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梁乃崇:「入解脱门」与「出菩提路」(下)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5日
来源:   作者:梁乃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梁乃崇:「入解脱门」与「出菩提路」(下)

 

  时间:2004年5月2日

  地点:新竹─台中─台北连线法会

  纪录:张春美

  整理:汪满妹

  ※进入「众生相」才是菩萨

  蔡:老师,上午您讲的拿破仑例子,好像拿破仑也没启发约瑟芬的真情?

  师:看起来好像是这样,不见得就一定能够启发。要能够启发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你要能进入「人相」,就是你要做菩萨;若停留在「我相」这个范围跨不出去,要启发别人心中的佛性,那是启发不出来的!你自己可以做到,但是要启发别人心中的佛性,那就很难了。所以要做到能够启发,至少必须要进入「人相」,最好比「人相」更高,进入「众生相」才是菩萨。如果连「众生相」都没有进入,就没有办法成为菩萨,如果用《金刚经》的标准还要进入「寿者相」,并且要离四相,才是菩萨。不过我没有选择那么高的标准,我只选择起码的——进入「众生相」,你就可以称为菩萨。虽然说最好能进入「人相」,启发人的真爱才能成功,不然效果是不容易出来的;但大家也不要认为,我还没有超越「我相」,所以我就可以不用做,不要这样想。即使连「我相」都还没有超越,你还是可以做的。做下去,你的「我相」容易健全,然后才有机会超越「我相」。所以能否达成菩萨度众的工作,菩萨的大愿要做成功,是要下很多功夫的!

  张永芳:《圆智天地》里讲:以《金刚经》度他。以《金刚经》度他,怎么做?我自己是有这样的解释,不知是否合宜?曾听老师讲过:「进步的状况是像螺旋般地向上的。」一直以来就深印在脑子里,所以我喜欢这样的描述:追求真善美,是以一个宽广无限的心在追求,然后是一个螺旋向上地在提升。为什么我会这样讲?所谓螺旋向上,是因为它不执着在任何一边,一直执着就不是「是名」的状况。早期老师是强调要先入解脱门,现在的想法稍有修正,但我心里还是一直觉得不是很苟同,我还是认为应该是老师早期的想法才好。老师现在的说法,在消业、帮自己成长上,是很值得的;但是如果不是这样,甚至于自己都被困在里面,也不知道进步的话,就会被扯下去,那就不对了。我们有讨论到这些,请老师帮我们再解释清楚,看看我们这样的想法有没有要做调整的?因为我还是坚持要先健全「我相」了,再进入「人相」开始做。

  师:你坚持这个喔?我看你坚持的应该是:要先入解脱门,再出菩提路。

  张:我有问过老师,像马来西亚的师兄刘秀玲、曾惠美她们从我相到人相的修行过程能比较吗?您说:已经开悟的人和没有开悟的人在做的,不能比。

  师:所谓的不能比,是什么不能比?

  张:应该是开悟状况下的所做的人相的情况。

  师:你是说一个入了解脱门的人,或是一个开悟的人,从「我相」进入「人相」的深度、成果,和另外一个还没有达到的,这两个是不能比的。

  张:从「我相」进入「人相」,一个是有开悟、一个是没有开悟的状况,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请老师开示,让我能够再观察清楚。

  师:好,你把它解释成不能相提并论,是因为一个是有开悟的人所做的就比较好;而一个是没有开悟的人所做的就比较差。是不是?

  张:我的解释是:在做修行上的自我成长,是值得的。一个本来没有开悟的人,做了这些努力还是很值得的。但是要警觉到是螺旋向上?还是每况愈下?我是这样的看法。

  师:为什么没有开悟的人,就会螺旋向下,一个是有开悟的就会螺旋向上?

  张:有开悟经验的人应该会清楚一点。

  师:开悟的人本来就是这样嘛!开悟的人因为努力的成果,当然是螺旋向上啊!而没有开悟的人,进入了「人相」,并不会把他原来就螺旋向下的问题加强,只会让他进步而没有害处!你这样的比较,要否定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要否定一件事情,你认为:还没有开悟,不要去做进入「人相」的事情;要做的话,开悟以后再做。你的论述应该是这样吧?

  张:假如照老师现在修正的作法,比较有一点像「普度门」的方式;以前比较像「普觉门」。

  师:我想这也不是「普度门」,这个应该是「普觉门」——做的是帮助大家觉悟这件事!所以你的论述基础不成立。一个没有开悟的人,他去努力从「我相」进入了「人相」,绝对不会增加他向下沈沦的机会,根本不会;反而会增加他向上提升的机会。

  张:对啊!

  师:那样子做,可以帮助他更容易进入「解脱门」,所以你的论述基础是错的。这是想太多了,这样就叫做「妄想」、叫做「意不调伏」。

  张:圆觉宗的宗旨里说以《金刚经》度他,要怎么做呢?

  师:你读那句话就知道了:「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者」这就是度他呀!

  陈琼森:老师好!我在旁边这样听了之后,我想从另外一个方式来问,看看能否有助了解。我们如果强调入「解脱门」的话,入解脱门可能不管是开悟了,或已经到了阿罗汉的境界,可以完全对「空」掌握了。可不可以请老师说明一下:拿菩萨与罗汉来比的话,要做到几地的菩萨才会高于罗汉?比较初地的、或未入初地的也可以称为菩萨吗?他们其实是还没有完全入「解脱门」,他们是不是也在做出菩提路的工作,在做菩萨行?

  师:对,是这样。

  ※每个人都应该走适合他的过程

  陈:这样,可能某些人的个性比较偏空的,修罗汉行的,一门深入,深入到了比较究竟时,最后才去做出菩提路;可是另外初地的菩萨没有完全到入解脱门,可是他就一直在做出菩提路的工作。如果说再回来看更广大的社会大众,做善事的人很多啊!层次也有不同,那么做善事的众生,从某一个层面或角度来看,其实已经超越了「我相」进入到「人相」才会去做这个服务奉献嘛!这个也是比较属于未入地或初地菩萨。他们一样是在做出菩提路的事啊!这样讲是不是可以来帮助厘清张师兄所问的问题?我想:我们在努力的过程中,还没有开悟的,还没有入解脱门的,在自己的工作上,一面修行,一面做善事,这样比较合乎生活的实际状况,可以帮助这个理论的厘清。不过,我还会比较关心,如果还没有开悟的话,要怎么有助于一面修菩萨行、出菩提路?

  师:陈琼森把这个问题,问得更贴近我们生活的实际状况。是这样的,有的人比较会关心别人、会帮助别人,在这个社会也有很多的;当然有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一点也不关心别人。这样的人不一定是修行人,不一定是菩萨或罗汉,就是一般的众生。所以,在众生里就有类似罗汉乘(小乘)、菩萨乘(大乘)的差别;而佛法也有小乘、大乘之分。佛教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别呢?其原因是众生就有这两种的不同。对于只要管自己的,他不会关心别人的,这样的人如果他还想修行的话,跟他讲菩萨乘是没有用的,他听不懂,也不要听;这个时候教给他的佛法就是罗汉乘——小乘的佛法,他要的就是这种。对于另外一种,他很会关心别人,会帮助别人,这样的人如果想修行,你跟他讲罗汉乘的佛法,他听了以后就会觉得不对味,不是他要的;但是如果你拿菩萨乘佛法给他听的话,一听就会觉得这个就是我要的。所以,所谓的小乘、所谓的大乘佛法,根本就是为众生而设的,因为有这样的大乘、小乘的根器的众生,所以才有这样的佛法。到底哪一个好?没有好、坏,适合的就是好!在我们的社会里,像张永芳就会认为以前我讲的比较好,就是这样啊!如果说有人觉得这样不好,就会喜欢我后来的讲法。其实以前我两种都讲过的,现在也不是只讲一种,而是强调两者同时做而已。经过这么一强调以后,有很多人听到了以后就很欢喜!以前我讲了入解脱门、出菩提路同时做,他没有接受到这个讯息,但是他是想要这个东西,现在把这个东西强调了,被他听到了,就觉得很好。喔!你觉得很好,那就是很好,那就是适合你的。

  至于说到底真的是哪一个好?没有办法说哪一个好,只能说适合的就是好。为什么这么讲呢?就像张永芳,因为那个不适合你,所以你会编造了一个理由,说它是坏的,当你认为那个是坏的,那就真的是坏的,虽然我把你的理由破掉了,不过你还是表示那个比较好。那表示你自己已经知道,你适合先入解脱门再出菩提路,但这个地方并没有说。也没有说你一定要改变,不然就不好,没有。你觉得这样好就是这样好,那我为什么要把你的理由破掉?因为有很多人自己不清楚,听你这样讲以后,会被你搞糊涂的;只有他自己很清楚时,才不会被你搞糊涂,可是就是有很多人会搞不清楚的。这些情况我就要把它扫除掉。那么到底哪个高,哪个低呢?本身没有高、低可言。如果说菩萨乘的比较高,原本我们喜欢罗汉乘的,因此我就要拿菩萨乘的佛法来修。

  张永芳:因为老师您有一本书「优婆夷问法录」?

  师:事实上,我是讲我自己的过程,我只能够拿出我自己的过程来说,其他的人的过程,我也不知道啊!问题来了:我的过程就是所有的人应该走的过程吗?这样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应该走适合他的过程才对。

  讲到这里,陈琼森这样问,我还要再加以说明。这一回教大家入解脱门与出菩提路可以同时做,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大家尚未入解脱门时,如何出菩提路?这个部分以前没有教,因为那时我还不会教,还在摸索怎么出菩提路呀?到最近我才摸索出来,我才弄懂怎么做。我是要入了解脱门,才能出菩提路;可是入了解脱门,怎么出菩提路那时也没有人教我啊!整个过程是我自己摸索的,佛经里面也没有啊!当我会做了以后,才知道佛经上面有啊!不会的时候,看那一段根本看不懂,不知道它在讲什么。

  所以,我现在多了一个东西——知道怎么出菩提路,我第一个知道的是我怎么出菩提路;而你没有入解脱门时,也可以出菩提路,怎么出?这才重要。如果没有这个东西,不叫「出菩提路」,叫「做众生」。这回教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可以让你未入解脱门时,就同时可以出菩提路,而且不难,也不需要入解脱门才会,我讲的内容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这个。所以我已经改变了出菩提路的困难的性质!以前我学的时候,只学到入解脱门,至于怎么出菩提路没有人教我,是我自己摸索的;现在不但把这个摸索出来了,还附带了一个产品——不需要入了解脱门,就可以出菩提路的方法,而且是很简单可用的方法。这个部份可是佛经里没有讲到的啊!也不是说佛经没有讲,是我懂了以后,才知道《华严经》里都讲了。《华严经》里讲的那十个庄严,就是在讲这个。佛经是懂了以后,才可以读的啊!看懂了以后,才知道原来我做对了,所以佛经对我而言,是后知后觉,没有办法帮忙我先知先觉,它是帮助我事后印证的工具。没有人这样解释的,我带来的方法,对于我们学佛的人而言是第一次!

  ※压制的力量解除后效果大增

  有了我提出的这些方法,我们才可以未入解脱门时,就同时出菩提路;但在我还没有提出这些方法时,入解脱门与出菩提路要同时做,是不成立的。所以张永芳说的「优婆夷问法录」是我二十几年前的修行心得,还没有现在的成果,当然会那样说了;现在我的条件、体会都不同了,我也在进步演化。不能拿二十几年前的梁教授反对二十几年后的梁教授吧?这是不成立的!正如同释迦摩尼佛早期是小乘的佛法,后期转到大乘佛法——因此若拿早期的佛经,来反对后期的佛经,这也是不适合的!我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个方式,是因为我已经突破,已经找到出菩提路的方法了。要我讲出来,是要有些因缘的;而且我也常常喜欢让大家自己去发觉,不需要我讲。这样的内容出来了以后,让很多人觉得获得了好大的力量。在美国上完高级班时,全体学员都有共识,好多人都发了要弘扬圆觉宗的大愿啊!以前他们的愿望会被压抑,心想:「我哪里够资格呢?」会这样自我设限。这回的说法教出来了以后,压制的力量就解除了。这是在美国讲这个的效果。

  张永芳:以前您并不主张普传让很多人来学,因为即使吸引了很多人来,但是却没有一个修好,您说过那样不算多,要修得出来才算数,您有这样的看法吗?或者那是以前的?

  师:有啊!现在还是这样。

  张:所以这个就没有问题了。根据我的观察,好像弟子中那些比较能修出来的还是先一门深入的。可是您现在新的作法不一样了,这个做法若经过科学验证,证实的确会得到更多的成就,那我就有服气了。假如说,只是一个很power的想法,那么我还是会认为是:即使有一大堆人来学,并没有真正修得好时,那就不算多。我们将拭目以待,会有更多新的人修得好,愈来愈有power,谢谢。

  师:若只是让你服气,那就太没意思了。这个东西的重点根本不是在要让谁服气不服气,也不是在多不多,那是很早二十年的时间,而这个才几个月啊!强调这个才提出来几个月,怎么比成果?事实上,几个月已经看得出来了——过去教完高级班的课程以后,那个力量没有那么大;这一回教完,他们感受到的power、推动力很强!从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不是没有,只是不会看;会看的话,一定看得见。

  师:汪满妹你当时也在美国的现场嘛!我说的情况,你是不是在那个现场也感受到。那你知不知道,这个感受是不是因为我的教法在这里做了调整的关系?你连得起来吗?

  汪满妹:现场可以感受到美国同修的改变非常的大,我刚接触到美国同修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怎么搞的?美国的同修怎么那么苦啊!」当时我的感觉就是一个「苦」字。和我在台北接触同修的感觉不一样,后来才知道他们有些问题卡住了,所以没有办法自在。上了高级班课程以后,老师强调未入解脱门,也可以出菩提路时,他们的心结才解开,大家都眉开眼笑的。

  师:所以你所看到的那个苦相都一扫而空了,是不是?那他们都透露出灿烂的欢喜心是吗?

  汪:对。我在随行日志里都写了。打算与台湾的同修分享这个非常殊胜的感觉。

  师:你那篇文章,是不是可以把今天在作法上强调的部分再凸显一点?

  汪:喔!再多写一点就是了,我那一部分并不是写得很多,只是轻轻的点到为止。

  师:你是有写,但只是点到而已。事实上,这个地方是非常强烈的。

  汪:对啊!很多人都痛哭流涕,甚至讲不出话来,很感动的。

  师:所有会抑制我们菩提心的那些框框条条,被拿掉了,一下子就爆发出来。

  汪:觉得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忽然被拿掉了,然后变得很自在的感觉了。

  陈昌祈:我不是有问题,我是有感想。梁先生回国时,我也跟您谈过了,以前看到别人很多是小乘;而我原先以为自己是大乘。现在才知道原来自己是比较大的小乘而已,是比较积极、比较广一点的小乘。自从您这样提出来这些想法以后,大乘的面貌就比较清楚了。其实这些是满大的改变。

  师:陈昌祈有告诉我这个事。他原先认为自己是大乘,别人是小乘,听完我跟他讲的这些东西以后,才发觉原来自己只不过是比较大的小乘。真正大乘的胸襟原来是这样子啊!或许我们以前那小乘中的大乘,也可以算是大乘吧;我们现在这个样子就叫做「无上乘」的面貌!

  张家杰:请问老师,之前在中级班时,您讲假观跟空观可以同时修,同时修就是中观;现在入解脱门跟出菩提路同时做,是不是也就是修中观?

  师:对。

  张:是否一定要上完中级班后三个月才能上高级班?

  师:是。但也不一定,可能也有一起上完的课程。

  张:听完work shop老师讲入解脱门、出菩提路可以同做,出菩提路就是运用那个相来启发人心中的佛性。所以最近心情改变了,以前早上起来时,棉被是乱堆的,现在会去把它折得整整齐齐。这样是不是就在出菩提路?

  师:是。

  左师叔:我想这个观念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在修行过程中,其实我们这样一步步走下来,一步步在修正,大家对这个观点的启发所带出来的力量,这对个人修行与圆觉宗的发展是非常的好。但是我个人没有参加美国这次的活动,我刚刚是在反省我自己。如果一个人像我们没有这个机缘,去参加这个work shop,但是那个靠的是外力,如果梁先生没有走到这一步,如果Helen的指导师没有来指导的话,面对他的生命时,他如何在没有外力的启发下,自己走出来?我觉得还是更深层地去思考,真正的修行人还要真正的知道这一步。所以我相信后面还有层层的东西,等着一步步去突破。佛会跟我们说这个宇宙的真理实在太奥妙了,要去探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大家要把佛性启发出来,然后自己要能够走。凭着大家的智慧,藉由互相的激荡,然后有更深层的智慧会一起带出来,我相信这条路是一定的。我可以感觉得出来这条路是无量无边的,后面一定还有更多的东西,大家一定还可以更上一层楼,自己要怎么修行,是每一个修行人自己要去面对的。

  师:我想这是确实的,而且也不是说我这一个突破讲给大家听,就帮助了大家突破,那这个部分好像你们就没有事做了,要等待下一次更高层次的突破来让你们去做,不是这样子!固然有更高层次的,即使是现在我教给大家的这个部分,并不是我教了你就能得到,你必须自我突破了,你才走得到。所以并不是你没有突破,你能够懂就是你突破了,只不过突破得比较容易,只是这样子而已。因为如果只是听我这样讲,就觉得自己好像没有做什么;我觉得不会的。真没有做什么,你大概只是理解而已,不会真有突破。

  这个一定有外力吧!因为这个部份已经进入了「自觉觉他、自度度他」,一定有别人的参与;若完全好像是自己内心的突破,那是小乘的佛法。从自我做基础,这个基础必然有别人。这个地方是要懂得法性的,若只在自性做的话,那么跟法性的关系是隔绝的。从自性进入了法性,这个没有什么基础了,法性是大家共有的,没有再分你我,你我的这一个因素已经连根拔除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