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述文集:原始佛教的衣食住行——衣(维佳雅拉特那)
著述文集:原始佛教的衣食住行——衣(维佳雅拉特那)
维佳雅拉特那
广兴 译
译者按:本文译自M.维佳雅拉特那的<僧伽之寺院生活>一书。原书参照巴利三藏而著,后由C.格拉基和S.柯林斯译成英文。
僧尼所穿之衣服是宗教生活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在巴利三藏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段描述僧尼所穿衣服的文字:“我愿剃除须发,穿著袈裟色的衣服(Kasayavatthani),抛弃家庭,过一种离俗的生活。”这里“袈裟色的衣服”指的是佛在世时出家众所通常穿的衣服,巴利语Kasaya意为“黄色”或“黄褐色”,Vatthani意为“布料”、“衣服”或“僧衣”。那么这些黄褐色的布料或僧衣是什么呢?它们有多大呢?经文中并没有说明。但是,这种黄褐色的衣服很可能就是佛在世时所有出家修行者的标志。
律中有许多处告诉我们,在僧团成立的早期,比丘们穿一种特别简朴的衣服即粪扫衣。根据《大品》,在佛成道后的前二十年中,佛和他的弟子们都穿粪扫衣(律部I289)——即用破布制成的衣服。在其它教派中,有的苦行者穿用树皮或草制成的衣服,有的穿用毛、羽绒或鹿皮制成的衣服(律部I305)。更有甚者,如耆那教徒和邪命外道,他们一丝不挂(律部I282)。但是佛教之僧团,及其创始人,都不认为裸体是一种美德,而且也不仿造其他苦行者的衣服。这就是僧团为什么选用收集来的破布缝制成衣服穿的原因。可是《大品》并没解释它的大小及用多少块布制成。
根据律部,僧装是用两种碎布制成的:一种是在墓地间收集来的碎布,一种是在大街上或布店边捡来的。我们并不知道第一种是哪里来:是死人身上穿的衣服呢,还是人们为苦行者们故意丢在墓间的呢?律部中描写云游僧在他们出家的第一年是如何在墓间捡碎布的。很可能是人们故意把碎布丢在哪里让他们捡的。但是,僧尼穿用墓间捡来的碎布制成的衣服,并不表示他们想穿脏衣服,或这样做有特别功德。相反,律部说他们在用之前首先把碎布清洗干净,然后再用之缝制衣服。我们并不知道僧人在街上或布店边捡碎布的起源,也许这些碎布是穿破无用的,也许是人们故意给苦行者丢在那里的。在许多情形下,僧人穿粪扫衣,这也许是为了简朴或经济原故吧。僧人的住与食是完全依靠信徒的布施,但是他们并没有直接向信众要衣服。
僧团成立二十年后,有一件事促使僧人接受信众供养的衣服或布料。《大品》是这样描述的(律部I280):
在古代,所有的僧人都穿粪扫衣。一天,佛在王舍城时生了病,一位名叫时缚迦(Jivaka,意为活命)①的大夫来为佛看病,佛很快就恢复了健康。过了不久时缚迦又来看望佛陀,并为佛陀带来了两块价格昂贵的布料,希望佛陀收下,而且说“世尊,您穿粪扫衣,弟子们学着您也穿粪扫衣。世尊,这块布料叫‘塞韦耶卡’(Siveyyaka)②,是婆焦陀(PAJJOTA)国王送给我的,它的质量很好。世尊,我请求您接收下这两块布料为您自己做一件衣服。而且我也请求佛陀允许您的弟子们接受信众供养的布料。”佛陀接受了这位大夫供养的布料,同时也向弟子们说:“比丘们,我允许你们接受信众供养的布料,并用之制作僧衣。比丘们,你们可以穿信众供养的衣服,也可以继续穿粪扫衣。”
从此,佛陀就为僧尼穿的衣服制定了戒条,在这之前僧尼穿粪扫衣,无任何特别戒条。实际上律中有关衣服的戒条要比关於住所和食品方面多。在律中共有26条戒是关於衣服的。《大品》中有三章是描述僧衣细节的。这些戒条似乎是在僧团逐渐发展中制定的,根据律部,这些戒条是在佛成道二十年后制定的。
僧尼接受信徒的供养是否背离了出家的本意了呢?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佛陀接受时缚迦的供养呢?这很可能是时缚迦出於大夫的职业道德,并考虑到佛陀和他的弟子们的健康,他才干涉了僧团的穿衣问题。虽然律中并没有这样说,但是时缚迦供养佛陀布料这一事实暗示我们,新衣与佛陀的病有一定关系,而且随着僧尼人数的增加,他们找不到足够的破布做衣服,所以允许比丘们接受信徒的供养是应当的、也是正确的。这似乎是佛陀在等待信众的请求允许比丘们接受信众供养的衣服。如果佛陀和他的弟子们从僧团成立的第一天就向信众化缘,用新布制衣而穿,这无疑会阻碍佛教的普及和发展。二十年后,大多数的在家信众已经懂得,比丘们穿居士供养的衣服不会影响修行。所以信众们供养佛陀和他的弟子成衣或布料。佛陀看到时机已经成熟,便允许接受新布料并用之制作新衣。但是比丘们并没有完全放弃穿粪扫衣的习惯,如果一位比丘愿意,他可以穿粪扫衣,可他一定要遵守佛制有关僧衣的戒条,即尺寸和颜色。
从僧衣的表面看,一些学者认为僧衣的尺寸和样式与当时俗人的衣服没有多大差别。因为,一位名叫优婆难陀(Upananda)的比丘想要舍卫城银行家儿子所穿的一件衣服(律部Ⅱ210)。他们认为,如果这位银行家儿子的衣服与僧衣不同的话,那么,优婆难陀也不会向他提出这种要求。但是我认为这一件事并不能证明僧衣与当时俗人的衣服是一样的。优婆难陀并没有把俗人的衣服要来就此穿上,他是想用它根据戒律中规定的尺寸和样式制成僧衣而穿。所以很自然,当佛陀允许比丘们接受信众供养的衣服或布料,他便制定了僧衣的特别戒条。我们很难相信,曾经穿粪扫衣的比丘们会接受并穿与俗人完全相同的衣服。
根据《大品》,僧衣有三种:一种是有衬垫的,即穿在外面的衣服,叫僧伽提(Sanghati);第二种是无衬垫的,叫郁多罗僧(Uttarasanga);第三种是安陀会(Antarvasaka)。僧人的这三种衣服也与粪扫衣有关,正象粪扫衣用许多块布缝制而成一样,信徒供养僧人的衣服也是用许多块布缝在一起的。比丘们是不允许穿用一块没有剪裁的布料缝制成的衣服的,所以信徒拿来的布料不能马上就用,根据律中的规定,首先把布料剪成几块,然后把它缝在一起。不管原来的布料是多大尺寸,都要根据律中规定的尺寸剪裁、缝制才是僧衣。一天佛在摩揭陀时看到方格形的稻田很整齐,於是他要阿难陀根据稻田的样式设计一种僧衣。阿难陀细心地进行了设计,佛陀接受此衣为僧衣,这就是福田衣的来源。所以要做僧衣首先把布料剪成数块。
这三种僧衣都是长方形的③。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僧人要把布料剪成数块后再做僧衣呢?回答是为了把布料的价值降到最低,这样也可以减少僧人的贪心。因为即使是一块很昂贵的布料,当我们把它剪成数块时,他也失去了其商品价值。有时信徒供养僧人很昂贵的布料,但僧人不能拒绝。所以他们在用之前,首先要降低布料的商品价值。这样他们缝制的衣服就与出家的本意相合,并且这种衣服“对俗人和小偷都不适合。”(律部I209,律中许多地方提到过僧衣被人偷走,律部I283-298,Ⅲ211,IV119)。
比丘尼与比丘相同,也穿三衣,但她们比比丘多两件:一件是胸围叫娑摩卡基卡(Samakaccika)和一件浴衣叫乌达卡娑提卡(Udakasatika)(律部I272,Ⅳ280-282)。如无胸围,比丘尼是不允许进城或村庄的(律部IV345),同时比丘尼也不允许裸体洗澡或穿脏衣服。
根据律部和经部中的一些故事,出家众所穿衣服的颜色一般是黄色或黄褐色。所以在僧团成立的早期,粪扫衣一定是那种颜色,但是律中并没有规定哪种颜色是正确的。有些戒条特别指出那些颜色是不适当的。《大品》(律部I306)记载,在僧团成立的早期,有些比丘穿蓝色的、棕色的、黄棕色的、浅黄色的、深黄色的、深红色的、甚至墨色的衣服,由於信众的批评,佛陀禁止比丘比丘尼穿这些颜色的衣服,同时也不允许他们穿白色的衣服。《大品》(律部I281)中列出允许的服色表:它们是从树根、树皮、树叶、花和花干提炼而成。把以上的一种或多种材料放入开水中煮,直到水变成黄褐色。这种染色工序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原布料的商品价值。
[斯]维佳雅拉特那著 广兴译
注:(1)这位著名的大夫是频婆娑罗王的私人大夫他不但为频婆婆罗王治病,而且也为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服务。
(2)“塞韦耶卡”(siveyyaka)是由一位技艺熟练的、名叫塞韦的女子织的布。
(3)现在上座部僧人所穿三衣的尺寸是:
长度 宽度
僧伽提 108英寸 72英寸
郁多罗僧 108英寸 72英寸
安陀会 70英寸 42英寸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