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坛经》偶得(释普性)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坛经》偶得(释普性)
草草地学完了《六祖法宝坛经》——唯一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由中国人自己造的经典。掩卷沉思,感慨颇多,不知不觉心里也就有了一些对《坛经》的个人想法。现在把这些想法和盘托出,也算是对学习《坛经》的一个小小总结吧。
为《坛经》正名
大凡稍稍有一些佛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经”本为佛说,而且只有佛陀的说法纪录才可以称之为经,以供后世佛弟子如法奉持、流通。六祖当年在大梵寺开坛说法,因其所开创的禅宗“顿悟”之教一时盛行天下,门众甚多,以至于门徒中有人最终视六祖为“佛”了,他的讲经纪录也就被其法嗣以“经”的方式保存了下来,并作为南宗禅的宗经。这样看来,其说法内容被尊奉为“经”,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唯一的一部被中国佛教徒尊为“经”的祖师说法纪录,虽然其中没有佛教经典里用贯了的“如是我闻”这一固定句型,但是《坛经》仍具足佛教经典通序中的几种主要的内容,即:主成就——慧能大师;处成就——大梵寺讲堂;时成就——适时弘布正教;众成就——僧尼道俗、官僚儒士。并由此可想而知当年六祖开堂讲法时场面的隆重、庄严了。
直到今天,《坛经》仍以其朴素的内容、深隧的思想和从当下入手、从小事入手的实用自然的修证方式,引导中国佛教徒们一步步地迈进“见性成佛”的无上境地。
“无念为宗”——南宗禅之基石
南宗禅之根本理论及修证特色,我认为应该是《六祖法宝坛经.定慧品》里六祖大师所说的“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一句。“无念”就是要人们放下分别心,不要有任何好坏、是非等世俗观念,面对客观世界,不要有一丝主观上的追求和执著,而要作到“于诸境上,心不染”。因为现象界本空无有,一切皆由人心的分别而造,如果心有所念,就是以万物为实有而有所执着了。
但六祖同时又指出,“无念”并不是“百物不思”,而是要“于自念上,常离诸境”,所以说“无念”应是“正念”的别名;只有具足正念,才能真正达到究竟涅槃的佛地。
六祖在开示以“无念为宗”同时,又提出要以“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就是指要切实明白一切事物之相皆是由心而造,只有摆脱这一凡夫之有相认识,才能真正洞察宇宙本体之相——真如实相。但心中完全没有了世俗之相,才能彻悟真如。所心说“无相”既是世界本来之相,又是佛弟子修行所要达到的境界,也就是要“于相而离相”,也只有做到“无相”,才能真正做到“法体清净”。
再说“无住”。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无不处于变化之中,世界上不存在永远稳定不变的东西,事物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那么我们就不能把概念当作事物的根本属性。既然“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语),我们只有做到了“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愁害”(《六祖法宝坛经。定慧品》),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地做到了“无住”。
“无念”、“无相”、“无住”三者中,“无念”首当其冲,“(无念为宗)可以说是《坛经》对于自神会以来南宗全部理论和实践的最精炼的抽象。”[《中国禅宗通史》,P185]不过就修证实践而言,三者虽名相不同,但内容是统一的,修证佛法的弟子们只要不起妄念,不起分别,也就是说在做到“无念”的同时,也才能真正地不障真如自性,这也就是“离相”、“离住”了。
小根与大智
六祖初谒五祖忍大师时,对于五祖的问话,六祖的回答颇具机锋,可以说是慧水溢流,“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葛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坛经.行由品》)这一回答既印证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论思想,同时也说明般若智慧人人具足,并无大小顿渐之别。
可是为什么佛性本自具足的芸芸众生在世间差别相上,仍会表现出小根与大智的不同呢?《坛经》中指出,这种差别关键在于众生对于佛法信仰的深浅不同,所以就会表现出迷悟程度的不同。小根人的般若智与大智人的般若智“更无差别”,但由于小根人“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迷心外见,修行笕佛”之故,这种执着于内外境之分、于心外笕佛求法,是徒劳无功的。大智之人不假外修,而是“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能够“于自心常起正见”、“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坛经.般若品》),所以大智之人弃外修而求内证,并且于内心悟见自性三身佛,从而证得圆满菩提。
在《坛经.般若品》里,六祖还提出对待经典的态度问题,指出一切经典本无大小二乘之别,都是出自于佛,而且一切经“皆因人置”,是佛陀针对众生不同的烦恼尘劳而开宣的不同的对治法门,进而提出了弘扬佛法的应机设教原则。
关于无相忏悔
在佛教教义里,“忏悔”是一种专门以去罪消业为目的的宗教仪式。“忏”是梵文Ksama(忏摩)的音译;“悔”是它的意译。有罪方可忏,有过才可悔。不过相对于有相的罪业和过错,《坛经》里的“无相忏悔”可以说是六祖开创的一种“教外别传”,同时又是南宗禅修证实践的又一个侧重点。
忏悔作为佛教度化众生的重要法门之一,《坛经》里更是将这种“无相忏悔”法门当作一种固定的宗教形式而确定下来,也就是说,“《坛经》......是将宗教信仰道德化,将世俗道德宗教信仰化,它总结的是一种标准的道德化佛教。” [《中国禅宗通史》,P188-P189]
并非结语
《坛经》自问世以来,受持者众多,流传地域也极广,虽然在流通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增删,版本也有好几个,但其核心内容并无改变,可以说在《坛经》流传于世的一千多年以来,这部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经典对中国的教界、学界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及凝聚力也起了巨大的作用。人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有很多人把《坛经》看作佛教中国化最终完成的标志并不过分。毕竟,这部中国人根据自己的修证体验总结出来的经典,以其所蕴含的巨大的思想价值和切实可行的宗教实践,鼓舞着人们向着佛地而跨出更为坚实的步伐。
[参考书目]《坛经》
1、新修《大正藏》T48《六祖大师法定坛经》。
2、杜继文、魏道儒著《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洪修平著《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开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4、演培法师著《六祖坛讲记》,台湾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1994年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