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刘元春:浅谈第八识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1日
来源:   作者:刘元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刘元春:浅谈第八识

 

  佛教唯识学派将人的意识分为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八识之中前六识其识相粗而易见,人们可以随时觉察到,但后二识其体相微细,不易被人们觉知。因此,佛教大小乘学派对后二识有无之争论很多。在这二识之中,末那识缘阿赖耶识之见分为相反,往往是人们起惑造业的关键。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意识种子的含藏处,又是惑业兴起的根本。这里不妨作一浅谈。

  佛教《成唯识论》依“五教正理十因。成立第八阿赖耶识,确定第八识之存在,并对其性相作了细致的分析。

  第八识梵语名阿赖耶,译为藏识,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个含义。能藏是指第八识能含藏善恶业的种子,象仓库一样。善恶业的种子是第六识的思虑心(即第七识)所造,有身、口、意三种,概指人的全部行为。所藏就是由前七识薰习诸法的种子在第八识中,诸法是能藏,第八识是所藏,它本身已成为诸法的一部分,我爱执藏是第八识恒常被第七识执为自我,而不暂时舍弃,与第七识永远相伴。

  第八识如何生起的呢?它也是因缘和合而成。其外缘是由根、境、作意,种子四种组成。根即指第七识是第八识的所依,两者互为所依根;境即指根、身、器界,综合而成;作意是指第八识恒常现起的功能;种子即善恶无记三种。四缘具足使第八识生起。由于第八识是随业受生,而不造业,也不染污种子,所以其特性是无覆无记的;因此,它是恒常相续而不加审察的。第八识所缘的境是性境即有实体实用的境,其量为现量,而真实不缪,并与前五识心所遍行,而任运随缘有明显的境界演变。它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六道之中轮回。当人的善业种子力量强大时,则生人人,天界,受人天果报;当恶业种子力量强大时,受地狱、饿鬼、畜生三途苦报。当有情众生投胎时,它最先人母胎j而当众生命终寸,它又最后离去。因此,第八识其体相广大无尽,即如《八识规矩颂》中所说:“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第八识有三相,即自相、因相、果相。自相即阿赖耶识本身,以能藏、所藏、执藏之义来显示;因相即指一切种子识,它能执持诸法的种子令不失散;果相即异熟识,它有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变异而熟三义,它能引发有情于诸界趣生善恶业的异熟果。这种特点,既明第八识对人类及所有众生都具有因果报应的力量,你只要有了善恶或无记(非善非恶)业力种子,不论何时何地,那怕相隔多么久远它都会起著作用。人们平常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之类的劝善警策,就说明了这一道理。

  那么,第八识到什么境地才能完全成为清净无染的种子力呢?这只有在佛的果位上,成为清净无漏的大圆镜智时。它要经历三个过程:第一是我爱执藏现行位。第六、七识在第二位转智时,到菩萨第八位地,第七识的我爱执被第六识的无功用行恒常摧灭,不再生起,第八识因此不再被执为我,也就舍掉了我爱执藏相。在修行实践上,它的生命形态表现为第七地以前的菩萨和二乘有学等众生。第二是善业果位。这时,本识到金刚道后心及烦恼,所知二障已断,世问善恶无记业种子已舍,低劣的无漏法也已舍掉,从无始到金刚道,二乘无学是此位时的生命形态。第三位是相续执持位。即从无始乃至如来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时,第八识变成了阿陀那识(译为执持),执持根身等永无弃舍,从而解脱成佛,成为大圆镜无垢清净识;并且,以执持一切纯无漏法种,而变现起白受用身及自受用土。

  这一段讲起来有点难懂,若用现代的语言概略地说,就是,我们为了让第八识转变成清净无漏的智慧,那就必须用自己的修行来使自己一切心行清净无染,并永远地坚持下去;彻底破除各种虚妄执着,亲身证悟宇宙万法的真理,并切实地化为行动,解脱一切烦恼,证得佛的大识大意j而且,继续运用到救度一切众生之中去;那么,依靠这无上的智慧改造建立的极乐世界,人间净土就一定能实现。这正是佛教特别重视第八识的现实意义。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