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伦:2009年《中级佛学教本》试题
方伦:2009年《中级佛学教本》试题
一、填空题10%(每题0.5分)
1、十八界包括: 六根 界 、 六尘界和六识 界。
2、印度佛法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为小行大隐 时代,第二期为大主小从时代,第三期为密主显从时代 时代。
3、八关斋戒中第六条不香华鬘庄严其身及歌舞戏等一 戒,可拆分为二戒。前八条为戒,后一条为斋,故称八关斋戒。
4、中国最早的寺院名为 白马寺 ,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先弘传佛法之处,摄摩腾、竺法兰二尊者在此译出的佛经名为《四十二章经 》。
5、三武一宗灭法是中国历史上佛法的劫难,三武分别为北魏 太武帝 、北周 武帝 和唐武宗 ,一宗即五代周世宗。
6、慈 为大乘最居前导,能摄御一切诸乘,积集无量福聚。
7、经的四义为贯穿所说之理,是贯义;摄持所化之生,是摄义;古今不易,是常义;远近同遵,是法义。
8、世尊五时说法,依先后分别为:华严时、阿含时、 方等时、 般若时、 法华涅槃时。
二、不定项选择题20%(其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每题2分)
1. 有“千部论主”之称的是:(1)马鸣 (2)龙树 (3)月称 (4)世亲(5)无著。
2. 宋代译经院的翻经事业 (1)主要由民间所主持(2)出名的译者有如天息灾、施护等(3)所译经典多与密乘有关(4)对旧有译本重译、新译部分仅为拾遗及补足
3.《成实论》是(1)只谈人空,不谈法空(2)为大乘论书(3)为鸠摩罗什所译(4) 诃梨跋摩造
4. 下列对于空性的描述,那些是对的(1)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 无自性故空 (3) 从空性中,能生出一切法(4)离、无所有、无生、无所得。
5. 下列哪一项描述竺法护是对的:(1)主要翻译的作品为大乘经典,曾译出《大般涅槃经》二卷(2)出身于敦煌,又被称为敦煌菩萨 (3)终身皆从事译经工作,共译经百七十五部,三百五十四卷 (4) 译出包括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各类经,以及律、论。
6. 下列律藏的部派归属,哪项是错的(1)《四分律》分别说部(2)《五分律》弥沙塞部 (3) 《摩诃僧祇律》窟内上座部 (4)《十诵律》萨婆多部应为昙无德部
7、下列属于显教三大部为:(1)玄奘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2)昙无谶译的《大般涅槃经》(3)菩提流志译的《大宝积经》(4)实叉难陀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5)鸠摩罗什法师译的《法华经》
8、佛教讲的苦的有:(1)内外二苦(2)五苦(3)生老病死四苦(4)十苦(5)百苦(6)三苦
9、出三界,脱生死,不受后有是声闻无生果位,也即是何果(1)须陀洹(2)斯陀含(3)阿那含(4)阿罗汉
10、关于修道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1)大小乘修行阶位不同(2)声闻与大乘所修暖、顶、忍、世第一内容相同(3)缘觉修道重在证悟,无明显位阶67-2(4)小乘的位阶包括在大乘十住内
三、名词解释20%(每题4分,答题请精要)
1、对治恐怖之八念: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舍。六、念天。七、念出入息,即数息观。八、念死。
2、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话、两舌、恶口、贪欲、瞋恚、邪见,名为十恶。
3、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名小乘三法印。凡合于此三原则者,则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4、(七)圣财:谓信、戒、闻、惭、愧、舍、慧,如是等法,是谓圣财,彼诸众生,不获此故,名极贫穷。
5、习气:法相宗把众生的妄惑,分为种子、现行及习气三种。虽断惑的种子,亦伏惑的现行,然尚有惑的染渍而现惑相,此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故名习气。
四、简答题30%(每题5分)
1、佛说四圣谛,为什么将苦谛提到最前面?
①三界无安,众苦充满。
②不独我们的娑婆世界是如此,十方国土,除佛国外,也都是同样的情形。
③此土有情以苦为乐,不思出离,故佛说四谛,以苦为首。
④佛说四谛,以苦为首,使有情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⑤说四谛法以苦为首,为千佛出世的共例。
2、放生须加念佛号、经文,为所放众生回向西方净土的意义?
①戒杀放生,虽是善事,然只济众生的色身,不能济其慧命,所以不能使之出三界,了生死。今若于放生时,为其念佛号、诵经文,将此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令它们永离三恶道,诞登净土,才算是彻底解决也。
②物之优越者,皆曰胜。西方莲花化生,分为九品,花上有台,为行者坐处。今既能戒杀放生,又能为其念佛诵经,回向求生西方净土,如此存心植德,将来自己必定能增上道业,一旦命终,自然生于上品莲台矣。
3、净土宗判教之难行道与易行道?
①为昙鸾大师所判
②以全凭自力,求不退转,为难行道,譬陆路步行则劳苦,此指其他法门而言;
③以乘佛愿力,求生净土,即得往生,入于大乘正定之聚,为易行道,譬如水路乘船则安乐,此指净土法门而言。
4、什么叫“涅槃”,“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差别为何?
①涅槃或译为泥洹、寂灭、灭度、灭、圆寂等,系解脱生死,进入寂静安乐的境界也。所以圣者舍弃色身,皆称为入涅槃。
②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而身体尚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虽尽,然而犹余有漏的依身也。
③待到依身亦亡,则名无余涅槃,或无余依涅槃。
5、为什么要对治淫欲?1
①淫欲为轮回的根本。吾人的世界,属于欲界范围,故自人类,至于鸟兽虫鱼皆有色欲,此系众生业重所致。色欲之心,为欲界众生所独有。此心不除,尚未能出离欲界,何况色、无色界。
②修道的障碍。《楞严经》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③万恶淫为首,断淫称为梵行,非梵行即不净行,淫行之为诸圣色界以上天人所弃,乱淫亦为人神共愤。
6、印度佛教渐趋没落于何时?是什么原因导致古代印度佛教的灭绝?
①约在佛灭千二百年间,大乘分裂为二,同时小乘则趋于衰微。至佛灭千三百年间,印度佛教渐趋没落,终至绝迹于印度。
②先由空有之诤,大乘分裂。
③以密咒来融摄印度风习,因之密咒乃渐发达,此时大小乘佛法,皆依附密咒而流行。(各宗派渐趋泯灭,此非佛门之幸事。)
④根本原因是佛教内部人才缺乏。
⑤故在国内婆罗门教的复兴,外有回教的侵入时,遂使印度佛教渐趋没落,终至绝迹于印度。
五、论述题:20%(请任择1题作答,多答不计分)
1、应如何看待佛门分宗,述分宗理由?对各宗派三宝弟子应持何种态度才是正知正见?1
如何看待佛门分宗①有人以为分宗是佛法的分裂,其实分宗乃是分工合作,譬如医院里虽然分有内、外、眼、耳等多科,然而惟有这样,才能完成整个医院的体系和工作。
②分宗的理由:第一、三藏教义,卷帙太多,不分门就艰于研读;第二、法法各异,有时其性质还极端相反,合之则两俱不成,分之则各显其用;第三、众生根器不等,若欲对治习气,势须对症下药,症既多端,则药需分类;第四、为使系统清晰,便于传承故,不得不化整为零,避繁求简;第五、佛法广博精深,若欲遍学,则寿命精神皆有限,势必至一无所成,倘若一门深入,则下手及成功皆易;第六、历代佛门大德,其所修证传持之法,既各有不同,则其所根据以化导后进者亦异,由是各立门庭,势所不免。
③应持何种态度。各宗实不应互相反对。其高抬自己,诋排他人者,皆末流浅见之徒所为。
各宗门中,流品既杂,自有此种弊病,若是得正见者,则不但不如是,而且能兼弘其他宗义。如龙树号称八宗祖师,则不专弘一宗可知矣;智顗疏《观经》,作《净土十疑论》,是以天台弘净土矣;窥基疏《阿弥陀经》,撰《西方要决》,是以法相弘净土矣;永明提倡念佛,作《禅净四料简》,是以禅宗弘净土矣;吉藏作《法华义疏》及《大般涅槃经游意》,是以三论弘天台矣;世亲先造《俱舍论》,后造《唯识二十论》、《三十论》,又造《优婆提舍愿生偈》,是禅宗第二十一代祖,然则以一身兼俱舍、法相、净土、禅四宗矣。
行者游心诸法,理当如此,彼入主出奴者,皆一偏之见也。
2、如何才是真供养佛,如何供养才算是第一供养,如何去实践最为无上的供养佛?
①《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佛赞三事最为无上。何等为三:一者发菩提心;二者护持正法;三者如教修行。如是三法最为无上。能修行者真供养佛。
②《大宝积经》:若人得闻经法,受持读诵,如所说行,是名第一供养。
③依教奉行是第一供养,机会是人人平等,勤者得之。
④行者为利益众生故;舍于愦闹,净心持戒修行,乃至仅行七步之近,其功德已胜过以大千世界香花灯炷供养如来。
⑤修行者大意义在此而不在彼,在内而不外,两方面都做得圆满周到,无往而不中道,他自然晓得就环境上所做得到的范围,量力而行,不偏不倚。
⑥只要恭敬诚恳,道心不失,则举手投足,都是功德,在在处处,无非菩萨道场。(自然包括庄严坛场法具,以香花灯果供养佛菩萨。)
⑦行者成为不退菩萨 (一)于佛所说法,深信不疑。(二)不取戒禁,不堕恶见,不迷信世俗吉凶。(三)不敬礼供养天神及外道。实行此三事,即生便成不退菩萨,也为无上供养佛。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