,诸神与梵天神也礼敬他。

  当时黑天隐士(Kaladevila,即阿须陀仙人)是菩萨的父亲净饭王(King Suddhodana)的老师。有一次,他(该隐士)去到天界,见到许多天神在欢庆。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时,他们告诉他那是因为菩萨出生了。因此他就来到净饭王的皇宫,告诉国王说他想要见婴儿菩萨。在菩萨被抱来给该隐士看,以及要使他顶礼隐士时,突然间婴儿菩萨把双足提起放在隐士的头上。遭遇这件惊奇的事,隐士向婴儿菩萨顶礼。接着净饭王也顶礼自己的儿子。在一个耕田庆典时,众宫女把婴儿菩萨放在一棵赡部树(jambu tree)下,然后都跑去观看该大庆典。菩萨醒来时见到身边没有人,他便取出入息(ànàpàna)为目标进入初禅。虽然太阳的角度已经转移(过了中午),但是那棵赡部树的树荫并没有变动,还是帮菩萨遮住炽热的太阳。当众宫女记起(婴儿菩萨)时,她们赶回去那里,见到这个奇妙的现象,她们便把这件事告诉国王。国王便去顶礼他自己的儿子,这是他第二次这么做。──《传记经注》(Apadàna Commentary)

  即使在成佛之前,菩萨已经受到诸神与人类的恭敬,更别说是在他成佛之后。他不只是受到在那时代本身也值得别人恭敬的诸王与智者们礼敬,而且受到诸神与梵天神礼敬,因此他是最受到尊敬的人。

  其他含义

  “阿拉汉”(araha§)这个字还有其他含义,在此我要稍微解释。

  Ara + ha§中的第一个字是ari(敌人),第二个字则是ha§(杀死)。在语法上,ari便是ara。在此敌人是指诸烦恼。诸烦恼是敌人,因为它们导致损失与痛苦,也因为它们阻碍进展。要成为王的人必须在击败敌人后才能成王。至于法王(Dhammaràjà)佛陀,他已经拥有基本的巴拉密,以便获得适当的“武器”。他持续地以巴拉密、止观(samatha-vipassanà)等“武器”击败诸烦恼,直到证得阿拉汉道这个武器,这时候一切的烦恼都完全被断除,而他即成为法王阿拉汉。

  另一个含义

  以另一个方式,ara是轮子的辐条,ha§是摧毁。善与不善思(cetanà)称为“行”(saïkhàra)。如果有行,便会有生(结生识),而它永远都是以老死来结束。因此,根据缘起(paticcasamuppàda),如果我们说生命是“有轮”(存在之轮),诸行便是给与支撑的辐条,老死则是轮圈。由于无明与贪爱是行的原因,它们被称为轮毂。若人摧毁了支撑轮子的辐条,它就变得无用,不能再转动。同样地,透过摧毁诸行这些辐条,便已摧毁了“有轮”,即痛苦。这是以阿拉汉道摧毁烦恼而获得的其中一项功德。

  另一个拆字的方式

  如果把(araha§)这个字拆成a + raha§,a是“没有”,raha是隐密处,它的意思是没有造不善业的隐密处。换句话说,即使在隐密处也不造作任何不善业。有些人不会在别人面前造作任何不善业,但却会在隐密处做。然而,佛陀是在隐密处也不造作任何不善业的。唯有那些还有烦恼的人才会造不善业,对已经完全断除一切烦恼的佛陀来说,何时何地他都永远不会造不善业。有些人能够抑制身行和语行,但却不能抑制意行。但是佛陀连心也非常清净。这是证悟阿拉汉道的其中一个成果。

  在他还是个菩萨,修行苦行的时候,他的心已经非常清净,更别说是在证悟佛果之后。魔王紧跟着他七年,等待(找到他犯错的)机会。在完全找不到机会之下,最终魔王忧伤地说了这首偈:

  Satta vassàni bhagavanta§,

  Anubandhi§ padàpada§;

  Otàra§ nàdhigacchissa§,

  Sambuddhassa satãmato.

  —— Sutta-nipàta, Padhàna Sutta

  七年*里来世尊旁,

  亦步亦趋我紧随;

  机会依然没得到,

  对此佛陀具念者。

  ──《经集•精勤经》

  *在此七年是指菩萨修苦行的六年及证悟成佛后的一年。

  许多含义

  除了上述的阿拉汉含义,还有其他许多含义。对于拥有无量功德的佛陀,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视佛陀的“阿拉汉”这项功德的含义并不出奇。

  以前有个名叫伍巴离(Upàli)的居士,他是外道导师尼干陀那他子(Nigaõñha Nàñaputta)的弟子。后来他听佛说法后成了佛陀的弟子。后来有一天,尼干陀那他子来到伍巴离的家,向他说道:“国王与大众都知道以前你是我的弟子。现在我们应该说你是谁的弟子?”伍巴离便诵念许多偈子来赞颂佛陀的功德,以此来回答说他是佛陀的弟子。尼干陀那他子便问:“你在什么时候编了这些赞颂乔达摩沙门的偈颂?”伍巴离回答:“如果有一大堆的花,要把它们编成一个花圈并不困难。同样地,佛陀有许多的功德。谁会不赞颂值得赞颂的人?”──《中部•伍巴离经》(Majjhima Nikàya, Upàli Sutta)

  详细解释佛陀的功德:(2)正自觉者

  “正自觉者”的解释

  Sammà是“完全”,sam是“自己”,buddha是“觉者”。“自觉者”(sambuddha)的意思是:由于所累积的巴拉密,他在毫无指导之下自己证悟真谛。虽然独觉佛(Paccekabuddha)也是无师的自觉者,但sammà(正确)这个称号显示了智慧的差别。“正觉者”的意思是如实地了知一切,这就是说他知道一切,没有什么事物是他不知道的。这是指“一切知智”(sabba¤¤uta¤àõa)的能力。所以诸独觉佛并不称为“正自觉者”,因为他们并不了知一切。

  透过体证了知

  不曾走在密林里的人不能想象密林的情况。唯有曾经走过那里的人才知道该森林浓密的情况,既令人愉悦,又有许多果树和花。同样地,那些已经善学圣典(三藏)的人能够推断佛陀的智慧。

  根据阿毗达摩,世间上没有东西是恒常的。凡人可能会把东西视为恒常,但是拥有精确透视的智慧的人则知见东西无常,不断地生灭。在这世间上,每一个物质的东西都是由无数拥有八种元素的色聚(råpa kalàpa,微小粒子)组成的。它们一生起便坏灭,然后另一个也生起与坏灭。如此,它们不断地生灭。人们不能够衡量色聚的体积,因为它太小了。所以要拥有分析每一粒色聚及清楚地了知它们的生灭的智慧是非常困难的。第一个证得这种智慧的并不是任何其他智者,而是佛陀自己,所以他被称为无比的智者。因此他能够准确地教导阿毗达摩中记载的种种色法的不同本质。他精辟地教导有情色身中的色聚的产生过程;教导色聚不会无因地产生;教导每一粒色聚都有它的因;教导果报色聚是由相关的因缘支持;教导一粒色聚中的种种色法在它们的寿命期里互相支助;教导一种色法生灭后,便会有另一个新的色法生起,以便它们不间断地生灭。已经学过这些的人便能够推断与欣赏彻知一切的佛陀的深奥智慧。

  经教的方式

  虽然佛陀在阿毗达摩里详细地教导究竟法,他也根据听众的意向教导跟修行有关的经,举出譬喻和隐喻,以便听众能够轻易地明白与欣赏它。这显示佛陀善巧于语言和法。因此佛陀也被赞颂为彻知一切究竟谛和世俗谛的人。如此,透过圣典,我们能推断佛陀的一切知智。

  沙利子尊者的推断

  有一次,沙利子尊者说(文句经过编改):“无论是在过去、现在或未来,没有任何其他沙门或婆罗门的证悟比佛陀更圆满。”佛陀便说:“沙利子,你说得很果敢。那是因为你了知过去、现在与未来一切佛的心?”“不是,尊者,我不能以他心通来了知过去、现在与未来一切佛的心。然而,我是透过法的推断来知道。举例而言,有个前线城建了坚固的围墙,致使连猫也不能偷跑过去,因为只有一个门。该城的守门人能够巨细无遗地知道进出该城门的每一样东西。同样地,我(从自己对法的证悟)推断一切佛都是在培育了七觉支及建立了四念处之后证悟一切知智。──《长部•净信经》(Dãgha Nikàya, Sampasàdanãya Sutta)

  无畏王子(Prince Abhaya)

  佛陀著名能够迅速地回答智者、天神与梵天神的问题,丝毫不必思考、毫不犹豫、毫无畏惧。这是为什么无畏王子问佛陀:“尊者,当博学的王族、婆罗门、居士与比库问世尊问题,世尊是否需要思考应该怎么回答问题,或世尊能够当下便回答?”

  佛陀回答道:“王子,对于这个,我要问你一个问题:你是否精通军用马车的各种不同部分?”“是的,我精通这个。”“当有人问你关于军用马车的各种不同部分的问题,你是否需要思考应该怎么回答问题,或是能够当下便回答?”“尊者,我是马车战士,精通军用马车的各种不同部分。我能够当下便回答。”佛陀接着说:“如是,王子,我能够当下便回答(博学者所问的)那些问题,因为我已经彻知一切法。”──《中部•无畏王子经》(Majjhima Nikàya, Abhayaràjakumàra Sutta)

  高沙喇王的话

  高沙喇王(King Kosala)说了各种原因为什么他相信且欣赏佛陀是“正自觉者”(Sammàsambuddha)。他所说的其中一段话如下:

  有博学的王族、沙门、婆罗门与居士四处游方粉碎别人的见解。当他们听到佛陀要来某个地方时,他们会准备问题来问佛陀,想要在佛陀如此这般回答时便责难他。然而,当他们来见佛陀,听他说法时,他们不再提出所准备的问题,反之有些成为佛陀的在家弟子,有些则成为比库。由于这个原因,高沙喇王推断且相信佛陀是“正自觉者”。──《中部•法塔经》(Majjhima Nikàya, Dhammacetiya Sutta)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