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四集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四集
【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四集
释成观法师
讲于 台北大毘卢寺
2009年12月4日
我们继续讲,嫉妒心是很恶的一个心,因为是跟魔心相应,相对的嫉妒的相反是什么?随喜,所以知道随喜是很难的。随喜是什么意思?就是随着欢喜,随着别人的欢喜而欢喜。下面有一个受持随喜功德,不是说你随喜了以后就有功德,不要搞错了,而是说你随着别人有功德而欢喜,因为别人有功德而随着欢喜这叫随喜。所以看到别人修行好,看到别人有好境界,随着欢喜叫做随喜功德。那如果没有功德两个字那就世间上的随喜,譬如说你看到人家升官你为他欢喜,看到人家发财为他欢喜,看到人家生儿子为他欢喜,你不要想人家生儿子为他高兴,可是想到自己只有女儿很难过,然后更难过了,尤其是生儿子的是你弟弟更难过了。看到别人升官是为他很高兴这已经不错了,可是一想到自己又被减薪了那又难过了,所以随喜很难。顺便讲到一个也是当今佛教界误用的,就说你到道场去,如果用了什么东西或吃的饭或是怎么样,有人就说我随喜功德,就丢功德箱里叫随喜功德,那是误用了是乱讲,但是大家都这样用也没办法。
[进修生灭四谛慧、无漏戒定慧,能成生空智,真空慧现前,是可谓之“众善奉行”。是知有漏之善,若心生染着,报尽还坠,终不能逃脱生死之樊笼,故亦是恶。如是世间十恶,有漏十善,]不管世间的十恶乃至有漏的十善,[皆是见思二惑之恶所摄,]也还是算是恶了,如果是贪染的话,[皆摒弃而不作。]所以都摒弃而不作。因此说[能不着相,则世间的十善],就是世间的十善,[当然须奉行;]当然还需要奉行;虽然你不着相还是要行善。[乃至无漏戒定慧,一切诸善,更须精进奉行。自净其意者,将心中之有漏见思二惑妄想扫尽,观一切法,当体即空,]当下他的体也就是体性、性质就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此就不贪着了,[不复执滞于有,]有是生或存的形象,[即是诸佛之无漏教。]什么叫漏呢?佛比喻说就好像装水的瓶子,下面有一个漏洞这就漏,你心中有缺陷的话就好像有一个漏洞,有了漏洞怎么样呢? 有了漏洞你如果装了如来的甘露水进去,进去就漏掉了,所以叫做有漏的意思是这样子。那如果你没有任何缺点,你的心器就变成法器,法器就是堪修法的器;你那个心器就变成无漏,就没有漏洞,就变成法器。可堪造就,可堪盛装如来的甘露法宝。
[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如果有人想要知道佛所行的境界,就应当要清净他自己的心,令他自己的心不起一念妄想,清净如虚空一样,因为虚空不着任何东西。[吾等众生之心地,]我们众生的心地[自无始以来被烦恼之尘垢所染污,须将一把铁扫帚者何?]从无始以来被烦恼之尘垢所染污,就必须拿一把铁扫帚把心中所有的烦恼扫得干干净净才叫做自净其意。但是必须要知道这铁扫帚是什么呢?[即止观是也。修此止观,]如果修止观[则将心中之空有二边、但中等执着,扫除殆尽,]如果修止观就能够将心中空有二边、以及中等以上的执着都把它扫除几乎干净,殆就是几乎。[清净本然,]把那些污垢都扫尽了以后,你的心就会恢复他本来的清净,本然就是本来。[周遍法界。]因为心清净了所以就没有隔阂、没有限制,他的心体就能够周遍法界。
[止观者何?]止观是指什么而言呢?[止即诸恶莫作,观即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即是断德;]就是断烦恼的德性,断是指断烦恼。[众善奉行,即是智德。]智德就是因为你行众善,就会得到智慧所以叫做智德。[智断二德,即是福慧二严。]福慧两种庄严。[福慧二德圆满,即名如来。]福慧二德两种庄严都圆满的话就称为如来。[所谓皈依佛,两足尊。又福德庄严,即是万善缘因;]福德庄严就是所有善的缘因,缘因是一个专有名词;缘是助成的意思,助成之因。[智德庄严,即是智慧了因。]了是究竟的意思,究竟之因。[缘了二因有功,即显正因。]助成之因和究竟的这两个因有所功用,有成就即显正因。[此诸恶莫作等四句,乃为下文之提纲契领,义理层层深入,务须微细研究。明白之后,身体力行,遵而修之。]所以就必须要很微细的研究,明白了以后还要身体力行。[唯愿诸仁者实践诸恶莫作;]唯愿就是希望,[初则莫作粗而易见之恶,]开始就不要做很粗显而且易现的恶,象杀盗淫妄五戒所含摄的乃至于身三口四,这些粗的。
[进而除细而难见之恶,乃至断二死三惑之恶。]二死就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我们众生的寿命一段一段的,叫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是指二乘的,他证道了以后,不再来世间受分段的生死,但是他在第八识里面还有微细的生灭,有小小的变化,那个叫做变易生死,因为虽然入了涅槃,第八识还是存在的,第八识如果不再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第八识还是在的。如果没有第八识谁入涅槃?就没有人入涅槃了。三惑就是见思惑、无明惑、尘沙惑。见思惑就是见到未修断的见惑,接着就是分段的思惑,小乘修见思二惑;大乘菩萨进修尘沙惑和无明惑。尘沙惑就是很多很多了,所以是要分证慢慢的证、慢慢的断,分分断。从十住开始,一直到十地分分的断尘沙惑,最后断最后一分无明惑就证道位,所以就是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努力众善奉行;初则奉行浅易之善,进而行深难之善,乃至克修六度万行、中道妙善之善。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登到高处必须从低下的地方开始,迩是近的意思,你要到远地的话必定要从近处开始走行,就是有个次第的意思。[如是除恶修善,断惑证真,尤须二边不着,]二边是指空、有、断、常,[中道不安,]安是止的意思。甚至都不会止到中道,停止在中道上,所以就究竟无着了。[自净其意而后已。]一切都无所着。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若夫是至于的意思,[发端之辞。]泥洹也是我们古代的翻译,唐朝以前的翻译叫古译或是称为旧译。唐朝以后尤其是唐玄奘以后所翻译的叫新译,新译都叫涅槃,泥洹就是涅槃,那一个比较准呢?都差不多,因为泥洹的梵文是(Nirvana),巴利文是涅槃(Nibbana),所以古译是可能比较依梵文,新译可能受巴利文的影响叫(Nibbana),但很多人读涅槃是错的,涅槃就是没有烦恼。[泥洹之法,入乃多途,]想要进去涅槃法里面,乃是实在,实在是很多个途径。[论其急要,]但是要谈到它的紧急而且切要的,[不出止观二法。]则不出于止跟观这两个法。我们看宝大师的注解,大字黑字就是天台智者大师的论文,小字就是宝静大师的注解。
[兹初二句,先叙方便法门虽多,而止观为其急要。“若夫”二字,发端之辞。]国文里面就称发语词,通常是没有意思,但在这里是有意思。譬如说如果讲一个夫是没有意思,但是如果讲若夫就会有意思,也就是至于的意思,至于涅槃之法。[“泥洹”亦云涅槃,]泥洹译成涅槃, [即是不生不灭之谓。]也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因为不生,所以不灭,但是你要不灭的话一定要不生,烦恼不生就不灭了这样子;烦恼不生就不再来受生。烦恼不生就断了烦恼了。[涅槃即对生死而言,]对就是相对,相对于生死而言,他的不生不灭,是相对有生有灭的生死,[不生不灭即是对生生灭灭而言。当知吾等众生,本是菩提涅槃、]我们众生的身心本来是菩提涅槃的,[元清净体,]元就是本源,本源清净的体,[原是不生不灭,良由真如不守自性,]良就是实在,由就是由于,实在是由于或是因为众生不守自性,真如就是反而,反而就比较通一点,法而如是它就不守自性。因此就在无始劫[一念妄动,背妙明而为无明,]背就是背弃,妙明就是妙明的真如本性,而转为无名。
有一些铁齿的人,就会说真如好好的为什么要一念妄动呢?这个问题很难答嘛,就是因为无明,无明才会一念妄动阿,如果明了它就会不会一念妄动了,因为无明所以没就什么理由。就好像有的人没事他就会抓一抓耳朵对不对?你问为什么抓一抓耳朵,他就是无明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有的人没事就咧嘴,不知道怎么搞的反正他的嘴巴也没有什么问题,他就爱这样子。眼睛一眨一眨的那为什么?就是有无明业力,也不晓得什么就这样子。你看《楞严经》里面翳眼见空华,为什么会翳眼呢?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翳眼,他就是没事自己就猛眨眼,眨眨眨到后来就看到空中有花,那你问他为什么没事自己要这么眨眼呢?他也不知道为什么,所以这叫无明妄做,无明就是虚妄的这样造作。所以佛答无明的时候,如果有理由的话就不叫无明了,因为没有理由也没有什么原因,他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叫做无明。那如果讲得出原因的话就是明了,明的话就不会无明了,既然是明的话他就不会妄做了。
[迷本觉而成不觉。]迷于本有的觉悟而转成不觉,[以是法身流转于五道,]由于这样子或因此就令本来清净的法身流转五道,五道就是六道去掉阿修罗道;天、人、地狱、恶鬼、畜生叫五道。常常有说讲五道、六道其实都是一样,就是有为生灭的众生叫做五道众生或六道众生。那为什么不讲修罗道只讲五道呢?修罗道你若看《楞严经》也知道,他是由天、人、畜生三道所设,有的阿修罗是住在天上半属于天,有的住在人间半属于人,有的住在海中好像鱼类一样半属于畜生,常常讲五道里面就设了阿修罗道,不是把它摒弃在外。还有天龙八部里面,有天龙其它都是鬼跟畜生,天龙八部就是天、龙、夜叉、阿修罗、迦楼罗、乾达婆、紧那罗、罗睺罗伽,除了人和地狱以外的一些众生。随便讲到金庸写的一部《天龙八部》,五部很大呀!这个的名字也是胡扯,因为他的内容跟天龙八部没有关系,所以这也是中国文人爱卖弄,又卖错了。不懂的人就觉得这个好高深,这个跟讲佛是如来佛然后玄奘法师叫唐三藏那个差不多。金庸据他在一本书里面好像是他晚期,我没有去考证,我记得他在后记里面写‘侠客行’最后他写说,近来看什么佛法,可是他在小说里面常常讲到佛法的时候,也还好没有搞错。有很多武侠小说家写到佛法都乱写,而且相当谤法、谤僧,你们看过没有尤其是‘火烧红莲寺’,那里面就讲佛法的出家人说是妖僧,然后在里面藏女人等等这样子,我小时候在路边的书报摊常常就看到那个书,可是我那时候看不懂那些东西,小学的时候。
[以是法身流转于五道,真性沉没于四生;]四生就是卵、胎、湿、化。《楞伽经》也有一句话说‘如来藏转三十二相入众生身中’,就跟这个讲的意思是一样,这一句话就说明了凡圣的关系。如来藏就是众生本有每一个人都有如来藏,众生转如来藏就是转他自己的三十二相,就是佛的性德,转佛的性德入众生身中,就变成众生相。实在是《华严经》所说,众生本具如来性德,以妄想、分别故不能证得,这都是通的。[将不生不灭、清净涅槃之法,而转成为生生灭灭、染污黑暗之法;终日向外驰求,枉受轮回、枉遭生死。]向外驰求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我初二的时候有一个国文老师,我初中也是读的附中,附中有很多很有学问的老师,也有很多怪老师。
有一个五六十岁的怪老师,穿衣服常常是西装笔挺戴一顶帽子,他是教国文跟公民的;另外有一个专门教国文的他也是西装笔挺也戴一顶帽子,两个人常常吵架乃至于动手打架,训导主任把他们拉开。那个教公民的我们把他称为西部,因为他带的那顶帽子就是西部那种,另外一个专教国文的何老师很有学问,我们叫他东部;因为西部跟东部打架嘛,话说我初二的时候有一个老师他上国文课的时候说,也不知道那时候讲什么课,但是他说佛家跟儒家的差别就在于,佛法是往内推求,儒家是往外驰求。我一听往内推求这好、这好,我一直就记着佛法是往内推求。我说这好这好,可是你要问我说这是什么好,我也说不出来,那事实上什么叫往内推求?其实那时候我也不懂,不知道什么叫往内推求,只知道听了以后很高兴、觉得很好这样子。
就好像也是初一历史课里面讲到释迦牟尼佛,然后就说释迦牟尼佛的教义主要就是人生即是苦,我一看到人生即是苦这好、对、没错、没错,可是你要光想人生即是苦很难噢,能够信这句话不容易。当然我是从经验来的因为我从小就很苦,苦学出身,所以一看到人生即是苦就觉得好。我的苦除了贫穷以外还有内忧外患到处都被欺负,揍过我的人有二三十个老的少的都有,乃至于我在家里没事就被我三哥揍,他一喝酒就揍我,我睡觉都把我揍醒,揍醒了以后再继续揍,那我跑了以后追,他在后面喊捉贼、捉贼,我惨了,所以很苦很苦,苦到我读大学的时候骑着脚踏车去家教,反正就觉得人生很苦,骑着脚踏车在丁周路那里很暗,有一辆货车停在那边我骑的很快,那里又暗暗的看不清楚就撞上去了,一撞上去我就说挺好死了,哇没死,撞了头一个包这样子。实在是太苦了觉得人活着没什么意思,所以初二的时候听到佛家是往内推求好、很好,实在不知道往内推求什么意思。
换了学佛以后,尤其是学了禅宗然后懂了意思,也知道真的有宿习所修这回事,宿习所修,然后今世碰到因缘又现前了。因为宿习所修,这也很不可思议,我努力精进的学佛是在留学的时候,之前在读高中和大学的时候都有看过书,我都是把他当哲学看,因为我想当哲学家。然后等到留学的时候一学就很投入,学了一年多人家介绍我到达拉斯有一个团体,那个时候也不是什么佛学社,还没有成立,我去的时候本来是抱着去学习的,没想到他们有一些大学生还有几个社会人士,在那边大家一起讨论佛法,本来是抱着学习的心去的结果没想到,大家讨论到后来就说请尤大哥跟我们讲,我俗姓尤,年纪好像稍微大一点点也没有很大了不像现在这么大,他们叫我尤大哥。另外一个是葛大哥后来变成社长,我第一部讲的就是《六祖坛经》,老实跟你说如果我当时知道《六祖坛经》是什么样的地位的话,我大概不敢讲,只是我看《六祖坛经》的时候觉得太好,也不觉得怎么难,那我讲完了以后沈佳真居士,我那时候是经过有一个李祖居士是在美国佛教会的跟沈佳真在一起,他介绍我去。所以也就跟沈佳真居士联络上我们常常通信,他知道我讲《六祖坛经》他就说,你可不可以把讲《六祖坛经》的录音带寄给我,我就知道他要审查了对不对?我只知道他要审查我后来更加知道说,你这个小子学佛没有多久就讲《六祖坛经》,我寄去了。我们就写信通话,他就说讲得还满得体的这样子。
后来因为这个社团在达拉斯,我讲经讲了三个月以后人越来越多,后来我就促使葛先生还有一个曾先生他们跟州政府申请合法团体,称为达拉斯佛学社,事实上称是学佛社。这个时候中间有一个夏居士,我们称他夏伯伯了,他到我们那边去讲经,我那时候还是学佛一年多而已,他看到我就说你这讲座甚难稀有、甚难稀有,为什么甚难稀有搞不清楚。后来他私下跟我讲说修梵行,他只这样点一下而已,后来我就跟我同修讲说修梵行好不好?她说好,就开始修梵行了,从来也没有犯过。即使同床共枕也没有说睡到一半的时候糊里糊涂就做起来,夏先生他喜欢搞算命风水这个是不太值得称赞的,不过他说他搞的那个风水跟算命常常会自己说这个很脏,可是很奇怪他说脏可又在搞,后来我有想这个不对嘛,而且他又学佛学的很认真,后来我有想可能是跟有些妓女一样子,那个妓女从事那个行业她觉得自己也是很脏,但是她又没办法她要从事这一行,所以有些妓女不敢进佛寺,也不敢烧香。
后来达拉斯佛学社因为是居士团体嘛纷争很多,然后争执、争夺,我觉得很没味道,我是学佛、我是玩真的、我是想要断烦恼的,那我想我们学佛是要断烦恼的,来这边结果搞得越来越烦恼。所以我不干了我闭关了,本来闭三个月要看看风势,三个月闭出来他们还是一样结果争的更厉害。里面不只有争还有斗争,大家合在一起斗争那个社长,我还去救了他一下,大家联名的就开一个斗争大会,然后社长夫人就跑到我那里去求救,我去救他这样子,他们还算尊重我所以就没有斗成,所以就觉得很累,居士团体常常会有这样的问题。我看这个风势不好,我又在闭关,但是我虽然闭关我还是在那里我没有搬走,因为我是恪守菩萨修行不舍众生,所以我一直留在那里,但是那里实在是是非之地。后来闭完三年以后,我总共是闭了三年三个月,出关的时候我就在我的居处称为楞伽经舍,因为闭关的后期就著了《楞伽经》义贯。
我出关的时候那个沈佳真居士他们办佛学夏令营第二期就找我去演讲,那我就讲了。那一届的事情我跟你们讲过,玄冥老和尚听了我的第一堂课出来的时候,就在走道上跟沈佳真说,讲到沈佳真居士他大我三十岁,我们学佛社同学都称他为沈伯伯,我称他沈先生,他在信上称我健太兄,我自从学佛以后所到之处碰到的都是大人物大头的,都受很尊重这样子。不管是显教还是喇嘛教的都一样,这个沈佳真居士跟玄老在走廊上碰到我,我走出去玄老就指着我跟沈居士说:如果我换上袈裟就是现成的法师,所以我后来找他出家也是这个缘因。我上次有一次跟大家开玩笑说,我学佛以后就好像白居易,我们刚刚讲白居易他有一个长恨歌对不对?他讲那个长恨歌的主角杨贵妃,他说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那我也是相朝,你知道我是学佛,我这样子我都不是故意的,我讲经我也没有说故意讲经,我没有说讲经很好我要学讲经,我要讲经弘法我从来就没有这样子,我自然行事就这样子,然后他们叫我讲,我就讲这样子,乃至于后来学种种法到高野山学密都是很自然的,乃至于出家也是这样子,出家就是很自然,没有说很挣扎要不要出家这样子,要到那里出家挣扎的要命,你看一般人学佛光是一个皈依的搞不定,要不要皈依要皈依谁呀!
我学佛因为那里有一个佛光寺在休斯顿,说皈依那就去皈依,皈依以后说受戒那就去受五戒,那时候他那里没有传菩萨戒,所以就没有受菩萨戒。受戒的时候也不是说受两戒、三戒,受当然就是五戒,没有说两戒、三戒什么的,就这样子。吃素对不起我跟你讲我本来喜欢吃肉的,那一吃素就马上吃素吃全素,那即使是吃全素做梦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梦到肯德基,这一切对我来讲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乃至于看《六祖坛经》就好像喝水一样很顺这样子,当然了如果有第二次机会给我的话,叫我讲第一部经的话大概会谦虚一点,不会讲《六祖坛经》讲别的经,稍微短一点而且浅一点的。我因缘如是。
[终日向外驰求,枉受轮回、]这个枉字用的好,冤枉,因为众生本来不用受而受冤枉,所以就冤枉受。[枉遭生死。]本来不用遭而遭,所以是枉遭,非常的冤枉。[如来以慧眼观之,甚可悲悯,]觉得众生很可怜,所以佛叫人以从生灭而证不生不灭,[当知不生不灭即在生灭中,非离生灭外,别有不生不灭者也。]我觉得这是一种讲法了,我跟宝大师这里也是有一点点不一样,这个法里面有即、离这两个法,那有即有离就有不即不离或非即非离,所以不生不灭即生灭,事实上可能是说不生不灭不即生灭、非离生灭,不即不离。我是像宝大师这样讲就变成,即而非离对不对?事实上是非即非离,所以不生不灭不是即是生灭,也不是离于生灭,这样听懂吗?
理上比较究竟的讲法是这样子,我们用逻辑的方式看(不生不灭=生灭,不生不灭≠生灭,)不生不灭即是生灭就是等于了,不生不灭非离生灭就是不等于了,那如果说不生不灭非即生灭、非离生灭,逻辑上就比较合理,但是禅宗里面是这样讲:不生不灭非即生灭、非离生灭,不只禅宗,所有的性宗都是这样讲,宝大师那样讲也是可以的了,我们不能说不可以。[不生不灭,即泥洹是也。]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佛见众生根性不一,习气垢病差殊,]就是很大的不一样,习气不一样他污染的病也不一样。[故说一切修行法门,如有一切之路径。然虽有多路,而究竟归元,]到了究竟以后都回到原本。[一一皆证至不生不灭涅槃泥洹,而为目地。]而到达了目地。所以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要趋向涅槃菩提实相之理。
(画图说明就好像一个车轮一样,有很多的车条这些就代表法门,这一个车轴就好像涅槃菩提究竟一样,所有的法门就像车条一样半径通向圆心,车轮的外圈就是权法,就是方便接引,在往里深入一步就是实法,在进一步就是究竟之法,所以法门有三个层次。虽然是方便有多途但是都达到了最后的境界,但是还是有一个层次的差别。所以最外围的修一些方便的接引,每一个法门都有这样的层次差别,比如说以药师法门讲,开始的时候接引,有人生病或是衣食无着、求职等等,要求福可以修药师法门,因为药师法门求世间的,他也是满足你慈悲的缘故,那个是权法,佛菩萨慈悲的权变,然后令你在世间衣食无缺、身体好了、安定了,然后在引摄你入实际的法就是要真正的修行,开始持六斋日,因为药师法门的特色就是持六斋,然后修菩萨法,渐渐的再修实际的菩提那个就是究竟的法。我这个图的意思就是说,不是说修一个法门自然就会达到究竟,不是!看你的发心以及你修的内容所定,不是自然会这样子的。
[然法门虽多,而此止观二法,可以赅罗一切行门,]不过这个止观二法赅一切行门,这个行门是比较上乘,比较深的行门,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而且为一切法门中最直捷、最紧要之法。]这是确定没错的,我们众生的福越来越薄、根越来越钝、环境也越来越差,你要修止观、就是禅定实在很难,为什么?你到处都听到声音,你即使到山上还是听到很多车声,所以人声、车声,还有甚至于音乐的声音等等,就扰人心神你很难修,众生的福越来越薄,真正能修止观要有很大的福报。第一要有人护持。第二要有安静的环境、衣食无缺这很难。
[故云: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当知此止观二法,不仅天台宗一家修此,]这止观不是天台宗专有的,[即中国十大宗亦不离于此。他如贤首宗修法界观。]贤首宗就是华严宗,因为华严宗第三代祖师法藏大师他的号贤首,所以华严宗称为贤首宗,不过他不是第一代祖师而是第三代祖师,他是发扬光大的,但是一般人把他当作第一代祖师。[行普贤行,即修此止观;]事实上也在修此止观,是以这止观为根本了。[净土宗之念佛,亦念此止观;]净土宗的念佛也是在修此止观。这一句话宝静大师那时候可以通,在现在就不通了,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念佛提倡散心念佛,为什么?因为要大家静心念佛或定心念佛没有人念得来,所以说法的人随顺众生就讲散心念佛。那事实上依我看,如果散心念佛那事实上也不用怎么念了,因为散心念佛念的也都是浮面的,六识飘动的心意在念,不说白念了会增加一些福报,但是开智慧、得定什么,那是绝对没有的。因为你的发心就不是让它定下来,念佛是应该以摄意定心为目地,宝静大师讲的这个是古典的念佛法门、古典的净土宗,现在的已经是爵士念佛,因为以音乐来讲有古典和爵士。古典音乐是有一定的谱子有一定的奏法,爵士全是即兴的,必须还有创意没一定的标准,现在念佛就是这样。[唯识宗之修唯识观,亦不离此止观;]唯识宗的修唯识也不离止观,其实所有想要摄心入定的都是跟止观有关系的,[不过他宗于止观之名,或有或无,或用其他之异名词耳。]不过其他宗派对止观的名字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有时候用一些别的名词这样子。[是知止观为一切入门之要道,]知道止观是一切入佛法门的要道,[涅槃大果之胜路,]殊胜的路,[故云:不出止观二法。]所以智者大师说修行不出止观二法。
(明法有问题请问,师夫回答)
明法问地藏法门的问题说:佛嘛,最后都是成佛,应该都是要度众生,所以会度众生而成佛,二乘人,比如说独觉乘者,自己成就之后就入涅槃了。那为什么佛在地藏法门里面讲到说有一些佛成佛以后,没有度六道众生就入涅槃了,这样子好像就变成二乘人独觉一样,但弟子相信不是这样,弟子想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现象。
法师回答:把地藏法门系列拿出来,我跟你们已经讲了即使是佛,每一尊佛的因缘也不一样,如果要以度的众生多少的话,阿弥陀佛应该是度很多的众生对不对?那阿弥陀佛度的众生跟释迦牟尼佛比的话,释迦牟尼佛度的众生有没有得比,没有的比对不对?那是不是阿弥陀佛比释迦牟尼佛更伟大,你在把那一篇详细的看一下,‘大愿地藏王菩萨他的愿就是众生度尽方成菩提。’我们先讲这一句话众生度尽方成菩提,只是这么说而已能度得尽吗?度不尽。以什么称为众生度尽?以他的因缘尽了。我再举例子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寿,他的寿命无量。如果阿弥陀佛他的寿命真的无量的话,补处菩萨是谁?观世音菩萨他有没有份?他是永远没份,阿弥陀佛永远不退位,观世音菩萨总统候选人永远不会宣示就职。阿弥陀佛无量寿也只是比喻之词,也就是比喻他的寿命很长很长,但是即使再长也有尽的一天,不是真正的无量。同样众生度尽方成菩提也不是真正的尽,以地藏王菩萨的因缘他应度已度这叫度尽。不只是地藏王菩萨这样,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子,跟他有缘的应度的已经度了,那么就是度生已尽就入涅槃。
地藏菩萨发这样的大愿我如果修地藏菩萨法门,也应该发这样的大愿这样的修学,发尽未来际度尽一切有情众生之愿,而且也不求自己要先做佛,这就很难完全要去掉我相执着,但求利益众生,无有尽处,就好像普贤菩萨的境界,尽虚空遍法界没有止境,所以连释迦牟尼佛也一再的赞地藏王菩萨不可思议,他的发心不可思议、他的愿力不可思议。附带的讲到,这也是一批居士大家一起一天到晚讨论经典,其他的什么也不作。可是他又来跟我抱怨说:他身体不好也不能打坐,我就教他念佛,结果好不容易被我劝动了,他就有一、两个月跑到美国去看他的女儿,就顺便照着我教的方法念佛,他念了一个月念得好痛苦,奇怪了!同样的一尊佛我念得好快乐,他怎么会念得好痛苦呢?我就是怜悯他说他也不能打坐,他又说他自己没有真修实证可是他又不能持戒,可是他乐意讲经什么经都讲连《法华经》都讲,《 金刚经》也讲什么经都讲很多经都讲,可是他连五戒都没有持也不能吃素,为什么?因为他说我要煮荤食给我孙子吃,所以他不能持戒,别说五戒连一戒也没有受。不持戒也不能打坐也不能拜佛因为他有病,那你怎么修呢?我现在说那你只有嘴巴可以动,因为你讲经嘛,所以只有嘴巴可以动,那你就念佛可是他从来就不喜欢念佛,怀疑念佛,我好不容易劝动他念佛,他专心认真的去念了一个月觉得好痛苦,就在美国打电话给我说好苦,那怎么办。还有别人问过这样的问题。
另外一个是曾经在我这边皈依的弟子,我何其不幸。‘为何地藏菩萨不先成佛在度众生。’如果他先成佛不但不会影响他度众生,反而因为他已经成佛而能够度更多的众生不是吗?他在责备地藏菩萨为什么不早点成佛?为什么要累劫当菩萨?这就是地藏菩萨慈悲、伟大的地方,他这样一讲就否定了地藏菩萨最可贵的,他不能理解不能欣赏,反而是怀疑,另外一个不能打坐的人他们讨论到《华严经》,讲到《华严经》的时候他有很深的东西,这跟地藏菩萨累劫不成佛有关系,跟地藏菩萨不先成佛而度众生。那有一个就说经里面常常讲菩萨不断最后一分无明保得润生无明,以便再来娑婆界众生界来度众生。他说他为什么要这样子呢?你既然都断了惑只剩下最后一分了,为什么不干脆一点把他都断了。他就不相信说有人能留惑,能够留个润生惑,他说因为你修行的话,不能一直跑跑忽然紧急刹车,他说这样好像不对这样子,这个是大菩萨的境界,这是十地以上的境界生死已经自在,留一个惑不断对他已经没有什么了嘛。
就好像我读博士学位写完论文不交出去可以吧,为什么?因为我没有身份如果交出去就要出美国了,马上I团体就没有了嘛,而且没有找到工作的话就要离开美国了,因为我想要留在美国所以我论文写完了还不交上去,下一次注册的时候我继续注册我还是学生可以嘛,因为合法的。那么这个博士学生都可以这样子,菩萨为什么不能这样子,这只是一个比喻而已。这就是不真正修行光搞这个文字,然后也不懂得菩萨境界也不能信受,闻到佛语、闻到菩萨境界也不能信受欢喜,自己起种种的疑惑,然后自烦烦他,幸亏你是问到我,那如果别的法师被你问到就问倒了,问倒了以后你就觉得很了不起,哼又一次挑战高手成功。
关于这个问题回答是这样:第一个并不是成佛以后就度的众生更多。因为他说成佛以后可以度更多的众生,那地藏菩萨为什么不先成佛他可以度更多的众生,他先成佛不会妨碍他众生反而会度更多众生,你看说的好像很有理。因为每一尊佛的因缘不一样,看到没有就是这一句话而已,这个地方你还是没有搞清楚,不是每一尊佛他度的人数都一样的多,都一样的无量无边的多,数量都不一样,佛德不是以度的众生多寡而定。例如弥勒佛将来荣华三会所度的声闻,这里讲的度都不是说接引你皈依三宝叫做度,是修行证果断了生死轮回这叫做度。我们现在人常常讲说大家都来都来都胡说,真正的度是让他修行证果。弥勒菩萨荣华三会所度的声闻众是二百八十二亿,这是依照《增一阿含经》、《大智度论》都有写。其他的佛只说法说一会,象拘留孙佛说法一会,度世万人得阿罗汉果,拘那含牟尼佛说法一会度三万人得阿罗汉果,加叶佛说法一会度二万人得阿罗汉果。释迦牟尼佛说法一会度一千二百五十人得阿罗汉果,成绩很差了。还有更差的,我们世尊还算不错,有一尊佛成佛以后就示现涅槃了燃灯佛。
例如燃灯佛成佛十二年只放光,没有人能看得懂他的光,他也没有说法这样子。多宝佛成佛以后因为没有人请他转*轮于是他就入涅槃了,虽然入涅槃但是他有誓愿说只要有讲《法华经》的地方他都会去护持就是多宝如来。还有须扇多佛朝成佛道,暮入涅槃,因为累劫的弟子都还没有成熟。诸佛的因缘都不一样,也不可以用他度多少或是早涅槃还是晚涅槃而论其高下,你若以他的成绩单论高下的话,我问你那六祖大师岂不比达摩大师要伟大,是不是?六祖大师度四十二人证道,达摩大师只有几个弟子而已。学佛的人、修行人怎么可以着这个相呢?乃至历代各宗祖师也是一样,甚至于象禅宗的二祖、三祖、四祖,那个时候都是乱世他们都躲起来,怕被王者抓起来,那时候佛法很不昌盛,所以一直到五祖才收一些弟子,你说他们二祖、三祖、四祖为什么不度众生呢,你能这样责怪他?你不觉得这就很奇怪?诸佛祖师因缘各不一样,你懂吗?有的祖师能够广度,有的只将法传给另外一个弟子,就说好了我已经责任尽到了,就走了、就交棒了。再说并非佛就可以度任何众生,譬如释迦佛的时候须达长者有一个老婢叫皮特低罗,佛要度她不接受,可是她却接受罗睺罗度他;也有佛要度他,他不接受,但是目犍连或是舍利佛度他他就接受,他就得度了。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有的跟佛有缘,有的跟佛的弟子有缘,生生世世的师徒之缘是勉强不了的。所以即使佛度众生还要看那一个人跟佛有没有缘,没有缘不管那个人多么的优秀,佛还是没办法度他,恐怕还要他宿业的本师来度他。关于罗睺罗在讲一下,罗睺罗出家他的师父是谁?是舍利佛,世尊叫舍利佛给他剃度拜舍利佛为师。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