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万行法师:心中月 下 论明师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1日
来源:   作者:万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万行法师:心中月 下 论明师

 

  大彻大悟的人就是一位彻底平凡的人,正是因为平凡,才使其成为一位神秘莫测的人。平凡的人抛弃了所有不平凡的抱负,完全满足于现状,享受现有的生活;他没有什么想达成,做任何事都没有动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于他来讲,都是一种享受;他直接进入生活,面对生活,不加分别地生活,他不想知道何谓生活,只会去经验生活,让生活充满他,他完全和生活同一体。

  圣人就像太阳一样,不会在意人们对他是好是坏,有人说他好,也必然会有人骂他坏,有人需要他,也有人不需要他,然而圣人并不会因为人们对他的赞叹或谴责,而改变自己的轨道。

  得道的人可以“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入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一法,法法相融,参而不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起必一切起,一落必一切落,万事万物皆是佛,皆是法,平等无二。

  没有众生就没有明师,明师的功德是以众生为基地培植起来的,众生是土壤,明师是大树,是大树需要土壤,而不是土壤需要大树,大树的叶子和果子最后又落在土壤上。众生的福报是从供养明师中得来的。

  成道的人融入了整体之中,“我执”的空间消失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处在整体之中,他没有得的感觉,也没有失的感觉,生死的空间早已不复存在;他虽说是活在当下,但是心中连当下的概念也不存在;他也会努力,也会发火,也会骂人,但这些又都不存留在他心里。

  开悟的明师不追求任何东西,也不会畏惧任何东西,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随缘。他证得了无分别智,他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在他眼里没有一个是众生,个个都是佛。一个超越自我的人,进入道里面的人,哪里还会有善恶、美丑、好歹之分呢?他不会再造业障,也不会再消业障,他所做的一切,既合人道,也合天道。

  对于悟道者而言,爱和恨的心都已消失,他不会爱某个人,也不会恨某个人,然而你若来到他跟前,却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爱散发着,那是一种单纯的品质在散发,你想他是什么,他就是什么,依你的根基而感受,而起反应。悟道者始终是一种单纯的存在,对他恨不值得,对他爱更不值得;但是你若想要爱,那么,他就是全部爱的化身;想要智慧,他就是全部的智慧……

  成道以后的身体和以前还是一样的存在,而内在却已彻底变了,我还是我,但又不再是以前的我,过去的我死了,又生出一个新的我——无量劫以前就有的我。因为现在的我(头脑)——心意识死了,无量劫以前的本我不得不出现。

  不要认为修行人修到最后像根木头一样,什么也不知。在修行的某个阶段固然像根木头,由于头脑不再向外追逐,这股力量返回来,逐渐进入了内在的核心,完成了这个过程后,所有的力量、所有的技巧都变成了觉知,天空中飞过的一只小鸟,犹如在你的心头飞过,别人在地上行走,犹如踩在你的心头上。当然,这是一种令人难受的境界,你太敏感了,太容易受到影响了。从另一面讲,此时的佛菩萨、天堂地狱都和你在一起,和你同一体,你已到了家,再也没有什么事可让你做了,你的整个旅程已经完成,你的整个结果就是一个觉知——时时刻刻地觉知,梦和非梦都成了觉知。过去的一切,在你觉知的状态下都连接上了,都记忆起了。所有的方法都是一个提醒,提醒你内在的觉知,变成了觉知以后,也就不需要方法了,过去的方法只对后来者有用。

  明师什么也不会做,只会唤醒你的“睡眠”;然而由于你头脑的习惯势力,明师把你叫醒以后,你还不愿“起床”,仍然赖在床上,顷刻间又开始做你的梦。什么时候头脑被明师打死了,觉知才会立即稳固。它不需要时间,瞬间的工夫就可完成,也许努力十年就是为了那一瞬间。明师只是掌握了如何切断你的头脑——心意识的方法,让你能立即与内在的觉知连接上,让你变成觉知;如果错过了这个瞬间,也许一年、十年,甚至好几世才会出现下一个瞬间;一旦达成一次瞬间,你将变成永恒的觉知——瞬间足以铸就永恒。

  人类的痛苦几乎大半都是来自于比较,将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物比较。倘若能够进入内在,使灵性开花,那么也就不会再比较了。诸佛菩萨能够深入禅定,从而喜悦,宁静,满足,博爱,就是因为内在的灵性之花开放了。

  得道的人不需要借助外界的任何事物,自己也一样活得很充实;他不仅能和自己为伴,也能和万物为伴;他外表看上去是孤独的,而内在实是与万物同一体;他没有任何欲望,能承受别人给他的是是非非;他从不显示自己,也从不认为自己很重要;他从不努力奋斗,像个无用的人,像个软骨头,没有原则,没有立场,跟他合作一定会气死你,但他从不会气你;他只能做圣人,而圣人这个头衔还是别人给他的雅称。千万不要把他归入任何一类型的人中,否则你定会失望。

  佛菩萨无所不在,没有来去之说,只是众生没有调好自己的“频道”,接收不到信息,所以不能和佛菩萨沟通。悟道的明师正是懂得了架设频道的技巧。虽然众生皆有佛性,若没有明师的指导,终究不会悟道。一旦掌握了频道的密码和技巧,即刻能与佛菩萨沟通。

  开悟的人若没有感情,又如何了解众生的感情,又如何帮助众生呢?生在人间就有人的特性,但又超越了人的特性,犹如水中的莲花,生在水中,但又超出水面。

  明师总是最难当的。来到明师面前的每一位信徒都抱有一种成见:“我心中的明师肯定是这样、这样的,只有这样才是我心目中的明师,否则就不是明师。”来者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在塑造明师,没有给明师一点自由,本来是向明师学习的,反而变成了教导明师。如果你来到明师面前,不放弃以前所有的成见,那么你什么也学不到。你能把自己交付给明师多少,你便能从明师那里得到多少。交付并不意味着你交给明师什么东西,而是要对明师信任和敞开,惟有把你所有的成见空掉以后,明师的力量才能进入。来到明师面前就要学会死亡,让过去所有的思想概念全部死掉,明师所能教你的,也就是如何让头脑——心意识死掉,惟有这个复杂的头脑死掉以后,那个一尘未染的、亮晶晶的本来面目才会出现,否则,就被你复杂的头脑给掩盖住了。由于我们轮回了太多世,头脑里面收录的生生世世的习气太多,把那个亮晶晶的东西给掩盖住了。那个亮晶晶的东西纵然被掩盖得很深,它始终不会变质,一旦你把过去的概念抛弃了,接受当下,本来面目也就出现了。

  怀疑别人,就是在收集别人的垃圾;信任别人,就是在给别人套枷锁。对于一个得道的人来讲,早已超越了这二分性,既不怀疑,也不信任,而是实话实说,以真实的面目在表达一切。惟有模糊的头脑才会留在二分性上:怀疑和信任、罪过和功德、成功和失败……超越的头脑——心意识,就是一个清晰透明的头脑,也即无分别的头脑——一面透明的镜子,万事万物在镜子面前都还原了他本来的面目。凡是会发生的,也该发生,但是发生归发生,不应该用头脑来给发生的事情套上某种概念——是与非、善与恶。对发生的事情,既不应分别,也不应判断,而应该依它本然的样子接受它,它有自己的属性,人为的造作会使它失去自然的美。之所以给它套上某种概念,是因为你有动机,有目的。面对脚下的泥土,谁会说它是好或是坏呢?那是因为我们对土地没有动机和目的啊!概念是人类欲望的投射,把欲望投射到事物上,它也就变了形,分了类。记住:圣人是一面镜子,镜子没有分别,没有目的,没有欲望的投射,所以在它面前永远能还给你本来面目。

  上师只是一根手指,顺着手指的方向你就可以看见明月;但你千万别模仿上师,模仿上师会让你忘记自己内在的佛性,你只需相信上师,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上乘技艺不是通过模仿可以得到的,只有肤浅的表像才可以模仿得到,而内在的灵性,惟有完全成为自己以后才会开花。模仿意味着把自己划分得七零八散。不模仿上师,并非不相信上师。实际上每一个开悟的人都有一个别于他人的方法,没有两个开悟的人是采用同一种方法的。在起步的时候,芸芸众生可以采用同一个方法;越往内在深入,越产生分歧,越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进入内在的核心以后,又是采用同一个方法——没有方法。前几步可以给你方法修,最后的那一步则是无法为法,无门为门。所以修行的整个过程是:有方法——没方法——又有方法——又没方法。上师的思想只有一个——他达成的,也希望你达成,而他使用的手法则是千奇百怪。但你不要认为上师奇怪,因为你开悟的因缘适合这个奇怪的方法,只有在你觉得奇怪的情况下,这个奇怪的方法才有效。当你明白时,也即你开悟时,也即你奇怪不奇怪时,也即无法时。

  爱明师就是爱道,明师就是道的化身。明师虽然有肉身的存在,但他振动的频率和道是一样的,接近他,你内在的振动也会改变。明师的一根头发,乃至他用过的一切,都具有和他一样的振动力。如果你很敏感,感受性很强的话,靠近明师,你完全可以感受到他的振动力穿透了你,你也和明师具有了同样的振动力。成道的力量如同疾病一样,具有传染性,感冒会传染,肝炎会传染,成道的力量同样也会传染。明师成了海洋,什么都不需要,什么都能容纳,物质的、灵性的都能给,你敞开多少就能接收到多少,即便你不打开窗户,阳光也能照耀你的房屋,春风依然拂过你的窗前。母亲只能给你物质,不能给你灵性;母亲使你身体健康,明师使你灵性成长;母亲给的是大树,明师给的是花果。见明师一眼,就能使你沉睡已久的灵性力量苏醒;经明师灌顶后,过去世的业障永远消失,当下解脱,再造的新业由你自己承担。

  是是非非无定论,也不能定论。人类往往总是用先入为主的概念去评价一切。如果先学了佛教,便无法接受基督教的思想,反之,又无法接受佛教的思想,甚至互相攻击。每一种宗教,都有自己特定的定义和固定的概念,凡是不符合自己理念的,往往被视为外道。门户之见,约定俗成,决定了彼此格格不入。而对于一个大彻大悟的人来讲,一切言论皆是方便假说,无非都是为了使众生进入内在的核心。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没有语言)?如果说明师狂妄自大的话,那么今天的明师,哪一个也没大过释佛、耶稣。悉达多一出生便口出狂言:“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耶稣也说:“我和天父是同一体的,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明师并非自大,而是实话实说。真理就是真理,真理是不能用谦虚或自大来衡量的,真理必须依它本然的样子被表达出来,必须依它本然的样子存在。对于一个常人来讲,谦虚和自大是同一种心态,都是“我执”的表现,是同一种能量的正负极。小智慧的人善搞“阴谋”,大智慧的人善搞“阳谋”,开悟的圣人总是以他本然的样子出现。阴谋阳谋与谦虚自大皆属同一性质,皆是“我执”的再现,当“我执”消失的时候,明师所说的一切都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既不是自大,也不是谦虚,而是把那个东西原原本本地表述出来。佛陀与耶稣都是实话实说者。

  你前世纵然做过观音菩萨和六祖惠能,但今生毕竟是你,和前世、来世都没有关系,只要把今生过好,把今生的事情做好就行了,何必要印证“我”是谁转世呢?这个印证者又凭什么来印证你呢?

  圣人是从不发愿的,发愿的人都是在因地。今生发愿所求的,来世未必还喜欢,所以许多人抱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种种事情,那是因为你前世发了愿,今生才满你的愿,不是吗?你可以看到身边许多人都在烧香求鬼:“给我鬼通,给我……”今生不能满你的愿,来世一定满你的愿——鬼怪附体!

  现在的一切,如疾病、灾难等等,都是过去遗留下来的,要想未来没有,除非现在消除掉。未来的生活方式,完全由今生的自己决定。

  轮回也都是自愿的,因为太留恋红尘嘛,明师也没办法带你进入天堂,只有经过轮回时你的愿满了,才愿意返回天堂。

  所谓的“业障”就是自己以往太多的习气留下的结果,或者愿望太多,也会留下业障。没有业障,也就没有理由返回人间。明师下凡,也需要借助众生的业障才能留在人间。众生正是因为有业障未消除完,才轮回。

  轮回是因为找不到解脱之门,还被无始以来的业习所包围,所以才在这间屋里来来回回,一旦经明师指点,就找到了大门,于是就解脱了,而且自己也可以当明师。

  只要有愿望就必然有轮回。轮回和下凡有本质上的区别。轮回是不能做主,随着业力的牵引而轮转;下凡则可以做主,清醒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对于一个大开悟的人来说,轮回和下凡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借助这一生命阶段,做人生游戏。因为开悟的人,其思想概念已经彻底转变,他既没认为自己在做什么,也没认为自己不做什么,既不认为自己存在,也不认为自己不存在,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无论你做什么事情,最后惩罚你的都是你自己。不信,你等着瞧,很快你就会惩罚自己了,除非你开悟,因为只有开悟的人,才会真正地爱自己,爱他人,爱种种的事物,不受因果的谴责。

  心态就像一个多功能的磁铁,你想什么就吸引什么,甚至一个念头就形成愿力,将来则必有愿果。来此世间,一是来还原,二是来收获前世的愿果。

  祈祷佛,实际上也包含了祈祷自己,因为佛不是孤立的,是和众生同体的,整个宇宙都是一体的。一人修行,众生皆受益;一人做坏事,会影响整个宇宙。当一个个体死亡时,除了他的业力和习气不能融入宇宙的整体之外,其余的都会自动融入,剩余的业力将会寻找适合它的频率,这个频率惟有尘世间才有,于是也就产生了轮回。

返回目录

-----------------------------------------------------------------------------------------------------------------

更多万行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