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绷喀大师:掌中解脱 附录一「平等舍」修法口传教授
帕绷喀大师:掌中解脱 附录一「平等舍」修法口传教授
雍增‧墀江仁波切 造
仁钦曲札 译
菩提心修法有两种:(一)七因果;(二)自他平等相换。这两种修心法的前行都含有「平等舍」修法,如《摄般若波罗蜜多论》中说:
「于诸有情心平等,起父母想饶益心,
及以慈心调伏之。」
这里所讲的「平等舍」与「四无量」中的「平等舍」是不一样的。「四无量」中的「平等舍」,是由于发现众生因贪、瞋在轮回中流浪,故而祈愿一切众生远离贪、瞋而住于「平等舍」。此处所讲的「平等舍」是修心,摆脱亲、疏与贪、瞋的控制,进而对一切有情生起平等心的「平等舍」。这种平等舍又有两种差别:
「七因果」中「知母」的前行「平等舍」,仅是对仇敌、亲友、中庸三者遮除亲、疏与贪、瞋的「平等舍」,是一种与声闻乘共同的「平等舍」修法;「自他平等相换」前行的「自他平等」,就不单是上述的「平等舍」,而是一种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为一切有情拔苦、予乐不分远近的平等心,是大乘不共的殊胜「平等舍」修法。
修「知母」前行「平等舍」时,应设想我们面前有特别憎恶的仇敌、极为可爱的亲友与非敌非友的中庸三种有情。面对这三种人,我们分别会生起明显的悦意、不悦意与漠然这三种心。以仇敌为例,观察一下自己为什么会对他生起不舒服和不喜欢的心,将会察觉到:那是由于此人在今生曾伤害过我们。于是,应作如下思惟来破除瞋恚:
「此人在过去多生之中曾作过我的父母和亲友,曾帮助我无数次。不仅如此,说不定在今生当中或死亡之前,也可能成为朋友来帮助我。不论如何,有一件事绝对可以确定,那就是在后世解脱轮回之前无数次的受生中,此人将与过去一样,对我施行无数次的饶益。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期,此人已为我、将为我成办无量的利益,像这样的至友,如果只以今生一时的少许伤害,就对这位「敌人」生起瞋心而加以拋弃,我不就和凶残的野兽、非人没有两样了吗?所以,从今以后绝对不能生起这种恶念。」
同样的,对亲友生起悦意与贪恋时也应该观察原因,如此便可发现这是因为他们在今生中成为我们的亲属,或在财物、饮食方面曾照顾过我们。随后就该作如下思惟来破除贪恋:
「这位亲友在过去多生中曾是我的仇人,我们曾经彼此杀害无数次,吃对方的肉,喝对方的血;而且,在今生死亡之前,他也可能变成我的冤家,对我毫无利益可言;即便在今生中不曾伤害我,也难保在后世中我们不会成为仇敌而互相伤害。如果只因为目前稍有助于我,就对这位亲友过分贪恋,不正像贪着于魔女的诱惑或猪贪恋于猪倌一样?因此,我不应对所谓的至亲生起贪恋。」
当我们对中庸的众有情生起漠然之心,应该想到:
「此人目前虽然对我没有特别的利益和损害,看起来似乎与我毫无关系,事实不然,在许多生中,此人曾经是有助于我的朋友或亲人,将来也必定会如此,所以将此人拋弃是不合情理的。」
简言之,我们应思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因缘,对敌、友破除贪、瞋,修习使心平等的「平等舍」。
修「自他平等相换」修心前行之「舍」时,必须对敌、友、中庸三者不分远近亲疏地给予喜乐,消除他们的痛苦,但如果不仔细思考其中的缘由,是不可能产生出这种平等的态度与行动的。这里分「观待世俗之能立」与「观待胜义之能立」二部分来讲。
第一,观待世俗之能立,又分成「观待他人之能立」与「观待自身之能立」。观待他人又可细分为三因:
一、纵然在梦中,自己也不愿有丝毫痛苦,对快乐又永不知足;同样的,所有的有情,包括微小的虫蚁在内,也都想要快乐、不愿受苦,所以对他们作取舍的分别并不合理。
二、假设有十个乞丐前来乞食,由于他们都是来乞讨的,所以对他们的施食就不会有亲疏之分。同样的,一切有情缺乏快乐,不要说是无漏乐,就连些微的有漏乐也是少如晨星。正因为他们求乐的心相同,所以应该不分亲疏,而平等的为他们成办利乐。
三、假如有一群痛苦的病人需要照顾,由于他们身受的苦痛一样,因此不应起贪瞋与取舍的分别,否则会有过失;同样的,一切有情都受烦恼三毒控制,全受到轮回总别之苦,所以,对他们无法有取舍之别。
「从有情的立场来看,这样的说法似乎言之成理,不过他们与我并没有多大关系,我又何必去承担那种责任呢?」这种念头一来,便应接着修。
第二,观待自身之能立。在此也可细分成三因来思惟:
一、当知我们所求的解脱与一切智,都必须依靠一切有情才能获得;不仅如此,无始以来昀许多生中,一切有情都曾做过我的父母、朋友等亲人,并饶益我,所以,不应有敌、友等亲疏与取舍的分别。
二、「虽然他们曾帮助过我,但也曾伤害过我啊?」有这种怀疑时,应当思惟:这些有情对我所作的伤害只是一时的,而直接与间接对我所作的利益却非常多,以我们现在的情况为例便可了知,因此,不应有亲疏与取舍的分别。
三、不仅如此,由于我们已确定会死亡,而且死期不定,就像关在同一个牢狱的死囚,明日就要一起被处决,今晚还在作自他的分别和贪瞋的分别,实在是无聊之举。当自己、他人和一切有情都将落入无常鬼之口,还要作贪瞋与取舍的分别,完全无道理可言。
此外,我们还必须思惟观待胜义之能立,在此也可细分成三因:
一、称损害者为敌、称饶益者为友,这些都是错乱心安立与执着的结果。如果这个论点可以成立,那么,如来的一切种智也应作这样的认可才是,为什么佛并没有将为他抹檀香的人视为亲友,也没有将用刀斧砍他的人视为仇敌,如《释量论》中说:「于刀割香涂,观一切平等,说名为离贪。」因此,所谓「敌友」的分类纯属自心错乱之相。
二、我们通常将所谓的仇敌与亲友看成是永恒的、持久的。如果真是如此,怨敌与亲友应该不会有变化。事实不然,中士道修心中有一节是修「无定过患」,当依「父转为子母为妻」等引文所说,思惟敌友转变不定的情形。因此,过分执着敌友的观念作取舍的分别是没有道理的。
三、《集学论》中说:「自他惟观待,妄如此彼岸。彼岸自非彼,观谁而成此?」我们看待问题往往有各自的角度。例如,对同一个人来讲,有人将他视为亲友,也有人将他视为仇敌,从而出现两种迥异的态度;就像此山与彼山是相对的。从胜义的角度来看,这种看法不能成立。所以,执着于一方,作贪瞋与取舍的分别是不合理的。
在详细思考了上述九种因由之后,我们应当作出如下五种决定:
一、如上所述,不论我们是以世俗的理由还是以胜义的理由思惟,对有情心生贪瞋与分别,且作出取舍,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不单如此,这种贪瞋之心将成为现后、久暂千百种伤害与痛苦的根本,如同把我们关入轮回牢狱不得解脱的狱卒,好似牵我们入地狱火中的索命鬼;仿佛让我们在梦中也不得安宁的毒瘤。因此,我们必须根除这样的恶心。相反的,为一切有情予乐、拔苦的平等心,对我们目前与将来都有极大的利益,而且是三世诸佛菩萨所履行和将履行的唯一之道,是诸佛菩萨一致公认的修持中心,当思:「不论那些有情是饶益我还是伤害我,我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来断除贪瞋与亲疏之心,在予乐、拔苦的思想与行动上必须做到没有丝毫的分别!祈请上师本尊加持,使我有能力修持!」同时念诵《供养上师仪轨》中的颂文:
「痛苦虽微皆不欢,快乐纵多终不足,
自他不二愿加持,见他受乐心欣喜,」
配合祈祷,决意成就平等心,无论在思想与行动上都愿意为一切有情予乐、拔苦。
二、在思惟自他平等之后,再思惟我爱执的过患。当知:从造不善业受生无间狱,乃至于声闻、缘觉、阿罗汉偏堕寂边,以及某些菩萨道行迟缓等现象都是我爱执造成的,换言之,轮回、涅槃二者的所有过患,都是我爱执的习气所产生的。经多方思惟后,常念:「这个我爱执是产生现后、久暂一切伤害的根本,有如毒的种子一般,不将之根除,将永无安乐之时,因此,从现在开始,剎那都不应受此恶心的支配,祈请上师本尊加持,使我能断除我爱执!」同时念诵:
「观我爱执如重病,引发非爱众苦因,
应当怨彼记恨彼,加持除此我执魔,」
配合祈祷,决意断除我爱执之恶念。
三、其次应当思惟他爱执的功德。当知现世的快乐、名声,以及轮回中天、人的快乐,直到成佛,轮回、涅槃二者的一切幸福,都是仰仗他爱执的力量产生的。经多方思惟,当念:「这些有情是出生一切利乐的根本,基、道、果三阶段不可或缺的唯一亲友,不论对我施行何等伤害,都应当视他如上师佛陀、爱他如同如意宝般,剎那也不离弃,启请上师本尊加持,使我能生起他爱执,」同时念诵:
「爱护诸母令享乐,视为无边功德门,
纵使众生仇视我,爱彼如命愿加持,」
配合祈祷,决意将他爱执作为修持的中心。
四、再三思惟我爱执的过患与他爱执的功德之后,便应当致力修持这两种爱执心的互换。那么,我们是否有能力做这种修持呢?当思:「过去大师佛陀与我一样在轮回中流浪,然而,佛陀以爱他为重,因此自他二利都得圆满,终而成佛;我却因为只顾着成办自利,结果非但不能成就丝毫自利,更遑论利他,所以才会沦落到目前这种局面。」用这样的方式思惟两种爱执的功过,可以帮助我们修两种爱执的互换。此外,如果我们的心能熟习修持,就能把他人的身体当成自己的。如同称父母的精血为自己的身体而执为「我所」那样。思考了这些理由,便可明白我们是能够做到自他相换的。于是当念:「我能修也必修这个自他相换,祈请上师本尊加持,使我能修自他相换法门!」同时念诵:
「总之凡愚为自利,能仁专修利他行,
了知功罪利害心,自他互易愿加持,」
配合祈祷,决意修持自他相换。
五、将我爱执过患与他爱执功德二者放在一起思惟。例如:由于我爱执的关系,杀害其它有情,受生于地狱、寿命短促;因为他爱执的缘故,断除杀生,受生于乐趣、获得长寿,这样不断地交替思惟十善业道的妙果与十不善业道的恶果等功过,最后认识到:「总之,我爱执是一切衰损的门径、他爱执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我都不应放弃自他相换,且应以它作为修持的中心,祈请上师本尊加持,使我具有这样的能力!」同时念诵:
「我爱执即众苦门,爱护众母为德本,
故于自他互易行,修为心要愿加持!」
配合祈祷,决意对自他相换修法产生兴趣而修持。
如果上述这些前行所缘的修习做得恰到好处,正行配合自他相换思惟的取舍所缘,便会自然地修到要点;反之,如果这些前行只是一些空洞言辞,在修正行取舍时,眼睛半睁半闭、装模作样地作修法状,到头来也不过是修些空话罢了。
关于共与不共的正行所缘修法,应根据各种引导与上师的教授来修,在这里就不多写了。
口说自他相换如诵咒,事关紧急胆大且妄为,
师尊父母悉皆拋脑后,空具大乘者名我悲哀。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