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雪漠:宗教的消亡和精神的腐朽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9日
来源:   作者:雪漠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雪漠:宗教的消亡和精神的腐朽

 

  ◎陈亦新:现在,人们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疑问:宗教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它的存在到底有没有意义?这说明,宗教还是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时光流逝了几千年,佛教应该改变一下了,应该与时俱进。不应该再用几百年前,甚至千年前的东西来约束当代人,否则,就不会达到原有的效果。

  现在,宗教界仍是在吃老本,用一种宗教名相,用一种前人的智慧,借一种过去的经典来谋生,来获取自己欲望的满足。如果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这个样子,那么就会有人发问:宗教的存在还有意义吗?宗教的好多内容已经不适合当代人了,宗教应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应该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应该与时俱进。现在已经是网络时代,你很难用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东西来改变当代人的心灵。

  现在常见的有两类人:第一类是有着宗教名相却没有宗教精神的人。这一类人就是在吃老本。它们肯定是要被历史淘汰的;第二类人就是没有宗教名相而拥有宗教精神的人。这些人或许不会提宗教名词,不会提藏传佛教,不会提什么密宗,也不会提什么显宗,但他们拥有真正的佛教精神。他们会换一种形式来表现宗教智慧,比如会用小说的形式来阐述宗教精神,或许会用唱歌的形式来实现利众,或许会以我们这样的对话形式,更或许是一种对身边人默默无闻的帮助。

  诸多的形式里,都可能渗透宗教精神,而且这些形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它们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那么这些人有宗教名相吗?没有。但这样的人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佛教精神。

  当然,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佛教”这两个字,也许会被慢慢淡化,以至于最后被人类遗忘。不过,这也仅仅是“也许”。历史到底会如何发展,谁无也法断言,谁也没有权力和能力去改变。但我想,真正的真理是不会消失的,是不会被遗忘的。真正的精髓、真正的利众精神、真正的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清凉的力量,是不会消失的。

  ●雪漠:你刚才说的第一种人,就是只有宗教名相而缺乏宗教精神的那部分人,他们定然会被历史淘汰。历史淘汰一个东西,不是没有理由的。那么,什么叫淘汰?从历史上消亡了就叫淘汰。香巴噶举在几百年前就从人们的视野里消亡了——虽然它以暗流的形式一直传承着——我们不能不正视这个问题。它被那时的历史淘汰了,是什么原因?那么,我们捡起几百年前就被淘汰了的东西,如果一直抱残守缺,不去进取,不去变革,那个时代能淘汰它,难道这个时代不会淘汰它吗?同样,佛教在印度的消亡,也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所以,一个东西的消亡和兴盛,不仅仅是外界的问题,它更是自己本身的问题。要是我们抱残守缺,不能与时俱进,反倒人为地建立许多所谓的规矩,把未来的巨人囚禁在笼子里,变成侏儒,最后他定然会夭折的。这就叫淘汰。当你救出这个孩子,想让它再成长为巨人的时候,就必须注入一种新的营养。我们不能在死去的侏儒身上借尸还魂,我们必须降生一个新的婴儿。这个婴儿有上一代的基因,有上一代的灵魂,但是它有了一个新的生命体。这个新的生命体必须有一种适合这个时代的新的形式、新的哲学、新的礼仪,更甚至是新的体验。

  这时候,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过去那样,以为自己能看到本尊,就是成就。因为,我明明白白地知道,本尊仍不离心性。我们不能执幻为实,就觉得自己成就了。我们的标准是:你自己是不是证悟了空性?是不是破除了执著?是不是离苦得乐?是不是得到了一种大自在?是不是有了一种大菩提心?等等。我的妹妹经常能看到金光闪闪的弥勒佛朝她微笑,但她并没有比我更智慧,她仍然充满了烦恼,充满了痛苦,充满了贪婪。所以说,即使修到看到本尊也不是成就。时下,一些号称成就师的所谓上师,大多贪、嗔、痴、慢、妒俱足。

  所以,对成就的要求,也不一定非要用过去的那种模式来衡量。不是你的身体产生了什么感觉,就是成就了。要是感觉便是成就,那么,我问你,你的身体消失之后,你的成就跑哪里去了?肉体的所有觉受都不能作为成就的标准。只有心性的成就才是成就。所以,过去的一些东西,我们必须要进行重新诠释,要适合当代人的根器。

  我们的目的是离苦得乐,消除分别心。要永远记住,人类的所有烦恼源于分别心和执著。你富有,我贫穷,我痛苦;你美丽,我丑陋,我苦恼;你对他好,对我不好,我生气……烦恼的起源,就是分别心。大与小的分别,高与下的分别,名利的分别,一切缘于分别心。因为有了分别心,才产生了执著;因为有了执著,才产生了愚昧;因为有了愚昧,就产生了贪、嗔、痴、慢、妒。因为有了贪、嗔、痴、慢、妒,烦恼不尽,于是有了妄想;有了妄想,于是产生了六道轮回。一切源于分别心。

  释迦牟尼佛所有的教法就是为了破除由分别心带来的执著:我执、法执。所以,藏传佛教将最后证悟的空性称为“无分别智”。因为那种智慧中,没有大与小的分别、高与下的分别……什么分别都没有,只有一种智慧光明。

  --选自《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