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兰根迥仁波切:对上师的信心
德兰根迥仁波切:对上师的信心
现在学佛的人很多,真正学佛的人特别需要的是上师。上师是如来总集体,三宝之自性,上师和佛一样。一旦选择了具德上师,我们就不应该将其看成是一个普通的人,应该看成是佛、菩萨的显现。要有这样的清净信心,这样的看待才是正确的。真正的悉地如何能出来?完全靠的是对上师的信心。有了信心,悉地就会获得。
佛经里这样说,无论是共同的讲法还是从自身本性之胜义上师方面来讲,上师是真正的佛、菩萨。上师的意是佛宝,语是法宝,身是僧宝,故上师是三宝之总集;上师的意为法身佛,语为报身佛,身为化身佛,上师的密意中具足三身,故为佛。《大鼓经》里讲:“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末法时代,本师释迦牟尼佛以上师的形象显现世间利益众生。《文殊经》中说,过去、现在与未来,佛、菩萨要用不同的方法在人间显现。
要这样全面观察,认定“上师是真正的佛”,对上师要有信心和恭敬心。不仅如此,还要有对上师的感恩戴德之心。
上师本体虽与佛无二无别,但对自己的恩德却胜过佛陀。《无垢虚空经》云:“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尽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当铭记此理。”往昔千佛出世而我未被度,如今值遇殊胜上师,开示甚深成佛之道,以大悲和方便把自己引入解脱道,恩德犹胜佛陀。
上师总分六种,凡是对自己说法而获微少利益的,为一般上师;赐予皈依戒将自己引入法门的,为引导上师;赐予灌顶的,为誓言灌顶上师;作忏悔酬补之境的,为酬忏上师;讲授续部之法的,为令解心续上师;赐予甚深窍诀的,为窍诀传承上师。对以上所有的上师都要恭敬,因为他们,才让我们有机会遇到佛法,走入解脱正道。特别是对于授予灌顶、传授续部及赐予窍诀的上师,对其稍作损害或利乐,则要受种种不乐苦恼的果报和无量利乐。
对自己的父亲、母亲,伯伯、叔叔等长辈,一国之君等都需要恭恭敬敬,何况那些给过自己哪怕一点点法恩的,比如授予皈依戒等的、讲经的、传法的上师呢!更何况给自己灌顶的、口传窍诀的、大圆满续部等法的根本上师呢!对上师们的感恩心、恭敬心,再怎么都不为过。要有不可思议的恭敬心,这才是对上师们感恩心的真正体现。
因为只有这样,上师的大悲与方便之钩便能够把我们从生死轮回中拉出,上师的加持能够很快地带我们走向证悟。
直贡久巴仁波切曾经说过:“上师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当勤修敬信心。”看待上师应该像雪山一样,自己的信心是太阳,信心的太阳升起来,雪山上的悉地甘露才会降下来。应该每天这样观察自己的心,观察自己对上师的信心,并告诫自己要时时修习对上师的信心……又《道歌情集》云:“悉地根本金刚阿闍黎”。
萨迦班智达说:“在我们的修行还没有正知、正念,真正证悟的时候,如果你观想上师几秒钟,对他升起了一点点信心,眼泪流出来,汗毛竖起来了,这说明你的解脱路径找好了,解脱之门已经开启了。”
对佛法生起正知及正见靠的都是对上师的信心。对上师没有信心,永远得不到上师的悉地甘露。对上师有真正的信心,死亡到来时,上师是能够救护到你的。当你面临死亡的时候,会有关于死亡的修行法门;当你痛苦、生病或快乐、顺境的时候,又会有相应的另一个修行法门。任何时候你都能感受得到上师的加持。
没有上师,仅仅依靠自己,即便再努力、再辛苦,也找不到解脱之门。虽然众生皆具如来藏,但要使它显现出来却是那么困难,而一旦你对上师生起强烈的信心,与上师的慈悲甘露融合为一,上师的悉地就能融入你的心,你将能够轻易获致证悟,得到解脱。冈波巴大师的弟子仅仅观想上师的住处就证悟了空性,华智仁波切受钦则益西多吉尊者拽打顿时断尽一切不清净分别念。
所以,最好的、最快的、最不可思议的修行,就是修习对上师的信心。如果自己具有不可思议的信心,那么得到上师的加持也是不可思议;如果是中等或下等的信心,得到的加持也是相应的。如果你没有信心,即便追随释迦牟尼佛本人,也不会对你有什么帮助。就像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等一样。
既然经过观察,我们了知上师功德等同佛陀、恩德超胜佛陀之后,就要不断修习对上师的信心。信心也是有为法,只要方法得当不断串习,就能在心相续中升起并不断深广。除了按上面所说,不断以佛经教证、高僧大德教言及事例等结合自己加深认知,发起对上师的信心、恭敬心和感恩戴德之心外,还要每天观想,修习上师瑜伽;并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恒时修习事师之道。
对那些曾赐予自己哪怕是一句法恩的上师修习信心的最好方法是观修上师瑜珈。
心里要这样想:所有的悉地,都要靠上师的加持,仅凭我们自身的努力和修行是不可能得到的,上师真的是佛并具有与佛一样无二无别的功德,佛陀在世时候我没有得到教化,即使佛陀在世,如果没有遇见上师蒙上师慈悲摄受,自己现在还不知道怎么样呢,只会造恶,沉溺轮回。如今幸获上师摄受,三世诸佛的加持,仅靠上师一个人就完全可以赐给悉地。最后观想上师赐予四灌顶,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心融合为一,安住在光明离戏境界中。
对引导自己走上解脱之路的恩德上师,特别是授予灌顶、传授续部及赐予窍诀的根本上师,我们每天都应该这样观想:早上起来时,把上师观想在头顶,上师大悲眼垂视着我;晚上睡觉时,把上师观想在自己心间,所发出的耀眼光芒包围着我;坐下来的时候,观想上师在头顶;走路的时候,观想上师在右肩上方;吃饭的时候,观想上师在喉间。
阿底约嘎里说过,观想几万尊佛、本尊与观想上师融入自心,后者才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阿底庄严续》中也说:“观具恩上师,于头顶心间,或于手掌中,千佛之成就,彼人亦可得。”续部云:“何人俱胝劫,修十万本尊,不如一刹那,忆念上师胜。”《誓言庄严续》中云:“十万劫中勤观修,具相随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师胜,念咒修法千万遍,不如祈师一遍胜。”
观想佛、本尊像,不如观想自己上师一遍的功德。观想自己的上师一遍的功德要比观想一千尊佛、十万本尊的功德更加的不可思议。
为什么呢?因为要断除五毒烦恼,改变我们的自心,全部靠的是上师给我们传讲殊胜、吉祥的法,上师是佛,了知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烦恼,并根据我们的根器适时传讲相应的法门,经由上师的讲解、大悲与方便,把我们的心引入菩提道,种下菩提根苗,这是我们以后解脱的根本。本师释迦牟尼佛说:“一人讲一句佛法使佛法融入到另一个人的心里,并使他想法改变,而另一个人造一座佛塔,哪怕全部金子作为材料,从地面一直到三十三天高,不如那个讲一句佛法使他人想法改变的功德大。”
米拉日巴尊者说:“没有怀疑心做事情,事情会成功;如果你对上师有信心,是能够成就金刚持的。”以前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中显示,对上师有信心并一直修习上师相应法而成就者非常多,每天观察上师功德以此作为修行方法而成就虹化身者非常多。八万四千个法门中,上师瑜珈是成就最快速的法门。
真正对上师有信心,能这样修行,我们是能够得到悉地的。
上师是这样的一个利害重境,我们应该怎样依止上师、承侍上师呢?要以无比的信心和恭敬心,以四想依止上师,以三喜承侍上师,还要对上师恒时观清净心。
首先要把自己当成病人,把上师当成医生,把法当成药,把修行当成疗病,以此四想来依止上师。
其次,要以三种承侍让上师欢喜。对上师最上等的供养,是修心即法供养,向上师求了法以后,要坚持不懈、老老实实地实修;中等的是以身口意三门侍奉上师,为上师做事情以为供养;第三才是财物供养。如《功德藏》中说:“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
应该这样想:上师比佛的恩德还要大。上师说的话一定要听,上师高兴的事情要做,决不能做丝毫令上师不高兴的事情,千万不可做出违背上师意愿的事情。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业障就会很快消除。很多佛经中都这样说过。
上师的言语、行为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无论上师怎样举动,我们都要认识到那是上师的善巧方便,具有殊胜密意,唯一观清净心。这很重要。
身为凡夫,烦恼众多,如果对上师有怀疑心、不清净的看法,应立刻告诫自己:“我依然是个凡夫,上师与佛无二无别,是我业障深重,才会有不清净的想法。根本不是我所想像的那样,这一切都是我的分别念,全是自己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使我看不到上师此举的实相。比如,有胆病的人看周围什么都是黄颜色的;眼翳患者看本来是白色的雪山都是黑色的;同样的水,饿鬼众生见为脓血,天人见为甘露。这都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所致。本师释迦牟尼佛证悟成佛,德行圆满,没有丝毫过失,但是他身边的善星比丘、提婆达多看佛却无太多功德,并造下谤佛重罪……。
如果对上师的传记有怀疑的,那将是自己解脱的障碍,说明自身的解脱之路已经断掉了。都是自己的业障重,烦恼显现所致。解脱之路有千条万条,上师、高僧大德们不一样的示现,本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通过不同的修行所留传的不同法门。对此一样要观清净心。
无论上师做什么,都要看成是上师的游舞度化,智慧的显现。我们随时随刻要祈祷上师所有的智慧、慈悲、修行融入自心。持续不断的信心,生时会带给你长久的宁静和满足,死亡的时候没有什么障碍。
所有悉地最根本的来自对上师的信心,有了这样坚不可摧的信心,悉地自然而然就有了。尤其在修密法的时候,很多高僧大德都说过:“末法时代,对上师起真正的清净的信心,是给你们的最好的修行方法。”
以后要多一点荟供、供灯等方式祈祷上师,把上师瑜伽作为最主要的修行方法,每天都要加深对上师的信心,恒时依止上师,这样,我们就有解脱、成就的机会。指望仅靠自己的努力而成就,这在末法时代已经不太可能了。现在,佛法的修行,要多一点靠上师,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每个人都需要修行的一个法门。
阿邦德钦仁波切说 :
无有上师之以前
成就佛果名亦无
如若不依上师宝
别无解脱引路人
无尽功德由此生
因此若欲获解脱
恒常修持上师尊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