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玛天津仁波切:上师的本质
噶玛天津仁波切:上师的本质
文/噶玛天津仁波切
上师就是佛,是慈悲智慧的表征、是真理的发扬者。
依止上师,即是依止三世诸佛。
学习佛法,追求心灵的解脱是唯一目标,修持过程中,上师的引导非常重要。上师有二,一者为外在上师、一者为内在上师。众生本具的「无染自性」、「真实的佛性」,就是内在上师;外在上师则是佛的具体化现,是慈悲智慧的表征、是真理的人格化。依止上师,乃成佛最直接的途径。
六道众生都具有佛性,此乃成佛之因。弥勒菩萨说,「众生本具如来藏,一时盖障所染故,佛性如矿中金,一时不显,但金之体性不变。」佛性被无明怀疑等各种染污障蔽,好像钻石蒙尘,显不出光泽,所以众生所具的未净佛性称为「如来藏」。顶果仁波切说:「没有一佛不依修持、不依精神上的导师而证悟。」我辈亦然。超越心灵的唯一途径是信仰,也唯有借着上师的引导,才能识得本具心性而开悟,令佛性圆满彰显。外在上师正是内在上师(佛性)的示现;佛不在外面,不在佛像里面,而是本具于自已心中。究竟来讲,是自已让自已成佛,而不是哪位外在上师让你成佛。然而唯有上师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心、了解究竟真理,恢复我们的信心及信仰力,从不识真实自性之苦解脱;不了解心的自性,就像被囚禁于暗室之中。所以上师功德如海,恩德浩瀚,无比殊胜!
◎体认上师本质,开启加持之源
上师的智慧心,就是「超越边见的无二」,如大手印的真理,是绝对的、无二的、超越一切。曾有学者主张:「所谓的佛或者喇嘛,并不是如同铁、水晶、金银一样物质化的东西。喇嘛或者佛的本质是空性,他们的自性清明,外相闪耀着不受阻碍的觉知,充满灵性。除此之外,并没有物质上的形态或颜色。明了上师究竟为何,我们就能生起信心,将心安住于其中。这种态度、认知和学习非常重要。」上师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清明无染的智慧、就是空性、就是佛。唯有对此真正了解,才算了解上师,而不会在意上师外相的美丑胖瘦。切莫以世俗的观点看待传承上师,误以为上师只不过是个也会吃喝拉撒睡,有情绪的平凡人而已。否则,珍贵的上师在我们心中便与凡夫无异,将无法得到加持和教导;而对上师来说,一点增损都没有。
好的上师,会不厌其烦教导什么是佛性,用尽各种方法净除弟子的习气,甚至叫我们去做最不愿意做的事从中磨炼。上师引领我们发现自已、了解自已、超越自已。只要是如法的弟子,如法的上师,必须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这是上师跟弟子之间神圣的誓言:三昧耶戒!身为上师最大的责任,就是教导弟子,舍弃世俗的牵绊,步上解脱的正道。具体作为,就是观察弟子的习气,予以对治。上师基于责任的严厉教导,就像是把人活生生的扒了一层皮,然后踩在地上踹三下;因为累世积聚的恶习和认知,形影不离紧随我们轮回生生世世,不增反减;业力习气之顽强厚重,不下猛药是难以彻底净除根治的。所以上师的教导,不是「一针见血」而已,而是把你的自我彻彻底底粉碎,这才是一位上师真正要做的事情。但每当我真正教导时,误解就会产生,弟子误解上师的用心,因而毁谤伤害;但我深度了解,没有被伤害,如何救渡弟子出轮回?
上师有责任引导弟子登上心灵的喜玛拉雅山,不应让弟子持续在山谷间游荡。山峰不是那么高,只是人们经常徘徊沉溺于山谷间,迟迟未能攀峰至极,所以见不到山峰,以为很遥远。攀峰行道,务必要降服欲望;降服欲望的意思,就是要战胜你的头脑。因为真正要超越自己,则必须由「理性」进入「非理性」。理性是一种自我的显现,而你必须超越自我,进入「非理性」之中,最后超越理性跟非理性,回归「本来的存在」。上师永远都像一面镜子,可让你从上师身上看到自己的可爱与丑陋。上师只会把你掏空,让你的心里脑中少一点什么,而不是增加什么。所谓「空」,有别于迷糊昏沈,乃是一种超越感觉的存在。
◎追随上师、全心臣服
师徒一定要彼此认识了解,经由互动建立非常特殊、亲密、而神圣的关系,作为证悟本然佛性之基础。皈依必须一心追随上师,既然成为我的弟子,就应当要如同小象追随母象一样,紧紧相随永不舍离。像幼狮一样,当母狮做狮子吼的时候,万兽俱散,唯独幼狮欢喜趋前。我的传法,就像狮子吼,不具因缘慧根者,一听就想逃离。追随上师,并不是随一时的感觉而相信。要追随上师真正的存在!只有完全臣服,像幼鹰争食母亲所喂的食物,毫无怀疑,才能一尝甘露法味!
进入到生命之流,只要顺流漂去就行,不要反抗,你将不被河水吞噬。人掉到河里,只要反抗挣扎一定溺毙;进入生命之流,若反抗生命的存在与显现,就有尝不尽的挫折、痛苦与失败。每每看到这里,我的手已经伸在岸边了,就要拉弟子一把,但往往因为弟子的我执、怀疑而未果。如果你认为你是对的,那么就没有需要、没有必要皈依追随上师。既要追随,就应全然接受上师的教导,不要拂逆或抗争。修行要的难道不是觉悟吗?而我无时不刻、无所不用其善地循循诱导,为的就是让大家觉悟,早一天觉悟!觉悟像清晨的桂花,只有等待阳光,才能散发芬芳,佛性就是那桂花,就在那里,记住。
◎交心、无我与蜕变
觉悟的过程,经常是把弟子逼到一种没有办法忍受的极限;在那极限,你放弃了自我,「无我」才会发生,你的心才会蜕变。上师的教导只会不断地、无所不用其极的,把你逼到十字路口,你是要选择相信上师、还是选择相信你自己?如果选择相信自己,那就继续当流浪儿;如果选择相信上师,这个「相信」自然迸出火花、发生蜕变,你的心就再也不是从前的心了。
从另一层面来看,弟子就是我的上师。从弟子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所以我乐意为弟子服务,并将此服务视为只有上师。看见弟子受苦,即是我内心的痛,我愿为弟子舍离痛苦,自身承担。只要对弟子有利,我会去做保护他的事,即便被误会,也甘之如饴!上师所做的,没有理由,就像妈妈保护自己的小孩一样。
◎神圣密切的师徒关系到内外合一
对上师发自肺腑的虔敬、清净具信的祈祷,必能相应。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能够忆起上师,就会如实得到加持和祝福。玛尔巴祖师最后一次到印度,巧遇阿底峡尊者,被邀请为其翻译。虽然当时玛尔巴的上师--那诺巴尊者已经圆寂,但玛尔巴表明履行承诺上师再次访印的决心,婉拒阿底峡。当他抵达上师的花园时,依旧恭敬献曼达,蓦然抬头,喜见那诺巴祖师显现于虚空中,边摇着铃鼓、边唱诵密续最精髓的口诀倾囊相授、并放光加持,嘱咐玛尔巴回到西藏,要好好弘扬密续。如是法脉相传,弟子与上师的心,已然如水入水、融合为一。
弟子跟上师之间,如果不能产生交流互动,如果弟子永远是弟子,上师永远是上师,中间存在围墙横阻,那么上师的加持,就不能进到弟子内心。而围墙通常是弟子砌成的—弟子常因「自我」作祟,用感觉看待上师。自我是怀疑的根源、「我」的存在就是迷失于轮回;只有「无我」显现的时候才会觉悟。觉悟,只发生在「无我」的那一刻;当「我」消失的时候,「无我」就显现了。什么时候会有「无我」的显现?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只是没人告诉你,这个就是无我、就是「存在」、就是空性、就是佛性。所以很容易在剎那间与之擦身而过,却无法体认。上师能做的,就是告诉你一个方法,让你亲身体验无我、体验真理的存在,然后告诉你「就是这个!」上师从来没有办法让你开悟,只能够是你的助缘。但此助缘,却是唯一的加持之源。
百川终归大藏海。上师跟弟子之间的关系是神圣而密切的,密切到弟子可以进入上师的心、上师也能够进入弟子的心。当上师的心跟弟子的心合而为一,且弟子把他的心完全打开时,上师才会在这种情形下,为弟子指出「心的自性」。到最后,你真正相信的上师,不是那个具有形色、具有身体的上师—「外在的上师」已经消失了,进入你的心,成为你「内在的上师」;而那个内在的上师,就是你的自性、心的体性。只有那个体性才是真实的;也唯有你见到了「内在真实的存在」,你的信仰、信心,才能坚固不被摧毁。
若你不相信你的上师,却相信任何一个人告诉你有关上师的是非,那是因为你从未曾真正认识上师。否则无论你的上师做了些什么事情,对你而言都是神圣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藏传佛教视上师如佛,大家要有如此正确的见地。开悟过程唯一的资粮、唯一的所依,就是对上师全然的信任。错误的学佛心态、将衍生错误的师徒关系。所以上师的悲哀就是,弟子将上师当作一种道具,「需要的时候,上师就是上师,我不需要的时候,就希望平起平坐。」所以,弟子的认知若不正确,师徒关系将会沦为痛苦沉重的负担而无意义。若上师的存在,无助于弟子的解脱,关系不必再延续。但是,再怎么说,上师是不会舍弃弟子的。
◎彻入骨髓的真实信心,决定开悟!
当一位上师打开我们最深层的心扉时,我们对上师的信仰就会很自然地生起,这时候我们将能一瞥心灵的自性。同时会对上师产生难以言喻的喜悦和信心,对上师有无比的崇敬、尊重、激赏,只要忆起上师便心海澎湃,仿佛血液加速,而且充满感激。但重要的是,此时的心是安详平静而非激动。若言激动,也只是一种形容而不是抓狂。这种感受不是创造出来的,也不是我们去跟上师要得到的,这种缘自于骨髓深处真实的感觉,就是真实信仰的来源。
想要解脱,就必须完全臣服于外在上师的指导,进而启发我们内在上师的本质,然后内外相融,合而为一。当内外无别、合而为一时,自然了义自性的胜谛;或者说,真正了解上师的本质为何—上师的本质,即是无可取代的自性!开悟解脱,必得战胜自己的欲望;要战胜自己的欲望,就是要战胜自己的大脑!真正能够改变你的,是对上师的臣服。「臣服」代表全然的接受。既然追随了上师,就应该臣服在上师的教导之下,而不是在信仰、敬畏中带着怀疑。唯有完全臣服于上师的指导,才能进入当下的存在、进入生命的核心,进入生命的狂喜!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