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140讲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140讲
第140讲:六到彼岸和平等心
(2000年4月16日)
上次讲座,跟大家请了一次假,这是几年以来的没有出现过的,很对不住,今后还要特别努力完成任务。
现在我们就开始解说以三所知能相觉悟为中心的唯了别识学跟六到彼岸是什么关系。六到彼岸既是能够觉悟三所知能相的原因,也能成为觉悟三所知能相的结果。所以这地方我们特别要着重地说明,就是对于三所知能相的觉悟是个中心的问题。无论是从最初加行位的修习,无论是到最后菩提圆满成就,都离不开三所知能相的觉悟。可以这么说,三所知能相的觉悟就是菩萨的中心的任务。六到彼岸里头,既包含静虑跟般若,也包含布施以至于精进。六到彼岸包含的不但是对真实觉悟的问题,还有一般的自义利跟他义利,也就是自己跟其他众生共同修习无漏善。虽然共同修习无漏善,最重要的还是修习静虑跟般若。那也就是对真实的觉悟还是特别注意学习的。
所谓菩提,“强曲”(藏文:菩提),就是离不开觉悟,离不开对三所知能相能够觉悟。同时“强曲赛木巴”(藏文:菩提萨垛),勇心(“赛木巴”的意译),又可以说不只是对智的方面,对觉悟方面特别注意,还一个“赛木巴”,就是勇心的问题。这个勇心可以说不但是觉悟,而且是对善事特别勇毅,不但对于真实,同时对于无漏善心也特别勇毅。所谓菩提萨垛,就是不但对于觉悟特别精进,所谓精进也就是对于善事决不落后,对于恶事也决不沾染。所以精进问题,也就是表示了菩萨的勇毅之心。
六到彼岸里头,不但有静虑跟般若,还有精进,并且还有布施、戒律、堪忍,也是六到彼岸里头很重要的学习。六到彼岸整个的学习,无疑对于所知能相的觉悟是有利的,是可以作为觉悟的原因的同时它又可以作为三所知能相的觉悟的结果,就是三所知能相的觉悟又可以作为整个六到彼岸的原因,也可以作为其中的般若跟静虑的原因,也可以作为从布施以至到精进这些个善法的原因。
我们为什么要讲六到彼岸?六到彼岸跟菩提萨垛、跟菩提心、跟三所知能相的觉悟心一定要连在一起。为什么呢?因为它又是三所知能相的觉悟的原因,也可以作三所知能相的觉悟的结果。所以这地方咱们特别提出来对三所知能相的觉悟,也就是菩提问题。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要不然,善法可以说是没有基础。
我个人的看法,一个是真实,一个善,一个清净,这个三方面在世间来说就是个价值观的问题,就是真美善。这个美,咱们现在只说它不是像世间法的讲美,而是出世间讲清净,像最清净的意乐所摄持的六到彼岸,就是世间的真美善,我们不说真美善,说真净善,真实、清净、上善,那就是佛教里头以真实为中心,发展为真净善的全部的行为。
像布施来说,不但是不悭吝,不吝啬,主要是对于一切享用一点儿贪恋、贪着的心都没有。那就是对一切苦乐的爱憎、贪爱跟憎恚都没有,这些个都是跟布施相反。主要的布施就是对于所有的一切享用都不染着,一切享用不但是对于财物,也包括了对一个人身体的贪恋,这个身体就是色根,对这整个色根都一点儿不染着,不贪恋,这是布施的真实的意义。那这个布施才真正彻底。
再来,第二戒律。戒律就是对于家庭也是要出离,也就是咱们以前所说的梵行,要有一个鲜明的态度,就是所有的非梵行都是我们戒律里头应当抛弃的。一个菩萨,他要能够出家,求道,出家求戒律,那就是要整个放弃非梵行。在远离家庭的问题上,大乘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出家的问题,大乘比小乘更彻底,它远离世间的法,比小乘的那种无余依涅槃还要更远离这些世间的贪着。所以在第二个所谓戒律方面,我个人还有这么一种看法,大乘要真正做到彻底的非梵行,也就是彻底地远离家庭,这才叫做真正的戒律。
第三到彼岸,大家都已经察觉到,大乘人对于一切损害他的行为,对于他的身体、对于他的享用造成妨害的事情,他都完全不在意的,不注意的。所有损害他的肉体,就是他能享用的,他完全一点儿不介意。按说敌人残害你,你还不注意,这好像出于人的一般感受之外。一般人对自己的财产跟能享用的身体,这是人最要保护自己不受他人的侵犯的。可是真正地来说,对于自己的身根或者说色根,都宝爱的话,那就对于损害自己的人特别仇视。可是大乘人对于自己的色根并不是认为非常宝贵的,因为大乘人对所有这些个能享用跟所享用的事体,都是一样看待。
一般说你损害我的所享用,还是问题还比较小一些,你要损害我的能享用的色根,那事情就大了,不能忍耐了,不能堪忍。大乘人对于所享用的东西,并不爱着,而对能享用的色根、根身,也不特别爱着。那把自己能享用的、所享用的东西都看成不可爱恋的东西,那也就对损害自己的人并不特别注意,特别留心。说这能享用受到损害的时候,大乘人一样能够堪忍,能够认为没什么关系。这比第二种戒律的时候,对自己身心性命的家庭来说,无所留恋,对自己能享用的身体也一样,没有什么留恋的。受到损害是一样可以不注意。这好像讲这戒律、讲这堪忍好像大乘人特别没有人情味儿。所以这堪忍,也非常重要。
刚才说的那个精进,不但是要净做好事,净做最好的事情,而对于不好的事情是决定不做。这是精进的主要的意思。堪忍的主要的意思,就是对于自己的所享用的东西的损害、能享用的东西受到损害也可以一点儿不介意。这堪忍,不但对痛苦能做出十分无所谓的态度,而且还有一个方面,对于真正最犀利的出世间的真实能够彻底地察觉出来,对于这些大乘中的最真实的法性、最真实的法界,能够毫不忽略,毫不麻木。最真实、最妙正、最深刻、最关涉到人的觉悟的问题,一点儿不麻木,这种不麻木的心,不忽略的心,能普遍寻求、普遍深入,这种如理的思维,在菩萨也是最宝贵的心理。这种不但对痛苦感觉非常敏锐,最主要的是对于妙正的佛法一丝一毫都不忽略。这里头是堪忍心,不但是对痛苦,还对真实的觉悟心更是敏感万分。
这地方咱们对前头四个到彼岸稍微捋了一下。那就看出大乘的到彼岸行是怎么广大而又深入。那么有前头这四个到彼岸,它能保证心不散动。我们凡夫的心常常是散动的,而前头四种到彼岸就可以使心逐渐集中而不散动,它对于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不真实的感觉是非常锋利的,一点儿散动的心没有。你这个不散动的心才能认识真实,我们所认识的当前的事物完全是不是真正存在的,是最粗浅、最不真实的存在。跟咱们的能够使心非常不散动、非常集中,所感受到的那些个真实完全是不一样的。我们感受的都是非常粗浅、非常不可靠的、那些个错误的、不真实的、如梦如幻的那个世界。所以由这四种到彼岸使心非常不散动,才能够深入到真实的境界里头,也就是对于三所知能相如何认识、如何觉悟可以提供非常好的条件。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六到彼岸可以作为三所知能相的觉悟的原因。(休息)
底下我们想讲一下怎么通过三所知能相的觉悟进一步来学习六到彼岸,这个学习六到彼岸是特别的,不像以前说的每一个到彼岸都是各自可以独立的,现在讲的六到彼岸都是互相结合在一起的。前头咱们已经说,三所知能相的觉悟可以作为六到彼岸的结果,现在又提到三所知能相的觉悟可以作为继续学习六到彼岸的原因。
这地方也有一个心的问题,也就是也有智慧的问题,智慧往往是六到彼岸的结果,同时也是六到彼岸的整个无漏善行的整个的原因。这地方应该请大家注意,所谓平等心的问题。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特别提出,能真正证到真如、真正能证到法界的时候,那时候就有一个平等心的出现,这个平等心不但是一切众生都有的,也是一切菩萨所有的平等心,也是一切如来所有的平等心。
这个平等心就是证初地的时候,能够证到遍行性的真如。初地的时候证的真如有遍行义。初地菩萨能够证到真如的普遍存在的时候,这个普遍存在就跟一切士夫、一切众生,他所能够得到的真如的共同所有的存在,菩萨证的真如、证的平等心,正是跟一切众生乃至一切如来所证的平等心是一致的。这个平等心不只是菩萨的平等心,也不只是如来的平等心,而是与一切众生都共同有的平等心,在初地菩萨的范围就证到三方面都是平等的心。
这个平等心,当然跟前头咱们说的对三所知能相能觉悟的心是有关系的。三所知能相的觉悟到的那个心叫做了别识性,这了别识性进一步在初地菩萨他证真如的时候,就证到真如的遍行义,以遍行为义的真如,能证到跟一切众生共同的那平等心,就是菩萨跟一切众生共同能修习六到彼岸的一个基础,共同修习无上的无漏的善的一个基础。这一点非常重要。很难有这种机会,而众生跟菩萨同时修习一种六到彼岸,同时修习一种无漏的善行,这种机会是不多的。
这个无漏善行的六到彼岸,它有特别的一种意义,那就是它要成为六种最清净的意乐所摄持的六到彼岸,它这意味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在这里头我们稍微地提一下现在正在翻译的安慧《庄严经藏论》里边讲到四十四行相的作意所摄持的六到彼岸,跟这地方讲的六种最清净意乐所摄持的六到彼岸意思是相近的。这六种最清净意乐所摄持的六到彼岸。底下把它们的名字列一下。
“此作意修习者,谓随喜领略体会及喜悦作意:无饫足意乐、长时相续意乐、喜悦意乐、饶益意乐、大体意乐、及善法意乐,由六意乐所摄持故修习。”
这个《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说六到彼岸可以用种种方法来修习,特别提出来六种最清净意乐所摄持的六到彼岸。这个六到彼岸,就是咱们刚才说的初地菩萨所证的那个平等心,以三方面的平等心来修习以六种最清净意乐所摄持的六到彼岸。以平等心能够共同修习,不只是菩萨一方面修习,可以做到菩萨自义利跟众生的他义利汇合起来修习六到彼岸,是在初地菩萨证到真如以后有这种机会,这是一种特殊的修习方式。咱们下次再讲。
看看今天上午的讨论还有什么问题。
宗性法师:今天讨论中有这样一段:“此中转为因者:谓於阿赖耶识中所增长异熟、及等流习气。转为果者:谓由先业所感圆满而异熟之习气获得生起已、於诸馀众同分中引生阿赖耶识,并由等流习气得生起已、从阿赖耶识生起转识、及染污意。”最后一句转识是指那些?(韩老:一般是前七识。)染污意呢?(韩老:就是第七识。)那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分开呢?(韩老:转识是总的来讲,前七识都叫转识,它有转起的意思。转识包括第七识,这地方重复并不是不应该的,可以重复。)
崇智法师:异熟习气是不是就是指业种子?(韩老:异熟习气都指的业种子。一切种子识是指的等流习气。)
性慈法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韩老:等流习气跟异熟习气,异熟因,有异熟果,异熟因都是指的业种子,业力能感果的话,一般都是增上因。)
崇智法师:那等流习气是指什么?(韩老:就是一切种子识。)
吕新国:可不可以说,等流习气中有一部分是异熟习气?(韩老:等流习气跟异熟习气是两个概念。等流都不是业力所感的,所谓业力所感的都是异熟识,一切种子所感的是等流。等流跟异熟是两回事。)
栗强:您刚才讲课讲到平等心,是凡夫、菩萨跟如来都有的,唯识讲五种姓里有一种无种姓的众生,这里有没有矛盾?
韩老:不管有种姓、无种姓,它这个平等心有一点超越的意思,它不受种子的影响。它这个心,是一种特别意义的心。平等心是一切众生都具有的平等心,这个平等心就有点它不属于遍计所执性的范围,不是遍计所执性的心,也可以说它也超越一切异熟的这种心。这种心有一点真实心的意思,这个真实心是不属于遍计所执性的范围,也不属于依他起性的范围,是一种圆成实性的东西,是一种特殊的心。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