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阴救度密法:(藏名巴多脱卓) 目录 序
中阴救度密法:(藏名巴多脱卓) 目录 序
孙景风敬译
目 录
流传本法莲华生大士应化事略
程宅安大阿阇黎序
心丰居士序
翻译缘起
例言
卷头语
正编上卷 死位中有与法性中有
前导和正述
第一章 命终时变化状态
第二章 法性中有业力幻象
概说
正编下卷 轮回中有教授
第一章 死后之境界
第二章 转生方式
附编
表解与咒轮
--------------------------------------------------------------------------------
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藏名巴多脱卓)
西藏密教初祖莲华生大士心传宝典
取库藏者持明羯磨大师自黄金河畔堪波达山请出流通
诺门金刚乘弟子寿固金刚孙景风敬译
流传本法莲华生大士应化事略
南无金刚不生不灭莲华生大士
流传本密法莲华生大士,为西藏密教初祖,康藏一带,几于妇孺皆知。惟在汉地,知者甚少,由于藏密内传、为时甚晚之故。今介其应化事略如下:
观音、文殊、金刚手三菩萨共同化度之地,即莲华生大士应化之区域。盖由往昔康藏地方,多有类似修罗之“麻昌”及魔鬼等众,凶狡难调,舍密教究竟方便,莫由度化。释迦佛在世时,传显教“外三乘』(九乘次第中,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谓之显教外三乘)及密教“外密四部』(内三乘之作部,亦称事部,合外三乘、故称外密四部。请参阅后段宁玛派教法九乘次第说明。)其最深密之无上瑜伽秘密三乘,遂秘而未宣,盖缘深秘中降魔忿怒相与双身相、不适于当时声闻等众机所宜之故。其实无上密乘,在释迦佛应化以前,即已流布于世矣。
莲华生大士未出世以前,如《释迦妥觉察尔授记经》云:“佛涅槃后八年,地名‘陀曩俱舍’海中,大莲华上,化生一佛,名‘贝马炯列’莲华生处。一切密乘,由彼担荷”。又如《那密断宗经》云:“我涅槃后八年,我再出应世,名‘贝马炯列’,世间第一,莫能敌比,最上密乘,由是传布”。又《甘杜渣威举经》云:“佛说与我同来教主,名‘海生金刚’,传九乘教法”(即外三乘、内三乘、密三乘。)。又《涅槃经》云:“双林示寂时,摩诃迦叶他往,惟噶达雅那、准达、滚高三人在侧,佛累嘱曰:我涅槃时至,尔勿焦心,亦勿号泣,即住多劫,此身终当变灭,将来当有胜我者,出生海中”。诸经记载,信而可徵,释迦所说,侧重显教,密教金刚喇嘛莲华生,其应化神变,不可尽述,而非凡情所能测其高深也。
大士于佛涅槃后八年,降生于西印度“陀曩俱舍海”大莲苞中,时维申年申月,海中莲花,粗可合抱,放五色虹光,中出小儿,相好光明,端身趺坐,国王“因陀罗菩提”抱回宫中,以为太子。成年后,择“振渣果”国王女“文羌玛”妻之,而禅以王位。大士在位,具有轮王七宝之瑞,其后佯作疯狂,令国人易其王位,逊位出家,师事阿难尊者,受学释迦牟尼佛预嘱传付之法,嗣往菩提道场之东南尸陀林中,修法成佛,示现种种神通,降伏魔外,化度众生,事迹甚多,具载史乘。
西藏地方,古来笨教盛行(俗称黑教),本无佛法。于千年前,藏王“松赞干布”,始创造二小庙,各供一释迦佛像,一为大昭寺像,由唐文成公主带来,一为毕班寺像,由尼泊尔公主带来,此二公主,皆为藏王之后。至其子“赤松得赞”,大弘佛法,迎印度大德“菩提萨埵”入藏,传“四皈依”等法。尔时,藏魔甚盛,出而作祟,修寺不成,菩提萨埵以为非莲华生大士不能降伏,劝王往迎,王派七人入印,礼请大士至,以次降伏诸魔,于是菩提萨埵传小乘法,大士传金刚乘无上大法,译经布教,正法昌隆,极一时之盛事,并又迎请印度大密宗喇嘛五百人来藏,以相印证,故后世无间言者。
大士在印度应化九百余年,应聘入藏时,为公元七四七年,离藏时为八○○年。西藏佛教新旧派之分,是在公元九七一年以后。九七一年以前之旧派,即宁玛派,俗称红教,又名前弘期;九七一年以后是新派,又名后弘期。宁玛派之教义,依本净见(亦名自然智见,又名大圆满见),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无须向外驰求,法尔如是,无有生死涅槃取舍垢染等,任运而住,诸法起时,刹那圆满故。
宁玛派教法、分“显”与“密”为九乘次第,以外、内、密三科分摄之。(甲)外三乘,内分“声闻”、“缘觉”、“菩萨”,此为普贤王如来遍满一切世间之应化身释迦佛所说“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密”之法,名“具相三乘”,属显教。(乙)内三乘,分“尖雅”作部、“乌巴”行部、“约嘎”瑜伽部,此为普贤王如来之报身金刚萨埵在奥明天所说难行苦行修持之法,属下三部密法,其中作部,亦通显教。(丙)密三乘,分嘛哈约嗄大瑜伽、阿努约嗄随瑜伽、阿的约嗄极瑜伽,此为普贤王如来之法身佛所说,五毒即五智,不净即净,烦恼即菩提,名自在转变法门。九乘判教次第,为宁玛派所独有,亦为各派所公认。条分九乘,而能概括显密无遗,则大士之教法,自非执一经一论者可比焉。众生机感不同,法门各异,九乘次第,虽为诸法之会归,然不可执其总以废其别。要知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以上所述,略举其要,大士事迹,散见藏中未曾翻来之经甚多,据藏经记载,大小广略种类典籍,都万有九百,皆为接引未来有缘之用,后世供奉大士者,所有息增怀诛四法,如治病求权求财降魔等,皆能满愿。一切地水火风空诸多灾难,皆得免除,犹如摩尼宝珠,所求如意云云。
凡学佛者,信心真实,念诵真言圣号,随时随地,得见大士,特于农历每月初十日,为其殊胜日期,是日必乘愿而来视诸弟子。大士为海中莲华化生,不生不灭,金刚体性身,永久住世度生。据藏中传述,大士并未入灭,尚在世间。行者于时虔诚供养礼诵修法,即在面前,不离自身,随愿祈求,无不成就,如本经中“不二启请颂”(见附编)云:“当兹恶世惟依尊无他”,敬请读者深切长思三致意焉。
翻译缘起
人生在世,一死一生,是何等重大的事!愚者碌碌一生,转眼混过,既不知生从何来,更不知死从何去,这一类人,实占多数。智者觉悟到此问题重要,但又没法解决,就在宗教或哲学上寻找答案。于是佛教所说的“因果轮回”“无常迅速”种种警策的话,不啻当头棒喝,才知道人的一生过程,逃不出生、老、病、死四种苦处,特别是死的时候,四大解体,犹如生龟剥壳,苦不堪言。因此有些人,专为“怖畏生死”而学佛的;又有一类发大心学佛的人,体会到六道众生,都是我过去的父母,沉沦苦海,头出头没,无有出期,因而要依大乘教义,无我精神,由“观无常”,了生死,进一步发四无量心,学六度万行,行菩萨道,愿众生都成佛,并愿众生先我而成佛,这才合乎佛教的为法为人的精神。凡此种种知见,都是佛教徒所知道的。但是生死问题如何解决?学佛要从何处入手?成佛有什么把握?提到这些问题,就无人能肯定的解答了。
佛教自东汉时传到中国,译出三藏经典,浩如渊海,古来高僧大德,依教奉行,成就的人确实不少,考诸史册,信而可徵。降及末法,佛法衰微,即普遍通行的“净土宗”念佛法门,也难方便实行,到了寿命终时,求其一心不乱舍报安详而逝者,更不多见。至于发大心、具悲愿、把生死大事放在心上的、而又为利乐一切众生都成佛的人,当然也有,但对于生死问题如何解决?学佛要从何处入手?成佛有什么把握?仍然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此《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是西藏秘密部中宝经之一,自从西藏密教初祖莲华生大士心印传承写藏在山洞中,无人知道,嗣由大士化身持明羯磨洲大师取出流通。相传在西藏密部中,有不修而成佛的法门两种:一为迁识往生的“颇哇法”;一即本法。但在中国大藏中所未见,并其经名字也无人知。我在三十年前,皈依金刚上师诺那尊者,粗知康藏佛教昌明,密宗殊胜,惟在当时,只知有“颇哇法”。嗣后听过蒙古宝堪布上师说:“我有一密而又密的宝贝经,凡是听过七遍的人,即不必修,只要心中常常想着经中的话,死后必定成佛。”可是经的名称,他不肯说出,当然是为尊重这部宝经而守密的。我在当时也有点怀疑,以为对于听了之后不修成佛,那有如此便宜事呢?
距今二十余年前,我见到一本《中阴救度密法》,藏名巴多脱卓英文译本,名西藏度亡法,是张莲菩提妙定居士根据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伊文思博士和喀齐达瓦桑杜喇嘛、在哲孟雄刚渡地方、由藏文译成英文,而由妙定居士转译汉文的。嗣又见到一本《中有闻教得度密法》,为山阴赵洪铸居士也是根据以上英本转译为四字一句偈文的。按,藏文“巴多”为“中有”义,“脱卓”为听闻解脱义。因此才知道从前宝堪布所说的密而又密的宝贝经,就是指这部密法说的。可是这部密法,早已传译到西欧,已无守密之必要了。我感想到这部宝经,何幸先已流传欧西,而我国素以大乘佛教自命者,竟无所闻,反向异邦展转重译,又何幸假张赵两居士之手,此经得与中土佛教界人士见面,两居士弘法的功德,是值得推崇的。惟是欧西学者,翻译东方高深的佛学,总不免有些隔阂。况且以不同的文字,展转重译,错文略义,势必改头换面,因而推想张赵两居士译文,与藏文原本稍有出入,亦所难免,纵使同一原本,然直译与义译或采兼译,即为一人前后重译,尚难尽同,况经过两次转译呢!
我既知本宝经之可贵,又因我粗知藏文,乃以觅求藏文原本加以核对为职志。如是耿耿于怀者多年,嗣于宝堪布园寂后,不料在他的经箧中,竞发现这本宝经,赏我多年的愿望,如获至宝。全经是手抄本,共有二二九梵页,内有十四种名目,比较英译本为多,其中如“答卓咒本”及“解业集颂”,在张赵两译本中,仅有其名,此则全有。又如密部诸佛名号,专门术语,遣辞定名,最感困难,张赵两居士由英转译,自难完善。因此核对以后,决心迻译。初仅译出草稿,复经多次修正,藏于箧中。今因行年七十,深恐译稿将来散落,爰再整理编订,努力完成。又为便利读者,加注名词释义,并附有两部曼荼罗表及方位图,于是全经之脉络贯通,了如指掌。
这部大法,本为秘密部中最高无上宝典,摄为一大法界之自性本觉圆满智,即阿达尔玛普贤王如来之心髓,而为莲华生大士宁玛派(西藏旧派俗称红教)无上密中密的大法,听闻的人,至少要明白“九乘教义”,具有瑜伽初步的智解,才能心印相合,融会贯通,事理无碍。例如本经中诸佛双身和饮血裸体化身的忿怒形貌,或为国中佛徒所怀疑,要知这种种形相,是表法的,也是人们从本以来法尔如是的道理。《园觉经》上说:“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故不可对之稍萌邪见。因此种种形相,在人死后“中有”时期,必定要出现的。所以在本经上卷末(请参阅上卷末段)“仅需不起颠倒妄见即可解脱”,就是为防止有人对双身和忿怒等相发生疑惑而致堕落的原故。
在显教经上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又在《唯识论》上说:“舍染归净,转识成智”,与本经中所导示的“本来境相,自识变现”的话,完全相合。又若世人传说:“人到死后,一定要见阎王鬼卒”,而在本经中则导示:“阎王鬼卒,都是人们自识变现之境相”,此在本经下卷“轮回中有”时“冥界裁判”一段上,说得最为详明。由于亡者在生之时,自己作恶多端,死后自识即起现变相,若为罪业深重的人,往往在垂死之时,不待气绝,自言自语,惊怖呼号,见有阎王鬼卒来临者,即其为业所缠自识作祟之表现,而非自识以外,另有一阎王鬼卒来临也。
又如本经说:“中有身时,漂泊无依,终见三大悬崖绝壁,一白、一黑、一红,深不见底,此即其人生前贪、嗔、痴、三毒所感。”如是种种导示,盖亦自识所现,足以破除世俗之迷信。何幸此法在此末法时代,先已译传于西欧,今再放光于中土,也是因缘成熟,莲华生大士的威力加持,预示将来密教盛行的徵兆。大金刚持佛云:“日杀婆罗门,积造五无间,若遇此教授,俱解脱无疑。”邬全大师(即莲师“亦云:”修而成佛众皆有,无修之法我独有。“此即指此法及”颇哇法“两者而言也。
凡人无论智愚,莫不贪生恶死,佛教东来以后,修行人为求解脱者,以禅净两宗最为普遍,早已深入人心,不修断惑证真,即修往生净土。断惑证真的临终成就,此即本法所指授的“上根人不落中阴,无需此法”;往生净土的,佛来授手接引往生,亦不会有中阴显现。所以有一部分人,以为真正修行的,对此中有教授,好像不一定要熟知薰习,其实不然。因为法身成就,非是中下根器的人之所能,何况末法障重的人,而直生净土,也不是尽人所能,能够具足一心不乱的条件,也非易事。万一到了中阴显现,惟有手忙足乱,随业升沉,若不知本法教授,岂不仍有沉沦的危险么?譬如我们乘舟远涉重洋大海,当然是要登彼岸,船上备有许多救命圈及救生艇,为防止万一出事,则藉此仍可免致沉没。此经教授,不但是船上的救命圈、救生艇,而且是装有推进机之救生艇,最稳最妥了。为修行的人诞登彼岸保险法门。如本经说:“此法为不需修习禅观见法即得解脱之甚深教授,有缘见者,对此深妙之法,纵有七犬吠逐,于此文句,当勿忘失。临命终时,诸佛言教,三世佛力,亦无有胜于此者。”云云(请参阅下卷最末段)。如是种种的导示,可谓悲痛已极,所以见闻本法者,断不可执一己之见而生疑谤。
莲华生大士威力神通,不可思议,流传此法,本为末法众生难施救度,而有此悲心之流露。有此宝经在手,对于生死大事成佛法门,完全迎刃而解。特别是生存时期,听过七遍,或平时熟谙于胸中,到了死后中阴显现,自能了悟实相,不致误入迷途。所谓在生之时修未成佛,中阴身成佛者,即指此法而言也。有缘遇此,可谓庆幸万分!佛所言说,皆为佛所亲证,不容怀疑。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此语正可为本法的写照。昔张赵两居士及屈文六老师兄(即现在法贤大师)“均愿有人取藏文原本译成巨帙,以资普利”(见张译本中屈映光居士序文)。我因此不揣谫陋,勉力译成,以竞前人未了之愿。惟自惭年迈力衰,学力修持,均感匮乏,惧难胜任,疏漏之咎,在所难免,敬希十方贤达,大德通家,审阅匡正;并望读者悉心研习,兼图利他,广布流通。如本经说:“对于世人,广为详说,诸病人前,或亡者耳旁,高声朗诵。”以此功德,回施有情。编译既成,爰缀数语,志其缘起,以告来兹。
佛历二五○三年秋日诺门金刚乘弟子寿固金刚孙景风写于密严室
例 言
一、本经西藏文手抄写本,共有二二九梵页,内容计十四种:(1)法行习气自解脱法(此即张本所称之解业集颂)二六页;(2)法性中有教授听闻解脱法(即今所据译之上卷正文)六五页;(3)寂怒两部曼荼罗发露忏悔自然解脱法二八页;(4)轮回中有之指示(此即今所据译之下卷正文)三九页;(5)指示尸林诫示无常文六页;(6)指示本体明光之补充六页;(7)启请诸佛菩萨加被偈六页;(8)法身普贤双尊暨传承诸师救怖颂三页;(以上(7)(8)两种均见附编。)(9)轮回中有指示之补充六页;(10)大圆满三身直指四页;(11)救脱中有怖畏险峡偈一一页;(12)中有六纲二页;(13)中有救怖愿偈一三页;(以上(11)(12)(13)三种,均见附编)(14)假名解脱如意妙宝一二页;(此即张本所称之答卓咒本,又名无为刹那证智经。)以上十四种中,除(3)(5)(9)三种尚待补译外,今译出者十一种。为便利读者以醒眉目起见,系变更上列次序,分为正续两编。正编上下两卷,皆为度亡正法,下卷之末,系以附编,均载有关度亡所需之各种经咒,及与正法上所必需念诵之各种偈文,故在附编中,除将(7)(8)(11)(12)(13)五种收入外,尚有采自他经者,亦编在其内,至于正附两编中未能编入者,均纳入续编之中以完成之。
一、本经在康藏地方,为通行之度亡法,据云:红教本有七种,白教本有五种,黄教本有六种,各种版本不同,势难悉数罗列,一一校对。今所据译之抄本,确为红教宁玛派最古之本,为大士化身羯摩洲大师所发掘。在十四种中,亦多记载为大士所撰。西藏红白两宗派,本属一体。红教最高成就为“大圆满”,白教最高成就为“大手印”,在本经中,均有修大圆满大手印句(见本经上卷“概说”段中。张译之本,译为修得圆满之度,即大圆满法也。)。其他各种版本,虽未及见,亦可证明张赵所据之英文本,与此所据之藏文抄本,均为红白两教派之古本,而非他宗派所增减之略本。
一、抄本之经,易生错误,此所据译之抄本,核以张赵两本,多数均同。然亦有少异之处,译者无法判定,则以张赵两本为准。因张赵所据英译本之藏文木刻本,自较手抄写本可资徽信之故。
一、本经为佛经体裁,译者系沿用古代译师体例,文言直译。有难解处,则于其文句下、用双行小字注释,若非片言所能解者,则添加附注。
一、梵藏文佛菩萨名号、及专门名词术语,均以古译现成名相为准。若系密宗专有名词,而非他宗所习见者,则存音译,或添加小注。音义两译者,亦加小注,以便考证。
一、本密法中,各部圣众部位及曼荼罗,为全经脉络整个形象之总集体,最关重要。兹为对于本密法易于了解、从事薰习、印入识田起见,译者将全经要义重点,制成图表五种,列在卷后,俾能熟谙胸中,生起作用。敬请读者互相对照,既可为寿命终时之资粮,庶免已入宝山空乎而回之悔叹;其为人度亡时,亦不致临渴掘井,而发生手忙足乱之流弊。
一、流传本法莲华生大士像、藏密所传四臂观音像、藏密所传红色阿弥陀佛像在本密法中,为法、报、化三身一体之尊。为一般未曾修过密法者奉为本尊,以便观想念诵;并敬绘三尊圣像,刊印在本经卷首,为行者瞻仰礼拜之需。
一、本经经过多次整理,历时甚久,方始完成。译者年迈力衰,精神难以贯注,乃承大善知识,草成正文,商榷字句;或于稿成之后,详加厘订,润饰文词,或悉心校对,或抄写复缮;或绘制佛像图表,或布施纸张用品,或对本经随喜赞叹,发心设法流通,或因未能多印,预定借抄以资研习普利;均为不可思议难得之因缘。虽诸仁者,资助本经,不肯显露姓名,但其功不唐捐,可以断定,书此以誌谢忱。
卷头语
一、中有种类时期及成就
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是西藏宁玛派一部无上的宝经。即使亡者在中有期间,听闻到本密法而获解脱,不须修持亦得成佛,为殊胜中最殊胜的法门。原来密部成佛法门有三种:一、即身成佛成法身佛;二、中有身成佛成报身佛;三、转胎成佛成化身佛。又密部中所言“中有”有六种,六种之中,分“前三”与“后三”,前三者:一、生处中有(亦名处胎中有),二、梦境中有,三、静虑中有(亦名禅定中有)。后三者:一、死位中有,二、法性中有,三、轮回中有(详见上卷法性中有指授及六句要偈段中,并见附编中有六纲。)。在上根瑜伽士大修行人,平时曾修习大法如“大圆满”“大手印”等,本不需要此听闻解脱密法。因在命终死位中有时,即已证得法身最高成就(参阅上卷概说),所谓化虹光而去,身心俱融于法界,遗体仅留爪发(身中仅留头发及手足指甲不能消融。),即身成佛是也。此法是为中根人及诸凡夫或有大罪者而设,而他人为之念诵,使其神识听闻,在法性中有期间获得解脱。所谓死位中有,亦称识闷绝位,在人死后三日半或四日间,此时神识作昏厥状态,有两次明光起现,若经导示认取,即得度而成法身佛。此后法性中有起现时,连前死位中有时间,共为十八天,导示方法有二十一次之多。其中若有一次得度,即成报身佛,所谓中有身成佛者,成报身佛也。迨至法性中有期间已过,降入轮回中有期中,亦有诸多导示方法至二十四次之多。其中如不解脱,最后尚有“闭胎”“选胎”等方法,令其生往胜地,于后生中有成佛机缘,此谓转胎成佛成化身佛也。
二、本密法的殊胜功德
本法为无修而成佛的密法,为一切法中续部心要。中有教授要诀,仅赖听闻,即得解脱,若获目见,亦得解脱。只须一度听闻,纵具五无间罪,亦得消灭,而且刹那之间,即证等觉。理极深奥,得未曾有,非仅为度亡之用,直可作为人世间生死常识之指南,永恒寿险之保单,幽冥界中之灯塔。凡有闻者,极宜珍重庆幸,断不可生颠倒妄见,致失大利,更罹谤法之咎!
此殊胜的密法,平时宜虔心阅读,于其文字句义,涵咏玩味,通达了解;于两部“寂”“怒”曼荼罗百尊海会,熟记观察,凡对于双身佛相,知为无上密义,不作邪想。如是之人,命终之时,由于生前薰习之故,加以自内证智,豁然开朗,记忆力强,较诸生前增加九倍,自然对于经偈文字、记诵如流;寂怒诸相、不惊不怖;双身佛相、生起正信;即可无二交融而证佛位。
中根以上密乘真言瑜伽士,曾修“生”“圆”两次第,具有持诵心咒等诸种修持者,不必待到法性中有期间,即为持明勇士空行等众迎归净土。纵为下下根器,但于真言乘法,能具修持,不生疑虑邪见,一经听闻本法,亦得解脱。据本经开示,学习显乘诸法师,虽戒行如何精严,说法如何善巧,由于秘密真言,未尝用心,真言圣众,未结因缘,甚至毁谤侮慢,迨至中有境界,懵然罔觉,或观忿怒诸相及双身相、如遇怨敌,立起嗔心,以此之故,堕恶趣涧。故于本密法,生前预习,必不可少。
中有之身,六根具足,且有业通(因业力所感之神通),聪明灵利,九倍于生前,特别是耳根最敏,生前重听之人,此时虽在远地,亦能应呼而至,一切无阻。经中所谓“六根觉能齐赋有,行动无碍任游行”者,即其已经脱离血肉质碍之躯而成为意生之幻身也。此时独自漂泊,恐怖惊疑,莫知所适,一经施法救度,无不欣从。有能了解经文一句一偈,即可恍然大悟,何况多次导示。纵使蠢如畜生,亦可令其皈依三宝,于后生中不失人身,直至成佛。故在经中说:“若不得此教授,虽诸贤者,亦复于此退堕流转生死大海而已”(见第十二日诵法末句,及下卷导示十九及最后结归文中)。本法之殊胜功德,于此可见。
三、度亡时期注意事项十四条
(一)、本法为西藏丧仪度亡所通用。经中所述中有时期与行法后亡者得度之情况,据藏中传述:曾有已证最高成就达于“生死一如”之喇嘛,从死后实际体验,确与经文完全相符。故无论读者及行法者,皆应具充分信心与至诚心,则存亡俱获大利。亡者固然因此得度,而存者只须虔读七遍后,由其深印于八识田中,临命终时,纵无他人为之行法,亦可自度矣。
(二)、佛经义理高深,未曾研习之人,对之不免望洋兴叹,何况此经为密部大法,其中义理与专门名词,多为显教经中所罕见,则行法度亡者,可能对亡者领悟与否,发生疑虑。为此正告读者:如为自己研习,自当对于经文义理通达了解为上;若为人行法,只须依照本经宣读,高声朗诵,务须字句分明,心念专一,则亡者必可得度。何以故?一因此法有大威力加持,其功效与念真言密咒相等故;二因中有期间,亡者六根明利,虽生前愚钝一字不识之人,一经入耳听闻,即得解脱故(请参阅本经下卷闭塞胎门第五步后段)。
(三)、汉地度亡,常有延僧“放焰口”之习俗。瑜伽焰口施食,本为密部之一法,固亦有利于亡者,惟焰口系主宰饿鬼道之佛(请参阅本经上卷法性中有第六日作法之文),而饿鬼道为六道之一,亡者在中有时期,不一定堕入饿鬼道,不如以本法代替焰口,则利亡功德更大。在我国内地,喇嘛及阿阇黎金刚上师均难得遇,普通有工作之人,亦无暇从事念诵,最好由曾学密宗、或具有戒行之高僧、或居士娴习颇哇法及本法者,专门为人教授念诵,执以为业,如是既可资助于亡者,兼可为自己往生之资粮,一举而两利焉。
(四)、全部密法,施行时,可分为四个阶段:
甲、濒死之人,应有死相出现:一、为五根败坏:眼根坏则视觉不明眼珠不动;耳根坏则耳不闻声;鼻根坏则鼻柱歪斜;舌根坏则语言涩滞;身根坏则身难转动。二、为四大消融:骨骸属“地大”,坏则僵硬;血液属“水大”,坏则凝止;体温属“火大”,坏则身冷;气息属“风大”,坏则出气多入气少,喉中作响,终于断绝。此种死相,当亡者病危之际,行法者及其家属,即宜充分注意。在其死相初现一二种时,应为之修颇哇法。如亡者生前已能自修,并有习者,此时所作之念诵如下:(一)指示明光寻求大道文。(二)四大融入指示,(三)发心证认死位明光文,(四)明光直指教授(俱载本经上卷前段,可在目次中寻阅。)。应不计遍数,轮次诵之。此为第一阶段,在死亡以前时行法。
乙、当亡者死相全现,气息已断时,约经过二十分钟,再加诵以下之经偈,即:(五)本尊道场观,(六)法性中有指授及六句要偈,(七)令其认识本来面目教授。此与前四种轮次念诵,不计遍数。念诵时间为三日半至四日,其时死者在“死位中有”,故作此第二阶段之行法。
丙、迄至第五日“死位中有”时期已过,入于“法性中有”时期,即当依照本法所规定,每日各诵经偈一种,顺次为之,不得紊乱。如是念诵十四日(与第二阶段并计共为十八日),此为第三阶段行法。
丁、法性中有期满后,入于“轮回中有”时期,仍依本法所规定,每日各诵本经下卷全文,连诵三十五日(与前并计共为五十三日),至七七期满为止,顺次为之,不得紊乱。此为第四阶段之行法。在此阶段中,如嫌太长,则可分作三日念一卷:即第一日念至导示第十二为止;第二日从导示十二念至导示第十九;第三日从导示第十九念至卷末。第四日起再从头顺次每三日念一全卷,至七七期满为止。又下卷全文,虽为亡者死后第十九日上念起,但为亡者安全起见,可在死亡时加入以上各阶段中念诵,更为圆满。
(五)在行法时期中,亡者何日得度,无从获悉,只可依次念完为止。惟有特殊困难者,似可按照死者生前之情形,酌予减少。至于如何减少,经文并无规定。兹译者由本法所涵意义中,拟定一减少之办法如左:
甲、生前曾修密法或曾读本法具有戒行者,可诵至第二阶段为止,为期三日有半或四日。
乙、生前曾修显教具有戒行者,可诵至第三阶段为止,为期十八日。
丙、生前毫无修持,亦未具有善行者,则宜全部诵完,为期五十三日,并须在死亡后,即可添加下卷全经同时念诵为要。
以上仅示其大概,至于或增或减,全在死者家属及行法者斟酌情况而决定之。又行法时有佛力加持,如于每一中有期完毕后,以拈阄方法,向佛菩萨前冥心精祷,请示亡者得度与否,然后拈阄以定行止,亦甚适用。昔延寿大师以修“禅定”或“净土”二事、向佛前请示,七拈阄皆得“净土”阄,于是决修净土。只要至诚深信,无不感应如响也。
(六)在异乡死亡之人,家中事后得讯者,则当按照经中规定之日期,从死亡日起,计其在某种“中有”中,则依该日之经偈,为之行法,其已经念过之中有各经偈,则不必补诵。
(七)、行法时一切布置、除依经中规定外,无论在病人前或仃尸处,务须保持清静,不得人多语杂,使病者死者神识不宁,尤忌家属号哭及宰杀生命。
(八)、经中所示,在死者外气未断之前,家属应预移其体作狮子卧式,即所谓“吉祥卧”。按显教饬终各书所述,在人濒死之际,四大分离,不宜触动其体,致增其痛苦而生嗔,以致不得往生。即为之著衣,亦当在死亡后至少经过八小时,方得为之。故移动其体一层,可以斟酌行事。
(九)、本尊两字,系指自己平时信奉修习之某一尊佛或某一尊菩萨、作为依止之尊而言。西藏习俗,通行念六字大明神咒,犹如汉地人,不拘老少妇孺,俱能念“南无阿弥陀佛”。在本法中,一再导示亡者:“如无一定本尊,则以大悲怙主为本尊。”即为易于印入亡者心识起见,而以观自在菩萨为本尊之故。若在汉地,一般人无不知有阿弥陀佛,则行法时,于本尊大悲怙主之后,添加“或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本尊怙主”字样,使亡者易于领悟而得度。此在行法人灵活应用,只要不背经旨即可。
(十)、亡者七七期间已过,若未能得度,亦未沦转他道。据本经下卷“防护追命鬼卒法门”段中所说:“中有意生之身,变易心念,均有幻现饿鬼之可能。凡上下空间所住罗刹邪魅之身,能现种种神变,皆属中有意生之身,变易心念,遂具此体”云云。新亡之人,既过行法时期,惟其得度及投生与否,不可测度。设若亡者已现为空间之鬼魅,即俗所说孤魂野鬼,无人超拔,最堪痛苦。故在藏俗中,每逢亡者百日之内,或亡者生死纪念日,或逢年节,均有修作功德佛事之必要。汉地古来风俗亦同。此中关于追荐过去父母或六亲眷属、以及无依无怙孤魂等众,或见人杀生无法施救者应行念诵之经咒,均载本经下卷末附编中,可以参酌采用。
(十一)、附编中所列各种真言密咒,威力极大,念法简单。其中如“听闻解脱咒”,即本经所说出声念诵、入耳一闻即得解脱之咒,此咒只有五字,已与念诵全部之经功德相等;又若“本觉大密咒”,即“普贤王如来心咒”,此咒只有七字;“寂怒百尊海会圣众咒”,即本经寂怒两部曼荼罗之总持,念诵一遍,亦等于读诵全部之经文;“能断金刚经陀罗尼”,念一遍等于九千万卷金刚经;“六道金刚咒”,只有六字,其功德俱见附编,均为度亡不可少之咒。“东方不动佛往生咒”,“西方阿弥陀佛往生咒”,“释迦牟尼佛灭一切恶趣王咒”,功德威力,亦见附编。惟在信心不疑,自能感应相通。
(十二)、此法虽为无上密法,却可公开宣演。如经中说:“为垂死之人,但能于此文句字义、了解明白、口齿灵利者,即可照本宣诵。”可知行法者,不必拘定其人曾否受过密法。又云:“在大众中,广为朗诵,广为详说。”可知非如其他密法非器莫传而守秘者可比。读者如有怀疑此系密法不宜公开流通者,自可释然。
(十三)、密教首重师承,故度亡时,当以敦请曾得此法之金刚阿阇黎上师传授,方为合法。若一时因缘不凑,则于每读诵时,至诚恭敬观想流传此法之莲华生大士、或观想大悲观自在菩萨即我上师,现住我顶上或面前空中为说此法,我随之念诵,亦可获蒙加被,如是则存亡俱利。因此法纯系大悲心之所流露,大士为传本法之主,大悲圣者广大灵感,无时无刹不现身,恒能寻声应念而至,但以后遇缘,仍应补请师授,更为如法。
(十四)、按我国风俗,人死后三日小殓,七日大殓,大殓日盖棺封钉。盖亦以为死者在三四日内,其神识尚未完全离开尸体,兼防其复苏也。佛制僧人坐缸火化,亦必经过三七以后举行。依照本经指示,人在死后,外气虽断,内息未绝,为识闷绝位(俗称昏厥),其中停留时间,常人为三日半(见本经上卷四大融入指示文前段中),若有定力之人,亦有为期四日或一七之后,神识方能完全脱体者。今日各地多行火葬,本为节省财力物力与时间,法良意美,特点甚多,亦合佛制,惟为死者安全起见,决不可朝死而夕即焚,似宜仍从旧俗:在都市,死后辇入殡仪馆冷气间,停至三日后再殓;在内地若无冷气设备,或权以薄棺暂殓,经过一七再焚;或用布裹起,以盒盛之,临葬时将盒底抽去入土,如是既可利死者之安全,亦可节省物力财力,而不妨碍家属工作。特附一言,治丧者其注意焉。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