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见闻录(13)——僧侣的悟性是可以传递和培养出来的
半路出家见闻录(13)——僧侣的悟性是可以传递和培养出来的
多年前,我看过一副有趣的中国画,画了一个书童在写字,题词大意是书童也有书香气。
现在想起来,这副画的意境很高。人处在的环境决定了人的气质,汉语里的“熏染”,就很能表达这个意思,跟高人在一起,思想境界,行为举止就高,跟俗人在一起则反之。
龙泉寺几乎每天都有僧侣的讲座,其实,大多数我是听不太懂的,词句倒都是能听的懂,但是境界和内容是肯定无法如僧侣一样深入,尽管如此,僧侣们依然乐此不疲地讲,大概就是在熏染俗人,也不是真的就指望我们马上全都明白。
慢慢来。
但仅熏染来的这一点受益也令人的气色和思想境界大有改观。
至少,我是这样。尤其是每天总能听到不同风格,不同修为的僧侣的讲座和指导。
一名僧侣曾和我谈及当下的教育,他也对应试教育有看法,提到了社会、学校、家长、老师、学生对考分的执著不太靠谱,并表达了深深的忧虑。我也一直有这样的认知,不过表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僧侣轻描淡写地说,大家都想要高分,方法很简单啊?
我问,有什么方法?
僧侣说,把考试难度降低不就行了吗,这样皆大欢喜啊。何苦跟个分数较劲。
当场笑翻,但笑翻之后,却体会到同样的认知,但境界是不一样的,方式也不一样。对自己,对他人的结果也都完全不同。
僧侣讲课,问了一个关于因果的基础问题,有人按照经论上的标准答案认真回答。
僧侣说,错了。
众愕然。
僧侣说,错就错在你用标准答案,永远是标准答案,就知道你会说标准答案。
众依然愕然。
我猜僧侣是用这样一个方式告诉我们标准答案是用来行持的,不是用来讲的。道理明白,行持上如何做到呢?就好比一个精通浮力原理的人掉进水里如果不会游泳的话,一样会淹死。
似乎是用这样一个令人记忆深刻的方式告诉我们,宁可学游泳,不要学理论,但是理论又不能不学,既然学就会有标准答案,有标准答案但不能死在标准答案上。
有点拗口。不过,身临其境,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讲到经论中经常会提到的“无有是处”,问大家,是什么意思。
大家纷纷答,就是不对的意思。心想,这下没有错误了吧。你总不能反过来解释吧。
僧侣断然说,错。
众愕然。
错在哪里啊?
僧侣说,不是不对的意思,是完全不对的意思,完全不对的意思。明白了吗?
上面这一段,我自己读了一遍,文字上有点绕,很担心读起来费劲,不过,这些文章都是给知识分子读的,多看一眼,应该就能体会,也许我多虑了,很简单的文字,根本就不用担心别人读着费劲,也许,自己写的文章不太容易了解到别人读自己文章的感受。
除了文字之外,上面这段文章的核心问题是这些绕来绕去的文字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我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如果我知道的话,我也就不在着费劲巴拉地写字了,肯定就有另外的生活了。不过,我可以猜想一下这些话的意义。
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而学习中我们总是注重知识的积累,可是世界上的知识太多了,光是一个土豆的成长过程,所涉及到的领域,你要想全部搞明白足以耗费掉你的一生也不见得全部能明白。
那么,我们需要的是领悟力,就是悟性,就是更加深入地去了解我们所面对的世界,面对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深入到什么程度呢?
过去有个说法,叫作看破,看穿。
我们自己也有一些口头语,会说,我一眼就看出来你如何如何,那个事如何如何,那个人如何如何。或者,这个事情我是看透了。等等。
可是,真的看透了吗?
我觉得大多数是没有,只是一说而已。真正看透了,那我们的人生就会改变,就会变的更加智慧,更加明白,更加快乐,更加有意义和价值。
只是,看透太难做到。
我理解,也没人逼我们一下子全都看透,稍微看透一点点就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作用和帮助,按照我的观点,每年都有大量的年轻人从事艺术学习和工作,文字、影视、绘画、音乐、表演等等等等,大多数都将其当作一个职业,极少数人获得艺术成就。
有一个规则,当作职业的并不能享受这个职业,获得艺术成就的则能够享受其创造的艺术成就,获得艺术快乐。
甚至于体育,我认识一些从事体育工作的人,也接触过一些和体育有关的事,有成就的,多是悟性好的。
刻苦的有的是,但不见得有成就。
你会画画,你不见得就是画家,你会写字,你不见得就能是作家,你会盖房子,你不见得就能是建筑师,你会跑步,不见得就能是运动员,你会唱歌乃至拉胡琴,你不见得就能成为音乐家,等等。
甚至于居家生活,把日子过的苦不堪言的,大多数都是悟性不太好的,在艰难的生活中,也能把自己的日子过的有声有色的大多数是有悟性的,这和掌握多少知识没多大关系,比方说,你懂得多少微积分的知识对处理你和你丈母娘以及老婆乃至领导乃至儿女乃至你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邻居之间的关系没有一点帮助,可是,你的生活中可以没有微积分,但不能没有亲人和朋友。
当然,即懂得微积分又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人,那是很了不得的。在我看来,悟性差的人能搞懂前者,悟性不错的人能搞懂后者,悟性高的可以两者皆搞定。
我是属于悟性极差的,所以两者都搞不定。
我觉得,这个悟性是可以训练出来的,通过和高人在一起的熏染,自然而然地就和那副中国画上画的那个书童一样,有了书香气,用来从事艺术创作,用来用于居家生活,用于与人相处,乃至用于追求真理,都有极大的好处。
有人会问,理上仿佛是这样,那你如何证明僧侣们就有这样的悟性并且传递给你呢,万一他们也没有,只是装装样子,那岂不是坏事了。
这个问题,我也存疑,我觉得跟各人的运气有关,社会上装蒜哄人的很多,但我很少遇到,我遇到的大多数都是真有悟性的,然后教育我,感染我。
我想,要是真遇到装蒜哄人的,也别灰心,总不能因为喝了一口假酒,你就说天下的酒全是假酒。
还有个问题,有人问我,你凭什么就能判断你遇到的僧侣就真有悟性呢。
这个判断的方法很简单,很朴素,很原始,我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僧侣的生活、工作完全是用于悟性的培养,我看到的一般是清晨两、三点起床,用功,晚上十点乃至更晚睡觉。大量的时间都用于修习。
断绝世间的五欲,没有了世间的那些杂染。
所以,我断定,这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再加上更高的大师的指导,没有悟性,那才叫怪。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