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思想研究:玄奘一个真理的朝圣者 为孤身求法而西行
玄奘思想研究:玄奘一个真理的朝圣者 为孤身求法而西行
玄奘:一个真理的朝圣者 为孤身求法而西行
《西游记》中的唐僧,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他虔诚、善良,但优柔寡断,甚至是非不分。在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滑稽懒惰的猪八戒、憨厚朴实的沙和尚的保护下,他历经八十一难,最终西天取经成功。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个白白胖胖细皮嫩肉、离了徒弟的保护就寸步难行的柔弱和尚。然而,小说里的唐僧与历史上的玄奘有本质的差别。我们只知道那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僧人形象和一段段充满诙谐戏谑、结局温馨圆满的传奇故事,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过尘封于漫天风沙、茫茫戈壁中的真实背影?对这样一个被鲁迅称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伟大人物,我们为什么会如此无知?今天,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诱惑、急功近利的社会里,我们应当重看玄奘当年的心路历程,挖掘隐藏在历史背后的震撼。我们也许不能了解全部,但我们可以在历史长河中拾拣零星碎片,让那不朽的精神超越时空的羁绊,长久地照耀着我们。
我们从《西游记》里了解到,唐僧是受唐太宗之命,西天取经,以求大唐帝国平安。他手持皇帝昭书,浩浩荡荡出长安,唐太宗十里相送,挥泪话别。其场面之宏大,情谊之真切,使人印象深刻。然而事实上,太宗初年,“儒道释”的综合排名是道教第一,其次是儒教,再次才轮到佛教。推崇道教,李世民自己承认那是看着同姓先祖老子的面子。儒教在中国扎根千年,在民众中有广泛基础,自然不会落后,于是只能由佛教屈身于末。因此,佛教在当时并不受到重视,甚至常常受到排挤,而玄奘取经更是违背朝廷禁止国民出关的敕令,黑夜中溜出长安城,到处都有追捕他的通缉令,并非受到如上所述的礼遇。
公元627年秋,唐贞观元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于是,27岁的玄奘法师混杂在逃难的灾民中间,悄悄的离开了长安,开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十七年中,玄奘备历艰辛,忍饥挨饿,越沙漠,度雪岭,顶风暴,斗盗贼,九死一生,从未考虑过回头。是什么给了他如此强大的动力坚持下去,创造了人类的奇迹?是那个永远萦绕在脑中的信念:“去伪经,求真经,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玄奘取经路上最艰苦的路段是从瓜州(今安西)到伊吾(今哈密)的莫贺延碛,那是他西行路上唯一一段独行路段。在这条路上,他经历了五天四夜滴水未进的艰苦历程,几乎殒身戈壁,但也正是在这段路上,玄奘立下“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的誓言,终于成就了玄奘毕生的伟业。玄奘在到达玉门关之前,就已经在露营时有了一次险些丧命的经历。一天半夜时分,玄奘睡着不久他便被一阵响动吵醒,睁眼一看,槃陀手提腰刀蹑手蹑脚地朝他而来,犹豫了一下,转身又回去了。天亮,槃陀恳求玄奘不要再走,路途遥远,充满危险,只能晚上偷偷摸摸靠近烽火台。万一被发现,就是死路一条。玄奘没有答应。最后槃陀说了实话:他后悔给玄奘带路触犯了王法,担心被抓起来,可能难以脱身。他请求玄奘,万一被边境上的卫兵捉住,不要供出他的姓名。玄奘现在明白了他昨天夜里的举动:如果槃陀在大漠之中杀了他,只有天知地知,幸亏此人最终还有一点虔诚仁义之心,改变了念头,不然自己就真成了冤鬼。槃陀走了,他给玄奘只留下了一匹曾多次走过这条路的识途老马。没有了向导,玄奘孤身一人在戈壁里步履维艰,缓缓前行。他不辨东西,惟一的路标是一堆堆的白骨和骆驼粪。岑参的诗描绘了当年玄奘身处的艰难境地:“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玄奘的当务之急是绕过烽火台。待夜幕降临,他找到了槃陀所说的泉水。这一汪泉水澄净清凉,环绕着烽火台的废墟。他俯身饮水洗手,可是正当他往水袋里灌水时,却听到有箭呼啸而过,几乎射中他的膝盖,随即第二只箭射来,他知道自己被发现了,便大声喊道:“我是长安来的僧人,请不要放箭!”玄奘被带到校尉面前。校尉本人是佛教徒,听了他的计划,并不想加害于他,但是劝他回头。路途如此艰险,他根本不信这位文弱书生能够到达印度。玄奘向他致谢,但陈说自己深为佛经疑义所苦,不能不西行求法的决心:“檀越不相励勉,专劝退还,岂谓同厌尘劳,共树涅槃之因也?必欲拘留,任即刑罚,玄奘终不东移一步以负先心。”校尉深为玄奘的坚毅无畏打动,决定帮助他。于是留他住了一宿,又为他备上一路用的食物、水、饲料,他指点他过了第四座烽火台后,要当心第五座烽火台, 因为那位校尉不敬佛。他最好绕道西面二百里处的野马泉,过了那野马泉就一路清明了。由于从来没有涉足过沙漠,走了不远玄奘就迷失了方向。更让他懊恼的是,他取水时一个失手,水袋落到了地上,所有储存的水转眼都渗入黄沙之中。在迷茫绝望中,他转过身,原路往回走。但走了十多里,他想起了曾发过的誓:“不到印度,决不东移一步。” 他毅然回转。这是玄奘整个西行中最艰难的时刻。他还年轻,才27岁,从未面临真正的生死考验。他决心坚定,自认为准备充足,但没想到国门未出,就无力无助,濒临死亡。他记起了佛经中一个故事: 一个商人沉船在海上飘荡了7天,后来为观音菩萨所救。但他最钟爱的观音菩萨似乎对他的祈求充耳不闻。为什么她不来解救自己?向观音菩萨祈祷后,玄奘开始背诵《心经》。这是他多年前从一个受他护理的病人那里学到的。《心经》是佛经中最短小的经,却是中国佛教的精髓。他一遍又一遍地念,尤其是最后几句:“是诸法空相。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他又走了大约十里路,老马突然掉转了方向,不论怎么拽,就是不回头。玄奘只得信马由缰。很快,他看到前方有一片绿草和一汪泉水,他得救了:老马果真识途!玄奘和他的马在野马泉痛痛快快饮了个饱,剩下的路就好走多了。两天后,他走出了戈壁,走出了唐朝的边境,来到了西域。
玄奘除了要经受外界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考验,更要抵制各种诱惑,与人为制造的艰险作巧妙周旋。他不得不用绝食的方法说服高昌王允许他继续西行,强盗要把他作为祭祀品献给河神,国王想把公主嫁给他,皇帝要为他修建一百座寺庙来留住他……西行路上存在着太多的变数,太多的不确定。每当这个时候,他的心灵都要经历一次考验。信念是否坚定,意志是否顽强,都决定了取经能否最终完成。玄奘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应变各种情况,在外界变幻中始终恪守他的信念。正是他的“不变”,才应对了“万变”。在沙漠上,他能经历孤独的考验,在荒凉静寂中克服来自心底的恐惧,与心灵深处的神灵对话;在舒适优渥的时候,他能经受花花绿绿百态诱惑的考验,在纷繁复杂中拨开重重纷扰,用双手只攫住唯一的目标,思想如巡航导弹一样直直地追随着它。他把所有艰难困苦,一切功名利禄都看成是他修行成道的过程。
“历天险而志愈慷慨,遭凶贼而神弥厉勇”,凭着这种无比虔诚的信仰和无比坚强的毅力,玄奘终于抵达当年的佛教圣地——北天竺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开始了他长达十五年游历五天竺,求学、交游、讲经、说法的传奇历程。虔诚、勤奋、智慧的玄奘最终在印度获得了崇高的声誉。十五年后,他谢绝了印度戒日王的盛情挽留,决意返回大唐。为了表达对玄奘法师的敬重,戒日王亲自在曲女城为法师举办辩经大会,他邀请了全印度6000多名各教派的高僧和学者,以及其他18国的国王,请法师宣讲大乘法理。法师告谕众人:如果有人能够驳倒他一字半句,他都甘愿斩首谢过。一连18天的法会,竟无一人敢和法师辩驳。
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返祗长安,结束了此次历时17年,行程5万里,游历56国的惊世之行,携带佛经657部。17年前,他以一个逃犯的身份只身踏上西行之路;17年后,他被当年通缉捉拿他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国礼迎回长安。长安百姓人山人海,塞街满巷,互相践踏,争相一睹这位后来被神话成为“唐僧”的智者和勇士。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
归国之后的玄奘更是一部传奇。他巧妙地拒绝了唐太宗让他还俗出仕、担任宰辅的旨意,组织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翻译工程;他成功的使两位道家李姓后代的帝王(太宗、高宗)亲自为他翻译的佛经作序,并称佛教为“圣教”;他先后陪伴了世界历史上三位同样完成统一大业的伟大帝王(大唐太宗、突厥叶护可汗、印度戒日王),并得到了这些一度曾互为宿敌的强大君主的崇敬:唐太宗称他“只千古而无对”,唐高宗在他的灵前痛哭:“朕失国宝矣!”,而印度戒日王更是因为对这位中国高僧的无上崇敬,激怒了婆罗门祭司,结果险些遭暗杀丧命。玄奘在他在世之时就得到了中、印两国甚至亚洲各国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在印度,他促成了大唐和印度正式建交,每年印度来的使节首先都要拜会他们心中无比崇敬的大师;在中国,玄奘使得佛教成为李唐王朝的“国教”(他甚至亲手剃度了武则天刚刚满月的皇子),他的历险旅程在他尚未辞世之时就已经被当成传奇流传。唐王朝为了让他可以潜心翻译佛经,专门为他修建了大慈恩寺,让他入住任上座。后经他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特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即现在西安的大雁塔。更绝妙的,玄奘在其生前便富有远见地把太宗和高宗题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砌在他亲自设计的大雁塔墙上,这使得慈恩寺和大雁塔能够躲过随后唐武宗时代发生的疯狂的灭佛运动得以保全到今天(三年里拆毁了四万四千六百多座寺庙和佛塔)。法师的智慧不仅仅为我们保全了珍贵的千年历史,也使得今天的我们仍能从这些经文之上瞻仰到玄奘法师无比艰辛的足迹。现在,大雁塔仍以其珍藏着玄奘取回的佛经而举世闻名着。
玄奘回国后翌年,即开始组织翻经译场,倾其余生精力,潜心译经十九载,手不辍笔直至圆寂,先后译出佛典75部,共计1335卷。其译著数量之大,质量之高,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中国佛教文化留下了最宝贵的一笔财富。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现在中国人通用的佛教经典许多就是玄奘的译著。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哲学、伦理、逻辑、文学、语言、音乐、舞蹈、建筑、医学,甚至生活习惯产生过巨大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位哲人说,不了解佛教,就不了解中国文化。玄奘还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全书记述高昌以西玄奘所经历的110个和传闻所知的28个以上的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内容包括这些地方的幅员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货币、国王、宗教等等,是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古代史、宗教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此外,玄奘又奉敕将《老子》等中国经典译作梵文,传于印度。
在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哪一位有真实记载的历史人物会像玄奘一样,变成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玄奘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玄奘留给中国人的,远不止1335卷佛经译本,也远不止广布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的大乘佛教,它更是一种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一种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佛法有云:万里无云万里天,意思是:“天”本来是光明的,因为风把云吹来,天空就不晴朗了。如果一个人的心里常常能保持晴晴朗朗的,那就没有黑暗,只有光明。玄奘法师正是因为拥有了这样一颗纯净的心,才能在错综复杂和万象险恶中,永葆执着、坚毅的态度。
最后,感谢央视于05年10月举办了一个《玄奘之路》的活动,重踏当年玄奘走过之路,使这位尘封已久的英雄形象开始得到公众普遍关注,而我才可以通过先进的网络资源了解到一个真实的玄奘。更要感谢书云女士早在千禧年到来之时就已经重走那段不平之路,并写成《万里无云》一书,为弘扬玄奘精神作出了不懈努力。还要感谢网上各种丰富的资料,否则,我的这篇将不复存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