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 第四讲:二行章,舍杂行归正行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0日
来源:   作者:纯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 第四讲:二行章,舍杂行归正行

 

  南无阿弥陀佛,上一节主要是讲为什么要舍圣道归净土,基础是“了生死”,在这个目的上做选择。不要选择做好人或者是坏人,而应该信佛、念佛,做一个念佛人。不能误会的是对于那些不想了生死的人来说,当然是要做好人了。很多人并没有要出离轮回,这样就谈不上圣道门或者是净土门。这样就容易误会怎么连好人都不要做呢?“了生死”超越了普通的善恶好坏,在“了生死”这个愿望上面选择净土舍弃圣道。

  设虽先学圣道门人。若于净土门有其志者。须弃圣道归于净土。

  若你先学圣道门,比如有学过《法华经》、《大悲咒》、或是念《金刚经》的,“若于净土门有其志者”,就是你有想往生净土的愿望,法然上人非常明确的给你指出选择“须弃圣道归于净土”,非常干脆的,然后举了例子:

  例如彼昙鸾法师舍四论讲说一向归净土。道绰禅师阁涅槃广业偏弘西方行。上古贤哲犹以如此。末代愚鲁宁不遵之哉。

  净土七高僧之一的昙鸾大师舍圣道,他擅长中观的四论,就是中、百、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是圣道系的经典,昙鸾大师舍掉学习《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的讲说,一向依净土三部经念佛。道绰禅师本来是研习《大涅槃经》的,涅槃广大,功德不可思议,都把它给放下了。

  有一些杂行的莲友说,以前我念过观世音菩萨,念过《大悲咒》,做过早晚功课,念过《楞严咒》,念过很长时间的《地藏经》,念过《金刚经》,我发愿要念什么什么的。法然上人在这里,就举了二个祖师,说祖师都把以前圣道的那些行持都放下了,就是舍圣道归净土。贤士哲人祖师都没有兼行,都把杂行放下来了,像我们这种愚痴、冲动的人你还不舍圣道归净土吗?像我们这种级别的,肯定是没法跟昙鸾大师比的,没办法跟道绰禅师比的。我们以前还不明确,那么在这里,你就应该非常明确,如果你有志想往生净土,就应该做选择:舍圣道,专行念佛。

  如果你不听,那就有违法然上人的劝化,跟昙鸾大师、道绰禅师的榜样相违背,更主要的是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和阿弥陀佛的本愿相违背,你就不听佛的话,那么往生净土的志愿就得不到,什么时候听,就什么时候再满足去吧。

  问曰。圣道家诸宗各有师资相承。谓如天台宗者慧文·南岳·天台·章安·智威·慧威·玄朗·湛然次第相承。如真言宗者大日如来·金刚萨埵·龙树·龙智·金智·不空次第相承。自余诸宗又各有相承血脉。而今所言净土宗有师资相承血脉谱乎。

  净土宗有没有传承呢?如禅宗有释迦牟尼佛传给迦叶,迦叶尊者传给阿难,阿难传给菩提达摩,菩提达摩传给慧可,再传给六祖慧能,这个叫师资相传。这里法然上人又举了天台宗的祖师慧文大师,章安大师、智威大师、慧威大师、玄朗大师、湛然大师,这就是天台宗祖师的次第相承。就像父传子,子传孙似的血脉相联,净土宗怎么传承的呢?

  答曰。如圣道家血脉净土宗亦有血脉。但于净土一宗诸家不同。所谓庐山慧远法师·慈愍三藏·道绰·善导等是也。今且依道绰善导之一家论师资相承血脉者。此亦有两说。

  法然上人说净土宗也有,净土宗的血脉传承有不同的说法,法然上人主要是依道绰禅师和善导大师,依道绰和善导往上推,也有二种说法。

  一者菩提流支三藏·慧宠法师·道场法师·昙鸾法师·大海禅师·法上法师(已上出安乐集)二者菩提流支三藏·昙鸾法师·道绰禅师·善导禅师·怀感法师·少康法师。

  昙鸾法师接受《往生论》是从菩提流支大师那里得到的。昙鸾法师与道绰禅师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过了多少年以后,道绰禅师看到昙鸾法师寺院里的遗迹,是这样的一个继承。善导大师是在道绰禅师在世之时去亲近道绰禅师,怀感法师是善导大师的弟子,少康跟怀感也没有直接的关系,这是净土宗的祖师。我们看《教行信证》里,亲鸾大师立了净土宗七位祖师,从龙树、世亲、昙鸾、道绰、善导、源信到法然,净土教祖师的血脉情况与禅宗、天台宗还是有不同的,他们基本上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并没有间断过,但是净土宗是有间断的,并不是口对口的传承,这是第一章的内容。

  第一章总结:主要是建立净土宗,重点的内容是舍圣道归净土,净土宗依三部经、祖师的传承,跟选择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你有志向往生净土的话,就舍圣道归净土。

  第二章  二行章

  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而舍杂行归正行之文

  你选择舍圣道归净土,归了净土以后要接着再选,净土教里面有正行和杂行,就像市场买东西一样的,精挑细选,你不会选有人带着你选,由大智慧的法然上人来帮你一条一条的选,他也是依善导大师的。

  观经疏第四云。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善导大师在净土里面立正杂二行,结论就是你要舍杂行归正行,

  依《往生经》说的去行的人,就是正行,因为《往生经》就是净土门、净土教,这里有五种: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五正行是: 1.一心专读诵净土三部经  2.一心专思想观察忆念极乐净土依正二报庄严  3.一心专礼专拜阿弥陀佛  4.一心专口称“南无阿弥陀佛”  5.一心专称扬赞叹供养南无阿弥陀佛

  这些都是直接对着阿弥陀佛的、净土三部经的,你若对着别的佛、读到别的经上就不太对头,思想观察忆念也都是极乐净土的依报和正报,清净大海众菩萨和宝树莲花都不离开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念佛就不能念别的佛,就是一心专称彼佛,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就不是释迦牟尼佛呀,药师佛呀,供养也是专门供养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选择,因为你要立志去阿弥陀佛那里,就要认对了门,你也用不着搞那么多的亲戚,一个就行了,就要专心,这就是专行。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在五正行里,又有正中之正,就是念佛称名,因为称名是正定业,这个是法藏菩萨本愿选择的行,是无量寿的正定,所以再选择就应专念佛。这是一重一重的,把其他的筛掉了就剩五个了,全部跟阿弥陀佛有关,你说我是磕头好呢,还是念经好呢?还是念佛好呢?就是念佛好,这是非常明确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除了正中之正的称名念佛外,其他的则称为助业,因为你没有离开阿弥陀佛,若离开了阿弥陀佛,就称不上助业了,那个行也叫行,但叫杂行,助行都不算了。

  助行与杂行的差别:疏杂之行是回向得生,“疏”是与阿弥陀佛疏远;“杂”是不纯,不但疏远、还不纯,乱七八糟的。这个行就是你的三业的修行,做其他的需要回向,没有完全说不能往生,回向也是可以得生净土的,但是这个“生”是生化土的,并不是生真正的报土,你必须回向,回向就是发愿。

  我们认识这些都是很实用的,指点你往生净土,达到这个目标要怎样的修行呢?就是舍杂行归正行。

  私云。就此文有二意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初明往生行相者。依善导和尚意往生之行虽多大分为二。一正行。二杂行。初正行者就此有开合二义。初开为五种。后合为二种。初开为五种者。一读诵正行。二观察正行。三礼拜正行。四称名正行。五赞叹供养正行也。第一读诵正行者。专读诵观经等也。即文云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是也。第二观察正行者。专观察彼国依正二报也。即文云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是也。第三礼拜正行者。专礼弥陀也。即文云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是也。第四称名正行者。专称弥陀名号也。即文云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是也。第五赞叹供养正行者。专赞叹供养弥陀也。即文云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是也。若开赞叹与供养而为二者可名六种正行也。今依合义故云五种。次合为二种者。一者正业。二者助业。

  往生之行有正行和杂行,正行是有得的,杂行是有失的。正行之中又分为五种,五种是打开来说的,合起来有二种,一种是正定之业,二种是助业。

  初正业者以上五种之中第四称名为正定之业。即文云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是也。

  这是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之中专门发的一愿,就是“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恣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这个就是佛愿,你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不管你是走路的时候,还是住在那里、坐在那里的时候、还是躺着,不问时间、节气,长、短,念念不舍者,这个业就是正定业,正定的名称来源于佛愿所成就的,所以这个业才是正定业。

  次助业者除第四口称之外以读诵等四种而为助业。即文云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是也。问曰。何故五种之中独以称名念佛为正定业乎。答曰。顺彼佛愿故。意云。称名念佛是彼佛本愿行也。故修之者乘彼佛愿必得往生也。其本愿义至下可知。

  念佛就是阿弥陀佛本愿的行持,念佛行就乘彼佛愿必得往生。修行也有差别,“修”就好比像盖房子,你一点一点盖出来,然后再住进去用了。你本来没有往生的愿望与信心,通过念佛的方式把他修出来,然后成就了信心,再念佛就是如实的行。所以“修”和“行”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修”就是创造出来一个东西,专修念佛修出来然后启用“行”。“修”也是“行”,“修”注重在创造的过程,专修就能够创造出愿来,乘彼佛愿来修就信心增强。你若自己修,这个愿就好难修出来,你说我这个愿生不起来,不是很愿离开这个娑婆世界,我怎么来修出这个愿呢?所以你要专门念佛来修出这个愿,你没有这个愿要创造出来,要顺着佛的这个愿力修出来就必得往生,这是专行。

  次杂行者即文云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是也。意云。杂行无量。不遑具述也。但今且翻对五种正行以明五种杂行也。

  一离开阿弥陀佛的,一下子盖尽了,全部都是杂行,“行”与“修”是互相的,你若去搞别的、修别的,就创造别的出来了,如你去读诵《金刚经》想修出往生净土的愿来,杂行想修出这个出来,那可就难了。因为列了五种正行,就对着说有五种杂行。,

  第一读诵杂行者。除上观经等往生净土经已外于大小乘显密诸经受持读诵悉名读诵杂行。

  比如有些人专门读诵《法华经》、《心经》、《金刚经》、《普门品》、《地藏经》,这叫读诵杂行。法然上人就干脆不客气的说了,这就存在你是听他的(大势至菩萨示现)还是听你的了,所以说大势至菩萨还是勇猛,摧伏你的杂心。

  第二观察杂行者。除上极乐依正已外大小显密事理观行皆悉名观察杂行。

  比如说有人专门观察地藏本愿里的功德,那就是观察杂行了。你搞什么“空不亦色,色不亦空”,三密相应还有别的,你就要去观极乐世界的净土

  第三礼拜杂行者。除上礼拜弥陀已外于一切诸余佛菩萨等及诸世天等礼拜恭敬悉名礼拜杂行。

  你不是专门拜阿弥陀佛,拜一下观世音菩萨,拜一下普贤菩萨,拜一下文殊菩萨,这是对着往生来说的,不是跟这些菩萨有什么不对头哦,这是礼拜杂行。这也是把其他的都盖进去了,就是杂行。

  第四称名杂行者。除上称弥陀名号已外称自余一切佛菩萨等及诸世天等名号悉名称名杂行。

  你一会儿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会儿又念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的,或是药师佛,咒语什么的,这是称名杂行,就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五赞叹供养杂行者。除上弥陀佛已外于一切诸余佛菩萨等及诸世天等赞叹供养悉名赞叹供养杂行。

  就是赞叹这个菩萨,赞叹那个菩萨,不是专门赞叹阿弥陀佛,这就是杂行了。

  此外亦有布施·持戒等无量之行。皆可摄尽杂行之言。

  除了念佛所做以外的,都是杂行,就没有什么客气的,你就要界限明确,没有含糊,以前有人问的,那你现在就不用再问了,再问的话,你就是不相信法然上人的解释、劝化。

  次判二行得失者。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

  正杂得失:1.正行的得 主要就是心常亲近、忆念不断,亲近忆念不断就是无间,没有间隔,你修正助行就是亲近阿弥陀佛,忆念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的接近没有间断。2.杂行的失 你一修别的杂行,你就跟阿弥陀佛亲近的心断开了、有间隔了,你本来是应该一心一意的向西方的,一下子跑到东方了南方了,这样你虽可以回向,但是已经是疏杂之行了,还是搞远了。

  即其文也。案此文意就正杂二行有五番相对。一亲疏对。二近远对。三有间无间对。四不回向回向对 五纯杂对也。第一亲疏对者。先亲者修正助二行者于阿弥陀佛甚为亲眤。故疏上文云。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这就很重要了,佛念你,你不念他,就不亲近了;你老念他,他也念你,这就是: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你一修别的自然就离佛远了,这非常重要的,我们很多人就是业障深,就是不愿意接近阿弥陀佛,念佛感觉不怎么样,还是搞点别的吧,觉得别的比较感应大,总之对阿弥陀佛没有那么亲近。阿弥陀佛的光明炽盛,我们被佛的光明照下来,照到了你的黑暗有点受不了,本来佛是究竟慈悲的,但是我们就是业障太重了、内心太黑暗了不敢见光,阿弥陀佛的威神力量强大,而我们的很多的小九九黑暗的东西,就像水往下流,不能够跟上流接近,贪嗔痴的心比较强时,就不敢去接近阿弥陀佛了,怕阿弥陀佛的无量光,但你一离开就远了,所以要身口意三业常常的亲近阿弥陀佛,这是第一个方面的亲疏对。

  我们中国人特别的讲究远近亲疏的,叫一家人不说二家话,一家人就是血脉相连,就是不一样。再怎么着也是一家人亲近,就是自私的感情,你要去极乐世界,就与阿弥陀佛是一家人,你就不能客气了。你就要把他当成父母亲、兄弟姐妹一样的,什么事都跟他讲,跟他亲近,你若不跟他亲近,你不是跟人的情理不相应吗?因为我们要去十万亿佛国的净土,本来就离得好远了,你自己再搞得远一点,那就不止十万亿了,对于很多人来讲,就超过这么多了。南无阿弥陀佛!

  录音;白莲花   整理:如意    审核:纯祥法师

返回目录

----------------------------------------------------------------------------------------------------------------

更多纯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