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九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4日
来源:   作者:能海上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九讲

 

  第九讲  八月十三日

  【狮子贤义疏】:

  复次,此发心之自性所缘及俱有者,是摄一切义之普教,菩萨以此随行,获得菩提乐之果。是故欲得种种一切种智,能得所作之旨趣,始初种种一切智性能摄之文颂广说之门,於此所说应须顶受善持。

  颂云  发心利他故  乐正等菩提

  如是云云:显大觉成就者,为利他之故。如所有劫如何殷勤之所作等,所谓发心为利他故之事义,乐欲正等圆满菩提,一切性相愿行之自性有其二种也。正等圆满菩提乐欲之性者,即此义之获得於善法中希望之愿心,发起出生之事业者也。

  【清凉记】:

  释发心中,“自性”即二利,“所缘”即二十二种法喻,“俱有”即行相等一切连带之法。“一切义之普教”谓发心是一切乘之总教。世俗等五种发心为总教,摄十法之前六种。“随行”者法随法行。佛果由发心能得。断障净发心即一切种智,故发心撤於始终。七十义以发心为提纲,本论即发心之广说。

  颂云“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谓发心之义,即为利他而求成佛也。二利先后,决择甚多。欲利众生必须成佛。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不成佛而现,岂非假相,何能有度生之力。但成佛为利他,非为自求净土之受用。成佛要经三大阿僧祇等长劫修行。如本行集经等所说。但发心坚决,纵入恶趣亦易出离,故发菩提心者,不应怖佛道长远也。

  二种自性,即发心之愿与实行之事业。发心即须起行,是般若经不共之要义。言“发心证果二无别”,“发心佛即成”,是鼓励人发心。不发心决定不能成佛,但发心将来必能成佛。然中间要经修行,若不起行,仍不能成佛。行无方便善巧或怠缓,则要经长时方能成佛,故发心必须精进修行。一切修行,若无菩提心贯通摄持,亦不能为无上菩提之因。故发心与修行,二者不可分离。有愿无行,愿亦不能坚固,虽燃灯发誓,过后亦淡忘。瑜伽菩萨戒摄归六度四摄,有深义也。故宗喀巴大师菩提宗道论说愿行相资,如人二足。

  【狮子贤义疏】:

  此中发心者,非是心境特殊超胜显现决择一切超妙思想之发心,或如彼说,只心发动即称成就,谓云无真实事义故,如是等皆非。必须发心以后,於彼善法希望之相,获得有义之事,菩提心生殷勤相续,是此中之教。以此之义,寻求菩萨一切善法,增长成就也。如是正知所作故,现近系缚之因缘、罪障灾害并除也。

  以种种理合一之愿,而寻求有事义者,即正等以菩提乐欲之道。此等合连一致充实发心,是此中之声教者也。如是者,诸菩萨必於愿等利他诸行二者具足作此发心也。如是所云,欲令正知所作故。又云,云何是乐欲之主伴性?以何义故而发心?谓清净圆满菩提者也。凡此亦是利他之事义也。

  【清凉记】:

  “此中发心者”云等,是断疑之文。“超妙思想之”即高尚思想,无补实际。“真实事义”即是实行。“皆非”者,谓非如母经及本论所说义也。“希望之相”即从初地乃至十地二利之事。“有义”谓二十二种应作之事。事与发心须相合,指明因缘此等,是般若之教之殊胜处。“寻求”者,如声闻求寂灭,三圣亦皆有所求义。“增长成就”谓渐次坚固。“正知所作”谓此等完全了知。“系缚之因缘”指外境违缘及内心烦恼,由发心故,诸佛菩萨护念,内心烦恼熄灭,故罪障灾害并除也。

  “种种理合一”者,谓二十二种发心,即摄全经之义。实行二利、了知因缘、通达空性等义皆备也。“事义”者如地等义也。“此等”者,谓“种种理”。“事义”如佛本行及“乐欲之道”也。“声教”者,谓承传口诀,非唯依文字也。“诸行”者谓二十二种。“二者”谓愿及行。“主”谓发心,“伴”谓修行。“何义”指利他。“清净”谓无罪垢。“圆满”谓具足二利。

  【狮子贤义疏】:

  颂云  如是经及摄  广门并馀说

  如是所说者:佛母大经三种常行作业,亦於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诸布施等波罗蜜多,布施所作,施者、受者、此等中悉无所缘,修行成就之所作也。所谓具足大智能作事义,乃至一切有情相续尽,如其所有劫,皆令入於涅槃,若具悭贪等,以种种欢喜财物布施满足,乐欲般若波罗蜜多者,予以此中成就,如是所作等,细极详尽,指示双运能作之总持文句,摄事而不相违,种种广大之门,乃至正等圆满菩提及利他之教者也。如是发心者,为利他故,而正等圆满菩提欲者,是自内性之智也。应知此是本宗宗义方规义理教示,俱生双取一切作业之说,而有多地认为鲁劣者,汝勿疑惧,此原因性未具书之也。

  【清凉记】:

  次明如何连合理事而起修行。“常行作业”即日常行持之法。如大威德修法,名三身阶梯,亦名三身宝库,即是三身修法。三身即本论八法之法身品,法身为三智四加行之果,七法皆摄於三身而起修,果又为因。观空咒以咒表法空义,即修法身。施等悉无所缘,於十般若波罗蜜密事相上皆了达法空,此事不易。仪轨中有修行之组织方便,日日常行念诵,即是修行也。“所谓”以下释上文。“具足大智”谓内心清净具根本智。“事义”谓利他。“欢喜”谓自他所欢喜,非自所厌弃,亦非他所不爱也。“予以此中成就”即是法施。“双运”谓自他二利双成或愿行不离也。“总持文句”如地等颂文,能摄广大发心经论如十信品等。“不违”者二利事与发心教不违也。“广大之门”谓二十二喻一一皆摄义甚广。“自内性之智”谓由发心而止息世间心所生之智。“俱生”者谓二利俱有。“一切作业”谓六度等。“多地”即多处,派以地分,如南北宗等是,印度亦有。“鲁劣”谓简略。“惧”谓惧繁。“未具书”者、即是文字所未明,有待于声教者也。

  【狮子贤义疏】:

  复次,此中发心所缘及自性俱有名诠,乃至彼彼细密分辩之行相二十二种文类,经次分别之。

  颂云  如地金月火  大藏宝源瀛  金刚山药善  如意日韵音

  王库藏大路  乘骑流无尽  乐闻声河云  二十二种等

  如是等根本之说者:

  一、希望合摄也,      二、道心也,          三、殊胜心也,

  四、加行也,          五、施也,            六、戒也,

  七、忍也,            八、精进也,          九、静虑也,

  十、般若也,        十一、方便善巧,      十二、道愿也,

  十三、力势也,      十四、智到彼岸,      十五、神通也,

  十六、福德也,      十七、正知也,        十八、共菩提道品也,

  十九、大悲与殊胜观见也,                  二十、总持与辩才也,

  二十一、法乐也,                        二十二、一道游行并法身具足也。

  如其位次:

  一、大地也,        二、纯金也,          三、新月也,

  四、火也,          五、大藏也,          六、宝源也,

  七、海瀛也,        八、金刚也,          九、须弥山王也,

  十、阿伽陀药也,  十一、善知识也,      十二、如意宝也,

  十三、日也,        十四、说法美音也,    十五、大王也,

  十六、大库也,      十七、大路也,        十八、乘骑也,

  十九、无尽流也,    二十、乐闻声也,    二十一、长河也,

  二十二、大云也。

  复次:

  一、现时一切白法之真实根本也。

  二、菩提未尽中间不作成就也。

  三、善法加行究竟种种增长作成就也。

  四、一切智性三种之障清净显明也。

  五、能作一切有情之商主也。

  六、大功德宝源所依之真实因也。

  七、不乐一切高胜修行勤而无动乱也。

  八、大心刚毅无能胜也。

  九、於所缘行相安住不动扰也。

  十、烦恼所知二障之病根善能痊愈也。

  十一、一切地位住之有情义利悉皆不舍也。

  十二、随其所愿之果能成就也。

  十三、於所调伏完全成熟能作也。

  十四、於所调伏能作调伏之教法也。

  十五、不以才能学识尊高作利他之成就也。

  十六、福智二资粮广积如国有大库也。

  十七、一切圣者之善逝亦随之而善逝也。

  十八、不遍堕生死涅槃二边平稳快易修行也。

  十九、得与未得之法摄持含藏无尽也。

  二十、宣示解脱乐欲调伏所作之声音也。

  二十一、利他所作坚固无终止之信也。

  二十二、趣入欢喜住处等一切指示相应之教也。

  以此如数对观,如地、金、月、火、之四种等所有作用者,是此中发心二十二所说皆全摄也。又初三者,是初地之小中大三之所摄也。又此第四一种“火”,是趣入初地道之所摄也。如是以下十者,欢喜等十地之分摄者也。是见修所有之行境也。从此以下五是殊胜道之所摄也。如是以下三者,是发心者,加行正宗完全之门,乃佛地中所摄也。如是发心具量分辩者,从初地中所摄,亦是佛地中所摄也。

  【清凉记】:

  次广明二十二种发心。言所缘亦摄行相。“自性名诠”即发心。“俱有名诠”即利他行。“根本之说”即是所缘。“所缘”指希望等法及地等喻。“行相”即“现时一切白法”云等修行之相。此二十二种所配之位次,初三种配资粮道,以小中大三品配三贤位(十住地十行道十回向悲)。第四种配加行道。加行全亦属见道。第五至十四配初地至十地(见道及修道)。第十五至十九配八至十地,亦称三清净地,即菩萨胜进道也。第二十以后三种配佛地,即无学道。故发心一法,贯彻始终。由与二十二法相应,故说发心有二十二种:

  一、希望合摄之欲乐。不舍一众生,不舍一善法,为一切白法(十善总摄)之所依。如大地能任持也。

  二、道心之意乐。能受锻炼,乃至菩提,常求善知识,不自满足,如纯金勘受金师之锤炼也。

  三、殊胜心。善法日日增上,此等分量无有缺减,故能究竟圆满菩提,如新月日日增长不息,至十五夜决定圆满也。又悲心饶益,令热恼众生皆得清凉,如新月初上,受酷日曝晒之罪人,皆得苏息也。

  四、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加行道。能净二障,令智显明,智慧如火烧烦恼薪也。

  五、施波罗蜜。饶益有情而不求偿,如大商主有大宝藏,取之无尽也。

  六、戒波罗蜜。为成佛等大功德宝之所从出,般若之所依,故如宝源能出众宝也。

  七、忍波罗蜜。不乐一切世间尊胜,於法能忍,如海纳百川而不溢也。

  八、精进波罗蜜。以慈悲力,能伏一切烦恼等障,如金刚坚强能摧一切而不为他所坏也。

  九、静虑波罗蜜。於所缘(如射击枪弹之进程)安住不动(如射击时,枪靶、枪门及射者之目三者对准,心不异缘,屏息而住),如须弥山不以小因缘事而动也。

  十、般若波罗蜜。除烦恼所知二障病,凡外三乘,莫不应学,如不死仙药,病者服之而愈,无病服之延年,少服能愈疾,多服亦无过量之患也。

  十一、方便善巧。即是悲心。从凡夫乃至十地之有情,悉皆不舍如善知识。善知识十德,悲心及戒为要。学者自己要作

  善知识,非唯择善知识要依此准则,自己亦应具此功德。发心即求为十地菩萨之师,假藉如是增上我慢心,故必须成佛也。

  十二、大愿。发菩提心,一切所求,莫不成就。因利一切众生,则一切众生莫不赞助,故所愿必成。如牟尼宝珠,随所在处,如欲能致一切众宝即上妙资具也。

  十三、十力。从处非处智力为始,具足教化众生能力,如日光力,能令草木果实生长成熟也。

  十四、智波罗蜜。说法教化,有义(义理名相)有味(善巧组织譬喻,乐说无碍),令诸弟子乐闻不厌如美韵音。文殊善说法,故名妙音也。

  十五、神通。不以才能学识度众生,神通教化,度人而人不知,如王有自在也。

  十六、福智二资粮辗转增长。有智慧方知培福,培福更能增长智慧,广说有十七种资粮,如大库藏取之无尽也。

  十七、三十七道品。一切圣者之善逝亦随之而逝,犹如大道必达所趣之地。善逝者,无常之对面。众生无常辗转六道,圣者善逝依八正道,必趣佛地。由三十七道品行,即随善逝而逝也。

  十八、大悲与殊胜观见。由殊胜观见证空性故,不堕生死;由大悲故,不堕涅槃。故不堕二边。如人乘骑,二足用力平均,故平稳易行也。

  十九、总持与辩才。得与未得之法摄持含藏无尽,故辩才无尽如泉流也。得者已知,未得者未知当知也。

  二十、法乐。佛恒受三禅乐,而为众生说法亦令得法乐。乐闻声者,正谓闻佛授记,喻如世间贫者闻得伏藏,侯榜者闻及第也。

  二十一、一道游行者,应三种机导入一乘。故教体如河,虽随地异形,而两岸不外山林、原野、城邑、村落,究竟终归大海也。佛度众生,所应度者,皆令得度,预设方便,皆满其愿。如长河流,后浪推前浪,任运而行,应时而至,如人有信,且无疑竭也。

  二十二、法身者,具足成佛一切功德,能指示众生趣入欢喜等十地及人天善趣,含藏法雨普润众草大小根茎,犹如大云也。

  此二十二种发心,贯通五道,至於佛地。佛地应全备此二十二法,缺一则一切种智不能圆满。此二十二种,悉应从今凡夫位上即修积资粮。初发心即修十地,故是顿教。本论所说十地资粮,皆凡夫即能起修之事,非如说度百世界众生等功德,徒说而无从修行也。

返回目录

----------------------------------------------------------------------------------------------------------------

更多能海上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