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松仁波且:对萨迦“远离四贪修心法要”的开示
根松仁波且:对萨迦“远离四贪修心法要”的开示
“远离四贪修心法要”是萨迦初祖贡嘎宁波在十二岁闭关修文殊法的过程中,由文殊菩萨现身传授的修心窍诀,指出了修行者应远离的四种执着。虽然只有四句,却贯穿了整个菩提道的始终,涵盖了从发心到正信、从次第到圆满、从因到果的修心法要。
贪着此生非行者
贪欲三界非出离
贪恋自利非悲心
贪执二取非正见
一、贪着此生非行者
很多人也知道人身难得,也在追求人生的价值,但他们认为人就这一辈子,不承认有来世,所以一定要好好享受人生,吃喝玩乐。固执地认为此生过得好、荣华富贵,就是人生没有白过。企求世间一切如意圆满是不现实的,因为人的欲望如虚空一样没有止境,永远也填不满。有些人原先觉得能拥有三室一厅的住房就很好,等有了三室一厅,又想要四室一厅,永远没有知足、大乐的心。
世间的一切非究竟,诸多享乐可能带来短暂的幸福感,但不会让人得到永久的幸福和大乐。如男女之情、天伦之乐,乃至穿柔软的衣服感觉舒适,眼睛看到悦目的景色,鼻子闻到香气,舌头尝到美味等等。这并不是说美味非要说不好吃,但这只是食物停留在一寸半舌头上的短暂感觉,一旦吞下去,美味也就荡然无存。穿着也一样,再好的衣服穿久了也觉得平淡无奇。所有这一切的感觉从哪里来?是个人的心所造。所以要观照自心,看不透你就会贪着此生,就不是真正的修行者。很多人是时时刻刻为过去而悲伤,为将来而烦恼,没有清净的时候。今天丈夫给她买了块名表,“啊!老公真好!”明天买了件差一些的衣服,口气就变了,“你看,这吝啬鬼!”很多人就是为这些短暂的享乐而烦恼痛苦,心境随着外境而转,所以我们无始至今辗转轮回,生老病死就是我们的果报!应当如何面对这些果报?需要修行。无始以来,我们一直迷于外境而苦苦追求,如果继续迷惑,因果不虚,我们还会堕入轮回,甚至堕入三恶道中。
由于我们生生世世累积的福德,今世有缘投生人道,为什么不把持暇满人身,了脱生死,证悟自性呢?所以我们要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是追求物质还是精神,是短暂的享乐还是永恒的安乐?这样才能明了修行的目的,才不会贪着此生。
二、贪欲三界非出离
“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莲花生大师说过,在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之中,连针尖般大小的真正安乐也找不到。可是无明众生颠倒妄想,以苦为乐,沉溺于三界中不求出离。比如有的人发愿下一辈子还要与心爱的人再续前缘,也有的人希望像歌里所唱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有的人企盼升天成仙,希求更多人天之福。他们共同的愿望就是想继续轮回!尤其当一个人春风得意的时候,对死亡特别害怕,死到临头,不是祈请上师诸佛加持自己逃脱轮回,而是放不下自己的财产、亲人,想着还要再投生,我的东西还要继续为我保存,若干年以后再与家人相会等等。
西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鸟夫妻,死后转为马夫妻、牛夫妻,后来又转为人间的夫妻。因为他们曾经发了生死相随的愿,导致轮回的就是这种执着的愿力。众生无明就在这里,可怜可悲也在这里。所以大家要在佛法的闻思修上下功夫,多思惟三界轮回之苦,真正生起逃脱轮回的出离心。
三、贪恋自利非悲心
有些人已觉悟到轮回之苦,于是迫不及待地寻求解脱。但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解脱,以自私的发心做一些善事,修一些法,尤其以自利心修大乘佛法,就像“杀鸡用牛刀”,大材小用。虽然也念诵四无量心,但仅仅为了“我”而修法,这是绝对不可能成就的。
大乘佛法是能够圆满自他二利的成佛之道,成就的关键在于悲心。人天乘为求人天之福而行善,小乘行者为自己的解脱而修行,这些发心都不叫悲心。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爱心就是悲心,这也不对。爱心有执着分别,利益的对象是与“我”相关的某些众生,利益的最大限度只能令众生获得暂时的安乐;悲心是无私的,希望一切众生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二者在量度上有天壤之别。但是培养悲心必须从爱心开始,先要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珍爱自己的上师,关爱自己的道友,逐渐扩展到关爱一切众生。当你把“我”放下,完全利他,你就成就悲心了。真实的悲心是无缘之慈、同体大悲,也就是广大无边的佛心。如果只是执着空性的道理,口头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是对上师生不起恭敬心,对众生没有慈悲心,这样的人决定不可能了悟空性。没有正念的顽空,很可能会轮回到无色界中。
四、贪执二取非正见
万物万象的本体是空性,但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取舍,执取自以为美好的事物,舍弃不好的、丑陋的东西。可是这一切是固定永恒的吗?我们所执着、分别的这一切本来就是无自性的,像电视里的剧情,不是真实的。情器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因此都是无常的,就像草木一岁一枯荣,人有生老病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很容易被它的假名所迷惑,只有分别事物表象的聪明,没有透视事物本质的智慧。比如这张法座,拍了会响,我可以坐在上面,看起来似乎是真实存在的。但只要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它本无自性。法座本来就有吗?不是的,法座因上师而设置,先要构图设计,采购木料,再经过雕刻、打磨等工序才能完成。有独立存在的法座吗?如果有,它在哪里?是坐的这块木板,还是靠背的这块,或是底下的四只脚?如果把它拆了,锯成末,还叫法座吗?我们把看似实有的东西分解、再分解,根本找不到一个独立的实体,所以一切因缘合和的东西都不是实有。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因众缘和合成了分别执着的“我”。但“我”只是一个假名,并非实有,因为在我们的身心内外根本就找不到任何“我”的实体。既然情器世间都非实有,贪嗔痴究竟从何处来?比如说贪,若没有贪的对境,贪从何起?若有对境而不起心,又怎么贪?所以烦恼的根源就在于自心的无明,因为无明才有分别、执著,才会执幻为真。世间万物无常变幻,本体是空,若有贪执就有轮回。当你真正了悟空性,于一切境界不取不舍,五蕴即是五智的妙用,你就是第六金刚持,利益一切。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