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桑杰年巴仁波切:《给现代人的建议》系列开示3——问答集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4日
来源:   作者:桑杰年巴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桑杰年巴仁波切:《给现代人的建议》系列开示3——问答集

 

  Q1:可否再重述一次“出离心”之开示?

  答:在此,我们说出离心是如何开展的呢?生起出离心,是指当一个人开始感受到苦(身体的苦、心理的苦),当这些苦一升起时,我们会试着去找出这些苦何在?我们都不喜欢“苦”,也尽力地消除它。但即便是一点点的“苦”,只要我们愿意去正视它、思惟它,由此我们将慢慢地发现原来世间轮回本就充斥着“苦”,而我们是无法消灭它、也出离不了。即使世间存在快乐,但那也仅是短暂的,其根本也是“苦”。从这一点起,我们愿意去思惟时,我们便开启了“出离心”。

  Q2:听说打坐可能走火入魔,请问何种情形下易发生走火入魔?如有这类状况时,应如何处理?

  答:所以我们说真正想学禅修的话,是有一定之学习步骤的。如此才能帮助我们避免走火入魔。步骤有哪些呢?首先必须具备正见,学习对佛法的正确见解。而正见的学习,首先亦须依止一位上师之教导。有了正见为基础,接着再依止上师学习禅修,此时上师会依弟子的状况,给予适当的禅修练习与方法指导。这即是佛法中“见解”与“修行”有次第的修持。

  相反的,如果有人缺乏正见,对佛教义理不了解,也没有依止上师来学习禅修,而仅是自己看看书、听听禅修经验,便着手自修打坐,如此一来便极易走火入魔。

  还有一点必须特别留意:在西藏佛法中特别注重“传承”﹝师承﹞。师承清净是非当重要的,如师承清净,则学习者就不容易走错路。

  Q3:请问人来到世间,人生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答:凡是出生为人或称投生为人者,每一位都同样希望获得快乐,而且希望这快乐久一点,是真正长久不灭的快乐而非短暂即逝。对一个相信轮回的人而言,我们生生世世都朝向这目标努力着,但我们都没有用对方法。采用世俗方法来追求快乐,结果却总是得获短暂易破灭的快乐。只有断除烦恼,才能拥有真正究竟的快乐,我们不断轮回的因就是这个!而驱动我们投生为人的原因,就因为我们追求究竟的快乐,却总是用错方法。所以在今生来讲,尤其各位已获得难得人身,也正朝着得获究竟快乐之目标努力,此时我们应当实行正确的方法来帮助我们。

  正确的方法,首先应消除对自己的执着与贪着,因而能产生帮助别人的心,帮助别人的心升起,人生的意义才能具备,人生的意义--自己亦希求永恒快乐的心--才能圆满。这可说是投生为人最主要且最究竟的一个目的。

  Q4:如何择辨正确清净之师承?

  答:藏传佛教基本上有四个主要传承:宁玛、萨迦、格鲁,以及噶举。这个四个传各有其一脉相承之师承。所谓的师承,是指弟子跟随一位上师习法而将所学到的法门(方法)真正应用到生活上时,当发现生活上的烦恼减少了,而个人的菩提心、慈悲心增长了,这表示“法”在弟子身上的确发生了效用,亦即弟子得获了“加持”,这就代表这位上师是具有清净传承的。但相反的,当发现烦恼日炽,菩提心、慈悲心也未获得增长,而“法”怎么用也用不上时,这表示可能不是清净传承。以上是一种辨别方法。

  Q5:请问修显与修密二者是否相同,又是否有其次第?

  答:首先,显宗与密宗是有所不同的。二者之根本见解是一样的,其最终的果位也是一样的,但是修行的方法却是不同的。第二,次第是有的。我们应先学显宗,进而习密。如同登梯一般,次第而上。显密一起修持则是很后面(相当进阶深入之程度)的事情了。所谓显密双修,是指对显宗及密宗二者均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后,才能二者同时修持。

  Q6:请问仁波切对素食的看法。

  答:我是素食主义者(笑)。对于吃素方面,佛陀在许多显宗经典里均有提及,而在密宗经典里亦有不同的说法。在小乘经典中,佛陀并没有提及不能吃肉,并且提及一些肉是可食用的。例如,被转(买卖)三次的肉,如我们是第三位购买者则是允许被食用的,这是一种说法。但回到大乘,楞伽经里提及食肉其实是有很多坏处的。而在密乘中,某些时候食肉是必要的,但某些时候食肉又是不好的。如果由吃肉的过患上来看,不吃肉是好的。

  所以每回谈到吃素问题时,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吃素,但其动机却又各各相异。有些人是因为家庭传承,有些人认为肉不干净而不愿吃,有些人则是因为具足了大乘菩提心(慈悲心)而不食肉。但我们如果由大乘菩提心来看,如果一个人具足了大乘菩提心,那么吃不吃肉对他而言并无分别。因此当一个人永远具备了慈悲心时,即便他在吃肉时,他也同时由其慈悲与祝福,回向予供肉的众生与之结缘。

  在佛陀的年代,当时僧团中有着极多僧众必须每日外出托钵,佛陀即规定无论施主施予何种食物,僧众均须食毕,因这是受施者的福德,也是施主积具功德一个机会,所以不管是素食或肉都须食用。因此对一位真正究竟之如法菩萨(真正具有慈悲心的人)而言,吃肉与否对他并无太大差别。但是对于正在修行的人而言,不吃是有很多好处的。第一,不食肉能帮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智慧更清楚。再者,身体能健康。

  Q7:在修持事部法门时,因规定不能吃肉、禁荤睲,因此总迅速的修完法门后再行食肉,心中总是罣碍。在显教法门中,如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持颂大悲咒及修持地藏法门均要求斋戒,不同的法门在修持上对茹素有着不同的规范,可否请教其异同?

  答:首先,在下部密续事部及行部的法门因非常着重清净与干净,所以不允许行者吃肉,同时亦戒葱蒜。这是因为在事部、行部法门修持上须持颂许多咒语,而荤睲蒜等将致使咒语的力量无法显现。初学者要进入密续时,需要经过如此之阶段,这是因为初学者无法一下子就进入很深的密续法门,而必须渐进的先于清净的环境将自心调伏下来后,才能进阶修持,这是一个次第。

  行者于事部、行部阶段茹素令其自心达到某程度之稳定后,接着进入更深阶段如无上瑜珈部时,是否茹素即视个人状况而定,没有一定规范。

  在显宗来说,例如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之一的八关斋戒,其戒条种类颇多,有的须持守一日,有些三日,在不同的时间中持守各别戒律是为了令持戒功德利益达到最大。在得获戒体期间持守必要之戒条,而在斋戒圆满后我们又回到一般生活中,又回到有食肉的状态。这其实与我们的誓愿有关,例如有些人完成一次八关斋戒或修完一个法后,便发愿终身茹素,这是种愿心。同样地,有些人发的愿时间较短,如发愿于开始修一座法直至结束间不食肉,这是在发愿上时间长短的不同。因此当您所发之愿时间结束后,您想怎么吃都可以。

  Q8:当一位完全不知道佛法之人接受灌顶时,他所得获之加持力量到底有无?如果这个人仅是单纯的接受灌顶而不去念任何的经,这样是否有利益?

  答:基本上现今有个现象,“灌顶”这个词汇似乎已被滥用。而且一说到灌顶时大家就会想象一个瓶子放在头上,也以为这就是“灌顶”。事实上灌顶的完整意义及过程是十分复杂的。譬如说由传法上师谈起,其本身应具备哪些条件就已经复杂了,另外还有弟子本身应具备之条件亦十分复杂。因此在梵文称“阿毕西卡”,在藏文中称“汪”。现今于世界各地“汪”变成是十分普遍之事,事实上可能不具备其实质意义。其实使用“加持”一词将更贴切。这也是为何明明参加的是“灌顶”法会,而得到的却是“加持”。“加持”意指我们可以去修这个本尊法并且持诵它的咒语。

  在藏族社会中,“汪”(灌顶)一词事实上是很常用的。但在此它不仅是名词而已,而大家亦明白它是一种加持。所以我们会说参加法会得加持,但不会说是得灌顶。因所谓“得灌顶”是很深很复杂的,与宝瓶放在头上这概念完全不同,而是上师透过心的智慧之力量,可能是一句话、一种指引、一种显现,透过这仪式而令弟子证悟自心本性,开发了智慧时,才能称为“灌顶”。

  所以我们灌顶可分为二种,一种为身体的灌顶,另一种为心的灌顶。“身的灌顶”指的是仪式上的,以及将来我们可以得到本尊的加持,能够修持本尊的法门等等。但是更深一层的“心的灌顶”是否得获,指的是我们的心是否经由此仪式而开启了智慧,证悟了心性。因此事实上心的灌顶是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的。所以将来大家如果见到一个很大的宝瓶或一个很重的朵玛(食子)放在坛城前,那表示是“身的灌顶”的部份,而且你还会有好喝的东西喝(笑)。

  Q9:为什么我们需要念经持咒?为什么需要加持呢?这些有用吗?

  答:是真实有用的。为什么要读佛经呢?基本上,读佛经对于了解今天所谈到的出离心、菩提心、正见等概念是相当有帮助的。就如同上街购物,首先总得了解店里卖些什么,然后才能找到想买的东西。这和为何要读佛经是同样的道理。

  持咒是有许多功用的,其一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病痛,有的则能开发智慧,有的则是能让我们长寿。因此端视您想要什么,而持颂您所需的咒语。所以持咒的用意为何呢?事实上由于佛菩萨愿力之故,例如某位佛菩萨发愿去除众生病痛,而我们藉由持颂该位佛菩萨的咒语,将自己的心与佛菩萨的心合在一起,此为持咒的用意。

  “加持”是指我们透过跟随一位非常慈悲、有智慧,且见解与修持均非常圆满的人之指导,将自己的烦恼减少同时增长了个人之善心,而瞋恨心、忌妒心愈来愈少时,即代表我们得到了加持,此即“加持”之意。最好的加持,其实是指真正能够依止正确方法修行,澈底的将自己的烦恼与痛苦消除而得到了究竟的快乐,这才是最殊胜的加持。

  Q10:对于那些曾经伤害我们或正伤害我们的人,我们很难立即升起利他之心,这点应如何克服?在地藏法门中,我们回向希求往生净土,但对那些作恶合应堕入地狱受苦的人,我们又应发愿进入痛苦的地狱解救他们,这一大愿要如何升起呢?

  答:首先,我们应明白生起慈悲心并非指见到对方身体的病苦或形态可怜而升起的同情心!真正的慈悲心生起,是指当众生感受到苦时,因不明白苦的本质为空性(亦即不了解苦并非真实存在),反而执着苦为真实,因而在轮回中不断流转无法出离,这才是我们生起慈悲心之物件。举例来说,就如同一个饥饿的人,其身边就放着一盘丰富佳肴,但这人却不知道该如何去食用它。这时候,这种人是我们应当要升起慈悲心的物件,因他本来可以不用如此饥饿,但他却不懂得如何享用食物解饥。

  苦是遍及六道一切众生,我们唯一能够出离苦的方法,就是认识“空性”、证得“空性”;亦即证知苦或烦恼无一是真实存在的。透过空性的证悟,我们能才出离轮回。因此首先我们应对空性有所了解。初始之际,我们很难说自己已证悟空性。但透过真正的思惟、禅修空性之后,慢慢的我们自然能看清周遭之人为何那么苦?烦恼那么多?他们本来可以不用那么苦的,却仍如此辛苦。此时我们的慈悲心自然生起,这种透过禅修空性为基础而生起之慈悲心,才称为大乘佛法之慈悲心。

  Q11:我们是带业投生者,断除业障的方法除了忏悔、持戒外,是否还有其它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此之后不再造业?

  答:有的。断除业障的方法在显宗也好、密宗也好都非常多。在佛法中,从最基础的皈依法门开始一直到最深奥的成佛法门,每一个法都是帮助我们清除业力的方法。但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讲,也有合他的方法:开发善心(利他之心)。当善心开发而使我执烦恼愈来愈少时,这就是最合适的净除业障方法。事实上,最殊胜、最好的净业方法,就是“降伏自心烦恼”。

  Q12:当我们念诵法本或做个人功课时常有妄念产生,我们如何确定自己是否应当继续下去而不致产生偏差?

  答:任何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觉性”,也就是正念。任何时候发现自己可能不对了,一有烦恼升起时,自己应具备觉照力来提醒自己,否则习气是很难被消除的。譬如今生饮酒上瘾的人,要求他断除酒瘾,对他而言已经是非常困难之事,更何况我们无始以来积累的恶习,要在短时间内断除它是不容易的。任何时候,行持于修持道上都应该保持觉性,时时观照自己是否走对或迷途。

  Q13:一同接受“汪”(灌顶)的师兄中,是否因个人根基高下而获得不同程度之加持?倘若同坛受灌的师兄中,有些人回去后认真修持,而有人回去后不持咒做功课,这对上师及其它认真修持的师兄之功德,是否有所影响?

  答:接受灌顶后是否能够成就达到究竟佛果,完全端视个人的努力,不会伤害到其它人的。

  Q14:刚才仁波切提到慈悲心时,提及“空”及“真实”,请问“真实”是否为达到“空”之重要路径?

  答:“空”、“真实”二词是有些不同的。我们说自己目前无法完全证悟了知空性,但我们可以透过不断的思惟、分析,首先从认知是否有真实体性存在,经过理解而产生概念,进而相信无真实体性存在,接着进行心性上的禅修,最终证悟到我们所理解到的概念,在那时称它为“空性”。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