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印度内观研究所:内观禅修中身触生受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8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印度内观研究所:内观禅修中身触生受的重要性

 

  内观研究所

  佛陀谈及不同类型的感受。在十二因缘中他开示:

  六根缘触,触缘受(Salayatana-paccaya phasso, phassa-paccaya vedana.1)

  他解释缘于六根的六种感受如下:

  眼触生受(Cakkhu-samphassaja vedana)

  耳触生受(Sota-samphassaja vedana)

  鼻触生受(Ghana-samphassaja vedana)

  舌触生受(Jivha-samphassaja vedana)

  身触生受(Kaya-samphassaja vedana)

  意触生受(Mano-samphassaja vedana)

  在六种感受中,内观传承以身触生受为首要。身触生受的重要性在很多的巴利文经典,如Pathamakasa Sutta(相应部2.4.260 蕴(处)经), Agara Sutta(相应部2.4.262虚空经)等经典中有所解释。在《论藏》《发趣论》里,它述明果定(phala-samapatti),涅槃(nibbana),可藉由感受(vedana)而达成。

  这有几个原因。首先,佛陀强调持续练习内观正知;时时不忘失彻知无常。为了保持这持续性,我们需要一个可以持续不断用功的对象。眼的接触形式和眼触生受的生起不是持续的,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和意触生受也不是持续的。但身触生受是无处不在,日夜,遍及生命。感受因触生起,心和身的接触一直在发生着,正如体内的次原子粒子的相互接触。身触生受的持续接触,当作一个保持续觉知的有效工具,其重要性并因此在内观传承中被列为首要者。其次,一个内观禅修的初学者领会和体验身触生受比其他五种(感受)更容易;因为对观察来说,它更可觉知和有更广泛的领域。第三,不管是眼触生受、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和意触生受,它们都是以身体为基础。即使我们只敲击锣的某一点,声音共鸣(整个)锣;类似地,即使人由于眼根的接触体验眼触生受,它会扩散和被整个身体感觉到。同样地,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和意触生受,全都被整个身体体验到。因此它们都以身体为基础,包括最后一个意的(感受);它是以心为基础的,然而仍是身体的一部份。

  综上所述,显然地如果我们希望整体地观察自己,我们不能忽略身体的感受。基于这个原因,完全觉悟的人,如乔达摩佛陀,也不能传授内观给他以前的老师,阿罗逻(Alara Kalama)和优陀迦(Uddaka Ramaputta)。佛陀曾向他们学习第七禅定和第八禅定,而当时他们已经往生到无色界(arupabrahma-loka)。像佛陀这样的成就者,不是不可能穿越到那些界;也不是不可能传达意识上的教导给这些层次存在的生命。但是,事实上这些无色界中的生命不能体验身体上的感受,所以阻碍了佛陀传授正法给他们。

  我们人类由心(精神)和色(物质)组成;为了达到涅槃,涅槃是超越心和物质的。我们必需在这两方面用功。如果我们只在精神感觉用功而忽略身体感受,那我们将只了解心的层面,而物质的层面将留着未被探索。但是当我们对身体感受用功,那么我们也肯定地探索了身体的领域,同时亦探索了心的层面;因为感受是被心所感觉的。于是身触生受对整个精神和物质的探索必是不可缺的,因此对解脱亦必须的。

  注释:(所有都引自VRI版本)

  《大品》(律藏)Mahavagga (Vinaya Pitaka) 1

  《相应部》2.4.270 Samyutta Nikaya 2.4.270

  同上2.4.260 Ibid. 2.4.260

  同上2.4.262 Ibid. 2.4.262

  《发趣论》1.1.423 Patthana 1.1.423

  《相应部》2.4.251 Samyutta Nikaya 2.4.251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