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海云继梦法师: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十一 主方神众——依循内在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8日
来源:   作者:海云继梦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云继梦法师: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十一 主方神众——依循内在

   复次,遍住一切主方神吗,得普救护力解脱门;普现光明主方神,得成办化一切众生神通业解脱门;光行庄严主方神,得破一切暗障生喜乐大光明解脱门;周行不碍主方神,得普现一切处不唐劳解脱门;永断迷惑主方神,得示现等一切众生数名号发生功德解脱门;遍游净空主方神,得恒发妙音令听者皆欢喜解脱门;云幢大音主方神,得如龙普雨令众生欢喜解脱门;髻目无乱主方神,得示现一切众生业无差别自在力解脱门;普观世业主方神,得观察一切趣生中种种业解脱门;周遍游览主方神,得所作事皆究竟生一切众生欢喜解脱门。

  主方神的「方」是指方向。方向是一种指示,所以也有依靠之义。当有人问:「我到底要怎么办?」若你告诉他怎么做,就是在指示他一个方向,让他依靠你的指示去解决问题。方向是无量无边的,一个人在生活中若调适不良的话,会很难适应,所以必须有依循的方向。每个人所依循的方向不一样,譬如学生有学生所要依循的方向,上班族有上班族所要依循的方向,企业家有企业家所要依循的方向,学佛人有学佛人所要依循的方向……等等,各人生活取向不同,所依循的方向便各有不同。

  主方神是一个拟人化的名字,现在你能否将这种拟人化的文字恢复到它原来的现象界中?亦即我们常讲的「因缘化」、「性德化」。若不能将这种文字还原、恢复到它原来的意涵,你对经文就会产生执着。也许你会怀疑:「真有这样一个神吗?」有!这个神确实存在,但绝非我们想象中具有人形的那种神,而是在性海中确实具有这些性德。

  「复次,遍住一切主方神,得普救护力解脱门。」这「遍住一切主方神」,是指在一切境界中都能启发、指引我们正确的方向。「普救护力」是相应于此主方神的名号而言,因为能「遍住一切」,所以才有能力普救一切众生。

  这里「得普救护力」的「得」是证得之义。「证得」只是一种经验,还没有真解脱。譬如我已证得了这「普救护力」的要领,我的用心处就是如何尽我所能地普救护一切众生,至于能否救度所有众生呢?这就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一个修行人懂得如何善用其心,即表示已经找到修行的方向了。

  「普现光明主方神,得成办化一切众生神通业解脱门。」「成办化一切众生」,表示已经做到度化一切众生之义。很多人想度化众生,可是没有方法,那我们应如何教化众生呢?众生又从哪儿来呢?假如各位真想发心弘法、饶益众生,趁你还没开始之前,赶快先结善缘。你最好是向东方结缘,向西边弘法,这样你才不会攀缘。假如在弘法之前,没有能舍的心,你做不到「成办化一切众生」的事。相反地,如果事前已具足能舍的心,你就能掌握到众生心性的变化及表达,而你所能掌握的部分就是你教化的范围了,它会很自然地显现出来,此即你的「神通业」。

  「光行庄严主方神,得破一切暗障生喜乐大光明解脱门。」暗障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有一些前提性的约束,而这种约束,我们本身并不知情。这些前提性的约束包括了我执和法执。法执有「俱生法执」和「分别法执」两种。分别法执思惑我们长大后养成的习惯,只要经人提醒,你就会醒悟,此种法执较容易破除。譬如学佛要吃素,你也认为应该如此,可是当有人告诉你:「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只有中国才吃素。」那么你对这观念本身的执着就容易破除了。

  俱生法执则较难破除,譬如走在街上,一位三、四十岁的儿子很自然会扶着他那六、七十岁的母亲,可是他却不会去扶另外一位老太太,为什么?因为「男女授受不亲」!像这种观念便属于俱生法执。

  俱生法执是在我们尚未有分辨能力时就被双亲灌输进来的观念,我们很自然地接受下来,然后在心中根深柢固地认同它;因为那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所以称为「俱生法执」。当年龄愈往前推时,所灌输进来的这种法执就愈微细、愈牢固,要破除这种观念上的执着就愈不容易。若是在婴儿时期就被灌输的观念,就更加难以破除了。

  由此可以明显发现到,我们为何有暗障?因为我们有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现在我们都被这些意识形态覆盖而不自知,甚至还乐此不疲地在这些意识形态的圈圈中生活得很习惯,乃至于成为一种依靠。这情形就好像依靠父母一样,除非他自己能独立,否则有一天依靠的对象消失了,对他来说将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学佛也是一样,众生当中,有的人已经感受到苦,有些人还没有。还没有感受到的并非没有痛苦,只是那苦尚未逼迫到你。佛法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免除这些逼迫?必须有大光明及大智慧,才会产生大喜乐,否则无法免除痛苦。因为我执及法执会在这里坚固不断地干扰着你,而你却不知道。

  「周行不碍主方神,得普现一切处不唐劳解脱门。」「不唐劳」是不白费的意思。当我们进行教化众生这项工作时,常会有一些感触;尤其是与人谈佛法时,对方往往很没耐心,讲了半天一句都没听进去,这时你会觉得今天又白费了。其实你的努力没有白费,只是他现在因缘尚未成熟,就像刚才所说的,苦仍未逼迫到他而已,所以你暂时看不出效果。再者,当你在表达时,其实自己也在成长。很多人不善于检查自己的表达是否得体?是否契机、契理?引用的例子恰当与否?可是,一次、两次、一年、两年下来,当你终于发觉到自己在哪些地方表达不好时,那就是你的收获了。因为人生是总体的,在这整个成长过程中,你会自己去调适,只要时间一到,因缘成熟,你也会跟着成熟了。所以在佛门中,你所下的功夫是「不唐劳」的。

  「永断迷惑主方神,得示现等一切众生数名号发生功德解脱门。」为何佛、菩萨的名号会与一切众生名号的数量相等呢?这就牵涉到佛法在印度展开时,所发展出来的思惟模式。任何宗教的发展都与当地民族性息息相关,如印度和中国皆为农业社会,但中国的政治体制倾向于中央集权,思想上十分重视大一统,所以在宗教上经常会去思考宇宙的核心为何;而印度人的生活比较趋向于与自然界相接触,故比较用心于观照自己周遭所面对的一切境界。所以在佛教的语言模式及思惟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就会受到印度人这种用心观照境界的态度影响。

  因此,他们看到花,就会将花的现象转化成花神;听到雷声,就会将雷的现象转化为雷神。花有多少种功用,就会被转化为多少种花神;雷有多少种现象,就会被转化为多少种雷神。所以,这些神的名号,就是将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及功用归纳起来成为性德而产生的。因为印度人认为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训练自己,所以将这些现象界的特色予以定名成为性德而表达出来。

  佛号也是这样形成的,宇宙中或社会上有多少种现象,就会被转变成多少佛号。譬如「须弥山王佛」,就是从现象界中须弥山的相来定名的。至于为何佛、菩萨的名号与众生数相等呢?因为「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现象界中的一切境界皆由众缘和合而产生,这些境界都能启发我们,令我们觉悟。因此,有多少众缘和合所产生的境界,就会产生多少佛号,绝非凭空捏造的。我们能否由此去体会?如能体会,从此处下手就可以解脱了。

  「遍游净空主方神,得恒发妙音令听者皆欢喜解脱门。」「妙音」是指有实质作用的音声,能让众生因听闻而觉悟,离苦得乐,并产生大欢喜。

  「云幢大音主方神,得如龙普雨令众生欢喜解脱门。」龙在传说中都被描述得非常真实,可是中国和印度所指的「龙」并不是具体的畜生,而是指一种性德和功能。对古人而言,下雨这种现象,是因为背后有一主宰者在操纵着,这主宰者就是龙;而在佛法中,能够促成下雨的因缘就是就是「龙」。

  云幢大音主方神的解脱门,能像龙降甘霖遍洒大地般演说真理,如此能令众生因感受到正法的滋润而欢喜。

  「髻目无乱主方神,得示现一切众生业无差别自在力解脱门。」「髻目无乱」是指能清楚警觉了知一切境界,所以不会迷惑慌乱。对一切善恶业都不起分别,如此就能得大自在。

  「普观世业主方神,得观察一切趣生中种种业解脱门。」主方神对六道众生所造作的种种业,观察得清清楚楚;凡夫只有分别的意识,没有妙观察智,所以常常迷惑颠倒。假如能化对立为圆融,凡事不起任何分别心,就能将分别识转为妙观察智。

  「周遍游览主方神,得所作事皆究竟生一切众生欢喜解脱门。」这里的「所作事皆究竟」其实并非指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求圆满成就,而是指需尽心尽力去做每一件事。很多事我们是无法做到圆满,也无法做完的。譬如吃饭,你有可能今天吃完饭,从此以后再也不吃饭了吗?就算我们将所有的愿望与理想实现,可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你能料想得到吗?世事无常啊!所以做事不要太期望于完美圆满,只要尽心,做十二分是圆满,做三分也是圆满,此即「所作事皆究竟」。

  那么我们要做些什么事,才能「生一切众生欢喜」呢?这就要顺应时代的需要了。五十年前能令众生欢喜的事,不见得在五十年后众生还喜欢哦!所以我们要有所变化。学佛人的活泼就在此处展现,他不被意识形态所局限,能随缘遨游、任运自在,这样才能快乐。

  尔时,遍住一切主方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方神众,而说颂言:

  如来自在出世间    教化一切诸群生

  普示法门令悟入    悉使当成无上智

  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是为了开示众生,令其悟入佛之知见。

  如来是指自性。自性十分自在,而且尽虚空遍法界般无所不在,为一切众生普遍展开示现法门,令众生感受到真实生命的存在而成就无上智慧。

  神通无量等众生    随其所乐示诸相

  见者皆蒙出离苦    此现光神解脱力

  佛所示现的无量神通业和众生的数量一样多。然而,如果众生的善根不够,便无法见到佛的示现,也就无法出离了。

  佛于暗障众生海    为现法炬大光明

  其光普照无不见   此行庄严之解脱

  这首偈,乃言众生都被无明暗障所覆盖,佛将真理的火炬高高举起,展现大智慧光明照耀世间,令众生明白自己处在黑暗愚痴中,而能觉醒出离。

  具足世间种种音   普转*轮无不解

  众生听者烦恼灭   此遍往神之所悟

  这首偈可以拆成很多组对句,大家可以体会其中的甚深法义。

  一切世间所有名   佛名等彼而出生

  悉使众生离痴惑   此断迷神所行处

  「一切世间所有名」是指世间一切的众生,「佛名等彼而出生」,是指佛名和众生的数量一样多。为何需要这么多的佛名呢?这是一个关键处,我们对此要能通达。因为众生所悟之处不同,所以佛名就有那么多,换句话说,你在此处觉悟,佛就在此处出生;在彼处觉悟,佛就在彼处出生;各人觉悟处不同,当然佛名各有所异。

  若有众生至佛前   得闻如来美妙音

  莫不心生大欢喜   遍游虚空悟斯法

  「佛前」指觉悟的境界,「如来美妙音」指自性的韵律及脉动。既然觉悟了,你就了生死出三界,此时便可感受到,原来自性的脉动如此澎湃啊!

  佛于一一刹那中   普雨无边大法雨

  悉使众生烦恼灭   此云幢神所了知

  佛是觉悟。为何一位觉悟者能在一刹那雨无边大法雨?因为他已扣住佛法的根本。

  一切世间诸业海   佛悉开示等无异

  普使众生除业惑   此髻目神之所了

  「业海」是众生所造下的苦果。造业是现行,如正在骂人。众生现在所受的苦报都是由迷惑中来,易言之,先起惑、造业,然后身受苦。常有人搞不清楚这部分,认为虽然起惑了,但身体并没有付诸行动,这样就不受果报。从小乘的立场来看,这并没有错,小乘的戒律认为身业、口业犯戒才是造业,意业起惑不算。但是,以大乘来讲,你一起惑,就是造业了,而且也要遭受果报。譬如你与别人争执,表面上装作没事,其实气在心里,这样你心中已有恨的因素存在,如此所招感来的果报将导致下辈子长得很丑。而先前争执所造的口业,其所招感来的依报,可能是下辈子再见面时会被骂上两句。所以,起惑→造业→受报,这是必然的真理。

  一切智地无有边   一切众生种种心

  如来照见悉明了   此广大门观世入

  「一切智地」是指佛果地。自性能通达无边的佛境界及一切众生的种种心念,这是普观世业主方神的解脱门,我们也可从此下手修行。

  佛于往昔修诸行   无量诸度悉圆满

  大慈哀愍利众生   此遍游神之解脱

  「佛于往昔修诸行,无量诸度悉圆满」是自受用的部分;而「佛于往昔修诸行,大慈哀愍利众生」,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是属于他受用的部分。在此偈中,自受用、他受用两者并存。

返回目录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