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集一 第二部分:菩提心与空正见 1 佛法大要
法海集一 第二部分:菩提心与空正见 1 佛法大要
2.1.1 佛法大要 :第一段
学密如果没有显教(共道)基础的话,学密是无法获得成就,只是一种对密法的追随而已,而无法由密中获得真正的利益。如果真正想从密乘获得成就的话,就必须先奠定好显教的基础。而所谓的显教基础,最主要的是菩提心和空正见。为了要解说菩提心,所以我将由「入菩萨行论」的静虑品中的几句偈颂文来解释,以及由「宝鬘论」中的一些偈颂,引经据论的为各位解说菩提心的内容。同时,有关空正见方面,是依第四世班禅喇嘛所写的「实执诤论」,以这部论典为各位作解释。
西藏的俗语说:「水一定是由于雪融化而来的」。依此比喻,佛法也同,佛所说的教法一定是来自于印度。最近流行一种新思想,是综合各宗教的思想而独立新创一种教的说法,这是因为自由嘛!他们就可以为所欲为。但如果真正想认真学佛法的话,此法源一定要有可靠的根据,是清净无垢的,如此对修法者才有助益。因此,我们会强调法是有根据有传承的,最主要是此法的根据是清净而无垢的。藏传的大小乘,显密等圆满的教法,皆是来自印度。当时印度是以两种语言来弘扬佛法;一者是巴利文,它流传的佛法甚至远播至缅甸、泰国、斯利兰卡等,而阿富汗也有佛法传至。而在印度当时因为学教法的学者,即是佛法大学那烂陀寺等,当然也有巴利文,但最主要用的是梵文,为什幺呢?就像龙树菩萨所写的「中观理聚六论」即是梵文写的,这是藏传佛法的根据。我们所学佛法的内容,几乎都来自那烂陀等的传承及教法,虽无法很清楚的指出是来自那一位的特定传承,可是藏传佛法确实是由那烂陀寺来的传承,所以我才写下这样的祈请文,在此念颂此祈请文,我想应比较适合也很妥当的。
不管说法或闻法,所说所学的法一定要和正法相应。我在此要说的法是大乘法,是菩萨所修学的法,因此无论是说或闻者,其意乐动机一定需要皈依及发心二者,至少要刻意令其生起,并且以此意乐听闻。否则,如学皈依而不发心,即不能真正相应于正法。如果能任运成就菩提心,那是最好的,如果无法这样,也要刻意的让它生起。并且一起唱诵:「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行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的皈依发心文,而蓄意尽量生起皈依及为利益众生愿成佛的发心。
2.1.2 佛法大要 :第二段
依一般说法,释迦牟尼佛来到世间转*轮之后现涅槃相,大约在二千五百年前,佛法由此慢慢的在印度逐渐流传,大部份在亚洲地区,慢慢兴盛而传遍各地。在此,佛法流传也有兴盛,也有衰退的时刻。虽然印度是佛法的根源,但后来印度的佛法遭到破坏而衰退。佛法在二十世纪也受到很大破坏,如阿富汗的大佛像被炸而消失,而现二十一世纪初,接壤苏联、蒙古地区,佛法再度兴起,而中国已慢慢的开放宗教信仰,而且对佛法的内容及信仰也在改善中。
藏传佛教有大小乘显密非常完整的教法,而此传承是来自非常清净无垢的那烂陀寺,虽有千年历史,也有衰退的时刻。虽然如此,但无垢的教法仍是存在的。以现今而言多依赖着科技学说,很多人相信科学进步方面的理论,也从此中获得很多益处,解决人类很多问题,但科学进展同时,仍有许多宗教存在。可是有部分科学家以正直无私的角度观察时,发现能与科学同步进展的,惟有佛教而已。以西藏而言,佛法的历史,最初是由一位藏王松赞甘布,后来又有了笨波教法,佛法慢慢的传入了西藏。从历史来看,佛教有兴衰,即是三界的一切无常,瞬息万变,这是千真万确的,这种动摇的性质如何而来呢?因为这是由因缘而有,既由因缘而来,则必会改变的;因缘本身即是不断变化,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此种转变不需依赖其它因缘而变的,因为促成这种的因,本身就具有改变的性质,由能改变的因所生的果,必然会改变的,所以不需依赖其它因缘的。
因此,佛陀在四法印说:「诸行无常。」每一剎那间的转变,是无法控制的,是无法阻挡的。这无法依由佛陀的神通力,或佛事业(指法会等修法)的力量来改变它,也无法由大瑜伽师操控时轮去停止它,说不定有某些瑜伽者依某力的不同,或由特殊的状况,有些可能吧?但一般状况,时间在转变当中,无法控制。如同人一样,其粗分的转变是肉眼可见的,细分不为肉眼所见,但有办法可以证明的,如果没有细分的剎那变化的话,那粗分的转变是无法形成让我们见到的。如人由父精母血结合,刚开始形成人体的那一剎那开始,如无法转变,那今日的我们都会像豆子那幺大而已。所以转变是确定而无法遮换的,可是有一点可以由我们操控的,我们可以使时间转变成好或坏,有利益或没有利益,快乐或痛苦,它虽不能遮挡,但我们可以转变它,依由因缘聚合,一切有为法皆有他生存的意义,不论是花草树木,它们生存的目的,是开花结果,是每一有为法皆具有的。但有情和花草不同,如人是会辨别好坏,可以了别,可以思,由思所成的受,花草所没有的。人要活着其意义、目的为何?不止人,一切具有生命、具有思想感觉的,其生存目的即是要有快乐内容的生命,更何况人呢?所以人要生存,要有快乐的人生,就是生存的目的。
人和畜生不同,人能思考、有智能,这是人和畜生痛苦的层次不同的缘故,其所追求快乐的层次也是不同。人和畜生一样希望离苦得乐,但因为人有智能之故,其所受的快乐或痛苦,其层次也不同的;因为人为了避免饥渴寒冷的痛苦,会去寻求食衣住等顺缘。但除此满足之外,而内心无法满足;为了避免内心的痛苦,却无法解决,就会依顺肉眼不能见的天、龙神之类,而求内心可依赖的对象。当然,好比我们遇到困难时,有时会呼叫或念与自己亲近的某人名字一样。至于畜生,因为智能的缘故,其内心遭过困难痛苦时,无法依赖所谓天神之类。
人的痛苦层次也各有不同,当人的智能与日俱增时,思惟更广,层次更深奥的。当我们根器及众多因缘成熟时,佛就示现来到世间渡化众生,如果人类智能未达到某种程度时,即使佛陀化身来到世间,最多只能解决众生饥渴问题而已。无法使内心痛苦获得解脱。就是因为因缘根器成熟,佛有可度众生的缘故,所以在法身无动摇当中,化身示现,依众生根器显现而救度众生的。在佛未来到世间之前,印度教已有三千年历史,但是能依缘起的正见,自在宣说缘起甚深己见,此种教理唯有佛说,当时有些特殊众生,因佛说法而能领悟,就是为有可渡的众生,所以佛示现了。
一般修持是依止宗义,依宗义而修持,内容多半是有关如何调伏内心次第,如何实践等。依由内心调伏而得安乐,这是可以由肉眼看见的,所以人们就会特别强调如何调伏心的方法,而多数是说如何生起悲心,修悲心是思惟不放逸----等,依由不放逸而了解什幺是所取,什幺是所断。这种修持方法,多数的宗教是大同小异,无多大差别。可是修持的内容,修持的方法上,当然有所不同,因正见不同故。可是说到宗义见解上,就有很大差别。以前印度教就有二大派,一派是断灭论,完全堕断边;一派是常论,是堕常边。第一派是完全否定前后世的存在,否定因果。而常边的一派,又分为许有解脱及许无解脱。在最近代的宗教信仰,大约只此二类。但我们不认为看见的才有,看不见的就没有,所以不会堕入断边;我们也不认为有一位创世的主宰,创造世间及人类等;同时我们也不认为所谓的「我」和身躯毫不相干的,所以不堕入断边。
佛教的见解是一切法因缘所生,「我」是依五蕴假名安立,所以说我和五蕴毫不相干是不可能的,具有快乐、痛苦的感受者,是以五蕴而安立为有,所以绝非与五蕴无关而存在的。佛说缘起的见解,其缘起本身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总之,一切宗教信仰要教人做一个好人,不伤害人。现社会人思想、追求不相同,不可能一致,所以一种适合于他需求的宗教是必须的。每一宗教都是教我们如何调伏内心,都是好的劝言,所以各派之间是和谐的,互助尊重包容纔对,而不是互相伤害。宗教信仰确实有帮助的,佛陀教诲也是如此。这是属于行为上的修持。而见解上如同前说,有断常二边,只有佛陀的教诲是离二边的,所以佛陀的见解是不共的,而他不共见解就是「缘起」,「缘起」包含有深浅不同层次,因而佛法有不同的宗义。佛法说一切法依因缘而生,随着因缘而改变,果的相也随着因而变,与当今科学家的说法不谋而合,也因「缘起」的见解,而形成了佛法宗义深奥之处。
2.1.3 佛法大要 :第三段
现今社会有些地方的物质条件优厚,有些是贫乏;但大多数都在追求外在的物质,似乎只要有钱即能满足一切;可是有些认为生活,只是物质是不够的,虽然外在物质好象无限,可是内心安乐却变成有限。如纽约的爆炸案,如果我们外在物质的进步不是如此,说不定其破坏损伤也不会那幺大。但是因为人的智能,使科技快速的进步,其造成的杀伤力是非常可怕的。此种伤害不是单凭智能或科技即可造成,还需要大勇气心力才可以成就的,此种心力意乐绝非清净的,而是伤害他人的念头,是来自内心的瞋恨、愤怒非常强烈之故。如果内心不调伏,科技再惊人的进步,快乐永远是无法达到的,要达到和平,内心必须先调伏。我旅行各地,皆是强调劝言要保持善良的心,而获得了人们的认同和支持。现在所缺乏的是人类的思考能力的增长,在科技发达的同时,有一点没有做到,就是一颗温暖的心,内心调伏的程度完全没有同时的增长,意思就是对外在物质的提升,并未真正满足人类的所需。
要如何调伏内心呢?有些无知而寻求药物或酗酒,有些人为了打开心结而斗殴,也有些人见到藏传佛法的持色和优点,为了安顿内心,求调伏内心的安祥而来,有的也是为了好奇而来,但毕竟是有人看到藏传佛法其不共殊胜的一面而来的,知道佛法的深奥,以及藏人的文化和习俗,藏人善良的一面即是深信佛法。人民善良温和,没有暴戾之气。所以他们对于藏人的宗教信仰也在重视当中。在藏传的社会中,就是因为有佛法的文化背景,每人皆知烦恼不是要刻意让它存在的,是应该去除的,虽然自己不见得能够抵御烦恼,但不要刻意去接受它。因为这种观念是一致存在的,也就是如此,他们不会刻意去杀害任何细小虫类,更不用说人类了。因此来到此地的旅客,也是因此种信念而来的。
总之,现今的社会不停转变之故,所以使多数追求快乐的人,明白只有内心的安祥才有快乐。其实内心安祥不只是可以快乐,而且也有益健康。医学界也同意这种说法,如果加上经由禅定的修持之后,其体验又有各种不同。外在物质生活水准提升是不够的,这也是目前已有很多人,对于佛法开始有另一种的认识和兴趣。身为一个佛教徒应常发愿,希望佛法永久住世,同时必须实践,此实践不是完全依赖外在的助缘,因为佛法是教证二量的教法,是建立在心续上的,由内心去圆满这二者的教法,纔可使之长久住世的,如果内心教证二法的功德增长时,再去发愿:「使正法长久住世。」才是如同自己发愿般,自己真正去实践,如果要使别人获得此教证二法时,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教法要弘扬光大,一定要使他人的内心上也要生起此二者。我们的祖先世代将佛法流传下来,今当更加好好学习,生自内心建立了教证二法的功德时,再去利益他人,如此才能使教法长久住世,当然不是求每月有增长,但至少每一年的改变中,使自己内心功德增长,这样才符合我们发愿的内容。
2.1.4 佛法大要 :第四段
真正藏传佛教的内容,就是慈心、悲心、菩提心。有了这些基础后,再去建立密乘的修持,外表具备严格的律行,而内在具有空正见及悲心双运,再加上增长功德,这才是藏传秘法的修持。戒学及般若经中所说空正见,菩提心的内容,也是那烂陀的大德,龙树菩萨他们想要阐述的主要修持内容了。其它有关摇铃、打鼓,一般法会等,因为实质上可以看到的缘故,以为这就是藏传佛法的文化特色,但实际并非如此。如同弥勒日巴,以上所说的他都没有做,他修行的山洞也没有旗子,更不用提到法会了,自己吃的都没有,还谈办什幺法会呢?其实他就像乞丐一样,但内心充满了藏传佛法精髓,不仅如此,他却是即身成就双运果位的人,即是成佛。因此有了菩提心及悲心基础后,加上上述助缘是可以的。但是一般只看表面的东西,内在看不见很容易被忽略了。
但事实上内在的才是真正我们要学习的藏传佛教精神,而不是念几万遍的咒语,即可成就的,而是一再行持思考,反复思惟,由内心纔能慢慢建立藏传佛法,要如实行持,而不是像一般人所想象的,带了面具跳金刚舞,或作了什幺仪轨,才是藏传佛法。
实际上,在那烂陀寺的祖师们都没有作这些事啊!他们之所以成为祖师,是因为他们思考智能,如实阐述佛陀最真实究竟的意趣,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才是我们应该要效法的。所以无论内部的人也好,外来的人也好,对藏传佛法需要有正确的认识,虽不一定对藏传佛法有兴趣,或想依此修持,如果能够认藏传佛法的思考空间,对一般的思考能力,也是有帮助的。
藏传佛法中谈到诸法最究竟性质,不只内道,外道对这方面也做过检讨,寻找诸法的究竟真实性;内道方面因为观察见解不同,而形成内道四派。佛陀依众生根器不同而说,至于究竟真实性质如何呢?根据不断反复观察,由理上、感受上、经验上,都无任何违害,加上佛陀据理而说,我们可称为是「法的的真正究竟性质。」否则只是依佛说,佛因众生根器而说不同的法,唯有依一再反复的深深思考印证,自己的体验感受,才可算是法的最究竟性质。所以佛说:「比丘或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唯敬。」
其实内道四派也是因见解不同而区分,因此我们要认识佛陀甚深的意趣,也是龙树菩萨父子所安立的空性。如实知空性,即可了知解脱的存在,同时也能认识轮回的痛苦,透过种种思惟去培养出离心,当自身因厌离轮回之痛苦,加上所了解解脱的确存在,而欲想出离;不只自身,一切的众生也是如此。为了帮助众生能早日脱离轮回痛苦,所以我必须成就无住涅槃,这种希求心就是菩提心。
在菩提心的学习中,曾谈到六度万行的修持,而其中提到静虑的修持,而静虑中又提到止观双运的不共修持,这在密乘中都谈到,其实能成的最直接的近取因即是无上瑜伽部曾说到的修法。虽说佛陀的教法是以皈依心而建立,而真正的法是什幺?是涅槃之意。为了成办涅槃的方便,我们称为佛法。如果只想追求后世的增上生,那外道也有很多有关这方面的说法,慈心悲心,外道也说,所以这不是真正的佛法,其实「法」是指涅槃,是心续上的功德。为能获得涅槃的方法,则称为真正佛法的修持。所以身为佛教徒,要把烦恼当成仇人,打败烦恼,获得胜利,这才是学佛的目的。前面所说的法,就是涅槃,就是解脱。从烦恼的仇敌中获得解脱,既然这是我们的目标,当然视它为仇敌而必须消灭之。烦恼会带来更多痛苦,所以佛在初转*轮时说了四圣谛内容。先是介绍苦谛,再追查痛苦的根源而说集谛,就是苦因,而苦因是可以澈底断除的,而谈到灭谛,就是经由某种的对治力,可以使痛苦的烦恼真正澈底消灭,使它不再生起,这种灭功德就是解脱。而此灭功德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依由某种方法而获得,所以说了道谛。是佛在初转*轮说了这四圣谛,这是介绍了佛法的大要。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