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巴扎西活佛:发心
普巴扎西活佛:发心
无垢光尊者曰:“加行发心正行无所缘,结行回向殊胜所摄持,此乃趋入解脱三要法。”首先,善根应以殊胜加行发心之方便摄持。发心乃学佛最初之动机,亦是成办解脱之唯一方便。经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即得如是果。”故知修行者所修善法最终获得何种果报,完全取决于最初发心。若修行者只是为了不堕三恶趣而修法,纵然所修之法乃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捷径之道无上大圆满等甚深稀有法,昼夜不息,日日精进,最终所得无非人天善趣之安乐。若修行者发心为了遍虚空一切父母有情获得究竟遍知佛果而行持善法,纵然所修之法为小乘,然因所缘广大(一切众生和遍知佛果),必然成为不住二边的圆满佛果之因。故行持善法之前,首先了知发心的种类、恶念发心之过患和珍宝菩提心之功德,进而细致辨别、调整发心,对于修行者迅速趋入大乘佛法和解脱正途,至关重要。
发心分为恶念发心、无记之念发心和善念发心。
(一)恶念发心
此乃初行者了解佛法真实义之前极易出现之过失。仅仅为了追求身体健康、荣华富贵、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而行持善法,称为“为得善愿而发心”。往昔奔贡嘉格西得知当日将有数位施主前来拜谒,晨起开始忙碌,亲自将佛堂装饰严整。然细察自心,发现自己所为无非希冀施主之赞叹,因而深深愧疚如是以追求世间八法为目的之恶念发心,遂愤然抓起尘土撒于妙好供陈之上。帕单巴尊者闻之赞叹“此乃雪域高原之最胜供养,因其将尘土直接撒于贪嗔痴烦恼之上。”仅为了扭转生活逆境,遣除家庭、健康、事业等各方面的违缘而进入佛门,此为“拯救怖畏而发心”。如此行持善法,充其量只是暂时得到世间福报,非为解脱之因。此乃完全未解佛法实义而产生的过失,已落入偏道。
(二)无记之念发心
非善非恶称为无记。内心无有丝毫善恶意乐,仅无目的地跟随他人行持善法或进入佛门,则为无记之念发心。华智仁波切称“此非为解脱之种子”。堪布昂琼云:“此虽非善念,但亦非恶念,若所修为正法,或许亦有少许功德。”此乃祖师大德从不同角度安立之见解。依此可见,希求解脱之修行者必须调整此类迷惑愚痴之发心。
(三)善念发心
分三:小士道之发心、中士道之发心、大士道之发心。
1.小士道之发心
希求自己从三恶趣解脱而获得人天善趣之果,从而修行声闻乘直到光明大圆满之间的法,此为小士道之发心。如古德云:“若贪轮回非出离。”由于修行者尚未生起从轮回中解脱之意愿,故无论所修何法均非出离轮回之因。如是发心即使守持二百五十三条别解脱戒,身着三法衣,亦与凡夫同道,至多仅为具戒之人。以如是发心,即使修持光明大圆满直断与顿超,若积资净障,将转生色界十七天及无色界四空天;若未广行善法,未来只能转生诸如旱獭和马熊等冬眠之动物。正如萨迦班智达所云:“愚者修行大手印,多数趋向恶趣处。”
当今有些行者虽入佛门,然因发心不正或缺乏善知识引导,将增上世间福报之接引方便作为信仰佛教的唯一目的,虽“皈依”、“修行”多年,却无法树立对佛法的正知正见,对三宝之信心亦未增上,遑论解脱!
往昔世尊之弟难陀身虽出家,却心恋貌美妻子,不学律仪。佛陀以神变将其带至雪山,指着一只盲眼母猿问:“此盲猿与汝妻相比,孰美?”难陀委屈答道:“此猿怎可与吾妻媲美,当然吾妻美。”随后世尊又带难陀来到天界,见一无量宫殿无有天子,遂问其故,天女答曰:“世尊之弟难陀守持戒律,将从人间转生天界,此乃为其预备之无量宫殿。”世尊复问:“天女与汝妻比,孰美?”难陀欣然答曰:“自然众天女美,相较之下,吾妻则如盲眼母猿般。”返回人间后,难陀为生天界享受天人之乐,而护持清净戒律并开始精进修法。然世尊知其所求非为解脱,故对众比丘曰:“难陀出家只为得到善趣果报,而你等为获得究竟解脱,故勿与难陀语,更勿同坐……”众比丘闻言皆远之,难陀黯然。后世尊又将其带至地狱,难陀眼见地狱受苦众生之惨状,不禁毛骨悚然;复见众多狱卒围绕一炽热之空锅,心惊胆战问其故,狱卒答:“难陀为了获得天人安乐而守持戒律,天界安乐尽后,当堕此处。”难陀闻言极为惊惧,方知世间善趣果报无有丝毫实义,从而生起欲求解脱之真实出离心。故我等修学佛法,勿以稍纵即逝之三善道享乐为终极目标,而应以三宝作为究竟皈依处,依止具德导师善调自心,方为趣入究竟幸福之途。诚如颂云:“三有乐如草尖露,乃是瞬间坏灭法,了知恒时无变法,希求解脱佛子行。”
然此种发心为何尚能称为善念发心呢?此相较仅追求现世之恶念发心而言。毕竟小士道修行者深信因果,行持十善业,具足世间正见,如是发心虽远非究竟,然作为将世人导入佛门之方便,亦不失为下根者所持之善法。
此中尚需注意:往生三善道虽有少许短暂安乐,然并未从轮回苦海中得到解脱,故追求即生解脱者,必须断除如是发心。
2.中士道之发心
认识到六道轮回之自性犹如火坑,而仅追求自己从六道轮回中解脱,获得声闻缘觉之寂灭果位而实修显密诸法,此乃中士道之发心。无等阿底峡尊者住锡藏地期间,某日早晨面露极其失望之色,侍者仲敦巴问其故。尊者云:“我在印度有位修瑜伽部之弟子,今晨其见解已堕入声闻灭道,故吾为此叹息。”仲敦巴惊讶地问道:“修持瑜伽部行者怎会堕入声闻灭道?”尊者云:“修持瑜伽部虽能引导众生至佛地,然若未以如法发心摄持,不仅不能获得解脱,甚至易入三恶趣,因此修行之发心与方法比所修之法更为重要。”诚如经云:“若贪自利非发心。”如今,许多人都声称:“为了临终无有恐惧,我要修行”,如是发心归根到底仍为寻求自我解脱的小乘之心,而非大乘佛种之菩提心。
3.大士道之发心
《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意愿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获证圆满佛果,此为大士道之发心,亦称广大意乐菩提心。我等无始时来所造深重罪业,惟有依靠大乘法宝菩提心方能迅速断绝。修法过程中,发心为自己一人修法,仅获一分功德;若发心为十位众生而修法,即具十分功德;倘若发心为救度一切众生而修法,则功德无量。以无量之功德,方可迅速断绝往昔所积累之无量业障。故菩提心乃获得遍知佛果之正因,亦为佛教小乘和大乘之区分点。大乘法门之所以成为证悟佛果之近道,因有菩提心为根本,故菩提心极为重要。
(1)胜义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乃超越一切戏论、直指心之本性,圆满悟证悲空双运见解任运而生之无缘大悲心,如同《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初行者于行道途中,尚难以胜义菩提心行持,故应先发世俗菩提心为要。
(2)世俗菩提心
①愿菩提心
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之果位,为愿菩提心。一切众生都曾做过我等父母,于我等具极大恩德。如今,往昔于自己具大恩德之父母悉在六道中遭受种种痛苦,即使少许生于善道,也只得到暂时之安乐,最终仍为痛苦之因。为使彼等均获得无上安乐之佛果,故我等趣入修行法门。
愿菩提心可分为共同发菩提心和智慧发菩提心。将西方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安立于实有地处,并意愿度化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而发心修学一切善法,为共同发菩提心,此乃显宗相应众生根机之初行方便发心。若知众生皆具原始如来藏光明,只因一念无明而堕入轮回,故为遍虚空之际一切有情证得原始怙主普贤王如来之果位而发心修学一切深道善法,为智慧发菩提心,此乃密宗之发心。
②行菩提心
现我等虽愿一切有情获得佛果,然尚无力救度众生。如同一位双臂残缺的母亲,目睹自己儿女被河水冲走而生起强烈的悲悯之心,虽欲全力救护,惜因双臂残缺,无法援手,只能沿河岸失声痛哭而奔跑。我等如同这位双臂残缺的母亲,面对三界一切有情父母被痛苦的激流冲走而沉溺于轮回大海,生起难以堪忍之大悲心,虽暂时不具救度之力,然竭力遍寻救度之法,得知唯一救护之道乃诚心祈祷上师三宝,依靠精进修法救度一切众生。因众生无有尽故,我等利益如母众生之菩萨行亦无有尽,且发愿云: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及所有祖师大德如何修行,我亦如是修行。如是为令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觉果位,而以实际行动修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为行菩提心。显宗未具殊胜见解及方便,故将六度等法别别行持,故需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密宗因具殊胜见解及方便,六度万行摄于一法之中,一刹那即可圆满福慧资粮,证得三身之境界。
发菩提心依心力的差异分为三类。第一、如国王之发心:希求自己首先获得佛果,之后再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此为下等心力。第二、如舟子之发心:希求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获得佛果。此为中等心力。第三、如牧童之发心:希求先将三界一切众生安置于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之后,自己再成佛。此为上等心力。如是三种发心均以悲心缘有情。虽后二种发心初行者难以行持,但追求究竟解脱之行者,亦应尽力随学前辈祖师大德之足迹,发坚忍利他之悲心大愿。
(备注:有关发菩提心部分请详见《前行备忘录》)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