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6年:06-070《菩提道次第觉受歌》辑要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3日
来源:   作者:海涛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6年:06-070《菩提道次第觉受歌》辑要

   《菩提道次第觉受歌》辑要—一      海涛  辑

  1.听闻佛法不只在追求理论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能调伏并且转化自心。

  2.在听完佛法后,我们应该在生活上有所改变或转化才是。

  3.皈依的意义主要在于从心底生起对佛法僧三宝的虔信心。

  4.能将自己全心托付于三宝才算得上是一个佛教徒。

  5.皈依佛法僧真正的方法乃是以他们为典范,所以我们要下定决心成佛,并让法在我们的心识中生起。

  6.为了一切众生的福祉而发愿证悟成佛,这是一种非常美好且高贵的心愿,我们每个人都应如此祈愿。

  7.生起菩提证悟心的同时,也应把自己所累积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的福祉。

  8.不管我们修什么法,只要把所做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我们的善德都将会成为利众成佛之因。

  9.在修任何法之前,若在一开始我们便能想想皈依佛法僧的意义,同时生起菩提证觉之心的话,那么我们的修行就会变得更有效益。

  10.佛教的修行其目的均在于转化内心。而佛教徒在这方面是透过禅修,也就是心性上的修练来达成。

  11.倘若我们了解每个人都与我们一样,希望追求幸福,逃避痛苦,那么我们便能对他们真正生起一种慈悲的感觉。这才是真的在修习佛法,而我们的心也才能真正转变。

  12.倘若我们自认为是佛教徒以及佛陀的追随者,那么我们便有责任遵循佛陀的教示——消除我们的贪欲、瞋怒和憎恨等烦恼。

  13.一般来说,要让自己习惯并永久保持一种善行和善业,实在相当困难。反之,行恶造业则非常自然,毫不费力。

  14.累积恶业就像一颗石头滚下陡坡,既快且急,而要行善则如逆水行舟,又如鞭策一只精疲力尽的马,既慢且重。

  15.烦恼业障总是不会放弃任何机会,自然生起,然后再现身于我们每日的作为当中,我们有时甚至还明知故犯。

  16.快乐由善行而来,而痛苦则是来自于恶业所结的果。

  《菩提道次第觉受歌》辑要—二      海涛  辑

  1.快乐依于因与果而生,痛苦亦依于因与果而起,这就是自然的法则。

  2.心识要起念,外境要有一个心的专注对象。当心念生起时,我们的身体便会跟着起反应,所以不是只有外境的物质会导致我们的心起念。

  3.我们之所以有种种不同的体验,均来自于我们自己本身的作为,而种种不同作为的产生则来自我们的心态想法。

  4.我们的苦乐觉受完全依于自己的作为,而我们的作为则与我们自己的想法有极大的关系。所以邪恶的、不足为取的心念都要减少,甚至完全消除。

  5.我们应该把善良而具建设性的心念找出来,进而开展它、增长它。这种转心的方法,我们称为佛法或是修行。

  6.净业主要指的是清净贪欲、瞋怒、无明愚痴等三毒,尤其是由于无明所造下的各种恶业,它是成佛最大的障碍。

  7.由于我们的心像一个泉源——我们经验续流的根源,因此,掌控我们的经验之源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就是转化我们的心。

  8.转心的方法即是要观察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倘若知道结果是不好的话,我们便不应去做。在知道这个道理后,若能正确行事,它便会给我们快乐和安详。

  9.恶业的造作和烦恼障的生起虽然都是暂时性的,但它却有一定程度的杀伤力。所以倘若我们的心能时时不忘对治它的话,那么我们便一定能战胜它。

  10.当我们受制于瞋怒和贪欲的掌控和折磨时,便会变得害怕、沮丧、没有自信等。因此,我们要减少心不好的层面,并增长它善的层面。

  11.外在的物质享受也是让我们感到快乐的成因之一,但它绝非是一个究竟的根源。快乐的究竟根源还是在于我们的自心。

  12.一切有限的现象都是依于因缘和因果的关系而生起的。因此,我们也依于因果而有快乐与痛苦的感受。

  13.由于我们的心受到无明遮障的关系,所以无法如实地了悟一切诸法的本质。若想改变这一点,我们唯有让自己的心熟悉并定于空性的智慧中。

  《菩提道次第觉受歌》辑要—三      海涛  辑

  1.藏文「证悟」的第一个音节意为净除一切业障;而第二个音节则指生起善业或善德。

  2.心能透视一切诸法本质的力量乃是我们与生所本然俱足的,但它却为成佛的障碍所遮阻。

  3.在净除烦恼的过程中,它有各种不同阶段。一开始,我们只要减轻或减少自己的妄念即可。渐渐地,藉由其反作用力,我们便能增加自己的善德。

  4.我们所证得这种断一切烦恼的境界称为「灭谛」,而引导我们成就灭谛的便称为「道谛」。

  5.要斩除烦恼之根最直接的力量便是了悟空性的智慧,其他例如慈悲与爱,虽然也有助于此项修行,但它并无法直接断除这些恶业的种子。

  6.若能不断观修空性的智慧,我们心中的明性就会不断增长。

  7.成佛的究竟境界指的就是一种心完全清净的境界,因此,当我们开始修行时,便进入了清净自心烦恼业障的过程。

  8.我们应一一累积自己的善业,同时一一消除自己所造的恶业,这种修行便称为法道。

  9.道次第很有系统地说明了首先我们应该如何修,其次又如何等等,它指的就是法道的各个阶段和次序。

  10.我们可以这么说,佛的一切教言释论都可以道次第归类,因为它谈到了种种不同层次的法道。但「道次第」这个名词的使用,事实上是在阿底峡尊者之后才有的。

  11.大乘法教分为两类,一是经教,另一则是密续。经教的教法着重在菩提心的生起,以及菩萨行的实践——六波罗蜜的修行,而密续则建立在以上的基础上。

  12.依止法友被认为是道次第修行的根本,倘若我们能以此为要的话,那么我们所有的修行便都能获得圆满的成就。

  13.我们在今生或来世依止法友所累积的一切善功德将成为一种善缘,引领我们在修行道上圆满成就。

  14.若我们真想帮助他人调伏自心,我们便首先要调伏我们自己的心。

  《菩提道次第觉受歌》辑要—四      海涛  辑

  1.若想将自己的心完全彻底调伏,唯一的方法就是持续不断地修行。

  2.驯心的过程无法仅借着一点点的工夫便能达到,它需要持久而稳定的修行。我们无法在几天或几个月之内就看到修心的成果,它需要耗费数年的时间来做。

  3.当我们努力慢慢修练来转化它时,那么这时它才会是一种真正的转化、一种真正的调伏。

  4.我们希望能获得安详与快乐,而安详与快乐则得自良善而正确的因缘条件。

  5.找出别人的错误,却完全忽视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邪见和我执是件很愚蠢的事。

  6.若我们能亲近自己的上师,那么我们的一切违过将自然止息,而一切功德也将自然增长。

  7.当我们生起例如像忿恨或贪爱等的烦恼妄念时,我们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自我感觉。

  8.自我的妄念越强,我们的忿恨和贪执便越重。我执会增强我们的忿怒和贪执,但它绝对不是心的本性。

  9.我们可以断定烦恼是可以移除的,而我执的妄念则可藉由无我的了悟对治它。

  10.从我们出生那一刻开始,直到我们能照顾自己为止,唯有靠着许多人的帮助,我们才能顺利长大成人。

  11.我们的存活是建立在许多人的受苦和慈悲之上。但在我们能照顾自己之后,倘若我们无法回报别人对我们的恩泽,反只会受贪欲和瞋怒等左右而伤害别人时,那么这将是一件极为不幸的事。

  12.我们若要修行,必须以智慧为基础,如此才能培养开展出珍贵的证觉之心。

  13.若我们能关心他人的福祉远较自己的为重时,则这样的心比世间所有财富更为珍贵。

  14.顺逆缘与过去生我们所累积的善恶业有关。因此,不论别人怎么做,有福者依旧平顺腾达,而无福者,则不管多努力,仍常事与愿违,多与好运擦身而过。

返回目录

-------------------------------------------------------------------------------------------------------------

更多海涛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