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兰根迥仁波切:关于空性
德兰根迥仁波切:关于空性
现在我们有些人对空性好像有了一点点了解。了解空性到证悟空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如果真正了解了空性,那已经很不可思议,是很大的进步了。
真正要了解空性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有些居士总爱说开悟,以前有居士对我说“师父,一个大和尚说我开悟了”,什么五台山的大和尚之类的,说得跟佛一般。我就问她烦恼是不是少了,男朋友好不好?她当时正在谈恋爱。她说不好心里很痛苦,因为男朋友有外遇。我就说,你心里根本没放下,还有那么多痛苦。真正的证悟,心里没有什么烦恼,看什么都是清净的,听什么都是佛的声音,起心动念都是佛的智慧。烦恼也是佛的智慧,这种境界有没有?
其实开不开悟自己是知道的,用不着东说西说,一个很简单的标准,那就是自己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是否增加,大悲心有没有增长,烦恼是不是越来越少。还要自问是不是认识了三恶道、三善趣的轮回苦,有没有观无常……这是我们学佛的基础,想要开悟的必经之路。
烦恼是心造出来的,心也没有一个实有的存在。痛苦是心在痛苦,不是身体上有个痛苦;失败的伤心也不是身体造的,是心里造出来的。认识到了就是一种悟,一种进步。每个人的烦恼都只是无始以来带过来的无明习气,一步步地认识自己的习气,并决心对治与断除,是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心的稳定是最主要的,不能今天认识了,明天又忘了,很短暂,那只是假“悟”。再然后第二步、第三步,继续观自己的心,看烦恼的本性,烦恼一点点地断除,就是一点点的悟,最后积小悟成大悟。
现在很多学佛人,整天见活佛、堪布和法师什么的,到处求加持求摸顶,一心往外缘向外求。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内心的烦恼会因此断除、大悲心能生起来吗?加持等等只是一种善巧方便法,根本还是要让自己的心要先稳定下来,好好地闻思修。不观自心,不老实学佛,只是到处跑,别说开悟,就连原先的一点点小悟也被盖住了,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只会更加牢固,越发盖住我们的心性。
很多居士刚开始接触到佛法时就想出家,不想做事,没想到过了七八年后又开始做事。本来得人身遇佛法想学佛,是多好的机缘啊,可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佛法的根本,或者当初也只是一种迷信,只是灵光一现,又入无明黑暗,烦恼习气更重地盖住了我们的光明本性。所以,我们此生好不容易遇到佛法,一定要抓住佛法的根本,要发愿断烦恼,证空性。特别是千万不可迷信,否则容易退失信心。
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做事情不要太多。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里已经这样告诫我们。我们很多人一直忙于做事,比如做转经筒,造塔子,造寺庙等等,心里想法很多,今天这样,明天那样,种下了做事情的种子,说是方便善巧,其实还是加重贪嗔痴,烦恼不会减少,反而增加。事情做多了,恶也好,善也好,善巧也好,心就会不断缘这方面,心里这些东西装太多了,想证悟就不太容易了。
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前做王子,妃子成群,富贵无人能比,能力大得很,但看到世间的生老病死苦,当下就认识到做再多的世间事都救不到他,于是坚决地离家修行,修心,最终断除烦恼,证悟空性。
所以,真正求解脱的人,就要像本师释迦牟尼佛,噶当巴修行人、晋美林巴尊者和华智仁波切的上师如来芽尊者那样,舍弃世间,安心修行。不是他们没有做事情的能力,他们的能力无人可比,但却没有去做,为什么呢?先要自己证悟了,才能够真正帮得到众生。
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不让我们认识自心本性,要解决我们的痛苦和烦恼,只有依靠三宝。我们作为在家人,也一样可以随学他们。做事情要少一点,不要太多,学佛的根本是这样的,要观无常,看自己的本性,对治烦恼,断除执着,证悟空性。观心特别重要。没有观心,念经念咒做再多的事,都是没有用的,都不是最主要的。
所以,身处现今时代,学佛人要少一点做事情,多一点学佛。不要迷信,否则容易退失信心。要多一点观无常,修出离心,发菩提心,早一点证悟空性。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