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八集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9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八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八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88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一十一面,第五行,从小注第三段看起。

  【佛之说法,无非对机,法亦缘生,缘生体空,故法本无法,说即无说。】

  前面跟诸位说得很清楚,诸佛菩萨乃至於一些祖师大德们,讲经说法确确实实是有说而无念。说一定是对机,如果没有机感,机是能感,佛菩萨说法要能应,感应道交,如果没有众生这些机感,佛就无有法可说。纵然有感有应,前面说过了,在相上有说,实际上无念,无念也就是无说。因此我们晓得,既然是有能感所感,那就是缘生,所以说法也是因缘所生。不但是世尊为我们说一切法,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众生说法,也不违背这个原则,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凡是缘生之法,都没有自体,当体即空,「故法本无法,说即无说」,无说即说。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这才能够归到前面经文里面所说的一如、不一不异,才能够符合这个原则。这个原则要用现代人的话来讲,就是所谓真理,一定回归到这个真理。佛门里面,我们也常常听说「万法归一」,那个一就是不一不异,也就是诸法如也,诸法一如,就是这个意思。能够符合这个原则,这是正说;如果不符合这个原理,那就是邪说。法是正说、邪说,差别在哪里?差别在这个地方。既然是缘生,因此法也不能够执著;换句话说,也不能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错了。心要清净,心要空寂,心里面不能有一物。

  【佛何以能不起念随缘说法】

  很多人确实有这个疑问,我们也会有。我们要跟人家谈个问题,心里总要先有念头,没有念头怎么说得出来?尤其说得这么有条理、有层次,一点也不乱。这个究竟是什么原因?这个也给我们解答了,

  【前修因时悲愿薰习之力是也。】

  总而言之,佛是过去生中在因地里面,正如同我们现在一样,我们天天发愿,时时刻刻都发愿要度众生,要为众生说法,成佛之后这个愿力的力量很强大。我们知道,凡夫起心动念都为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佛法,没有想过为众生。生生世世不起念则已,起念,头一个是我,这个是业力,无始劫以来业力的薰习也了不起。《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头所说,「业力能敌须弥」,可见得业力非常的强大。成了佛,业力消了,把业力转变成愿力,所以诸佛菩萨的愿力非常广大。

  【此理《金光明经》说之最详】

  《金光明经》也是属於般若 部的,这个经里对於这个问题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底下引用一段《金光明经》里面说的:

  【经曰:佛无是念,我今演说十二分教,利益有情。】

  诸位要知道,这个念头没有成佛的时候有,像我们现前有,有这个念头;成了佛之后,为什么没有这个念头?诸位要晓得,怎么成佛的?离相离念才成佛的。如果这个念头还有,没离,那他是凡夫,他不是佛。佛决定是离相离念,虽然离相离念,但是无始劫来生生世世这个愿力的薰习,这个力量在。这个力量如果不遇缘,这个力量不起现行,不起作用了,佛确实没有这个念头;如果有一个众生要求佛,这个念头众生就有感,众生有这个念头,佛自自然然就有应,虽然不起念也有应。为什么不起念也有应?无始劫愿力薰修的作用就起现行,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众生有感,佛有应;虽有应,确实无念。

  佛现身无念,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八相成道,他有没有念?没有念。绝对不是说:这个地方众生机缘成熟了,应以佛身而得度之,我要到那里去投胎,去八相成道现佛身。要是有这个念头,他就是凡夫,他就不是佛菩萨。确确实实没有念,示现八相成道、住世八十年,没有念,没有这个意思。也没有说,「我一定要在那里住世多少年」,没有。来无念,去也无念。那为什么刚刚好住世八十年,不住世一百年,不住世六十年?这个问题都在一个「缘」字,机感相应。这个地方有众生的感,他就多住世。这个缘要是尽了,他就灭度,他就不住世。佛住世、菩萨住世,乃至於真正有修行的善知识住世,完全是看这个地区的众生,还有没有得度之机。这样说法还是不太好懂,我们要说白一点,佛住世就是问一问这个地方,还有没有人相信佛的话?还有没有人听佛讲经说法,能依教奉行?如果有,佛决定住世;如果没有了,佛就不住世。所以佛住世不是为自己,是为这个地方有没有众生肯跟他学习。这个学习要真学,不是假学,假学没有用。我们很想听经,听了一句也做不到,那个没有用处,那个佛不住世。听了真干,真正改过自新,有这么一个人,佛都不会走,所谓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真正肯依教奉行,肯认真修行,佛都住世。由此可知,佛灭度,就说明那一个时代、那一个地区的众生,已经不肯依照佛的教训去修行,不肯依教奉行,佛住世毫无意义,示现般涅槃。

  【又曰:然由往昔慈善根力,於彼有情,随其根性、意乐、胜解,不起分别,任运济度,示教利喜,尽未来际,无有穷尽。】

  这一段的意思,跟《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完全相应,也是说明佛为什么不起念说法度生,从来不起念。由然是自自然然,一丝毫勉强都没有。自自然然是由过去生中,往昔是过去生中,慈悲善根之力。这个慈悲善根之力,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发愿度众生,像我们现在依照古佛这个四弘誓愿来发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因中所发的慈悲大愿。成了佛之后,不但是成佛,实实在在讲,从我们《金刚经》的教义里面来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地位,从这个时候起,就没有念了。《金刚经》的标准,四相四见断掉了,没有了,就证得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样的菩萨,在十方法界就跟如来果地上一样,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众生心目当中希望佛来教化他,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自自然然就现佛身。至於他现什么样的身分,像《普门品》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三十二应身没有念,不作意的。「我要现个什么身」,哪有这种念头!自自然然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而众生那个感极其微细,这个我们要晓得。

  以释迦牟尼佛为例子,世尊当年出现在我们世间示现成佛,夜睹明星,悟道成佛。他成佛了,人家看这么一个出家人,在菩提树下打坐,谁知道他成佛?谁去亲近他,请他来说法度生?没有人,没有人认识。在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启请,佛立刻就入般涅槃,就走了,我们肉眼凡夫不知道佛应化在世间。由此可知,这个世间人,以后佛教化这么多众生,这都是机感。我们这个感连自己都不晓得,就好像电波一样,太微弱了,自己都没有发现,可是佛那个地方就感动了,佛就有应。可是佛现身,还是要有人启请,世间没有人启请,有菩萨们帮忙,菩萨变化成净居天人,净居天就是四襌。四禅很特别,四禅有九层天,除了正常的三层天之外,还有个外道天,叫无想天,那是外道天,修无想定到那里去往生的,这都是凡夫天,四层是凡夫天;除这四层之外,还有五层,叫五不还天。那里面是修行人,大小乘统统都有,这些人他们知道,他们有很深的禅定;换句话说,极微细的感动他发现了,这一观察,佛成佛了,这还得了!没有人启请,他们赶快就下来,变化成人身向佛请法,佛这就住下来,就不入般涅槃,净居天人代我们启请。等到他一开口说法,我们这才知道这个人了不起,这个人有学问、有道德,我们应当跟他学。这是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的,所以感应的力量在最初是相当薄弱。

  於彼有情,这些有情就是有感的,也就是讲机缘成熟的,与佛有缘。我们大家与佛统统都有缘,缘的厚薄不一样,浅深不一样。缘浅的,这一接触佛法,听个几次经就不来了,这缘浅的;一部经听完了,欲罢不能,还想听的,这缘深的;机缘有浅深不同,这是一个说法。另外一种说法:缘深的,这一生当中就证果,这一生证果;缘稍微浅的,这一生当中开悟不能证果;缘再浅一点的,这一生当中他能够行善,他能够修福,他不能开悟,这又是一种说法。总而言之,与佛的缘有浅深厚薄不相同。於彼有情,随著他的根性,随著他的意乐,意乐是他喜欢。世尊当年在世,为什么说了这么多经,说了这么多的法门,是随众生的根性,随众生的爱好,这个意乐就是爱好。还得要随众生的「胜解」,他能够理解的,有些经讲得很深,许多人不能懂,只有少数的人懂;少数的人,佛也不舍弃他。有些人智慧比较差一点,根性鲁钝,佛就跟他讲浅一点。这就说明,一切大小浅深的根器遇到佛,佛为他说法都能得利益。佛说法随众生的根性、意乐、胜解,都是自然的,都是无念,「不起分别」,不起分别是无念,皆是无念。都是自自然然,「任运济度」,济是救济,度是帮助他,帮助一切众生。「示教利喜」,这一句是说,接受佛教导的这些众生,他们所得的利益。刚才说过了,根器大的、缘深的,得大利益;根机浅的、缘薄的,得小利益。於是佛法就有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是大分,细分太多太多了。教给众生,利是利益,使他得利益,使他得法喜、得欢喜。末后这两句:尽未来际,无有穷尽。从圆初住开始,一直到究竟果位,他们的应化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哪里有感,哪里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不起分别而自然合度,所谓任运是也。】

  这是解释什么叫任运,任运是自自然然,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决定没有起心动念。这个样子,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叫任运,任运是这个意思。我们做不到,我们都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的感应很粗很粗,这个粗的感应的确有。中国谚语所谓母子连心,母亲这一生当中,时时刻刻都念著儿女,如果这个儿女很孝顺,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也是念念想著母亲,彼此当中有感应。但是这种感应有念,那个感应的波就很大,幅度很大。佛菩萨跟一切众生的感应,那个波非常微细,甚至於我们自己都不晓得,但是确实有感,佛才会有应,这都是任运的。

  【何故能如此耶?由於往昔在因地时,悲愿具足,深观缘生,薰习成种之力使然耳。】

  这里面讲的意思,跟前面《金光明经》上讲的可以说是一样的。但是有一句,「深观缘生」,这一句不能够忽略,这一句我们应当要学习。时时刻刻,一切时、一切处,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把佛在《金刚经》上讲的这些道理,给我们说的这些事实真相,就要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要提起来勘验一下;这个在佛法术语,就叫提起观照的功夫。那个利益无边,利益是什么?开智慧,破迷开悟。自自然然你也就放下了,这个放下就如同诸佛菩萨,渐渐在一切法里面,学习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跟一切众生往来,慢慢的也有一点任运的味道了,任运好!非常自然,一丝毫都不勉强,心地清净,智慧增长,那个的确是有受用。这就是深观缘生,薰习成种的力量。在果地上,到你证到圆初住,那就是真实的果报,就能够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

  【经曰:依法如如,依如如智,能於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

  我们先说这一段。「如如」就是讲的真如本性。为什么说两个如?第一个「如」是体,是真心的本体,第二个「如」是它起作用,起作用就现相,所谓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不二、性相如如,就是这个意思。由此可知,如如两个字,把虚空法界所有一切法都说尽了,一个是性,一个是相。「法如如」,把体性说到了,依法相跟法性。再依「如如智」,如如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 ,也没有分别,也没有动念,本性里头本具的般若 智慧。「能於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这个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所以很难懂,是圆初住以上的境界;也就是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他们的境界。他能够得大自在,就是《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三十二应就是大自在的落实。现身自在,身相自在,想现什么身相就现什么身相。寿命自在,寿命长短自在,无有一样不自在。后面一段这是讲到说法自在:

  【依法如如,依如如智。】

  只要我们读到这两句,就知道这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所依的。不像我们现在,我们现在依什么?我们依的是业。无量劫以来所造的那些善恶业,我们依这个就很不自在,所以我们的身是业报身。果跟报还要搞清楚,我们这一生得人身是果,过去生中修五戒十善的因,修因你就得果,得这个身是果。这个人身这一生的享受那叫报。果是果,报是报。譬如,同样我们得人身,果是一样,报不一样;有人富贵,有人贫贱,那个报不一样。果是果的因,报是报的因。这个报,佛跟我们讲修布施,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果则是修五戒十善。可见得果报各有因缘,因缘非常复杂。

  【而说种种佛法,乃至声闻法。】

  这是举一个例子,声闻是小乘。说种种佛法,五乘佛法都说。下面有解释:

  【法如如,法谓法性,如谓真如。后如字,谓一如也。】

  这就是我们刚才讲,性相、体用,一个意思,说是法性真如一如也。法性就是所有一切万法的体性,我们称之为法性,这是笼统的说。分开来说,这是佛经上常讲的,有情众生叫佛性,无情众生叫法性;但是佛性不能包括法性,法性可以包括佛性,法性的范围大。这是情与无情这样的分法。真如就是自性的本体,法性就是一切法相的自性,它跟真心本体是一不是二,叫一如也。

  【是说法性真如而一如,此根本智之异名也。如如智,如是一如,后如字,谓真如。智谓根本智。即真如根本智一如,即后得智之异名。根本智照真,后得智照俗。】

  这几句话需要解释一下,否则的话很不好懂。法如如,此地解释为根本智,根本智无知,《般若 经》上所谓「般若 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叫根本智,佛法的修学,我们知道它的目的是求智慧。戒定慧三学,戒是手段,定也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才是目的。慧就是智慧,智慧有体、有用,智慧之体,就叫它做根本智;智慧的作用,就叫它做后得智。求智慧先要求根本,像树一样,你要是没有根本,哪里有后得!后得是什么?枝叶花果。没有根,哪来的枝叶花果!先求根本。根本智是什么?无知。根本智就是离相离念,所以般若 无知,离相离念就恢复自性。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不是从外头求来的,是我们真如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

  佛法常常把水比作心,这很有道理,把水比作心。水在平的时候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境界照在里面照得清清楚楚。水为什么能照?它本来就能照。我们的心为什么一切都知道,有那么大,它本来就是这样,就像水能照一样。从能照来讲,叫它做般若 智慧,但是它一定要清净、要平,它才能照。如果这个水起了波浪,混浊不平,照的作用就没有了。我们今天的心,既混浊又起波浪。波浪是什么?分别。混浊是什么?执著。执著,心就不清净;分别,心就不静,就动了。所以叫你要持戒、要修定。持戒修什么?恢复到自己心的平静。持戒,恢复清净心;修定,恢复平等心。心要是清净平等,照的作用就起来了。所以这叫无知,般若 无知,这叫根本智。

  后得智,如如智,依如如智,如是一如。它这个字是一个样子,一共是用了四个如如,四个如如讲法不一样,前面的依法如如跟底下后头的依法如如,不是一个意思。后面这一句是承前面这一句来的,后面这个「如」是一如,如如下一个如字是真如,一如跟真如是一不是二。智,这是根本智。「即真如根本智一如」,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真如跟根本智合起来,合成一,这才叫做后得智,这句话很重要。我们今天拼命求智慧,有没有智慧?没有!所求得的是什么?佛经里面所讲的世智辩聪而已,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我们离开这个文字,离开文字好讲一点,我们讲它的意思,就是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要跟根本智合在一起。这个话你要是听不懂的话,我们从比喻当中来说,就是一切现相要跟水在清净平的时候合在一起,里头不就照清楚了吗?清净的水的本体,那叫根本智;水中所现的一切现相,那叫后得智。水干净,平是平等,没有波浪,这叫根本智。现的这些现相,清清楚楚,一点都没有错,那叫后得智。

  我们为什么没有这个智慧?刚才说了,我们的心污染,不干净,我们的心动;照也照了,照的那个相,现的那个相,是零零碎碎,断断片片,连不起来,所以你见不到真相,你所见的是妄相。这个波现的是这么一块,那个波现的是那么一块,好比是这样的,把事实真相把它分开了,分成许许多多的碎片,只看到碎片里面很小一部分的现相,而没有办法看到整个全体的景观,就好比是这个比喻。这里头的文字是这个意思。

  「根本智照真,后得智照俗。」真是体性,一切万法的法性,也就是照体。后得智照假的,照现象,照一切万法的现象;根本智照它的体。譬如,《金刚经》上有两句话,合在这个地方意思就很明显:「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那是后得智照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根本智照真。一切法、一切现象,缘生性空,了不可得。但是要知道,智慧起作用的时候,一定是后得智跟根本智同时起来的。所以他两边不著,这是佛苦口婆心教导我们的。凡夫著有,不知道空,偏在俗这一边;二乘人著空,舍弃了有,偏在执著性的这一边。於是凡夫有用无体,二乘有体无用,这都是病,都不圆满。佛教菩萨两边不著,两边不离。不著空,没有离有;不著有,没离空,两边都是不即不离。心地清净,不著有;讲经说法,不著空,空有两边都不著,这就是智慧现前,根本智跟后得智现前。了解这个意思,就懂得佛菩萨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因为他有根本智,无说;因为他有后得智,他有说。所以,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是讲的这个意思。下面有这个比喻:

  【水镜无尘而发光】

  这用两个比喻,一个是水,一个是镜子。镜子也能照,如果这个镜子上落了很多灰尘,它就不能照,一定要把灰尘擦干净。《坛经》里面,神秀法师的偈子比喻,心如明镜台,要常常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就用镜子来比喻,所以要把它擦干净。

  【依於此光,故能现相。】

  这从比喻上说,水在干净的时候,一尘不染的时候,不起风浪的时候,跟镜子在不染灰尘的时候,都有照的作用,都能够现相。

  【佛性亦然】

  这是比喻佛性。佛性就是觉性,我们的真心本性就像镜子一样,就像水一样,一尘不染,平静的时候,就是清净平等的时候,它自自然然的现相。这个现相,就是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这个起感应道交是自然的,确确实实没有念头。

  【无念空寂,则智光圆遍。】

  这个智慧光明圆满,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有感,哪里就有应。十个地方感,十个地方同时应;一百个地方感,一百个地方同时应。这一点诸位要晓得,不会说这个地方先,那个地方后,没有。没有先后,没有分别,所以他才能做得到,这就是世俗所讲的神通。世俗人看到,这是神通,分身,无量无边的分身,我们在《梵网经》上念到「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这就是千百亿化身,同时变化的,统统都没有念头;如果有念,就不能变化。我们今天没有办法变化,什么原因?念没断,因为有念,四相四见,四见就是念,就是念头。四相四见没断,所以一个身也变化不出来;如果说四相四见都断掉了,就千百亿化身,那个就是智光圆遍。

  【依此智光,故空寂无念中。】

  一定要做的,这就是根本智,空寂无念就是根本智。

  【而得种种之事自在成就】

  事自在成就就是千百亿化身,这属於后得智。

  【可见自在成就,正由无念空寂而现智光。】

  说明后得智正是由根本智而来的,无念空寂是根本智。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们,他们是怎么说法的,说到令一切众生都能够相应,都能够开悟,都能够契入。这法叫妙法,妙在哪里?无说而说就妙,有说而说就不妙了。要在这里学,要在这里下功夫。但是我们是凡夫,业障深重,从哪里学起?还是要从有说而说学起。但是你一定要记住,必须从有说而说一定要进入到无说而说才行。这个事情难,难在哪里?我们烦恼不能断;断了烦恼,破了无明,这才能入这个境界。

  我们看近代的一些祖师大德们,谛闲老法师,这是近代大家公认的,没有话说的,圆瑛老法师,这都是很难得的善知识。民国初年讲《华严》的应慈法师,讲戒律、讲净土的慈舟法师,不是上次来的那位慈舟法师,名字相同。这些大善知识,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他们没有离相,他们没有离念,他们不是圆初住的菩萨,但是他们说法也相当契机。甚至於我在台湾亲近的李炳南老居士,他讲经说法有没有说?有说。他讲经的那天要准备一天,他那一天不见客,准备一天。可是他老人家常常跟我们说,他用那么长的时间,那样用心的准备,一上讲台,他所准备的东西统统用不上,所说的不晓得从哪里来的?但是他还是要准备。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这是比此地讲的那是差很远,低了很多,从层次上来讲,低了很多。这是什么道理?以前李炳老把这个方法传给我,我这个讲经,这一生讲经,得力於李老的传授,四个字:「至诚感通」。我们没有能力断烦恼,我们用真诚的心求感应。讲台上所说出来的,感应道交,不是自己有能力说的,这个话是真实的。

  最近在中国、在外国,有不少的同修把我的这些录音带都写成书。很多人写成书,我没有看过。最近我在看一份《无量寿经》,他们整理出来的讲记,要我改改。我看了之后我有很大的感触,我写不出来,真的写不出来,怎么会讲出来?这是实实在在的。不但长篇的大经我写不出来,短篇的文字我也写不出来。我有很多年很多年没有写文章,一封信我都懒得写,写不出来。《无住生心》那个小册子也是你们看到的,那是有一些同修找我讲一点东西,讲个十分钟、十五分钟,录下来,他们把它整理出来文字,我一看看也不错。怎么讲出来的?不知道!这就是李老师讲的「至诚感通」,我们用真诚之心,求佛菩萨加持。弘扬佛法,宣传佛法,为一切大众介绍佛法,本身没有能力,可以求感应,真心就能求感应,妄心就不行。这里真跟妄,我们那个标准也往下拉,提升不上去。我这个真妄标准是在哪里?念念为利益一切众生,念念为一切佛法,决没有为自己的名闻利养,我这个「诚」的标准就是这个标准,这是很低的标准。不能有一丝毫的自私自利,有一点点自利,沾上一点名闻利养,不行!换句话说,你到我这个标准都达不到。我没有别的长处,念念为佛法,念念为众生,一切随缘不攀缘;能够随缘不攀缘,你的心才会清净。我不会说我要想做什么做什么,我没有这个念头,凡事随缘。在生活当中愈简单愈好,省事!我决定不会建道场,因为建道场太麻烦,事情太多,又要管人又要管事,这在一般讲,那不是人干的!一个人会过日子,一生清净自在,心里头无有牵挂,无有忧虑,那个日子好过;心里头有牵挂、有忧虑,那个日子不好过。你说那可以赚大钱,赚大钱付出的代价太重,我也不干,我宁愿不要钱,我不愿意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心清净,才叫真正自在,才能真正与诸佛菩萨有少分的感应。这是说明有念跟无念差别很大,一定要到无念,这里面才有智慧,这才能透露得出来;如果有念的话,这就不行,决定是障碍。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把话拉回来:

  【今谓如来作念我当说法】

  如果我们起了这么个念头:「如来动了个念头,要为众生说法,要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这就错了。

  【便同凡夫,岂是如来。】

  这是六道的凡夫,绝对不是佛菩萨。我们讲菩萨,就是圆教初住以上,但是圆初住以上都可以称如来,因为他见性了,他用的是真心。

  【既不空寂,又岂能说法自在?】

  凡夫能说法,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没有空寂,道理在这个地方。要想说法得自在,那个心要空寂,心里头不能有东西才行!我们在祖师大德里面去看,最明显的,说法自在的,无过於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不认识字,他说法自在。他也没有念过经,你把经念给他听,他就跟你讲,他讲得很自在。你要问为什么?他心空寂,他心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念给他听是感,他立刻就回应,回应的决定正确而没有错误。为什么?他的心里头没有污染,他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贪瞋痴慢,所以他应的就纯正,一点都没有错误,道理在此地。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学佛的人修什么?修清净心。要想修得清净心,这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诸位要记住,不是说你不要了,那你就把《金刚经》听错了,《金刚经》叫我们放下,「好了!回家去一切都放下,家也不要了,儿女也不要了,事业也不要了」,那成什么话!那不把世间法都破坏了吗?所以你不能听错,这个放下是心里放下,心里面决定不要再牵挂,不要再去想这个事情;不想这个事情,不牵挂,那我这个事情能做得好吗?做得更好。为什么?智慧现前了。你从前做事是用思考,用分别心,有得失心,有分别、有执著在做,做得不好,做得很累、很苦,做得不圆满。现在统统放下了,一切都不分别、不执著,没有妄想了,智慧现前,你做得比什么人都好。你要不相信,你就拿讲经做个比喻,你看菩萨,讲经不起心动念,讲得这么好;我们这些人讲经,起心动念,一天到晚在准备,忙得不亦乐乎,讲得不好,不就是这个道理吗?讲得不好。你从这一点当中你去体悟,然后你才晓得,我们生活工作,心清净、心平等,万缘放下,一定做得比从前好,比以前做得高明,做得圆满,你的生活也过得幸福,也过得快乐。因为你生智慧,你的生活里面充满了智慧。不学佛的人,你的生活一天到晚充满了烦恼,你过的是什么日子?烦恼里头过日子,那你怎么不苦!佛菩萨为什么快乐?在智慧里面过日子,他不是在烦恼里面过日子,转烦恼为菩提,那个日子过得很自在,过得很快乐。这一段经文主要是教给我们这一点。

  【正所谓以轮回见,测圆觉海,无有是处。】

  后头一句是批评。凡夫对於佛菩萨,在那里乱猜,在那里推测猜想,全错了!这个推测猜想是轮回心,轮回的见解,你怎么能够明了诸佛菩萨的境界,那不可能。这个地方要细心体会,然后我们搞明白了,我们才知道从哪个地方学习,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我们看末后一段:

  【诸佛菩萨说法,如空谷传声,有感斯应,初无容心。】

  这几句话是形容,佛菩萨说法那个事实状况说不出来的,真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地的形容,像画画一样,烘云托月,月亮画不出来,画一些云彩,当中空一块,那就叫月亮。这个地方说法,就是有这个味道。佛菩萨的境界说不出来,从旁边侧面来形容,犹如空谷传声。空谷传声,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在山谷里面我们长叫一声,回音,那个传声是回音。你的音声长,回音就长;你的音声短,回音也短;你音声响亮,回声也响亮。我们发出的音声是感,回音是应,感应道交,用这个来做比喻。「有感斯应,初无容心」,它确实没有心。我们在山谷里长啸一声,那山谷难道还起个念「这个人叫一声,我赶快回他一声」,没有这个念头,没这种心。这就说明无念,说明空寂。

  【大叩大鸣,小叩小鸣,适如其分,自然而然。佛之说法,如是如是。】

  佛给我们说法,真的是恰到好处,所说的完全是应众生的根机。我们现在中文翻译的《大藏经》,释迦牟尼佛当年所说的,说这么多法,实在讲是应当时之机,恰如其分。如果当时,我们这个地球上的大众,没有这种根机,佛决定不说这个法门,没有感怎么会有应?感应道交!

  再说祖师大德讲经说法,祖师大德讲的经、说的法,都是释迦牟尼佛的经,释迦牟尼佛的法。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每一个时代,某一个地区,法师讲《金刚经》,不一样,讲得不一样。讲得不一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看《金刚经》的注解就明白了。《金刚经》自古以来的注解有一百多种,没有一种是一样的,有一样的那何必要注?都不一样。为什么注得不一样?佛灭度之后,这些众生要想学《金刚经》,机感不一样。当然这种感应,没有佛当年那种感应来得纯,因为佛无念、无心。祖师大德他们的心比我们清净,这是真的。如果他们心跟我们心一样,那我们展开经看不懂,他也看不懂。为什么我们看不懂,他能看得懂?他的心比我们心清净。由此可知,你看经典里面的义趣,你能够看多深?你能够看多广?完全跟你的清净心有关系,跟你广学多闻没有关系,决定没有关系。你广学多闻,说老实话,反而产生了障碍,这个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得出来。

  我们看有一些法师讲经,我在早年学讲经,有一个同学明性法师,这个人已经过世了,不在了。我们同学当中,他是最用功的一个。早晨天没有亮,就起来打坐、读经;到天刚刚明亮的时候,他就跑到山上,一个人坐在那里,经本展开,对这些树木花草讲经说法。从前生公是对石头,他对树木花草,一个人好用功,就讲经说法,每天这样练,苦练,写的讲义一大堆。我们知道他很用功,有一次大家请他上台讲经,讲了一次之后,没有人再请他了。他是真用功夫,搜集十几种古大德的注解参考资料,凑成一个大拼盘,端出来什么都不是,吃力不讨好。花很长的时间,讲一段经文,叫人听了之后,不晓得你在讲些什么。所以,你广学多闻有什么用?搜集十几种注解,统统合在这里讲,到底是讲的什么?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验。这个经法讲得好,能够契入人心,不是广学多闻,完全是清净心。你能够在这一部经上讲多深、讲多广,与清净心有关系,与广学多闻丝毫关系都没有,这一点要很细心去体会。

  六祖惠能大师,惠能大师讲东西一样参考都没有。他跟法达禅师讲《法华经》,讲的是不多,但是法达开悟了,开悟就不要讲了。跟无尽藏比丘尼讲《大涅槃经》,那个时间长,无尽藏比丘尼也开悟了。六祖那个时候年轻,刚刚离开黄梅,在避难的时候遇到无尽藏比丘尼,他那个时候二十四岁。经没有听过,注解也没有,也不认识字,无尽藏比丘尼把《涅槃经》念给他听,他听了之后就跟她讲;这部经讲下来之后,无尽藏比丘尼开悟了。学在哪里学?学清净心,学放下。头一个要把名闻利养放下,那个东西害死人,要把五欲六尘放下,这些东西沾上一个就完了,你就没有法子。所以念头要转过来,念念为佛法,念念为众生,你用这种心去感,诸佛菩萨都有应,才能真正达到感应道交。请看下面一段经文,科题是「本无可说」,这是真实话,句句真实。

  经【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你不要以为真的有所说,这个才与前面的经文相应。前面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是法宝,宝要好好的收藏,要好好的保护不能把它丢掉,怎么可以舍弃?这个地方把所以然说出来。因为本无可说,所以佛法不能执著,法要舍,也就是说,心里面不可以有佛法,有佛法就糟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一肚子里装了佛法,那完了,那就大错特错!所以法尚应舍。

  【无法可说,意显本无可说。何以本无可说,以本来无法故。既本无法,那有可说。】

  这个话的意思很深,确确实实没有法。再给诸位说,这个世间确确实实没有事,你天天做的那个事,做得很冤枉。天下本无事,谁去做事?庸人自扰之。庸人就是我们佛门讲的迷惑颠倒,那些人有事做,没事生事,叫无事生事,在做那些事。真正明白的人没事,确实没事,也没法。没法,为什么佛说法四十九年?刚才讲,众生有感。众生虽然有感,佛有没有说法?佛没有说法。佛没有说法,众生以为佛说法,这个很妙!佛本来没有相,众生以为佛现相。这个事与理愈说愈深了,但是全是实相,全都是事实真相,我们要了解。所以说,本来没有法,本来没有事,本来没有六道轮回,本来没有大千世界,甚至於本来没有十法界。不但本来没有十法界,本来也没有一真法界,这才是如来寂灭场地,才是圆满的自性。我们看底下一节:

  【法是缘生,说亦缘生。】

  法是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是缘生的,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这个感应就是缘,也是缘生的。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头,现种种身是缘生的,说种种法也是缘生的。

  【说法者亦是缘生。既曰缘生,非无法、非无说、非无说者也。】

  从缘上看,有;缘现相,有相。从相上看,有;从性上看,没有。从相上看,有。「非无法」就是有法,「非无说」是有说,「非无说者」,有说法的人。可是你要晓得,这是从相上说的,相是缘生,刹那生灭,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要入这个境界。底下讲:

  【然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故虽俨然有说法,即复了不可得,言其说即无说也。】

  这就是所谓「说即无说,无说即说」,说跟无说是一桩事情,一如。前面跟我们讲的无实无虚、不一不异,一点都不错,所以,哪里可以执著?

  【明了缘生之义,便知法本无法,故说即无说。】

  万法缘生这一段,为什么要说得这么多?为什么讲得这么深刻?关系太重要。不但它是般若 里面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整个佛法里面的精髓。你能够明白了,你能够体会了,就是开佛知见,我们常讲开悟了。你能够把你悟得的知见,用在你日常生活当中,把生活里面一切错误的知见,依这个改过来,你就证果,你就契入这个境界。有听《金刚经》的同修问我:「我们在一生当中,能不能明心见性?」我的答覆是肯定的,能。问题是你能不能放下?你能放下就能。放下什么?《金刚经》上讲得很简单:四相、四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要你心里头真的没有这些东西,你就明心见性,你马上就升到圆教初住菩萨,你就证得了。你为什么不能证得?你不肯放下。无始劫以来,执著一个「我」,不肯把我放下,念念还都想我,这就糟糕!这就是你为什么不能成为圆教初住菩萨,那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念念舍不得把「我」放下,关键在这里。不但现在是「我」不能放下,「我所」都放不下,你说糟糕不糟糕!什么叫我所?我所有的财产,我所有的家亲眷属,我所就是我所附带的这些,附带的这些身外之物。附带的这些东西,你都放不下,「我」你怎么能放得下?所以放下是有次第的,先从「我所」放下,从我所有的,就是先把身外之物放下;然后功夫逐渐逐渐提升,「我」也放下了。诸位要知道,「我」要是放下了,那就很恭喜你,为什么?你生死轮回没有了。你想到,为什么会有生死轮回?我!我要是放下了,你不会害病。谁害病?我害病。我没有了,谁害病?「我」要是没有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因为有我,我烦恼,我很苦,我生病,我要老,我要死,都是一个我。「我」没有了,这问题全都没有了。佛在经上讲三苦、八苦,全都没有了,与你完全不相干,毛病都在这个「我」上。所以《金刚经》一开端,有我相、有我见,这不是菩萨,这是凡夫,六道轮回的凡夫。有这个念头,有这个见解的,叫轮回心。天天干这个事情,无论你干什么事,里面只要有「我」在,你就造轮回业。你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你怎么能出得了六道轮回?《金刚般若 》里头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的是讲得非常清楚,非常透彻。

  读《金刚经》,读难,虽然读,不懂意思。但是这一次《金刚经》我们细讲,你听了,我相信纵然不能把我、我所舍掉,多少也有点觉悟了,知道事实是这个样子,这是多少能有一点悟处。如果这个悟处能够相续不断的话,真的有开悟的可能。你有这个悟处,你就觉得放下是对的,虽然现在放不下,慢慢的会放下一点。原本我这一个月要赚一万块钱,现在赚五千也可以了,就放下一半了。逐渐逐渐你对世间名闻利养会淡一些,这个淡就是放下。果然能一年比一年淡,你的功夫进展就很快。为什么?真正能放下,你烦恼轻,智慧就增长,你对人对事对物一切的看法会转变。从前的看法,佛经里面讲轮回见,我们世间人讲人生观、宇宙观,我们佛法叫轮回见,这是轮回心。你能够转轮回出三界,能够把轮回见转成佛知佛见,这个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所以要晓得,「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故虽俨然有说法,既复了不可得。」经上讲一桩事,依这个说法为例,其实任何事情都是缘生的。我们生活缘生的,工作缘生的,处事待人接物全是缘生的,无有一法不是缘生的;既然是缘生的,统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真正开智慧!

  【明了缘生之义,便知法本无法,故说即无说。说法者即空即假,即假即空。】

  天台智者大师,为我们说出三谛三观,三谛三观不是佛说的,是智者大师从《法华经》里面悟出来的,三谛三观是天台家的学说。佛经上有没有?有,虽有,智者大师没见到,还是智者大师发明的。什么经上有?《楞严经》上有。智者大师在世的时候,《楞严经》没有传到中国来,印度一些高僧在中国弘法的,到天台山去访问智者大师,听智者大师讲三止三观,非常佩服!就告诉智者大师,《楞严经》上佛有这个说法。於是智者大师听了非常兴奋。为什么?有经典跟他印证,可见得他的发现没错!但是这个经没有传到中国来。那个时候到印度非常不方便,没有这个机缘。他在天台山筑了一个小台,拜经台,每天向印度那个方向礼拜,求这部经早一天到中国来,他拜了十八年,这个精神毅力了不起。一直到大师圆寂,这个经还没来,但是到后来,唐朝中宗的时候,这个经果然传到中国来了。智者是隋朝的人。所以《楞严》到中国的因缘也很殊胜,智者大师心里头求,求了十八年,这是感应道交。三止三观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跟般若 里面讲的「即假即空」,他加了一个中,他讲空假中。空假中的原理,能够应用在一切法上,世法、出世法统统都能够符合这个原理。

  【决不致妄作言念,罪同谤佛。正因无法可说,乃有说法及说法者之假名耳。】

  经文「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有这个假名,有这个假相,却没有这个事实。所有一切万事万法,你要知道,都是假名假相,没有自体。要知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要能记住这四句也能开智慧。所有世出世间一切法,它有假名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果你能常作如是观,就是在一切法里头你常常有这个观念,常常有这个看法,你对於一切万事万法自自然然不会执著,也不会去计较,不会去分别,不会去执著,你就接近般若 了,你会开智慧。换句话说,你就会学佛了,佛法前头讲过要善学、会学,你就会了,绝对不至於想错、说错了。像前面,想佛还有法可说,那就想错了,佛还有相可现,佛还有众生可度,这都是想错了、说错了,这就是谤佛,罪同谤佛。谤佛,前面跟诸位说过,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谤佛,不会谤法。

  【说法者无法可说,则学法者,当然无法可执。】

  这个很要紧,这个说到我们身上来了。我们今天学佛法,你要是学了之后:「这个讲得好,我要记住;记不住,还要用笔记本记住,唯恐忘掉了。」这样学佛法,可以学一点佛学常识,真正的佛法学不到。为什么?真正的佛法离言语文字,可是真正佛法也离不开言语文字,但是决定不是言语文字,要明白这个道理,要在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经典我们要不要读?要读。要不要研究讨论?需要研究讨论,需要讲解,需要认真学习,需要把经典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要把它记住。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人强记,他很认真勉强,一定要把它记住;一种人自然记住了,他并没有想记,但是天天念,念多了自自然然记住,这个好!自然叫任运。自然记住的好!多看多听,自自然然记住。可以多看,可以多听,决定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为什么不能执著?要晓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法一切的修学没有别的,要教我们开悟。如何开悟?要教我们得定。什么叫得定?万缘放下,千言万语就是教我们放下而已,因为放不下,才把事实真相详详细细说明,说明之后,你想想应不应该放下?你不应该放下,还继续搞轮回、搞生死,这里面多苦!你这一生的日子苦的还不够?这个要觉悟,太苦了!做人还好一点,你看看畜生,畜生比人更苦。看到畜生,想到我要弄不好,来生跟它一样,你说这个多麻烦!畜生就示现样子给我们看。饿鬼、地狱就更苦,虽苦,我们没见到。这个一定要觉悟,不能再搞了,那就是真的要放下,要彻底放下。整个佛法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放下而已。放下,智慧就现前,无论做什么工作,做得都比别人圆满,都比别人做得好,这是一定的道理。这些事,诸位读《华严经》你就明了了。

  《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金刚经》上讲如来,五十三位如来,他们散布在各行各业,都是模范,都是榜样。经商的是商人如来、商人菩萨,商人里面的榜样,他们用菩提心,他不是用轮回心。你在家里面过日子,家庭主妇用菩提心不用轮回心,你是菩萨主妇;你做生意,你是菩萨商人;你做工,你是菩萨工人;你参政,你是菩萨宰官,菩萨国王。《华严经》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些人都清清楚楚,一切现相是假相、假名,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无论他在社会上从事於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岗位,他身心清净,一尘不染,真正是造福社会,造福人群,利益一切众生。佛法的殊胜利益,真的是无量无边。学法的人当然无法可执,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明了这个事实真相。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