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悲智心滴》祈竹仁宝哲开示集 大乘师徒关系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5日
来源:   作者:祈竹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悲智心滴》祈竹仁宝哲开示集 大乘师徒关系

 

  1995年6月讲于福建南普陀寺

  我们一般自称为「大乘佛教徒」,所受的也是大乘的戒,老师的宗派确实也是大乘的宗派,所以今天晚上我们就讲讲大乘佛教依止师父的重要性,其他的、小乘的等,今晚就不讲了。

  我们讲的「师父」,在梵文的发音是「古汝」(Guru),藏文是「喇嘛」(Lama)。「喇嘛」的音节只有两个,读「喇嘛」的发音很容易,但是甚么是「喇嘛」,要解释清楚就很不容易、很深了。我们讲的「师父」,藏语里就是「喇嘛」,这并不限于西藏。佛法来讲,讲「师」、讲「为人师者」,这是甚么意思呢?它的意思就是「把佛法持在手上的人」。现在有很多人不知道「喇嘛」的真正意义,印度人也不知道,所以有些印度人凡是见到藏族人,只要是藏胞,他们都称呼为「喇嘛」,这已经和本词原来的意义没有关系了。

  从大乘佛教来讲,甚么人才有资格称为「大乘的师父」呢?甚么人值得我们去依止呢?这种师长必须具备十种资格。在现在的末法时期中,具足十德的明师是很难、很难找到了。

  十种资格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戒德,这是指持戒持得很清净;第二就是定,必须定力很好,真正可以进入禅定;第三就是慧,智慧要发出来。所以,前面三者加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德。第四就是弟子无论在修行的开始阶段,还是在修行的中间阶段,或是在修行的高级阶段,有关该怎样修、该注意甚么,每一部份,师长都必须能应机的给予指导,这也是明师十德之一。关于这一点,由于师父必须对每个弟子给予应机的指导,他就不能只懂得一种法门,或只懂得大乘的,而不懂得小乘的,而必须对每一种法门都很了解。第五就是必须教导弟子需要的佛法,而且弟子也适合去学的法门,如果弟子来学,师父不会推脱,也不会厌倦,他会教授弟子需要的佛法,他对弟子具足慈心。有时候,有的师父,不是看弟子的根器,而是自己喜欢讲甚么就讲甚么,或只挑容易的讲,或者担心弟子超越自己,所以不愿把自己所有法门都教给弟子,或者这个师父甚么都愿意讲,弟子要甚么就教甚么,而发心就是要表现博学,这样就会有很大的名气。或者比如说,衲今天晚上在厦门开示,如果衲的心态是希望很多人来听、可以收到很多供养,那么就不符合明师的要求了。如果没有这样不好的心理,就具备了明师十德之一。弟子各有各的根器,如果师父不观察弟子的根器,就不是合格的师父。

  无论是在印度的原始佛教,还是藏传佛教,依止师父前都要好好观察他是不是值得依止,而不能盲目拜师。藏传佛教特别强调敬师、依止师父,而且对师资有严格的条件要求。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弟子和怎样当一个如法的师父,这都有严格条件要求。在这点上,有的人以为汉传佛教不同,这其实是一个误解。要知道我们修佛法,就是要修正信的佛法,如果你拜了一个不教导正信佛法的师父,你的一生也就完了,你对佛法也不会明白。为甚么拜错师父后果会这么严重呢?因为师父怎么教,你就应该怎么修;他是怎样的,你就应该是怎样的,好像洗出来的照片一样。如果你的师父把佛法与世间法混为一谈,你自己也未能分辨,后来你又去教你的弟子,佛法就会被搞得一塌糊涂,这对佛法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明师还有其他方面的德相。现在是末法时期,找到具足十德的很难,多讲也没有甚么意义,但大家好好去观察,具足四个条件的也可以,不然的话三个条件也行,实在不行两个条件也可以。希望去依止一个师父,第一要看他的戒,第二要看他是不是以慈悲心对待弟子,还有就是看师父重视今生还是来世多一点,若两者之间起码对未来重视多一点的,也能算是个好品德了。如果这位师长对你讲佛法该怎样修,但他自己却不持戒,或并非以慈悲心弘法,而是看有无名利,或者他不是想未来世,整天想的就是今生的名利、享受,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如法的好师父。如果一个人的境界和我们一样,我们拜这样的师父又会有甚么意义呢?一个不持戒、没有悲心、只重今生的人,就不是我们依止的对象。这需要我们好好注意、观察,而不是随意拜师的。如果自己没有观察,已经拜了师,后来又到处讲这个师父不好,你的一生、你的修行也就完了。

  现在衲讲一个故事:在西藏有一间小寺院,有个师父和小徒弟。师父只关心世间的事情,根本没有修法,也没有对小徒弟开示佛法,只是忙于世间的俗务,经常让小徒弟帮他打理生意或去市集代买东西等,反正这个师父就整天让他去做一些与佛法、修行无关的活动,比如师父对徒弟说:「今天你去找一下某某大施主,说些好话,让他把供养送过来,明天就可以给你放假!」但是到了第二天,他又说:「哎呀!对不起啊,又有事情了,你忙完了就可以给你放一天假休息!」诸如此类,每天如此。有一天,师徒二人一起上路,走到西藏中部的拉萨河的地方,他们碰到一群人,这群人的亲友过世了,他们就把亲友的尸体扛在身上。因为他们离这对师徒还远,这个师父就看不清楚,就问小徒弟那些人背后扛着的是甚么。这个弟子一直受了师父很多的气,所以他就赌气地叹说:「噢,他们背上的那个人现在终于可以放假休息一天了!」这个徒弟对师父失去了信心、动摇了,所以他很生气。他每天都有事情,都不能休息,所以他很生气,而因为他很气,就讲了这样的话出来。所以说,我们要好好的去修佛法,要观察、要依止一个明师。如果不好好的依止一个明师,而依止了一个不如法的师父、一个整天就是忙世间事情、充满世间法心态的一个师父,那么,我们既学不好佛法,而且我们世间生活也不见得会好过,修行也不会修好,一生就这样浪费了。

  现在末法时期,在国外也常有碰到遥距灌顶、电话传戒的,把清净的佛法搞得一塌糊涂。在一个佛法真正弘扬的国家,这个问题不会太严重。在佛法真正弘扬的地方,佛教会有一代宗师、大师、佛教公认的大德、高僧等,他们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在佛教界无论修行高低,都起码会明白佛教是甚么样子的,如果有人歪曲佛法、做骗人的勾当,大家都自然懂得分辨。在西方和一些别的地区,佛法不怎么兴旺,在家人也不怎么明白佛法,也不明白传统本来是甚么样子的,导致有些人有机可乘,就把佛法给歪曲了,乃至弄得面目全非。衲对于这样的情况感到很痛心,但也做不到甚么来阻止他们破坏佛法的规矩。

  一个人只要肩负大乘中之「师父」的名义,就不是简单的事情,最起码他要生起菩提心。我们可以把为人师者比作雨伞,因为师父生起了菩提心,就像雨伞一样,无论下雨还是阳光灿烂,弟子都可以在师父的伞荫下得到保护。师父必须具备菩提心,才有能力保护他的弟子。

  我们心念敬师如佛是对我们最有益的。不要去想师父是和我们一样的凡夫,这对我们没有利益。无论师父实际上是不是佛,如果我们能把他当作佛,所得的加持就会如同佛的加持。在世间上,有些师父确是佛菩萨化现,这样当然是最好的情况;有时候我们找到的师父只是凡夫,但如果我们视之如佛,就会很有意义。如果你的师父客观上只是凡夫,但你心里想着师长与佛无二,敬之如佛,这样对于师父没有多大意义,但对你而言就有最大的利益。所以,我们不要想师父是世俗的普通人、凡夫,这样没有甚么好处,我们要视之如佛,这样是为了我们自己好,而不是骗我们为了师父谋利益。如果可以这样的话,我们成佛之时就不会太远了,因为我们已经踏上了很好走的康庄大道。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去想,而是觉得释迦摩尼已经涅槃,我的师父又只是凡夫,如果这样去想,就和基督教等外道的观念大致上差不多了。

  大家不知道有没有留意,观世音大士头顶有一尊小小的阿弥陀佛。认识不深的人,不明白观世音的头顶上怎么有个小佛呢?头顶小佛的意思,就是说明观世音菩萨忆念、不离他的师父阿弥陀佛。实际上,不只是观世音如此,只是说有关观世音的形像会特别画出顶上的小佛而已,其实文殊顶上也有一尊小佛,普贤顶上也有,只是没有画出来而已。菩萨顶上的佛像不一定是阿弥陀佛,也可以是释迦牟尼佛,也可以是阿佛。菩萨如不在心里忆念师恩,则没有可能成佛。大乘的经典提到观世音时,多会礼赞阿弥陀佛。在我们礼赞观世音的种种功德时,其实观世音的念念不离师恩,也是他的功德之一。观音与其师父的功德是一样的,是无二无别的。所以,念念不离师本身就有很大的利益,能令自己有很大进步。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做一个精进闭关的测试:两个人,其中一人只念观世音,另一人想观世音与自己的师父是一样的,闭关出来之后,我们观察他们的慈悲、智慧的进步,就可以看出结果是不同的。空说无用,我们自己试试就知道了。在家人闭关可能不容易,但出家人可以试试效果有甚么不同、分别在哪里,这样自己就会知道,而且也会得益。

  总之,师父是否具有慈悲心、持戒是否清净、是沉溺今生还是重视来世,这几个方面我们必须观察清楚。如果找到一个好的师父,就要跟着他好好去修,这样我们自己就会得益,而不是师父得益。

  刚才讲的是从显宗、大乘角度而解释的,而不是以小乘或者密乘角度讲的。如果从密乘来讲,师徒之间的关系就更严重了。密乘的师父、明师也有特定师资条件和定义,但今天在场的大家都不是学习密法的,有关密乘明师的十德今天暂时就没必要讲了。

返回目录

----------------------------------------------------------------------------------------------------------------

更多祈竹仁波切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