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法师: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陆 知苦乐法
海云继梦法师: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陆 知苦乐法
前面我们跟各位讲过,光是释迦牟尼佛与地藏菩萨讲「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这类的话语,就有十遍之多。这一章我们要从《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摘取十例,来说明这个世间的结构,在这个结构底下的生命如何向下沉沦,以及我们要如何修行才能出离这个世间。首先我们来看〈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序言的部份: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
经文到这里属于序言的部份。这段经文大家是不是很眼熟?在《佛说阿弥陀经》的经文中,也提到佛赞叹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说这部经是「一切诸佛所护念」;而到了经文最后,也说到「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的不可思议功德,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教化众生」,可见经文都是互相呼应的。
经文的序言首先就提到「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它这个「智慧神通之力」,就是要调伏刚强众生,是他们能够知道「苦乐法」。那么,什么是苦乐法呢?它第一个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世间结构所造成的生命是苦的,一切皆苦。所以,各位皈依的时候,会要你发菩提心——一切皆虚妄,唯佛陀真实。那你能不能如实作证呢?「如实作证」就是指,你已经「经验」到了,如果还没有,现在就要发这个心——我要如实作证,一切皆虚妄,唯佛陀真实。你要能够这样做,那才叫作「知苦乐法」。「乐法」就是指法界法,你要进法界去。《地藏菩萨本愿经》开宗明义就告诉大家——娑婆世界的结构是苦法,法界的结构是乐法,你应该要怎么样发大愿来转入法界。因为要讲这个,所以后面才有「各遣侍者,问讯世尊」,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在〈分身集会品〉里面,佛陀跟地藏菩萨讲到,「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佛陀跟地藏菩萨说,我在五浊恶世教化这些刚强众生,要调伏他们舍邪归正,也就是把「世间法」舍掉,并进到「法界法」去,十个当中才只有一两个而已;虽然有一两个,但这一两个还有坏习气。你看,佛陀教化这些众生,十个才一两个算是及格,但还有坏习惯。你想想看,佛陀亲自教都「十有一二,尚恶习在」了,都那么难教了,何况是我们来教,你想成果会是怎样?所以大家都「懵修」,哪有一两个?这就告诉我们,在这一个世间结构之下,要你发起决心还真不容易。这样说来,你发不起大愿,那也是很正常的嘛;但你也不要以这种想法来自我安慰,否则就「永不出息」了,永远没有出息的一天。你想要离苦得乐,想要真正地脱离这世间对你的束缚,唯有从这个法中来得利益。所以尽管发起大愿,不用担心!后面我们会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发愿。
第三个是在〈分身集会品〉后面,「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累劫」,你看多么长的时间!佛跟地藏菩萨讲,你看我累劫这么认真地在五浊恶世,教化这些刚强、难化、罪苦众生,但还是有没被调伏的,那就「随业报应」。这种世间结构就是五浊恶世,而在这个结构之下的众生就叫作「凡夫种性」,凡夫种性就是这种状况。当然各位能够来听闻佛法,这就表示已经没有那么刚强难化了,不过「韧性」还很强就是了;很多想要断的,但还是断不了,这是一个真正的问题,虽然不至于刚强,但难化可是真的!
第四个是在〈阎浮众生业感品〉,里面提到「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这些还没有解脱的众生,性识无定,恶习就结业,善习就结善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这就是我们讲的六尘五蕴,就是因为六尘境界而产生的。「轮转五道」,因为随着你六尘跟五蕴之间的结构,你就在五道轮回,永无休息(「五道」就是五趣,其实就是一般讲的「六道生死轮回」;讲六道,就是把「天道」跟「阿修罗道」分开讲)。没办法,在这种结构底下的生命就是「凡夫种性」,所以我们要从世间结构转到法界结构,法界结构是「如来种性」。怎么转?透过这个「菩萨种性」转过去,所以发大愿是菩萨行,我们叫作菩萨愿力,关键在这里。假如这个理论不讲,我们真的是不知道怎么修,讲发愿,怎么又牵拖到这世间来?关键是法界「菩萨种性」要养成,如果用的还是凡夫种性,你的愿绝对发不起。所以经文后面又讲「如是等阎浮提众生,身口意业,恶习结果,百千报应」;这是第五个。
第六个是〈地狱名号品〉,里面提到「南阎浮提行恶众生,业感如是,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行恶众生,业力甚大」,这句就讲得更明显了。从佛法讲的真理来看,我们在这世间的起心动念都是错的,因为你本身的结构就是错误的;只要是在这凡夫种性的结构下,即便动的是善念,所有的善念也只是「修养」而已。所谓「修养」,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好好先生」,但是好好先生一样要生死轮回。在论到「出三界,免轮回」,它跟修养无关,但它有个好处,就是可以「生天」;但不见得生到很高的天,因为都是在欲界内,你都是以欲望在行善,价值判断都还是在「概念」中,所以不可能到「四禅定」,那就不可能入「四禅天」,都还是在欲界内。在欲界,一般人修养得再好,最高是到达「兜率天」(知足天),兜率天表示「少欲知足」。假如证的是欲界的初果(不是指四禅定的初果),那都是在「知足天」,那就进到弥勒内院;假如没有证初果,只有修养,那是在弥勒内院。弥勒内院跟弥勒外院的「果报」,那就差多了;因为弥勒内院是三界外,弥勒外院还在三界内,这个不一样。
既然谈到这里,我们来谈谈「业力」的部份,也就是我们要如何免除业力的束缚。要免除业力的束缚,你就要到法界去,即使不入法界,那你也要入净土。当你把世间结构的业力免除掉,解除掉应该是要尽法界的,但是你又没有愿力,也没有完整的修法,那就到净土了。净土宗有一派主张这是易行道,主要是因为次第道太复杂,所以把它叫作难行道,其实,次第道不等于难行道,之所以难行,那是因为你找不到门径,找得到门径那就是易行道了,超易行的。你到净土里面去,其实那个才麻烦;所有的阿罗汉,因为已经把这个世间的结构断了、破了,可是他又发不起入法界的大愿,死后一定通通到净土,这就是阿罗汉的特质。阿罗汉已经出三界了,就好像我们移民出去了,这边的国籍已经取消,可是又没地方去;这边只办「移出」,那边没有办「转入」,要到哪里去?所以就有阿弥陀佛这种菩萨行,把那些人通通弄到他那里,阿罗汉就通通到他那边去。你要到法界去,一定要有一个「标的」,没有「标的」时,就暂住净土了,等你「回小向大」才有可能进法界,否则进不去。
南阎浮提众生,对于这个世间结构产生一种执着;而那个执着是怎么产生的,各位有没有讨论过?还是从来都不会发起那种觉知去探讨?这部份我们其实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就是因为六尘跟五蕴;而六尘为什么会跟五蕴相应?因为「识」,「六尘」跟「六识」相应。六识是「无明」的作用,「无明」就是这个世间成就的前提,知道吗?前提!「六尘」假如是与「根性」相应,那就不进来这个世间了,就到法界去了;那些六尘直接跟六根相应的,是在法界里,那就没有我们的事了,因为没有这个世间,也不必讲佛法了,因为他就在真理里面、萨婆若海里。佛跟你讲世间很苦,因为他不在世间里,我们是在这个世间当中;当「六尘」跟「一念无明」相应,我们就在这世间了。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我修了老半天,要是我的法身一念无明起,那岂不是白修了?」告诉你,没那回事!因为「法身一念起」时,已经入法界了,不会无明起。会到这个世间来,是因为无明起作用,把你勾引到这个世间来,这时候是「识」起;「识」与「受」蕴相应时,就到这个世间来了,世间结构就诞生了。假如「识」(六识的识),不跟「受」蕴相应,就不会到这个世间来,关键在这里;因为无明介入,才有这个六识,六识跟受蕴相应就到世间来了,世间结构就产生了。但是,为什么直接跟「受」,不是跟「色」?因为色蕴所包含的是「六尘境界」,六尘境界当中有一个「法尘」,法尘跟五尘交融(现在叫作「加工」)以后,就变成「综合法尘」;综合法尘再加工,变成「概念」;概念再加工,就变成「意识形态」,这一些统称为「色蕴」——所以色蕴是很复杂的,现在很多人,不管你怎么讲、怎么劝,他都不能醒过来,其实他是用「意识形态」来投胎的;意识形态投胎,基本上是刚从三恶道出来的,所以你怎么跟他讲佛法都没有用,因为意识形态的习气太重,所以他不会接受;即使接受,也是认为这里有利可图,他是在求这个东西——这时候构成的就叫色蕴,「色蕴」跟「受蕴」再相应时,就造成这世间的生命,是这样来的。所以这里面几个阶段要弄清楚,佛法的理论在这里讲的很明白,我们现在有必要把这种东西的理论重新架构起来。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疑问:「修了老半天,有用吗?成佛又怎样?一念无明起,不是又来了?」这种讲法叫作「倒果为因」,不是这样。你是因为无明起,才掉到这个世间来;当你修成就,根性起作用以后,六根跟六尘相应,是入萨婆若海,不会到世间来。萨婆若海就入法界去了,不一样的,这两个是不同的。所以修行成功以后,再也不会跟世间相应了,他通通在法界;再相应的,是愿力来拯救众生的,那是法界的作用了,跟世间没关系。
第七个是在〈如来赞叹品〉,里面提到「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为什么会「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因为你是在错误的结构里。你说我是「帮人、救人」,怎么会是业、怎么会是罪?帮人、救人,这叫作「善习结果」。有没有听过?世间人常讲「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社会也常常有这种状况发生。为什么富不过三代(当然那是讲花报,在佛法里是指正报的部份)?那叫作「三世冤」。所谓三世冤就是,假如我这辈子很穷,那我这辈子认真布施,下辈子来就很有福报;因为很有福报,所以开始吃喝玩乐,酒色财气样样都来。这下可好了,又造业了,下辈子来又穷困潦倒,然后再修福报;这就叫作「隔世冤」,隔世的怨叹。修了老半天,福报来了,但又开始造业了,又得到恶的果报。
当然不见得是一辈子对一辈子,有时候不小心修了很大的福报,那个福报三辈子也吃喝不尽;但是这三辈子,也造了三辈子的业,苦报再来,又是三辈子受不完,这就是隔世冤。隔世冤的情况,就是在错误的结构里所造的。所以各位不要只修福报,福报叫作「福德」,你还要修功德;功德是从「善根」修的,唯有善根才能带你出三界。当你在三界内,那就是世间结构的部份。不是说修养不好,修养修得的是天上福报,还是在三界内。当你离开天上福报下来时,起心动念,又是业,又是罪。
第八个是在〈利益存亡品〉,里面也谈到这个问题,它说「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它这里同样是讲「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这都是指这种错误结构中的一种状况。所以我们才跟你说,「我如实作证,一切皆虚妄」,世间结构一切皆虚妄,你到法界结构里去。南传佛教的法,是强调三法印、四念处,也就是「苦空、无常、无我」,这是讲世间结构;大乘佛法是从法界结构来讲,那就讲「常乐我净」。各位要留意,这两个是不同的行法。所以你要是拿大乘佛法的「常乐我净」去跟南传佛教的人讲,他一定说,你错了。你要留意,两者的基础点不同,大乘佛法是直接从「法界结构」上来谈的,而声闻乘则是从「世间结构」上来谈的。从世间结构来谈,你跟他谈《地藏经》里世间结构这个部份,他会说这个对;但是你假如从「《地藏经》的发大愿,转入法界结构」这部份来谈时,他又不接受了。
所以这里产生一种现象,在佛教思想的发展过程里,声闻乘的修法就是这十个,我要讲的这十个部份,它是基础;所以声闻乘的基本修法,你也是需要修的。我们不否认「解脱次第道」的部份,原因也在这个地方,因为它是基础。有了「出离道」的基础以后,你才能架构「菩提道」;菩提道架构完成,才能架构「菩萨道」;菩萨道架构完成以后,才能够架构「普贤道」,否则你的普贤道会是空洞的,关键是在这里。
虽然我们是弘扬「普贤乘」,但我们不能否认或藐视「声闻乘」,因为他是我们的基础跟核心,你要留意这一点。所以我们不讲小乘,而是叫作声闻乘或是把它称之为「基础佛教」;可以把大乘,也就是菩萨乘的部份称为「应用佛教」,基础佛教是要拿来应用的。你要对比,就这样对比,不要把人家看扁了,也不要自我膨胀,两者其实是平等的,不是法平等,是他们的存在是平等的;因为没有声闻乘的基础,就没有菩萨道的发展。
法界的存在,它是一种真理,真理他只是「存在」而已;存在是一种名词,就跟法身是个名词一样。要进入「法界的结构、法界的生命、法界的存在」时,它会有一个过程,那个过程主要讲的是「菩萨种性」,而法界存在里的是「如来种性」;是在透过「菩萨种性」进入的这个过程里,我们才讲这个法界结构,一旦你进入到法界里头,它只是一种存在而已,没有什么法界结构不结构的。可是,透过菩萨种性要进入法界的这个过程,就要相对于世间存在的这种「凡夫种性」,来讲法界「如来种性」的状况。所以当你在谈法界存在、法界结构时,其实是就「菩萨种性」来讲的,菩萨种性讲的是「相对」的真理;而从如来种性来讲的,它是「绝对」的真理,你一定要弄清楚这当中的差别。我们从知识领域、哲学领域或讲经的情况来谈时,你可能有时会觉得「师父怎么一下讲这个,一下又讲那个?」你就会有矛盾的现象产生,因此这部份我们很啰嗦地一再跟各位谈。
第九个是在〈阎罗王众赞叹品〉,里面提到的「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南阎浮提众生很难调伏,就如前面讲的「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困难的时候,就来求菩萨保佑你发财,真的发了财,却吃喝玩乐去了。「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本来发个心,师父监督着他:「你不是说发财要护持吗?」挤了半天,终于挤出一块地来。没多久,遇到恶缘跟他说:「拿去盖庙怎么会赚钱?开赌场赚得比较快。」他想想:「也对喔!」庙不盖,竟然开起赌场来了。这个就是「若遇恶缘,念念增益」;「虽遇善缘」,一获利就忘了。
第十个是在最后〈嘱累人天品〉,「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即使发善心,也是一下子就退了。师父说要做功课,他也「好!好!好!」佛像、香、什么都买回去了,弄了老半天,通通布置妥当了。隔了一阵子,师父再问他:「功课有没有做?」「啊……最近很忙。」你跟他说要到家里去看看,「唉唷!师父,我很忙……。」结果去到他家里一看,佛像满是灰尘,还有蜘蛛网。你看!纵发善心,须臾即退。问他「在忙些什么?」他也不好意思说出口,这就是「若遇恶缘,年年增长」。由此可见,我们处在这个时代里,在这个世间结构底下,就像「如鱼遭网」一样,鱼在网的旁边,即使游开了,等一下又游到网里面来,这个就是你的意志力不够。所以苦乐法当中,真的是很难讲。
现在「正法」几乎消失了,大家都在修行,天天有人修,代代代有人修,可是修到后来「法」不知到哪里去了。怎么会不见了?这些都是因为这个世间的结构所造成。所以今天你要修行,你要发「大勇猛心」才有可能,否则根本找不到法界在哪里。法界的部份,我算是已经跟各位讲得很清楚了,也交待清楚了,你有没有办法现在就发起:「我现在知苦乐法了,我要兑现乐法,把这个世间的苦法、世间的结构粉碎掉,然后进入法界,我的生命是属于法界的。」告诉各位,你马上就可以这么做,不是不行,是你脑筋里头有一大堆的意识形态。什么叫作意识形态?我们再看一下「生住异灭图」。我们前面把《地藏经》那十个讲完,再来看这个图,你就知道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刚强难化。
人类大脑里存在的现象,我把它分为「生、住、异、灭」四个阶段,我们讲的意识形态,就是指在「灭」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叫作「变异念」,生死凡夫是在这个阶段。往前则是「异」,在「异」的阶段叫「善恶念」,修养的人生是在这里。再往前是「住」的阶段,这里就是修行的领域,你要修行,就是要到达这个阶段。再往前,是「生」的阶段,「生」这边就是萨婆若海,父母未生的本来面目;这个第一念,叫作「本体念」。现在因为你一念无明起,无明与这个相(第一念)结合即是「色」,这是第二念,受是第三念,然后开始五蕴运作;这时已经是在「住」的阶段,是「生灭念」了,这个阶段是你现在的大脑想象不到的,而在这里头使他停止运作,就叫作修行;所以说这个地方是属于修行的领域,但它已经跟「本体」无关,生生灭灭了,因为无明已经介入。
受、想、行、识绕一圈叫作五蕴识,统称为「识」,此识有「无量念」,此无量念都称为「生灭念」,生灭念为「识」,「识」的取舍与住心,就是出离因及性德、佛剎之根本因;所以说「住」这个阶段是属于修行的领域。五蕴识以后大脑还没办法记忆,像爱因斯坦这些顶尖的科学家,他们所能用的是到「八识识」,也就是「无量的五蕴识」构成了「八识识」;而「无量的八识识」才构成一个「概念」。「概念」就是属于「异」这个阶段了;这时候「概念」的取舍为「善恶念」,每个「概念」有无量「识」,概念取舍之间通常「取善念,造善业」。到「灭」这个阶段,就是「意识形态」;每个意识形态有「无量的概念」,意识形态的取舍倾向于「竞争而造恶业」。世间结构就在这里,大家都在这里比厉害,互相竞争;竞争是比较好听的讲法,讲难听点是叫作斗争,斗个你死我活的。所以意识形态一起,你就造恶业了。好一点的人,那就是到「善恶念」这边,我们叫修养的人生。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我要如何离开「意识形态」的人生,而进入「修养的人生」?
「修养的人生」这边它分有两个部份,一个叫作概念,也就是「染识」的部份,另一个是「凈识」。通常我们讲的修养,就是在「染识」里,因为染识的这种概念,它会有一个中心价值观在,也就是所谓的「道德律」,我们通称为「族群公约」;很多人往往为了满足这个族群公约,把自己的「生命空间」消失了,以迎合族群公约的需要,而我是把这样的人称为「乖儿子、乖女儿」。在座各位,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属于乖儿子、乖女儿系统的,这个系统通常会有个情况,我们把它叫作「乖儿子症候群」,意思就是他会压抑自己来屈顺别人的需求,所以他永远都是那么体贴、顺合别人的意思,但也因为这样,常常压抑自己、扭曲自己却不自知。事实上他的人生,有一股无明的无奈,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因为长期以来都是这样,所以无法觉察自己有压抑。这种人他的意见和爸妈不合,他会为了顺从爸妈,就把自己的意见丢到垃圾桶;长期下来,压抑久了,人性也跟着扭曲了。事实上你有一种苦闷,说苦也不是苦,可是讲不出来,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找佛菩萨了。很多人都是从这边走过来的。佛陀十九岁就很叛逆,所以才会半夜爬墙逃离王宫去求道,我们到了五十九、六十九了,还是不敢爬墙出去,「万一摔下来,这把老骨头怎么承受得起?」这就是因为有这种中心价值观挂着。
告诉各位,修行能够成功的人,其先决条件就是:个人的「生命空间」跟「族群公约」取得一种平衡。意思就是,他懂得如何在这之间取得平衡;虽然有时也会有不平衡的状态,但是他很快会调回来。我们不是,我们现在都是往一边倾,在族群公约底下,完全把自己压抑下来,自己的生命就不见了,一辈子「生命空白」了,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你看铁达尼号的故事很美啊,女主角本来也是压抑自己,顺从妈妈的意思要嫁给一个有钱人,后来愈想愈不对,本来要自杀,后来在船上碰到了男主角,开始解放自己压抑的心灵,从而谱出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追求自己所爱的,对不对我们先不管,但是她会去追求她所要的,这个生命是很可爱。当然这故事是编的,铁达尼号这艘船是真的沉下去了,但故事情节是拍电影的人编的;它告诉你,生命要取得自己的生命空间很难拿捏,因为有一个族群公约在,而你为了让族群公约能够兑现,去满足某一种欲望需求时,就要压抑自己的生命空间了。
这类情况,历史上的记载不胜枚举,小老百姓有这种情况的就更多了。历史上的政治婚姻就是这种状况,为了两国的和平,就把公主嫁给对方,这哪有自己的生命?完全是为政治而嫁的嘛,而且不去也不行,这样的婚姻你想会幸福吗?它完全是族群公约的问题,当中没有一点自己的生命空间。我们是修行人,这部份要去拿捏好,自己要取得平衡;而在这平衡当中,有可能族群公约会高一点,或自己的生命空间高一点,那没关系。像艺术家这类的,就属于生命空间高一点;当老师这一类的,是族群公约高一点,但还是能维持平衡。
假如自我的生命空间很高,族群公约完全不顾,那叫作边缘人,社会的边缘人。这种人跟社会、家里都不合,最后就变成流浪汉了。两者之间,你要取得一个平衡,其中一边高一些或低一点都不要紧,那是个人性格问题;这部份能够取得平衡,修行很快会成就。我不是叫你完全叛逆啊,完全叛逆就变成游民了。悉达多太子就是很叛逆啊,太子是准备要继承王位的,他的族群公约就很大,而他为了要打破这个族群公约取得平衡,只有叛逆爬墙出去了。但是在这以后,他就处理得很好了。
我们要讲的是,生活在这个世间底下,你是处在这种状况中,一定要把「意识形态」跟「染识」的问题处理恰当;染识的这个「族群公约」跟「生命空间」处理恰当以后,一旦进入「凈识」就很简单了,因为到达「凈识」,就是我们所谓「工程面的修行开始线」,当你到了这个地方,而技术面也到达修行开始线,这时技术面一发动,你就入三昧,直接就进去了;象限转移,就到法界了。假如意识形态还很重的话,在这个地方,要把你推进去,推不进去,这是一点人情也没办法讲的。有很多同修意识形态特别强,到这个地方全部卡住,换句话说,有太多个人理想、个人色彩,或是「想当然耳、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的这些人,到了那个地方,就是转不进去了,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你可能在其他地方学好了,来到这个地方也能进去,但进去以后「迷路了」,这个更麻烦了。你不进去还可以重修,进去以后迷路了,那个重修更困难。用世间法来讲,进不去的叫作「活当」,进去以后迷路的叫作「死当」;那不只重修,还要很多次,因为你的杂讯太多,那些杂讯要重新洗掉,才能再来。所以我们跟各位讲说,你真的要在我们这里修行的话,有几个工作你一定要做好,「四修法」就是要帮你重新架构一套这个系统的修行模式。我们这个系统的修行模式,它是一个生命改造的工程,这个工程需要一套心灵方程式,因此你必须先架构共同的「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假如你用的是外面的那种想法、观念,进去到这里就会全部卡住了,进不去;假如你已经具有所谓外道的禅定训练,这里你可能很容易进去,但进到这里面去,这些外道的杂讯会让你全部迷路,你会找不到我们要找的根性。
在我们的修行里,你要进去之前,首先要「先破根本无明」,也就是把一念无明起的「无明」先拿掉;但假如你用的是外面的杂讯,这一点就拿不掉,你就没办法舍识用根。其次,禅宗公案有一个「十牛图」,第一个就是找牛,那个牛其实就是根性,你要「找到根性」。牧牛图是直接讲「入定以后的境界」,你现在一开始要「找牛」,你找不到,进到里面才能找牛。我们讲「舍识用根」,就是你要先找到根性,不然你怎么用根?而要找根性之前,要先舍识;舍识就是先破根本无明。所以它是两个阶段:第一,破根本无明;第二,找根性。破根本无明就是不用识性,然后再找根性。这部份等讲到行法时再讲,你要先把这部份弄清楚,修行有这样的过程。
从这里可以了解,我们的意识形态才是真正刚强难化的部份;到了概念以后,你就要开始做调整,让生命空间与族群公约得到平衡,平衡的模式是怎么样无所谓,因为那是性格问题,但一定要维持平衡,不能绝对倾向一边。所以我会说,释迦牟尼佛是生命空间比较大,族群公约比较少的人;弥勒佛是族群公约较多,生命空间比较小的人,两个的性格全然不同。所以你会发现,释迦牟尼佛是比较苦的,他成佛的时候人寿百岁而已,福报一点点;弥勒佛成佛之时,人寿是八万四千岁。你看看,八千四百倍!是福报很大很大的时候。为什么福报会那么大?因为他族群公约照顾得多,而释迦牟尼佛是生命空间照顾得多。你去留意看看,这些在佛门中其实都要重新诠释,不然各位是看不懂的。
以上所谈的,就是要你离开世间结构的原因,而这个世间结构就是「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未解脱者,性识无定」,都是这种状况;所以遇到善缘,增长一点点,进一步退十步;而遇到恶缘,念念增长,只进不退。这就是世间的结构,它本来如此,但是你转入法界,那就不一样了!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