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41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2日
来源:   作者:常福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41

 

  四相由何而来?自性如何迷失?打坐时如何由痛体悟空性?如何体证烦恼的空性?

  经云:“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我们众生无量劫来流转生死,就是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从哪里来的呢?从妄见中生。我们无始以来,迷失了我们本来的自性,是怎么样迷失的呢?就是妄见,有妄见就有我相,有我相就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妄见是怎么生出来的呢?妄见来自于无明。无明的体就像云没有根一样,看似有实是无。很多人都问:妄想从哪里来呢?我们本来就是佛,为什么还有迷呢?还有烦恼呢?烦恼从哪里出来的呢?这是个虚妄之相。其实烦恼从哪里出来的,你真找他的时候找不到。打坐的时候脚很痛,那你自己静下来,看看你这个痛在哪里?你在找的时候,他痛是没有体的,就是因为你认为痛有体,才有烦恼;当你找不到这个痛的时候,发现这个痛给您产生个距离,这是我们过去在东林寺打坐的时候常常观照的这个体。打坐很痛,宣化上人告诉我们:你痛时就静下来,不断的找痛,痛在肉里面?痛在骨头里面?痛在心里面?痛在血里面?痛在眼睛里?耳朵里?鼻子里?香味触法里面?还在六根里面?六尘里面?到处找到处找,发现没有痛的体。所以就为这个名言“痛”,总认为自己痛,但当你发现痛没有体的时候,就猛然不痛了;痛原来是个虚妄之体,你执著于痛,你越痛越厉害;如果你找痛的本体,大家就可以见到空相,这个是很奇妙的,如果你真正发心去找他,他有不可思议的妙相显现,也就是空相,如果你不在乎这个痛,这个痛就可以空掉。所以我们都不知道这个痛是从哪里来的,人家骂你一下,你就会痛苦,你看一看,为什么会痛苦呢?无非你执著故。如果你不执著,你骂我跟我有什么关系?你不就没有痛苦了吗?你要死,你心里就难过痛苦啊,这种烦恼从哪里出来的呢?是对方给你的吗?你观察一下对方,痛在哪里呢?只要你进去一找,烦恼就没有了;也就是说,他本来是一个虚妄体,根本没有产生过的东西。所以我们清净的体他根本没有染着过,只因为我们对妄见的执著,有妄见就有我相,有我相就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现前,必然会有烦恼;如果要对治烦恼,你必须要回光返照;如果你不会回光返照,那你就随业流转;

  出家人与在家人究竟有何区别呢?见性见尘在哪一念上?能说三界无非一念,圣凡无非一念,修行无非一念吗?

  今天上午给居士聊天聊到:众生跟佛菩萨的差别在哪里?出家人与在家人究竟有何区别呢?难道出家人真的没有七情六欲了吗?难道你不是人吗?他用人的思想,和我们现在出家人的思想,绝对是不一样的。你想一想,在家人睁开眼睛,妄心就生起来了,妄心的本体是无住,无住的本体是就是你的觉性;而这个觉性打开以后,见到相就生妄识;然后在妄识上面下功夫、起分别;所以耳朵听音在音上面起分别,眼睛看色在色上面起分别;鼻舌身意香味触法方面都同样的。迷的人他的六根与六尘一接触就染着,我们这个出家人就不一样,出家人是内找,在家人是外寻,我们出家人以无住之心安住其心,所以在你的觉性和妄境生起的一刹那时间,他内行不住,不住之体就不染着就见性,染着就见尘。所以见尘见性,无非这一念;所以我们出家修道的人常常见性,那些不修道的人常常见尘,心向外觅;我们出家人都是向内寻不可能向外觅;什么叫内寻啊,不住就是内寻,达到内寻的状态,如果住了,那就是向外觅了,叫妄寻。不住的时候,你的觉性就起来了,就见性,就生善法,就为菩萨。菩萨发大心,这句话是对前面来讲的。而菩萨有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什么意思呢?在前面讲胎卵湿化四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一段话其实从果上面来讲,就是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有我人众生寿者,就是我们现在的果,这个果就是住,我们住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里面。

  无住而不离有是谓空,有相而不住是谓无相吗?能说三界由妄而起,由执而有,由住而成,由空而转成如来清净国土吗?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直接说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可以了呢?为什么要先说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呢?因为我们众生不了解因故,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建立一个法住,佛陀从这个根本因上面,让我们了知感应道交;他说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就是告诉你:此相是空;所谓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一切本体是空。什么是空呢?空就是无住而不离有。你直接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进入偏空的那一面去了,执著于偏空也是错,偏有就三界现前;不管是偏空还是偏有,都还在妄这边,你还是都不能离开根本因。所以说说前面: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也就是三界六识,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临受六尘之境就是三界,执著临受三界之境,三界执著就是果报。我们现在所得到的三界,那是什么来的呢?都是我们第七意识过去的因所感召而来,此因为什么会感召三界呢?为什么不是一而有三呢?我们临受六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临受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产生识,迷者产生幻有,就抓住幻有为真,三界就是一个有现在过去未来的妄体。眼睛看色形成“识”,这个识里面有没有三界呢?这个眼识是没有三界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当下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个识是没有三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是色声香味触法产生的一个心识出来,一个现在过去未来不真实的妄体,但是是你第七识过去的造作产生三界。三界其实就是一个因,一个因能现三界,同样一个因,但我们生到的地方不一样。比如说,我们现在共同在这个地方,但是你接触了尘境,你也见到了色声香味触法,我也见到了色声香味触法,这中间大家都在接受,但果报方面绝对都不是这个识的果报,因为这是幻觉。我现在看到房子的这个识,这个识会产生什么样的果报呢?不会有的;是第七意识的执著,产生了分别,分别善恶、好坏、是这种分别的果报;也就是第七意识的果报,产生三界。从识的果报里面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这个识是绝对不会跟你走的,因为当下即灭;它是妄的体,是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像水里的月亮一样,你捞啊捞啊,捞不到你拼命捞,捞不到的时候就叫做妄识,抓着一个不是真实的东西,我们内心的第七意识不断的攀求,我要捞出来我要捞出来,不断的想要把那个捞出来。由此就造了善业和恶业,你这个本来的自性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并不是你捞不到月亮的那个月亮变成三界,是你自性中有一个伟大的体,就是你的自性产生了一个不一样的体,而这个不一样的体是变化的无住的,因为无住而有无量的变化,所以三界是一个变化,就是我们的佛性。你迷了,你的觉性就转为了三界,如果你觉悟了,三界就不真实了。所以你现在的六道轮回的生死,是你觉性安住在迷上面,你的觉性现出了三界之体,所以三界都是你心里面变现出来的,并非是“识”这个妄体中变现出来的,并且你还是用识在其中不断的攀缘执著,绞着纠缠。这个识体一直在变化,你现在第七意识执著的临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能变化必不可住。我们不见性之时,不了解变化的体是一,我们只认多不认一;你认多就是认妄了,认一就认真了。我们不知道哪个真啊,我们认多而多是变化的是无住的,但是我们认为不是无住的认为是住,所以我们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面,也就是住在三界之中,住妄不住真,住生灭的体把生灭当成真的。比如飞机在天上飞,已经飞过去了,飞机已经无住了,但是我们心中老是有一个名言,飞机在飞----飞机在飞,你的意识中老是有个飞机在那个地方,所以你就产生攀缘,把那个妄体当真了。飞机早就走了,但你还是住在那个飞机上,所以这个飞机就变成了一个妄体,变成了一个攀缘的对象,攀缘到等你一转身的时候,就不一定是飞机了,也可能变成别的东西了。你在住妄境的时候,见色见声见香见味见触见法,本来他们是无住的体,你执著了住了,识善者得善,识恶者得恶,但是善恶都是无住的体,一旦你悟了,善恶不生,善恶都是无住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有共业的体,有共业的感召,处同一感召之下,相上同,你不能说他是一;各人的业报不一样,所接受的感召也不一样。唯有降伏我们的心,才能从各种感召中解脱出来,要不然一定会象磁铁吸铁沙一样被吸过去的。

  因果上告诉我们,万物无住,无住才有因果,因果是怎么来的,就是般若。没有般若一定有住,一定感召因果。无住就是佛性,一切变化就是一个佛性,佛性就是我的自性,万物从自性中出,要悟到这个道理。迷了以后,就变成妄有不真体,变成三界。一念悟三界空;一念迷三界生。三界都是个妄体,不管是多大的东西,在里面是怎么样的变化,都是个妄体。一旦太阳出来了,就断掉了,什么幻体都没有了。所以我们要悟到无住。

  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是谁想成的?你相信是你的想所成的吗?你相信你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化身吗?你现量上有切身感受你正处于释迦牟尼佛的法界当中吗?为什么我们老习惯于置身局外(明明无时无处无事不在受到佛陀的摄受,就是没有被摄受的感觉)呢?如何从胎卵湿化中真正解脱呢?

  何以胎生?想也,胎由色而想,由色而受,由受而想,由想而行,由行而识,就是五蕴魔。为什么照见五蕴皆空呢?色就是外面的色相,色在面前就是根尘相应的一刹那,眼睛看到东西叫色,耳朵听到声音也叫色,鼻子闻到味道还叫色,就是根尘相应,相应产生受,有受就有想,有想就有行,有行就有识,有识就有胎卵湿化。为什么会有胎卵湿化呢?胎卵湿化后面有受,受而有想,有受就建立妄见,建立妄见就有想啊,有想就进入胎卵湿化生。你做人也好做猪也好,在三界之中种种变化,都叫胎卵湿化,不管在哪一界都在胎卵湿化当中,除非你进入无生状态。无生者无生灭也,是佛菩萨化生的境界,那个化是从无生中出来的化。我们这个凡夫三界的化生是妄里面的化,跟佛菩萨的无生之体----化而无化、无化而化是不同的,后者事实上是没有化的。释迦如来的化身都是由众生的心想而成的,事实上没有众生就不会有化生,像水里的月亮,我问你没有水有月亮吗?天上的月亮会换一个出来到水里面去吗?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有水代表众生的心,没有众生作水,月亮也不会映到里面去;你认为有一个单独的化身存在,那就麻烦了。所以有众生就有化,现在我们都在化里面,我们有胎卵湿化的体现前,就会三界现前。

  四相即妄执的体,破执则除四相,离四相自然离一切执;离执即无住,不生即解脱,有生即有灭,有生灭即有四相,有四相即有三界。三界的显现只在于迷悟之间,离四相即离三界。有佛可成有众生可度皆属四相具足。

  无生和有生是二个体,有生就有灭,生灭无住即无生,你想一想,你没有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没有妄故。没有妄,哪来的胎卵湿化呢?没有胎卵湿化哪有三界呢?三界不立哪来的识的生起呢?不会再有流转三界的体了。所以我们要从生和无生的差别,生灭无生,生灭本体是无生的,不生即解脱。我们要看到这个迷和悟;这个就告诉我们,在你了解无生的时候就是无住,无住什么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都从住里面出来了,有我住人住众生住寿者住都是从妄里面显现出来的,四相是我们众生妄执的本体。我们现在要不就是我见,由我见生人见;由人见生众生见寿者见,有了四相就有事重烦恼;迷者见四相,菩萨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你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就是没有我的妄体的时候,哪有三界的显现呢?菩萨度一切众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后面讲一句话:“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句话是对“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个体来讲的,因为我们众生度众生,有众生可度妄见即立,有佛可成也是妄见,我要成佛,我见出来了,要成的哪个佛就是人见;我要度无量众生成佛,就是众生见,只要有佛可成,则四相具足了;你要度众生也好,成佛也好,都是四相范围之内;众生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怎么会有我要成佛的我呢?为什么又有要成佛的佛呢?那么说我们为什么要度众生的众生呢?那么说为什么还有现在过去未来无尽的众生呢?为什么还要相续呢?还有为什么我现在不能成佛,还要等到什么时间什么时间成佛呢?又为什么就不能现在当下即作佛呢?这个就叫寿者相。

  何谓大菩提心?菩提与无上菩提的区别?阿罗汉发心与菩萨发心有何不同?为什么要发大心呢,誓度一切众生呢?什么时候才可以真正度众生?如何将众生所有的生灭的境界变成是我的境界?无余涅槃的余何解?为何说离四相,在无住的体里面才能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在众生生灭之处可以建立无住吗?这与阿罗汉在心上面建立无住有何区别?我们要求福求慧吗?求福求慧属于有住还是无住呢?我们如何才能遍一切处呢?

  “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就是大菩提心,“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那是菩提心的果;没有此果此因就不能成就:要“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吗,就必须知道“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果你不知道“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四相具足,四相具足,则“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无有是处。你发的这个心“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无余涅槃是果,无余涅槃是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生死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生死;进入般若之体啊。你四相具足,哪来的涅槃可证,有生死可断呢?那叫有余涅磐了。阿罗汉有余涅磐还有妄见。无余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啊。如果你还有众生可度,在你心中要度无尽众生,在你心中一直在产生这个体,你一直处于四相当中,不可能“令一众生入无余涅槃”的。所以经典上讲,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或者没有觉悟的情况下,或者说有相的话,你自己有我相,你就没有资格度众生了。有我相者四相已经具足,四相一旦具足了,你就是在妄见里边,你就在三界里边,你要令众生入无余涅槃有可能吗?你本身就不在无余涅槃当中,不知无余涅槃何物,你本身已经把三界把妄识当成真实了,把妄见当成真实了,把这个迷当成真实了,所以你要度众生就不可能了。所以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叫菩提萨陲,菩提者心空,萨陲者为法空;法空是十方众生,心空是十方诸佛,法空即心空,心空即法空;心空是法空之体,法空是心空之相,心空与法空之间无有我所得,就是菩萨,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时候就是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就是下度无尽众生,实无一众生可度,上成佛道,不见一佛可成;这样一个体才是菩萨。菩提萨陲:心空会于十方诸佛,心空是无住之体啊,无住才心空啊;无住即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就遍一切处。无住是在哪个地方都是无住体。是生灭本体无住与实相相应;跟实相相应的那个体叫做无住。什么叫实相?生灭无住即是实相。生灭有住即非实相。迷者就不叫心空了,如果你独立说自己空掉了,那个空叫断空,自己坐在那个地方,什么都不想了,那个叫做断空,是自己独立的一个情景,与众生心不能相应,你有独立的涅槃出来,属于妄见。你必须要以众生的生灭为无住之体,把众生所有的生灭的境界变成是我的境界,这个时候无住之体就起来了,因为你去到众生的心里面去了;把众生的生灭变成是你的无住。为什么要发大心,誓度一切众生呢?一定要发出来,誓度一切众生就是要你到众生心中去,你只要是心空,无住之体显现出来,你法就一定空;心不空等于你有住。在法上无住和阿罗汉心中无住是二回事;阿罗汉是在心上无住,不是在法上无住;阿罗汉的心空是不愿意住在众生心中的无住体,不能到众生心中去广度众生;不能行六度万行,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等等,种种般若智慧不能现前;众生他不住无住的体,住有住,就在三界之中。阿罗汉虽然出了三界,还是安住在一念无明当中,还有习性或名言放不下来;菩萨还有微细的四相现前,后面会说。要认识到这个无住体,离开四相,在无住的体里面才能发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萨无住之体必有萨陲;为什么呢?在法上无住和心上无住;阿罗汉只能在心上无住,只叫菩提没有萨陲,不能法空。菩萨不一样,是在一切法上无住,只要在法上无住就是菩萨;如果你自己清静了,空掉了,不在有里面空(众生心之有),是在心里面空;这个只有菩提,没有萨陲;不是无上菩提,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什么叫菩提呢?就是自己觉了不能利他不能在有上面;不能成就一切智;不能成就无量化生;不能成就圆满报身,报身是利他的;不能成就化生,不能实现六度波罗蜜;不能在众生心想处得一切智;不能在众生心中现32相,不能在众生心中现清净体,不能在这个世界行住坐卧、四大威仪,这些阿罗汉都没有。为什么呢?他不能在众生生灭之处建立无住之体,只能在自己心上面建立无住之体,所以他只能证菩提,不是无上菩提。菩萨是无上菩提。前面我们讲过:你对福田,对智不感兴趣的话,都是个麻烦事情,我们要有求福的心,求智的心,怎么样求福求智呢?以无住心来求福,以无住心来求智;如果你没有求那就麻烦了,无所求根本因没有,对果也不会感兴趣。

  闻金刚经即是大福大慧吗?众生见到佛哪么难成如何能成呢?众生哪么多哪里度得尽呢?佛是一念成就的吗?

  就像猪一样,本来有很多的金子在那个地方,你跟他讲金子如何好如何好,对他一点用也没有;如果你根本不想求解脱,也不想求智身,也不想成佛,福德之身也就是32相80好吗?叫智身,这是利益众生的,你不想要智身清净体,也不想要庄严度众生的体,在此世界具足行住坐卧、四大威仪相好庄严在外面清净的走路;这种体都是叫智慧之身;是佛菩萨在因地行菩萨道都来的;他有福有慧。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有福慧之心,如果你闻到了金刚经,哇,原来这个地方有大福啊,原来这个地方有大慧啊;只要无住就大福大慧啊,无住大慧现前叫菩提。无住大慧现前,32相80种好现前;大智与大福,菩提萨陲是什么?是佛陀报身里面出来的,是报身庄严,是利他的;如果你在相上不能去修行,你不能够成就化身,同时不能成就报身法身;不能成就法报化者就是迷者。这个里面是一切众生所要的。如果众生不要你想一下,这个你要是不能相应的话:唯上会于十方诸佛与智相应,下会于十方众生与悲相应,悲智双运之体,离开此菩萨行,众生都不能成就。所以发广大的菩提心,一般都不敢,认为佛那么难成如何能成呢?众生那么多哪里度得尽呢?其实心生无住就可以了,无住即佛已成就,众生已度尽;只要刹那时间就可成就。原来成佛是你一念明了的心,如六祖所言:悟者即佛,迷者即是凡夫啊!你觉悟了,你就是佛;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跟佛没有什么差别吗?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就知道发菩提心无四相非常的重要。

  无我相即无我的清净与烦恼,没有妄执生起,无住之心你就不会生出我相的烦恼。比如说我要度众生,等一下子度不了众生的时候,我就生烦恼了;你在一切生灭里面不住,你自然会灭除生灭之体,因为了知生灭无住,即是无住之心,无住之心即是佛心,你当体就跟佛心相应,人人是佛就无众生可度;所以你到外面去,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可度。

  思量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思量与闻法的不同何在?听法后,如何观照到实相?以大家看到一个房子和看到对面的常福为例,说明何者是实相,何者是妄识,妄见何以为假?为什么我们一直都以此假为真?常福也有无量化身吗?我们一直以来习惯于安住,不住此即住彼,无时不住,如此顽住能够自灭吗?一切善法都因无住而生吗?

  我们不是听过就算了,先要闻到这个法,然后要起观照,观照什么呢?你能够观照到实相上面来;你不能够我这样子听下去算了,出去以后还是那个样子,这种闻法没有任何意义,就变成思量了,你用狭小的心态,用妄识的思维,出门就全都忘掉了。你要从这个地方马上看到离我相的这个体,妄起即生我相,只要你在这个生灭里面,这个我相是怎么来的,你不要以为我相真的有,非要除我相的这个体。比如大家都看到这个房子,我们大家都看到这个房子,房子只有一个只有一个体,它是无生之体,但是每个人心中都建立一个相,这个相就是“识”,我们见境生心即识;就是我建立了;我出来了而我得我失我生我灭我喜我恶都叫我,咦,看到了,又都消失掉了;有生有灭都是个我执,你看到外面有黄色的、红色的、青色的、白色的,都是叫我的,怎么去找那个我呢?这个我并不是在外面,也不是在里面,就是那个妄识;比如说你不能说那个我在墙壁里面,也不能这个我呢在我自性里面,你不能说生灭里面有个我吧,外面有昨天今天明天,昨天里面有没有我?今天里面有没有我?明天里面有没有我?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没有我;走了以后有没有我?当下没有一个我过去了,也没有一个我从哪个地方来,那个我到底安在哪里呢?我看哪个西在生啊灭啊,生啊灭啊,你看到生灭里面没有我;我们这个生灭里面全是妄见;但是我们进入到众生心中去就不一样了。同样一个东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东西只有一个,但在我们心中都能建立一个像;这个像就是我,这个我跟对面没有关系,跟我们的自性也没有关系,跟那个房子也没有关系,那我是什么呢?你能找得到吗?就是妄识!!(法师用手弹一下指发出啪的一声说)就像这个声音一样,这个声音有吗?所以说我们现在这个我,是一个妄识里面显现出来的这个体。就是我现在看到你,大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常福,但我问你,你心中的那个常福是什么?是一个是二个?如果常福只有一个,为什么你们心中都有常福呢?你心中都有常福,那常福不有无量的化身吗?我很清楚不是我化出来的,因你心中有妄识见境生心而已啊,见境后你生出一个我,这个我与你那个我是同时的,你心中的那个常福到底是谁呢?就是我见就叫我。你那个就叫妄的体,妄识是妄生;其实你是将你所看到在心中的常福与真的常福当成一个人了,其实你现在完全是妄,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中间心里面看到的那个常福一定是假的,是不真实的,但你现在看到的那个常福,你认为是千真万确的,就是我见,常福坐在对面,完全是你的我见。我见到大家,我心里面有个大家的识叫我见;好的坏的善的恶的都叫做我相。菩萨是无我相,了知你现在这个识是无住之体,绝对住不下来的,无住你就不住他,你现在看到我,你不要住在个识上面去了,所以你现在看到我,全部是用识来住,你一切都不住的时候,他自灭,因为他无住之体。你走到哪个地方都安住在无住的体里面,如果你有住你就有生死存在,就有我相存在,就有生灭,有了生灭就有青黄赤白,有高低长短,有现在过去未来。你心中明了非常清晰了,剩下的就是名言和习气。我们有个习气在就是现在过去未来如何如何?现在明了了,知道只是个名言而已;你还有习气,知道自己在做一件过失的事情;发菩提心的人要住在无住的体里面,自然对我执很清晰的放下来。对不发菩提心的人来说,他喜欢妄不喜欢真,如果你舍真取妄的话,就还是在迷里面。所以我们修行修什么呢?就修这个。修到把这个无住的体已经住到你心上面去了,一切都无住,包括自己也是无住体;你一天到晚在外面走路,根本看不到自己走路,因为无住体。你自己都是无住体,一切法界都是无住的体,就你一个人了,无住即无生,无生即佛心,菩萨是无住的,做一切善法他都不会住的,无住就是善法,一旦你无住了,你的善法就生起来了。

  什么叫人相?人相存在的根源是什么?住于境会如何?无住之体在境还是在心?如何安于心上呢?

  什么叫人相呢?有了我的生和灭,就来分别他人的生灭善恶好坏,有分别有舍有取叫人相。众生都在人相上面下功夫,我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我喜欢那个不喜欢这个,有舍取之体都叫人相;你嘴巴上面讲我已经没有人相了,但你的行为还在人相上。所以我们要从心地上面有个观照,也就是说要住于心,不可住于境;住于境就变成妄见。如果我们自己对立了,然后说外面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是你自己的一个大框子,是画了一幅图纸然后告诉别人说,我已经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实这只是一个画图纸而已;其实你是住境了,把你住境的这个体当作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住心,无我是我的心,无住之体是我心的话,你想一下,一切无住那不一切都是我的心吗?一切无心才能住于心,如果住于境认为境是变化的,境是无住的,你心里面有独立一个我出来了,我的妄见里面说境是无住的,那不是自欺欺人吗?但是我就怕你们有这个错觉出来,总认为境是无住的,认为无境就是佛心,好像外面都是佛,其实是你心里面的妄见认为:这个都是佛,遍法界都是佛;那个是不对的知道吧?真正所有的无住之体已经进入到你的心了,一切真正的无住了,你心无住,所谓“以无住为心,以有生灭为身”,此心此身一切变化是我心的变化,一切心本来清净,一切身本来具足变化,这才是无住。所以何其自性本来具足,何其自性本来自在,何其自性本来清净,本来清净就是无住的,本来自在就是自由的,本来具足就是诸法的变化,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安在心上面去了;这个心跟法相应的才对。所以般若是开我们心的,开我们心中的智慧;并不是开境上的智慧,知道吗?那个所知障是很难破的。你说不懂吧,他讲出来的全是佛法全是般若,但是这个心不落到心里面去,就变成文字般若了;对此我们一定要清晰明白,否则落入一种边见、邪见,这是非常可怕的;你本身就认为有个般若可得,四相具足。

返回目录

----------------------------------------------------------------------------------------------------------------

更多常福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