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教教育之我见(自信法师)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8日
来源:   作者:自信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教育之我见(自信法师)

 

  闽南佛学院讲师 自信法师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佛门盛事一件接着一件,中、韩、日三国黄金纽带举行、佛指舍利赴台、赴港供奉、世界佛教论坛的召开……伴随着中国佛教界与世界其他国家以及港、台地区的交往、交流与日俱增,僧才奇缺,人才告急的现状日益明显,日益受到关注。一方面,佛教人才如此匮乏,一方面,重复办学、资源浪费的种种现象仍然存在。

  关键词:学历 素质 师资

  前言

  众所周知,任何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基于这一点,佛教在培养人才方面,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的努力,不少青年僧人获得了本科的学历。虽然,学历不等于人才的本身,但是,学历确实是一个反映受教育程度和普及教育的力度的客观标志。然而,从八十年代以来,拥有上亿的信众和十万左右的汉传佛教僧人中,除了两千多本科和屈指可数的硕士研究生学历的知识僧侣之外,极少有更高学识的僧人涌现。佛教教育事业的一方面,是人才匮乏;另一方面,重复办学、资源浪费的种种现象仍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佛门盛事一件接着一件,中、韩、日三国黄金纽带举行、佛指舍利赴台、赴港供奉、世界佛教论坛的召开……伴随着中国佛教界与世界其他国家以及港、台地区的交往、交流与日俱增,僧才奇缺,人才告急的现状日益明显,日益受到关注。早在十五年前的1992年1月12日,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居士主持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指出“当前和会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朴老高瞻远瞩,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代脉搏,运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对各级佛学院的创办、复办作了巨大的贡献,使我国佛教事业在近年来得到迅速恢复和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机遇。时光荏苒,2004年年底,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先生作了《决定中国佛教前途的大问题》的讲话,认为佛教教育是决定中国佛教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佛教能否住机遇,培养出僧才合不合格,将决定未来中国佛教事业的兴衰存亡,决定中国佛教的走向、命运、前途。在教言教,作为一个佛学院的教师,本人综合自己这些年在佛学院学习的体会,粗浅的谈谈对培养高素质僧才的几点设想。

  一、生源不足和对更高层次学院的渴望

  笔者在闽南佛学院学习、成长并转而从事教育工作。对比学院最近几年毕业和招生工作(每两年一次)的实际情况,认为佛教的教育需要把眼光放长远,培养更高素质的研究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对外交流人才。2001年,前来闽南佛学院报考本科、预科的僧青年达五百多人,与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相差无几。到2007年,报考人数只有两百左右,而实际参考人数比报考人数少了四、五十人,以预科班最为明显。原因是其他兄弟院校今年也招收预科班,而且考试时间与闽南佛学院相同。自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寺院出家的男女僧青年明显减少。生源不足,是目前大多数佛学院面临的问题之一。笔者还注意到,在闽南佛学院招生工作即将结束之时,有两则其他佛学院的招生信息在考生和闽院应届本科毕业学僧中,引起巨大关注:其一是江苏省尼众佛学院(南京鸡鸣寺)关于招收研究生的讯息,其一是浙南佛学院招收九名研究生的简章。短短几天内,很多考生和应届本科毕业生纷纷托人问讯或去电咨询,表现出对佛教自身开办的研究生学习的极大热情,那种渴望受到更高学历教育的迫切心情,真的让人感动。这些现象,引人思考,佛教教育如果是一场市场自由竞争,那么广大学僧的内心最迫切的理想应该可以作为今后办学方向的一种客观标准,至少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参考。

  二、佛教教育的不足和出路

  任何行动都以思想认识为先导。要办好佛教教育,首先要对佛教教育、培养佛教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达成共识,从总体上把握当前佛教教育状况,借鉴世俗教育方式,依托财力雄厚、具有优良办学传统、经验的名山大寺,开创学修一体的现代佛教教育模式。对办好佛教教育要全局观念,不能各自为阵。因为,佛学院并非规模越大越好,越多越好。而应该是全国一局棋,由中国佛教协会统筹安排,统一制定三级佛教院校的标准,包括领导力量、师资水平、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设施、招生条件等。这些软件建设落实以后,就要把重点放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即对佛教教育加大投入。赵朴老说:“从现在起不把主要的精力、财力投入到佛教教育事业这方面来,就有负于佛祖和古德,对不起后人,就会犯无可弥补的历史性错误。”目前,佛教界在教育事业上的投入,与在修庙、塑像、开光、升座等方面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实在是相形见绌。寺庙气势宏大、金碧辉煌,而佛学院却捉襟见肘,拥挤不堪。俗话说,不怕家穷,就怕儿傻。又说,家有好儿穷不久,家无好儿富不长。佛法的传承是一件长久的事业,离不开一代代优秀僧人的接力。没有传承,没有继承人的事业只会是昙花一现,无法久远。再好的寺院,没有好的僧人的主持,终将形同虚设。

  当前各佛教院校进行的多是在培养通才,缺乏专才的培养,早已无法适应现代寺院管理的骨干、佛教教学的师资、佛学研究的学术人才、对外交流的翻译人才等不同层次的需要。正如赵朴老所说:“中国佛教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殊胜外缘下,正处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转折关头,培养出足够数量的合格称职的佛教人才就成为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更是培养人才关键的关键。这里说的师资队伍广义的说至少包括培养善于讲经说法、深入基层与信众打成一片的通俗弘法师资队伍;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具有法律意识、环保理念的寺院管理人才以及从事佛学院教学、教育事业的法师队伍三个方面。狭义的说主要指后者,即佛学院法师队伍。他们乃是培养人才的人才。对此,应该引进世俗院校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技巧,全面提高佛教教育水平。应当适当利用和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积极探索培养佛教人才的多种模式。例如佛学院与社会上普通高等学校联合办学办班、或推荐出家人到普通高校接受培养、或办一些短期的师资人员培训班、或选派有一定基础的佛学院校教师,到普通高校深造等等。另外,对于已经派出并学有所成的人才要创造较好的工作环境和施展抱负与才能的空间,建立健全各种配套制度和措施,提高师资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可以估计,未来佛教的发展,“海归”人才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争取国外教育经验和学术资源和教学学术研究信息沟通交流互动等方面,都会有特殊的作用。

  加强与在佛教教育方面许多好的教育经验,办学规模具有一定的实力的斯里兰卡、泰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佛教大学、院校互派留学生,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以及对外交流翻译人才,乃至可以聘用外籍教师,结成友好院校,建立定期、定向的交流学习研讨机制和渠道,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目前,闽南佛学院和和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已经达成了互派留学僧的协议。美中不足的是,还没有把女众学僧派去朱拉隆功大学以及其他高校读书的设想付诸实现。作为汉传佛教规模最大的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拥有近两百位尼众学僧,她们大多发心纯正,学习成绩优秀,并且具有很高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当前,台湾佛教界尼众僧才异军突起,群星灿烂,对台湾佛教的兴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大陆目前,没有一个自己培养出来的佛学博士,对外交流方面的翻译人才也没有。前不久,扬州鉴真大学落成,佛光山组织了阵容强大的出家男女二众与会团队,除了让人羡慕感慨,更多的是提醒大陆佛教界如何在今天佛教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抓住机遇,在培养、重视尼众人才方面增加力度。

  三、道风建设是佛教教育的根本

  不久前,中国佛教协会做出了《加强道风建设的决议》。道风建设是影响佛教教育事业其兴衰存亡的关键。赵朴老在1993年曾经指出,“如何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保持佛教的清净庄严和佛教的正信正行,是中国佛教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些年来,在广大佛教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佛教道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佛门净土也被殃及。有的商人也乐于经营佛教,建庙宇,塑大佛,甚至一些地方的官员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一些僧人因此追求名闻利养,赶经忏,不喜欢来佛学院过清贫的读书生涯。前文说道到,如今办学已经出现生源不足的现象,而各地办学的寺院有增长之势,在江浙沿海一带的名寺大寺,香火鼎盛,佛事日隆,经济效益增加,其中不乏少数道场,借办学招揽年轻僧人常住,给予不薄的单资,广做佛事。有些懵懂纯朴的僧人,还未懂得珍惜少年时,甘受清贫而努力读书学习,因此,寄迹经忏,托身法事……这种现象对于那些讲学习、讲修行、坚持正规办学的寺院,具有一定的冲击力,也是僧团出现不好现象、不良份子的潜在祸患。因此,要搞好佛教教育,要有良好的佛教整体氛围。这要求广大僧人真正按佛教的教义,勤修戒定慧,净化内心,洁身自爱,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自觉抵制各种诱惑、进而扫除不良风气,净化社会。真正实现佛教教育的宏图伟业。

  结语

  全国已有三大语系的三十几所大、小佛学院,培养了一批佛教人才。但数量还远远不够,质量还有待提高。全国佛教院校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高素质的佛学院校教师队伍尚未建立起来。时代呼唤着佛教多层次尤其是精英分子的不断涌现。换句话说,佛教今天遭遇到种种内忧外困,遭遇到种种非难和攻击,归根结底,都是因为高素质的僧才的短缺造成的,正如朴老所说:“要管理好寺院需要大批合格的僧才;各级佛教协会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需要大批合格的佛教人才;协助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使各项佛教事业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和开展,又使佛教界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需要大批合格的佛教人才;联系各民族佛教徒,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住持和弘扬正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需要大批合格的佛教人才;开展佛教文化学术教育事业,重振中国佛教在国际佛教中的地位,需要大批合格的佛教人才;开展同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国外侨胞佛教界的联谊活动,促进祖国统一,需要大批合格的佛教人才;开展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往来和佛教文化交流,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需要大批合格的佛教人才。”

  时代呼唤新的一批高僧的出现,他们既又好的佛教修行,又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对内领众熏修、关心大众;对外视野开阔,维护佛教利益,他们的修行和僧格可以促进社会人心的净化。时代也呼唤一批学术人才、基层管理人才、对外交流人才的产生;时代还呼唤一批自强、自立的尼众人才来发挥积极作用。古人说:“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今天,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佛教外在环境的沧桑巨变,佛教如何当机对机,因应挑战,如何与变化中的社会相适应、相协调,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更多奉献智慧和力量?这都离不开一批合格的僧才不断涌现。以道风建设为根本,集思广益,加大投入,统一认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是搞好佛教教育,培养僧才的出路与希望。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