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3日 星期一 农历12月14日
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六、登山状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来源:   作者:慧净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六、登山状

  登山状                           (《大正藏》八三、二四四)

  夫,流浪三界之中,往何界乎?不遇释尊之出世;轮回四生之间,受何生乎?不闻如来之说法。

  未参华严开讲之筵,亦未列般若演说之座;未临鹫峰说法之庭,亦未至鹤林涅槃之场。

  我宿舍卫三亿之家乎?我住地狱八热之底乎?可惭可耻!可悲可伤!

  今,经多生旷劫,生难生之人界;送无量亿劫,遇难遇之佛教。

  不逢释尊说法之世虽可悲,得遇教法流布之时是可喜,譬如盲龟遇浮木之孔。

  我国佛法之传布,始于钦明十三年壬申之岁(五五二),冬十月一日。于此之前,如来教法未流布故,未闻菩提之觉路。

  然而我等,报于何种宿缘,依于何种善业乎?生于佛法流布之时,得闻生死解脱之道。然则,今日难遇而得遇,若徒过日夜,则甚为可悲。

  或游金谷之花,空暮迟迟春日;

  或吟南楼之月,徒明漫漫秋夜。

  或驰千里之云,猎山鹿而送年;

  或浮万里之波,捕海族而积日。

  或凌严寒之冰,度世路;

  或拭炎天之汗,求利养。

  或缠妻子眷属,恩爱之绊难断;

  或遭仇敌怨类,瞋恚之炎不止。

  总之,如斯昼夜朝暮,行住坐卧,无时或止;唯任凭欲望,始终累积三涂八难之业。是故《经》言:

  一人一日中 八亿四千念 念念中所作 皆是三涂业

  如是,昨日既徒暮,今日又空明。于今,几度之暮乎?几度之明乎?

  夫,朝开之荣花,易散于晚风;夕结之露命,易消于明日。

  不知此故,常思荣茂;不悟此故,永念长生。

  然而,无常之风一吹,有为之露永灭。舍之旷野,送之远山;尸骨终埋于苔下,魂魄独迷于旅空。

  妻子眷属在家,不能为伴;七珍万宝满藏,毫无其益,随身者唯有后悔之泪。

  终至阎王之厅,定罪之深浅,考业之轻重。阎王问罪人曰:「汝生于佛法流布之世,何不修行,空然归来乎?」此时我等,如何作答?

  应速求出要,莫空归三涂。

  抑!一代诸教之中,显宗密宗、大乘小乘、权教实教之论家,部分八宗,义列万差。或说万法皆空之旨,或明诸法实相之意,或立五性各别之义,或谈悉有佛性之理。宗宗诤究竟至极之义,各各论甚深正义之宗;皆是经论之实语也,抑又如来之金言也;或调机而言之,或鉴时而教之。何者浅,何者深,难共辨是非;彼亦教,此亦教,莫互怀偏执。如说修行者,悉皆过度生死;如法修持者,共同证得菩提。不修行徒论是非,如盲人论色浅深,聋人说声好恶。故唯须修行,皆是解脱生死之道也。

  然今,学彼之人者嫉此,诵此之人者谤彼;愚钝之人因此易迷,浅才之身为之难辨。偶趋一法而积功者,即诸宗之诤互至;广涉诸教而谈义时,一期之命易尽。

  彼蓬莱、方丈、瀛州之三山,闻有不死之药,服之能得长寿,然而无寻求之方。秦皇、汉武,闻之而遣使寻求,然童男草女,亦于船中送其年月。彭祖七百岁之法,古代之事,今时难传。昙鸾法师为究佛法之奥,以人命难期故,欲学长生之法,此时遇菩提流支三藏。法师问曰:「佛法中有长生不死之法,胜于此土仙经乎?」三藏一闻,唾地而言:「此土何处有长生之法?纵得长年,暂时不死,终更轮回三有。长生不死,吾佛教始有之。」即以《观无量寿经》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必得解脱生死。」法师蒙教,遂焚仙经,而依《观经》修净土之行。此后直至昙鸾、道绰、善导、怀感、少康等,传布此流。

  思其道而欲延命取大仙之法,则道绰禅师之《安乐集》亦立圣道、净土之二门者此意也。

  其圣道门者,于秽土断烦恼至菩提也;净土门者,往生净土,于彼断烦恼至菩提也。

  今就此净土宗而言之者,又《观经》所明,业因非一,三福九品、十

  三定善;其行分品,其业列数。

  先,定善十三观者:日想、水想、地想、宝树、宝池、宝楼、花座、像想、真身、观音、势至、普观、杂想是也。

  次,散善三福者: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也。

  九品者,开彼三福之业,以明其业因,具见《观经》。

  总而言之,定散二善之中,不漏往生之行,但能就有缘之行而积功,依引心之法而勤行者,皆得往生,更莫生疑。

  今,且就自法而言之,正今定善之观门者,数列十三;散善之业因者,类分九品。欲入其定善之门者,即意马驰六尘之境;欲窥彼散善之门者,又心猿移十恶之枝。欲静而不得,欲止而不能。今见下三品之业因者,言「十恶五逆之众生,临终遇善知识,十声一声,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号而往生。」此岂非我等之份乎?

  彼释雄俊者,七次还俗之恶人也,命终之后,狱卒带至阎王之庭,阎王责言:「南阎浮提第一之恶人,七次还俗之雄俊,今果来乎!」雄俊高声呼曰:「我在生时,见《观无量寿经》言:﹃五逆罪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十声,往生极乐。﹄我虽七次还俗,于今未犯五逆;我虽善根薄少,念佛超过十声。雄俊若堕地狱者,三世诸佛堕妄语之罪!」阎王据理,立倾其玉冠而拜之;弥陀依愿,则使乘金莲而迎之。

  何况非七次还俗乎?何况一生念佛乎?「男女贵贱,不简行住坐卧,不论时处诸缘,修之不难;乃至临终,愿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源信先德之言诚哉!

  又善导和尚解释《观经》云: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弗测所窥;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

  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

  然则建立定善、散善、弘愿之三门,其「弘愿」者,《大经》云: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善导和尚释云: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观经》说毕定散二门之后而言: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此即前之弘愿之意也。

  又《观经》之「真身观」言:

  弥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此亦前之弘愿之义也。

  《阿弥陀经》言: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其次经文言:

  六方恒河沙诸佛,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应当信顺」而证诚之。

  此亦前之弘愿之义也。

  又《般舟三昧经》言:

  跋陀和菩萨启问阿弥陀佛曰:「当修何法,得生彼国?」阿弥陀佛言:「欲来生我国,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

  此亦彼佛自言弘愿之旨也。

  又,五台山之《大圣竹林寺记》云:法照禅师登清凉山,至大圣竹林寺,有二童子,一名善财,二名难陀。此二童子引法照禅师入于寺中,渐至讲堂,见文殊左右菩萨万众围绕而坐,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而坐。法照至二圣前顶礼问曰:

  末法凡夫,当修何法?

  文殊答言:

  汝今念佛,今正是时。

  法照又问:

  当念何佛?

  文殊答言:

  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

  此是大圣文殊于法照禅师之前所言也。

  凡广言之者,遍修诸教之法门,不遑详举。然而此顷曾闻:「因念佛之弘传于世,佛法将消失。诸宗学者有此难破故,人多废念佛之行。」此不知其意也。

  今之佛法将住万年,纵有使其消失之人,然而拥护佛法之诸天善神保护故,非人力所能。如彼守屋大臣虽欲破灭佛法,然而法命不绝,传承至今。何况以无智道俗、在家男女之力,因念佛故而使法相、三论隐没,天台、华严退失乎?不念佛者,此辈即能兴隆一宗乎?惟徒废念佛之业而已,丝毫未能窥探诸宗之奥,是故此非大损乎?汲取诸宗深流之南都北京学者,传承两部大法之本寺本山禅徒,虽百千万之念佛弘传于世,亦非因此则改变本宗。

  又,欲佛法不失而废念佛者,然而念佛非佛法乎?譬如逃避虎狼之害而趋向狮子。诽谤余行与诽谤念佛,皆是逆罪也;被虎狼所害与被狮子所害,皆是死也。此不可谤,彼不可嫉,皆是佛法也,不可互相偏执。《像法决疑经》言:

  三学行人相诽谤 入其地狱如箭射

  又《大智度论》云:

  爱染自法故  毁呰他人法

  虽持戒行人  不免地狱苦

  又,善导和尚云:

  世尊说法时终了 殷懃付嘱弥陀名

  五浊增时多疑谤 道俗相嫌不用闻

  见有修行起瞋毒 方便破坏竞生怨

  如此生盲阐提辈 毁灭顿教永沈沦

  超过大地微尘劫 未可得离三涂身

  欲修念佛者,不可诽谤余行,诽谤者背弥陀悲愿故;欲修余行者,不可诽谤念佛,诽谤者违诸佛本誓故。

  然而,今真言止观之窗前,诽谤念佛之行;一向专念之座上,诽谤余行之法。共以我人偏执之心立义理,互住各各是非之想为会释,岂契正义乎?皆共背佛意!

  又,难者曰:「今之念佛者立私义:以为怖恶业者不信弥陀之本愿也,积数目者怀疑一念之往生也。言行业者,一念十念已足,是故不可积数目;言恶业者,四重五逆尚生,是故不可惮恶业。」

  此义完全不可,既不见释尊之说法,亦非善导之释义。若如是说者,总违诸佛之正意,别背弥陀之本愿。

  其五逆十恶众生之依一念十念而往生彼国者,《观经》之所明也;但,非劝造五逆而称念十声,犯十恶而称念一声;是持十重而称十声,护四十八轻而凭四十八愿,此乃佛心所深切希冀也。

  凡任何行门,若专一者,亦即心持戒行,如护浮囊;身有威仪,不倾油钵者,则行无不成就,愿无不圆满。然,我等或犯四重,或行十恶;彼亦犯,此亦行,无有一人具足戒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者,三世诸佛之通戒也;所谓修善者得善趣之报,行恶者感恶道之果。虽闻此因果之道理如不闻,然应随份止恶业,逢缘行念佛、期往生。既不舍恶人,何嫌善人乎?所言「畏罪者疑本愿」者,非本宗所说也。

  次,依一念十念往生彼国者,释尊之金言也,观经所明之文也。善导和尚之释云:

  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又云: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此即是劝导「信者取一念之往生,行者勤一形之称念」也。信弥陀之本愿而积念佛之功,运心久者,何可言不信本愿乎?凡薄地凡夫之往生弥陀净土,若非他力,则一切道绝。

  凡十方世界之诸佛如来,为引导秽土众生,于秽土成正觉;为化益净土众生,于净土成正觉。阿弥陀佛于净土成正觉,而且发起救度众生之愿。

  夫,秽土成正觉者,示现随类应同之相故,其命不久,疾入涅槃。

  又,净土成正觉者,报佛报土是地上之大菩萨所居,非未断惑之凡夫立即能往生也。

  然而,今阿弥陀佛庄严净土者,凡修行佛道,愿求成佛之本意者,乃为救度造恶不善之辈之轮回无尽,为怜愍破戒浅智之族之无出离之期也。若夫证三贤、穷十地之久行圣人,深位菩萨之具足六度万行、修行诸波罗密而往生者,非是大悲之本意也。

  大慈大悲之心中,思惟此修因感果之理,年序积岁,星霜五劫,如是善巧方便,筹谋思惟而言:我以别愿居净土,引导薄地底下之众生。若依众生自己之业力而往生者困难,我须为众生,送永劫之修行,经僧祇之苦行,万行万善果德圆满,自觉觉他之觉行穷满,以此所成就之万德无漏之一切功德,作为我之名号,使众生称念;若众生于此,至信称念者,酬我之愿而得往生。发起「称念名号必往生」之别愿,其愿成就者则成佛之故也;此愿若不满足,虽经永劫亦不取正觉。

  但,未来恶世众生,憍慢懈怠,于此难信,一佛二佛所说,犹恐不信;所愿者十方诸佛悉皆称扬此愿。如是思惟而发第十七之愿言: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

  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次,第十八之愿言: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其所发无量诸佛称扬之愿已成就故,六方恒河沙之诸佛,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皆同证诚此事之真实。

  善导和尚释此而言:

  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烂坏。

  若不信之者,即是破十方恒沙诸佛之舌也,应深信之。尚有破坏一佛二佛之舌,何况十方恒沙诸佛乎!故言:「超过恒沙微尘劫,未可出离三涂身。」

  弥陀四十八愿者:无三恶趣、不经恶趣,乃至念佛往生等愿是也。四十八愿之中,愿愿无不成就,每愿皆誓「不取正觉」,今已成正觉之故也。然则,非不信「无三恶趣愿」,而彼国有三恶道;非不信「不更恶趣愿」,而彼国众生,命终之后,又经恶道;非不信「悉皆金色愿」,而彼国众生有金色亦有白色;非不信「无有好丑愿」,而彼国众生形有好丑;乃至天眼、天耳、光明、寿命,及得三法忍愿等,疑此诸愿者,今尚未有;唯不信第十八念佛往生愿一愿也。若疑此愿者,余愿亦不信;若信余愿者,则此愿可疑乎?法藏比丘今若未成佛者,则不成为谤法;若已成佛者,何疑此愿乎?四十八愿之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六方恒沙之诸佛如来,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谁不信之乎?善导和尚释此信曰:

  纵使化佛报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各各辉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说言「此事虚妄」,亦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

  然则,今之行者,易被异学异见所破,何况报佛化佛之言乎!

  抑!若舍此行者,将趋何行乎?

  无智慧者,披圣教眼暗;无财宝者,行布施无力。

  往昔波罗奈国有太子,名大施太子。怜愍贫人,大开宝藏,出诸宝而与之。然而,宝有尽,贫无尽。于是,太子闻海中有如意宝珠,誓愿入海求宝以济贫民。终至龙宫,龙王惊怪,知非凡人,乃亲自迎接,奉坐于宝床。问曰:「远来之志,为求何事?」太子曰:「阎浮提人贫穷多苦,为乞王之髻中宝珠而来也。」王言:「若然,请留七日,受我供养之后,当献宝珠。」太子经七日而得宝珠,龙神送之,即至本国之岸。于此,诸龙神叹言:「此珠者海中之宝也,当更取还。」遂化身为人,至太子前曰:「闻君得世间稀有之宝,愿能一见。」太子示现之,遂被夺取入于海中。太子悲叹,誓言:「汝若不还珠者,当汲尽海水。」海神出而笑曰:「汝最愚哉!空日可令落,疾风可令住,海水不可汲尽。」太子誓言:「恩爱难断更思断,生死难尽更思尽;何况海水虽多,亦有限量。若此世不能汲尽,当经世世,必有尽时。」乃取贝壳汲水,誓愿之心真实故,诸天之人皆来佐助,尽以天衣汲水,弃置铁围山外。太子一度二度以贝壳汲之,海水十分失八分。龙王惶怖,恐失住处.遂还其珠。太子取之,回归国都,降诸宝物,阎浮提内,无有不降宝之处。忍苦而不退,此名精进波罗密。

  昔太子凌万里之波,得龙王如意宝珠;

  今我等拨水火二河,得弥陀本愿宝珠。

  彼因龙神之悔而被夺;

  此因异学异见而被夺。

  彼以鱼贝之壳汲大海之水,六欲四禅诸天齐来同汲;

  此以信心之手汲疑谤之波,六方恒沙诸佛齐来同汲。

  彼大海之水渐尽,龙宫忧惧,取还如意宝珠;

  此疑难之波悉断,谤家忧惧,取还本愿宝珠。

  彼取还归于阎浮提,怜愍贫穷之民;

  此取还生于极乐国,引导薄地之辈。

  愿诸行者,弥陀本愿之宝珠未被夺者,深纳信心之底;若已被取者,速以信心之手,汲疑谤之波;莫舍宝空手而回。

  如何之弥陀乎?发十念之悲愿,摄取十方之众生;

  如何之我等乎?称六字之名号,得遂三辈之往生。

  永劫之修行是为谁乎?功让未来之众生;

  超世之悲愿又何意乎?志赐末法之我等。

  我等若不往生者,佛岂成正觉乎?

  佛若已成正觉者,我等岂不生乎?

  我等之往生依佛之正觉;

  佛之正觉依我等之往生。

  若不生者之誓可知;

  不取正觉之言无限。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