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八十四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6日
来源:   作者:韩清净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八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十四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摄异门分之下

  戊四、第四嗢柁南2 己一、嗢柁南标

  复次,嗢柁南曰:

  欲三种延请 法僧惠施故 厌梵志无常 聚沫等为后

  己二、长行别释9 庚一、欲三种差别2 辛一、标释三种3 壬一、宣说颠倒2 癸一、出依事

  诸欲无常虚伪不实者,谓于诸欲宣说颠倒,以是四种颠倒事故。

  以是四种颠倒事故者:谓彼诸欲是四颠倒所依事故。

  癸二、释颠倒

  当知此中,虚故无我,伪故不净,不实故苦,由于是处乐非实故。

  壬二、名妄法等2 癸一、说名妄法

  然彼诸欲似常等现,说名妄法,颠倒事故。云何诸欲名为妄法?为显此义,说幻事喻。虽非常等,然似显现,故同彼法。

  癸二、诳惑愚夫

  诳惑愚夫者,谓无闻愚夫,于彼诸欲不如实知,故于长夜恒被欺诳,深生染着,为变坏苦之所逼触;诸聪慧者则不如是,如实知故。

  壬三、喻诸过患8 癸一、喻枯骨

  又彼诸欲,喻枯骨者,令无饱故。

  癸二、喻段肉

  喻段肉者,多所共故。

  多所共故者:谓为众多所共有故,由是义显能为他夺。简非不共,故作是说。

  癸三、喻草炬

  喻草炬者,是非法行、恶行因故。

  癸四、喻一分炭

  喻一分炭者,增长欲爱大热恼故。

  癸五、喻大毒蛇

  喻大毒蛇者,为诸圣贤所远离故。

  癸六、喻梦所得

  喻梦所得者,速散坏故。

  癸七、喻所假借庄严具

  喻所假借庄严具者,托众缘故。

  癸八、喻诸树端烂熟果

  喻诸树端烂熟果者,危亡地故。

  辛二、不净异名2 壬一、总句

  又不净者,是其总句。

  壬二、别句

  言臭秽者,受用饮食变坏成故。屎尿不净变坏所成,故名臭处。诸肉血等变坏所成,故名生臭。可厌逆者,受用淫欲变坏所成,可恶逆故。

  庚二、延请差别3 辛一、招延奉请2 壬一、出所应

  复次,应招延者,约舍世财。应奉请者,约尽贪爱。

  壬二、释所由

  欲求果报,是故招延。欲求解脱,是故奉请。

  辛二、应合掌应和敬

  应合掌者,即为二事而延请时。应和敬者,应设礼拜问讯等故,应可与彼戒见同故。

  辛三、无上福田世应奉施

  无上福田世应奉施者,于彼惠施果无量故。

  庚三、法差别4 辛一、教法摄2 壬一、善说

  复次,善说者,文义巧妙故。

  壬二、现见

  现见者,于现法中可证得故。

  辛二、证法摄2 壬一、灭谛异名6 癸一、无热

  无热者,离烦恼故。

  癸二、无时

  无时者,出三世故。

  癸三、难引

  难引者,老病死等不能引故。

  癸四、难见

  难见者,天等趣中不可见故。

  癸五、内自所证2 子一、简异生

  内自所证者,唯信他等不能证故。

  子二、出唯圣

  诸有智者者,谓学无学。

  癸六、为舍为洲等

  为舍、为洲、为救、为归、为趣者,由后后句释前前句,显出离义。

  为舍为洲等者:集论中说:何故此灭复名舍宅?无罪喜乐所依事故。何故此灭复名洲渚?三界隔绝故。何故此灭复名弘济?能遮一切大苦灾横故。何故此灭复名归依?无有虚妄意乐方便所依处故。何故此灭名胜归趣?能为归趣一切最胜圣性所依处故。(集论五卷十四页31,682a)由是当知诸差别义。今说由后后句释前前句,义显出离渐次应知。

  壬二、道谛渐次2 癸一、标名正见

  又能了知四圣谛故,名为正见。

  癸二、释渐次相4 子一、生起等

  言生起者,于一切时容可生故。已生起者,于过去世住无学位。今生起者,于现在世或已证得,或修圆满。当生起者,或未证得,或勤修习。

  子二、应修应习等

  应修、应习、应多修习者,随其所应,如前当知。

  应修应习等者:前说:若修者,谓由了相作意故。若习者,谓由胜解作意故。多修习者,谓由余作意故。又若修者,谓于所知事而发趣故。若习者,谓无间、殷重修加行故。多修习者,谓于长时熟修习故。(陵本八十三卷二十页6338)由是当知彼差别义。或作意摄、或加行摄,所望有别,是故此说随其所应。

  子三、应随护

  应随护者,远离随顺退堕法故。

  子四、应触应作证

  言应触者,由身体故。应作证者,或果、或胜智,如说:我已证道故。

  辛三、说法摄10 壬一、应时而说

  应时而说者,若了知彼愿乐欲闻及堪闻者,方可为说。坐卑座等,是名为时。

  坐卑座等者:菩萨地说,菩萨说正法相,应以其时。谓当安住如法威仪而为他说,非不安住如法威仪。不为无病处高座者而说正法,不为坐者立说正法,不应居后为前行者而说正法,不为覆头而说正法。(陵本三十八卷十六页3151)此应准知。

  应当序说先时所作。

  应当序说先时所作者:声闻地说:善说正法,谓于时时能善宣说初时所作无倒言论。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于诸欲中,能广开示过患出离清净品法。(陵本二十五卷四页2085)此应准释。

  壬二、殷重为说

  若了知彼是增上已,即便殷重,随其所能,尽己所有而为说法。为欲开示彼彼差别未曾有义,非直华词乐说而已。

  若了知彼是增上已者:谓了知彼愿乐欲闻及堪听闻,不于下劣而生喜足,名是增上。

  壬三、次第随密随会

  次第者,开示义故。随密者,设妨难故。随会者,显释彼故。

  壬四、令欢喜令爱乐令喜乐

  令欢喜者,化受教者故。令爱乐者,化处中者故。令喜乐者,化诽谤者故。

  壬五、赞励诃摈

  赞励者,求彼实德,以称顺心,发自言音揄扬赞美。诃摈者,观彼实过,以无恚心,发自言音开示诃责。

  壬六、道理

  道理者,具四道理故,谓观待道理、作用道理、法尔道理、证成道理。

  壬七、有益无杂有法

  有益者,于所为处不弃舍故。

  于所为处不弃舍者:利益有情,名所为处。如法授与,名不弃舍。

  无杂者,无杂乱故,有系属故。

  无杂乱故等者:不非时说,名无杂乱。前后义趣非不相属,名有系属。

  有法者,能引义故,依于苦等有无量种出离远离所生法故。

  依于苦等者:谓依苦等四圣谛法应知。

  壬八、如众会

  如众会者,随剎帝利等四种会众所堪能故。

  壬九、慈心利益心哀愍心

  以慈心者,为欲令彼得乐义故。利益心者,云何当令若有殷重听闻正法,皆得悟解,获大利益故。哀愍心者,欲令彼修法随法行故。

  壬十、无所依无轻懱等

  无所依者,不为利养恭敬名称故;谓不依止衣服等事,亦不依止礼敬等事,唯欲令他悟入正法。又不于他有所轻懱,乃至广说不自高者,不为利养恭敬事故,作如是言:唯我能知如是法律,非汝等辈;乃至广说赞己[1]功德,谈彼过失。

  辛四、听法摄2 壬一、无杂染心3 癸一、远离贡高杂染3 子一、应时而听

  于时时间应听法者,至如是时,应自观察:我今说法多有所作,他说法时,应正了知,勿我于中当为障碍。

  子二、殷重恭敬而听

  即便殷重,以谦下心坐于卑座,具足威仪,随其所能听闻正法,起恭敬相。

  子三、不为损害等

  为欲启悟先未解义,而兴请问。若不悟解,或复沈疑,终不讥诮。于其胜者,恭敬随顺;于等、于劣,恭敬法故,亦不轻懱。

  癸二、远离轻慢杂染3 子一、恭敬说法师

  于说法师深生尊重。如说法者,当获无上大果胜[2]利故。

  子二、不轻法

  不轻法者,不作是言:此非绮饰文字章句,所有文句悉皆粗浅故。

  子三、不轻法师

  不轻法师者,不作是言:彼于我所种姓卑劣等故。

  癸三、远离怯弱杂染

  不自轻者,不作是言:我于解法无有力能。于其所证无怯劣故。

  壬二、无散乱心5 癸一、奉教心

  奉教心者,无恼乱心,唯欲求解故。

  癸二、心一趣

  心一趣者,为欲领解文句差别故。

  癸三、属耳听

  属耳听者,为欲了知音韵差别故。

  癸四、修治意

  修治意者,为欲悟入甚深义故。

  癸五、于一切心无不系念

  于一切心无不系念者,为欲无间领解音韵文句义故,无不了知、无不通达而空过者。

  庚四、僧差别5 辛一、正行摄2 壬一、正行异名2 癸一、总句

  复次,言正行者,谓是总句。

  癸二、别句2 子一、第一义4 丑一、应理行

  应理行者,住果有学。

  丑二、质直行

  质直行者,住于向道。

  丑三、和敬行

  和敬行者,是其无学。由彼唯于大师、正法及学处等深恭敬故。

  丑四、随法行

  随法行者,于因转时法随法行。由闻他音,内正如理而思惟故。

  子二、第二义

  又应理行者,是其正道及果灭行。质直行者,如其圣教而正修行,无谄无诳,如实显现。和敬行者,与六坚法而共相应。

  与六坚法而共相应者:谓六和敬名六坚法应知。

  随法行者,法随法行。

  壬二、正行果异名

  诸阿罗汉诸漏永尽,乃至广说。

  诸漏永尽乃至广说等者:此中诸阿罗汉种种广说,如声闻地别列其相,随应当知。(陵本三十四卷二十五页2808)

  最极究竟,乃至广说。亦名出离,超出坑堑,越度坑堑,乃至广说。永断五支,成就六支,乃至广说。获得预流不颠坠法,决定趣向三菩提果,乃至广说。如是一切,于自处所摄事分中,我当广说。

  辛二、大师子摄2 壬一、总句

  又大师子者,是其总句。

  壬二、别句2 癸一、诸句差别5 子一、腹所生

  腹所生者,简去异生卑劣子故。

  子二、口所生

  口所生者,从说法音而诞生故。

  子三、法所生

  法所生者,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之所生故。

  子四、法所化

  法所化者,从法身路而得成立,相似法故。

  子五、法等分

  法等分者,受用无漏法之财宝,相似法故。

  癸二、圆满差别2 子一、标

  如是诸句,显示增上生圆满,及父相似法生圆满。

  子二、配2 丑一、显示增上生圆满

  谓初句,于其增上生圆满中,遮器过失;第二句,遮其精血不净所生;第三句,遮其欲贪非正法生。如是三句,显示增上生圆满。

  丑二、显示父相似法生圆满

  第四句,显示自体相似之法;第五句,显示受用相似之法。如是二句,显示父相似法生圆满。

  辛三、序集摄3 壬一、标差别

  又序者,是缘。集者,是因。

  壬二、释异名

  缘增上故,名彼种类。因增上故,名彼所生。

  壬三、明建立

  虽因所生,藉缘势力方得生起,为彼依故。又于此中后句释前。

  又于此中后句释前者:前说集者,是其后句;序者,是其前句。由有因故,缘可为依,是名后句释前句义。

  辛四、善见摄2 壬一、总句

  又善见者,是其总句。

  壬二、别句2 癸一、别辨2 子一、善知善思惟

  言善知者,知法义故。善思惟者,如其正理而思惟故。

  子二、善黠慧善通达

  善黠慧者,全分知故。善通达者,如实知故。

  癸二、结显

  由后二句,显善见性;由前二句,显彼加行。

  辛五、圣摄3 壬一、圣

  又言圣者,是无漏故,及在圣者相续中故。

  壬二、出离

  言出离者,出离三界一切苦故。

  壬三、决达

  言决达者,究竟出离无退转故。

  庚五、师德差别5 辛一、为本为眼为依

  复次,诸法皆以世尊为本者,由佛世尊是其最初现等觉故。世尊为眼者,现等觉已,为诸天人等开示故。世尊为依者,所说法中,随所生起一切疑惑皆能遣故。

  辛二、能为眼能为智

  又佛世尊能为眼者,谓能引发俱生慧故。能为智者,谓能引发加行慧故。

  辛三、能为义能为法

  能为义者,谓能引发思所成慧故。能为法者,谓能引发闻所成慧故。

  辛四、能决了不显了义

  不显了义能决了者,一切疑惑皆能断故。

  辛五、能为一切义所依

  能为一切义所依者,谓能引发一切世间及出世间兴盛事故。

  庚六、厌差别2 辛一、由位别2 壬一、厌离欲等

  复次,厌者,谓于见道。言离欲者,谓于修道离欲究竟。所言灭者,谓于无学一切依灭。

  壬二、料简位次

  前之二种,于加行位修习厌行及离欲行;后之一种,在无学位行于灭行。

  辛二、由相别2 壬一、厌及离欲

  又言厌者,由见谛故,于一切行皆悉厌逆。言离欲者,由于修道永断贪故。

  壬二、解脱遍解脱

  言解脱者,由离贪故,一向安隐,于余烦恼心得解脱。遍解脱者,烦恼断故,于生等苦普得解脱。

  庚七、梵志差别2 辛一、标辨五句5 壬一、是为婆罗门

  复次,是为婆罗门者,究竟到彼岸故,蠲除诸恶故,是为其相。

  壬二、无犹豫等

  无犹豫等者,于自所证离疑惑故。

  壬三、断诸恶作

  断诸恶作者,于应作事无不作故,不应作事无有作故。

  壬四、离诸贪爱

  离诸贪爱者,无有利养恭敬爱故。

  壬五、于有非有着无有随眠2 癸一、出永断

  于有非有着无有随眠者,随眠永断故。

  癸二、释有非有

  当知此中,若现在世、若未来世名之为有,其过去世名为非有。

  辛二、料简其义2 壬一、第一义2 癸一、总标观察

  由此诸句,无倒观察婆罗门相。

  癸二、配释别相2 子一、前三句

  由前三句,显示多闻及与正知观见[3]其相。

  子二、第四句2 丑一、显所由

  或谓不正修习善品,故复显示第四一句观察其相。

  丑二、辨所著2 寅一、略标列2 卯一、标八种

  此中著者,谓八种着。

  卯二、摄二种2 辰一、别辨2 巳一、非有摄

  于非有中,作愁忧着。

  巳二、有所摄2 午一、于现在世

  于现在世所摄有中,有五种着。一、作修治,二、作救护,三、作我所,四、作高胜,五、作下劣。

  午二、于未来世

  于未来世所摄有中,作行、作动。

  辰二、总显

  总于三处,作极厚重、作极甘味。

  总于三处者: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差别,说名三处,时依处故。

  寅二、随别释4 卯一、作愁忧

  作愁忧者,所爱变坏故。

  卯二、作修治等

  作修治者,养育摄藏故。作救护者,于逼恼处求作救护故。作我所者,执为我所故。作高胜者,计我为胜而起憍慢故,如世尊言:世间众生慢为高幢故。作下劣者,计我为劣而起憍慢故。

  卯三、作行作动

  言作行者,是其希望未来世爱。言作动者,既希望已,方便追求。

  卯四、作极厚重等

  作极厚重者,是所爱乐,非可食用,谓金银等应可贸易。作极甘味者,是可食用。

  壬二、第二义3 癸一、显义

  复有差别。谓此五句,略显得道、道果作证。

  癸二、配句2 子一、配初句

  是为婆罗门者,略显得道。

  子二、配余句2 丑一、标

  无犹豫等、断诸恶作、离诸贪爱、于有非有着无有随眠者,如是诸句,略显获得道果作证。

  丑二、释

  于记所解疑惑断故,于所行中一切忘失法行断故,于未来世苦因断故,现在苦因粗重断故。

  癸三、释名3 子一、有

  所言有者,谓此义中,当知于其三界所摄诸相作意。

  子二、非有

  言非有者,于无相界作意思惟。

  子三、着2 丑一、出体

  所言著者,谓此义中是贪瞋痴。

  丑二、料简3 寅一、辨品类2 卯一、有学无学

  如无相定,诸有学者犹有随眠,非阿罗汉得有寻思、戏论、着、想四种杂染。

  卯二、出家在家

  前二是出家品,后二是在家品。由有着随眠,故彼得生起。

  寅二、释杂染2 卯一、出家摄

  诸出家者,由追忆念曾所更境,故有寻思;动乱现行,故有戏论。

  卯二、在家摄

  诸在家者,住现前境,有着、有想;由有染着,取诸相故。

  寅三、广因缘

  复有二种杂染因缘,谓不如理作意及顺彼处法。由此因缘,彼得生起,是故说此为彼因缘。

  庚八、无常差别2 辛一、苦圣谛摄2 壬一、辨四行2 癸一、无常苦义2 子一、征

  复次,所有无常皆是苦者,义何谓耶?

  子二、释2 丑一、第一义

  若有无常众同分者,有生老等众苦生起。

  丑二、第二义

  若依诸触有诸受者,彼皆变坏,生已寻灭,故说诸受皆悉是苦。

  癸二、空无我义

  若有生等苦法及有坏等苦法,彼皆无我。自非我故,于是处所亦无有我,由此摄受空、无我行。

  自非我故等者:谓诸行中我不可得,名自非我,由此摄受趣入空行。又彼诸行,与其自相及无常相、苦相相应,彼亦一切从缘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皆非是我,是名于是处所亦无有我;由此摄受入无我行。

  壬二、明慧忍2 癸一、解了等解了审解了

  又解了者,闻所成慧,诸智论者如是说故。等解了者,思所成慧。审解了者,修所成慧。

  癸二、喜乐等喜乐遍喜乐

  即于如是三慧行中,所有诸忍,名为喜乐、若等喜乐、若遍喜乐。

  辛二、随观等摄2 壬一、举差别

  又有无常随观、断随观、离欲随观、灭随观者,如声闻地已广分别。

  如声闻地已广分别者:声闻地说:无常随观入息出息,及与断、离欲、灭入息出息。如彼广分别义应知。(陵本二十七卷十三页2286)

  又无常力之所损害,乃至广说。当知此中,增一略文显无常等差别,障碍差别为后,如其所应。

  壬二、明证得2 癸一、得所未得及上作证

  为欲获得所未得者,最初得故,或先下劣有所证故。于上差别而作证者,谓于其断而作证故。

  癸二、观察审虑如理观察2 子一、略说义

  言观察者,此说于慧。言审虑者,说三摩地。如理观察者,此说二法无颠倒转。

  此说二法无颠倒转者:慧、三摩地,说名二法止观双运。圆满清净,名无颠倒转。

  子二、广无例

  虽实无有而显现者,谓于此中实无乐故。虚者,空无我故。伪者,不净故。不坚者,无常故。此则显示无四颠倒。

  庚九、聚沫等差别5 辛一、色如聚沫2 壬一、标四因

  复次,色如聚沫者,速增减故,水界生故,思饮食味水所生故,不可揉捼故。

  壬二、随难释2 癸一、不可揉捼

  非如泥团可令转变造作余物,是故说言不可揉捼。

  癸二、非聚似聚

  又实非聚,似聚显现,能发起一有情解故。

  速增减故等者:速增减者,喻聚无常。水界生者,喻缘摄受。思饮食味等者,喻喜为因。不可揉捼者,喻不随己欲。由是故说色如聚沫。

  辛二、受喻浮泡2 壬一、标义

  受喻浮泡者,三和合生,不久坚住相似法故。

  壬二、别释2 癸一、如地如云如雨

  言如地者,所谓诸根,彼生依故。言如云者,谓诸境界。言如雨者,所谓诸识。

  癸二、如雨击如浮泡

  如雨击者,所谓诸触。如浮泡者,所谓诸受,速疾起谢,不坚住故。

  辛三、想同阳焰

  想同阳焰者,飙动性故,无量种相变易生故,令于所缘发颠倒故,令其境界极显了故,由此分别男女等相成差别故。

  辛四、行类芭蕉2 壬一、征义

  云何行类芭蕉?

  壬二、释句3 癸一、如明眼人利刃入林

  如明眼人者,谓圣弟子。言利刃者,谓妙慧刀。言入林者,谓于五趣举意攀缘,种种自性众苦差别同树法故。

  癸二、为取端直芭蕉柱及截根披叶

  为取端直芭蕉柱者,谓为作者、受者我见。截其根者,谓断我见。披[4]折叶者,委细简择唯有种种思等诸行差别法故。

  癸三、彼于其中都无所获何况坚实

  彼于其中都无所获者,谓彼经时无坚住故。何况坚实者,何况有余常恒实我、作者、受者而可得见。

  辛五、识如幻事2 壬一、征

  云何识如幻事?

  壬二、释2 癸一、第一义2 子一、引句2 丑一、幻士住四衢道

  言幻士者,随福、非福、不动行识。住四衢道者,住四识住。

  丑二、造作四种幻化事

  造作四种幻化事者,谓象马等,如象身等虽现可见,而无真实象身等事。

  子二、合法

  如是应知随福、非福、不动行识,住四识住,虽有作者及受者等我相可见,然无真实我性可得。

  癸二、第二义

  又识于内隐其实性,外现异相,犹如幻像。

  丁二、黑品摄2 戊一、结前生后

  复次,已说白品异门。黑品异门,我今当说。

  戊二、标释一切2 己一、嗢柁南标

  嗢柁南曰:

  生老死藏等 可欣等烦恼 广说贪瞋痴 少等差别等

  己二、长行别释9 庚一、生差别5 辛一、生等生出

  所言生者,谓初结生,即名色位。等生则是胎藏圆满。出谓出胎。

  辛二、现起

  现谓婴孩,乃至少年及中年位。起者,乃至极老年位。

  辛三、蕴得界得处得

  又蕴得者,谓名色位。界得,即是于此位中,彼种子得。言处得者,名色增长,六处圆满。

  蕴得界得处得者:如有寻有伺地释应知。(陵本十卷二页731)

  辛四、诸蕴现

  诸蕴现者,谓从出胎乃至老位。

  辛五、命根起

  命根起者,舍故众同分,取新众同分。

  庚二、老差别6 辛一、蹎蹶皓首襵多

  复次,言蹎蹶者,年衰迈时,行步去来多僵仆故。言皓首者,发毛变改白银色故。言襵多者,皮缓皱故。

  辛二、衰熟朽坏

  言衰熟者,年衰迈时,即彼黄皴无光泽故。言朽坏者,势力勇健皆无有故。

  辛三、脊伛曲多黑子

  脊伛曲者,身形前偻,凭杖行故。多诸黑子庄严身者,青黑杂黡遍支体故。

  辛四、惛耄羸劣

  言惛耄者,于所作事经行住等无多能故。言羸劣者,诸根于境无多能故。

  辛五、衰退遍衰退

  言衰退者,念智慧等无多能故。遍衰退者,即诸根等,经彼彼念瞬息等位渐损减故。

  辛六、诸根熟诸行朽体腐败

  诸根熟者,即彼衰废无堪能故。诸行朽者,根所依处时经久故。体腐败者,即彼所说性衰变故。

  即彼所说性衰变故者:谓寿量将尽,身形临坏,于诸事业无复功能。如有寻有伺地说应知。(陵本十卷三页735)

  庚三、死差别4 辛一、殒终

  复次,殒者,舍身形故。终者,临死时故。

  辛二、丧殁2 壬一、第一义

  丧者,若于是时尸骸犹在。殁者,若于是时尸骸殄灭。

  壬二、第二义

  又丧者,据色身故。殁者,据名身故。

  辛三、寿退暖退命根灭

  寿退、暖退者,将欲终时,余心处在。命根灭者,一切寿量皆穷尽故。

  辛四、死殂落

  死者,其识弃舍心胸处故。殂落者,从死已后,或一七日,或复经于二三七日。

  庚四、藏等差别6 辛一、藏护覆

  复次,一切愚夫异生,于其六处,由执我故,名藏;执我所故,名护;由萨迦耶以为根本,各异世间见趣差别我慢增上爱现行故,名覆。

  辛二、味结合

  于顺乐受所有六处有贪欲故,名味。于顺苦受所有六处有瞋恚故,名结。于顺不苦不乐受所有六处有愚痴故,名合。

  辛三、随眠系属执着

  于过去世所有六处有顾恋故,名随眠。于未来世所有六处有希望故,名系属。于现在世所有六处有耽染故,名执着。

  辛四、执我所及慢

  于自摄受他身六处,执为我所。于劣中胜非自摄受他身六处,依慢种类,发起于慢。

  辛五、希求厚重

  于不定地欲界所系,发起后后所有希求。于其定地色无色系,如其所应,由广大微妙故,发起厚重。

  辛六、甘味不舍

  依在家品色声香味触,由爱味眷属所随逐故,发起甘味。依出家品六处,由懈怠放逸烦恼故,遍于一切不能舍离。

  庚五、可欣等差别2 辛一、辨四句2 壬一、标显

  复次,可欣、可乐、可爱、可意者,当知此四句略显可爱事。

  壬二、别释2 癸一、第一义3 子一、出可爱事

  此可爱事略有三种。一、可希求事,二、可寻思事,三、可耽着事。

  子二、配属四句3 丑一、约未来

  未来可爱事可希求故,名为可欣。

  丑二、约过去

  过去可爱事唯可欲故、唯可乐故,名为可乐。

  丑三、约现在2 寅一、列二种

  现在可爱事略有二种。一、境界事,二、领受事。

  寅二、配差别

  若境界事可爱乐故,名为可爱。若领受事可爱乐故,名为可意。

  子三、结说一切

  如是所说诸可爱事,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或境界、或领受,有差别故,或名可希求事、或名可寻思事、或名可耽着事,是故宣说如是一切诸句差别。

  癸二、第二义

  又可欣者,约未来世,可希求故。可乐者,约现在世,现可欲乐无厌足故。可意者,约过去世,随念可意而追忆故。可爱者,约妙色相,贯通三世皆可爱故。

  辛二、释随应2 壬一、可欲及欲所引

  又可欲者,悦意记念故。欲所引者,欲界系故,或复随顺二种差别受用欲故。

  或复随顺二种差别者:声闻地说欲有二种,一者、烦恼欲,二者、事欲。(陵本三十三卷九页2699)是名二种差别。

  壬二、可染着

  可染著者,贪处所故。

  庚六、烦恼差别3 辛一、体性义摄24 壬一、结5 癸一、标得名

  复次,于五种事能和合故,说名为结。

  癸二、列五事

  五种事者,一、所结事,二、能结事,三、罪过事,四、等流事,五、趣向事。

  癸三、别释相5 子一、所结事

  诸结所缘,名所结事。所以者何?由爱恚等,各于所缘随相差别而和合故。

  子二、能结事

  即彼诸结展转相引而和合故,名能结事。

  子三、罪过事

  诸结因缘,于现法中能生过罪,乃至领受从彼所生心法忧苦。由此因缘,能和合故,名罪过事。

  子四、等流事

  为当来世猛利贪等生成之因而和合故,名等流事。

  子五、趣向事

  能生五趣,于诸趣中能和合故,名趣向事。

  癸四、广罪过3 子一、能自损能损他能俱损

  由此因缘,自行恶行,遭他笞罚、缚录、诃骂、驱摈、害等种种众苦而生起故,名能自损。若不自遭,令他遭故,名能损他。若由彼故,自他俱遭,名能俱损。

  子二、生现罪生后罪生俱罪

  能生现法罪者,谓由彼故,遭如所说种种苦事,然不决定往诸恶趣。能生后法罪者,谓由彼故,虽于现法他所不知,然能为因往诸恶趣。能生现法后法罪者,谓具二种。

  子三、生现忧苦及当恶趣

  于现法中多怀染着,所欲不遂,广生种种心法忧苦,复于当来往诸恶趣。

  癸五、结胜说

  结虽无量,就胜而言,略有九结。

  壬二、缚2 癸一、出种类

  又约不随所欲义故,说有三缚,谓贪瞋痴,依三受故。

  癸二、释得名

  由彼因缘,虽欲脱彼而不能脱,故名为缚。

  依三受故者:乐受为依,贪所随增,生染着故。苦受为依,瞋所随增,生瞋恚故。不苦不乐受痴所随增,起颠倒故。谓于诸行自体,无常计常,苦计为乐,不净计净,无我计我。义如决择分说。(陵本六十六卷一页4939)[5]

  壬三、随眠2 癸一、释得名

  又烦恼品粗重种子之所随逐,说名随眠,是随缚义、是微细义。

  癸二、出种类

  取其根本,但有七种。

  壬四、随烦恼2 癸一、释得名

  又从烦恼生故,亲近烦恼故,随恼乱心故,名随烦恼。

  癸二、出体性

  除七随眠,所余一切染污心法皆随烦恼。

  壬五、缠2 癸一、释得名

  又现起相续无断绝义,说名为缠。

  癸二、出种类

  缠有八种,谓无惭等。

  壬六、株杌2 癸一、释得名

  又彼能令转成上品相续起故,能令身心无堪能故,说为株杌。如舄卤田,不任耕植。

  癸二、辨种类2 子一、五种

  又处所别故,彼所生疑有差别故,说五心株。

  又处所别故等者:疑所依处有五差别。一、于大师所,二、于正法所,三、于所学处,四、于教诫所,五、于诸有智梵行者所。依此五处而生疑惑犹豫,由是故说有五心株。集异门论名五心栽,名别义同。

  子二、三种

  贪等别故,说有三种。

  贪等别故说有三种者:贪瞋痴别,名三株杌。如有寻有伺地说。(陵本八卷七页573)

  壬七、垢

  又彼能令不清净故,说名为垢。

  壬八、儞伽2 癸一、常流注

  又于诸处门,常流注故,名为儞伽。

  癸二、常能害

  常能害故,亦名儞伽。

  壬九、箭

  又彼能令不寂静故,说名为箭。如被毒箭,若未拔时多不寂静。

  壬十、所有

  又能障舍故,有戏论故,名为所有。

  壬十一、恶行

  又非法行、不平等行现在前故,说名恶行。

  又非法行等者:三摩呬多地决择中说:由非善义,名非法行;非爱果义,名不平等行。(陵本六十二卷四页4977)

  壬十二、根

  又能等起一切烦恼、诸恶行故,说名为根。

  壬十三、漏

  又能出生当来生故,说名为漏。

  壬十四、匮

  又既生已,由老死等令匮乏故,说名为匮。

  壬十五、烧

  又非爱合会、所爱乖离、贪求利养所烧然故,说名为烧。

  壬十六、恼

  又能令愁叹忧苦恼故,说名为恼。

  壬十七、暴流

  又能令顺流而漂溺故,说名暴流。

  壬十八、轭

  又依前际,能为现法生死流转胜方便故,说名为轭。

  壬十九、取

  又依现在,能为未来胜方便故,说名为取。

  壬二十、系

  又难解故,说名为系。

  壬二十一、盖

  又于所知事能障智故,说名为盖。

  壬二十二、五结2 癸一、下分结2 子一、辨差别

  又望色无色界,欲界为下分;望其修道,见道为下分。

  子二、释得名

  由约此二下分差别,随其所应,说名五下分障,亦名五下分结。

  癸二、上分结

  与此相违,当知说有五上分结。

  随其所应说名五下分障等者:五下分结中,贪欲、瞋恚,当知依欲界为下分说;萨迦耶见、戒禁取、疑,当知依见道为下分说。此不分别,故言随应。

  壬二十三、林

  又言林者,能生种种苦蕴体性。由亲爱故,彼得增长,说名稠林。

  壬二十四、诤

  又能发起诸斗讼等种种忿竞,故名为诤。

  辛二、诃毁义摄6 壬一、黑

  明所治故,说名为黑。

  壬二、无义

  能引苦故,说名无义。

  壬三、弊下

  无所用故,说名弊下。

  壬四、有罪

  性染污故,说名有罪。

  壬五、应远离

  不应习近故,说名应远离。

  壬六、突尸罗等2 癸一、第一义7 子一、突尸罗

  毁犯所受清净戒故,名突尸罗。

  子二、恶法

  又恶法者,谓极猛利无惭无愧,不信佛等,毁谤贤圣,邪见相应故;或复种种恶法现行故;又有贪欲、瞋恚心等,乃至广说。

  又有贪欲瞋恚心等乃至广说者:等言,等取有愚痴心。能起恶行所有烦恼,与心相应,是名广说。

  子三、内朽败

  当知此中,内朽败者,外持沙门相故,内无沙门法故;犹如大木,外皮坚妙,内被虫食,虚无有实。

  子四、下产生

  下产生者,广如下产及非下产法门中说。

  下产生者等者:谓是异生诸卑劣子,产门所生、精血不净所生、欲贪所生,名下产生。若大师子,腹所生、口所生、法所生,名非下产生。如前显示增上生圆满中说。

  子五、水生蜗螺

  水生蜗螺者,谓所听受与水相似,除渴爱故。若诸苾刍犯禁戒等,如彼蜗螺秽浊净水,是故犹如有蜗螺水,不堪饮用,应远离故。

  子六、螺音狗行

  螺音狗行者,谓诸苾刍习行恶行,于受利养卧具等时,自称年腊[6]最第一故。

  子七、实非沙门称沙门等2 丑一、非沙门等2 寅一、非沙门

  实非沙门称沙门者,已失苾刍分,称有苾刍分故。实怀恶欲,而自称言我是第一真沙门故。

  寅二、非梵行

  非梵行者,实非远离淫欲秽法,而自称言我远离故。

  丑二、妄称沙门等2 寅一、妄称梵行

  又失苾刍性,而自称有苾刍性,是故说名妄称梵行。

  寅二、妄称沙门

  实非沙门,而自称言我是第一真实沙门,是故说名妄称沙门。

  癸二、第二义7 子一、突尸罗

  又舍所受故,名突尸罗。

  子二、恶法

  先舍恶法复还取故,名为恶法。

  子三、内朽败

  形相意乐互不相称,由是因缘,名内朽败。

  子四、下产生

  随其所欲而行住故,名下产生。

  子五、水生蜗螺

  毁辱所闻故,名水生蜗螺。

  子六、螺音狗行

  由邪受用诸信施故,名螺音狗行。

  子七、妄称沙门梵行

  邪言说故,名为妄称沙门梵行。

  辛三、指广说2 壬一、贪瞋痴等

  又有贪瞋痴忿恨等,乃至广说诸杂秽[7]事,摄事分中我当广说。

  摄事分中我当广说者:摄事分说:随烦恼者,谓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若忿、若恨,如是广说诸杂秽事。(陵本八十九卷七页6737)如彼广释应知。

  壬二、无常苦等

  又有无常、苦、空、无我、生法、老法乃至烧鸡,随其处所,即于彼中我当广说。

  庚七、广说贪瞋痴3 辛一、贪差别24 壬一、染着

  复次,染者,谓乐着受用故。著者,谓即于彼无所顾惜故。

  壬二、饕餮吞吸迷闷

  饕餮者,谓希望未来所得受用事故。吞吸者,谓彼所余助伴烦恼所吞吸故。迷闷者,次后当说。

  次后当说者:谓如下说,不能观察功德及过失故。

  壬三、耽着贪求

  耽著者,谓坚执已得,无所营为故。贪求者,谓追求未得,勤加行故。

  壬四、欲贪

  欲者,谓于未得、已得,希求获得及受用故。贪者,谓于受用喜乐坚着故。

  壬五、亲昵爱乐

  亲昵及爱乐,如所亲昵所爱乐中,应知其相。

  壬六、藏护

  藏者,谓于内所摄自体中爱故。护者,谓于他相续中爱故。

  壬七、执渴

  执者,谓于我所中爱故。渴者,谓倍增希求故。

  壬八、所染所憍所欲

  所染者,谓贪居处故。所憍者,谓七种憍所居处故。

  七种憍者:谓无病憍、少年憍、长寿憍、族姓憍、色力憍、富贵憍、多闻憍。如意地说应知。(陵本二卷十九页175)

  所欲者,谓种种品类受用贪欲所居处故。

  壬九、所亲昵所爱乐等2 癸一、约依处辨

  所亲昵者,谓是过去诸顾恋爱所随处故。所爱乐者,谓是现在诸欣喜爱所随处故。

  癸二、约串习辨

  又现法中串所习爱,名为亲昵。宿世串习所发生爱,名为爱乐。

  壬十、所迷闷

  所迷闷者,不能于中观察功德及过失故。

  壬十一、所贪着所缚着

  所贪著者,是耽乐心所居处故。所缚著者,是贪瞋痴所居处故。

  壬十二、所希求所系缚

  所希求者,能生爱故。所系缚者,是一切结所居处故。

  壬十三、是恶者

  是恶者者,谓能和合不善法故。

  壬十四、喜乐言说遽务

  为令现前而喜乐者,谓希望故。为令现前而言说者,谓以语言而追求故。为令证得而遽务者,谓生贪着身追求故。

  壬十五、耽着而住

  耽着而住者,谓得已抱持而不舍故。

  壬十六、等染等恶等愚

  等染者,谓于乐受起贪欲故。等恶者,谓于苦受起贪[8]恚故。等愚者,谓于三受起愚痴故。

  壬十七、顾恋系心劬劳

  顾恋者,谓于过去故。系心者,谓于未来故。劬劳者,谓由彼因缘,正起追求故。

  壬十八、炽然烧恼

  炽然者,谓所欲果遂,起染污心故。烧者,谓所欲衰损,起染污心故。恼者,谓所得变坏故。

  壬十九、为祈祷为触对为希求为欣悦

  为祈祷者,显示取着吉祥爱故。为触对者,显示取着摩执爱故。为希求者,显示取着与利爱故。为欣悦者,显示取着如意思惟所有爱故。

  壬二十、趣清净等

  又于诸欲其心趣入清净,乃至广说于五种出离界,应知如前三摩呬多地已说。

  又于诸欲其心趣入清净等者:三摩呬多地说:于诸欲中心不趣入,不美,不住,无有胜解,乃至广说终不领纳缘彼诸受。(陵本十一卷十二页892)如是种种诸离欲相,是名其心趣入清净。言五种出离界者,谓欲、恚、害出离,色出离,萨迦耶灭出离。亦如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一卷十一页890)

  壬二十一、憍醉极憍醉

  言憍醉者,谓与三憍共相应故。

  谓与三憍共相应故者:此中三憍,谓无病憍、少年憍、长寿憍。声闻地说:谓如有一乐受欲者,为受诸欲食于所食。乃至广说当得勇健,肤体充实,长夜无病,久时少壮,不速衰老,寿命长远。(陵本二十三卷十三页1982)其义应知。

  极憍醉者,谓依止[9]憍,遍于诸恶不善法中,能令其心不防护故。

  壬二十二、趣憍醉及生等憍

  趣憍醉者,谓于憍醉所有因缘受学转故。于诸欲中生等憍者,谓不观过受用欲故。

  壬二十三、平安领受趣受

  平安者,谓乐受自相故。领受者,谓诸受共相故。趣受者,谓余受因相故。

  壬二十四、欲贪坚着拘碍饕餮等

  又欲贪、坚着、拘碍、饕餮等贪,如闻所成地已说。

  辛二、瞋差别8 壬一、内垢内忌内敌内怨

  复次,言内垢者,谓于怨意乐坚持不舍故。内忌者,谓于所爱障碍住故。内敌者,谓能引发所不爱故。内怨者,谓能引发所不宜故。

  壬二、不可喜不可乐不可爱等

  又不可喜、不可乐、不可爱等,翻可喜等,如前应知。

  翻可喜等如前应知者:前说可欣、可乐、可爱、可意,翻彼应知。

  壬三、苦损害违逆不顺意

  又言苦者,谓彼自性苦,亦随忆念苦故。损害者,谓现前苦故。违逆者,谓于三世思惟苦故。不顺意者,谓现有苦能损害故。

  壬四、苦猛利坚硬辛楚不可意等

  又苦、猛利、坚硬、辛楚、不可意等,如摄事分我当广说。

  如摄事分我当广说者:摄事分说不可欣、不可乐、不可爱、不可意。(陵本九十一卷三页6865)如彼广说当知。

  壬五、暴恶等2 癸一、总句

  又暴恶者,是其总句。

  癸二、别句3 子一、蜇螫怨字语

  蜇螫[10]者,粗言猛切故。怨字语者,谓造文字无有依违粗犷言故。

  子二、怨嫌愤发恚害

  怨嫌者,谓毁辱所依故。愤发者,谓出言显发恶意乐故。恚害者,谓以手等而加害故。

  子三、颦蹙而住遍生愤恚

  颦蹙而住者,谓愤害已后,颦蹙眉面,默然而住故。遍生愤恚者,谓数数追念不饶益相,深怀怨恨恼乱心故。

  壬六、苦有苦有匮有灾有热2 癸一、释五句2 子一、约因缘辨

  若生烦恼,恼乱其心,由此因缘,便住于苦。如说:苾刍懈怠杂诸恶,便[11]住于众苦。有苦者,谓彼摄受未来苦故。有匮者,谓彼远离诸善品故。有灾者,谓彼能为余惑因故。有热者,谓于后时发热恼故。

  子二、约诸受辨

  又言苦者,是其总句。有苦者,谓忧苦相应故。有匮者,谓乐受变坏故。有灾者,谓在不苦不乐受中,于二不解脱故。

  于二不解脱故者:谓不解脱苦、乐二种故。

  有热者,谓于乐等,如其所应,有贪瞋痴火故。

  癸二、释二句

  又[12]于过去有苦,于未来有匮。

  壬七、害敌怨

  又害者,谓[13]显示摄受上品怨嫌故。敌者、怨者,如前已说。

  敌者怨者如前已说者:如前已说内敌、内怨,其相应知。

  壬八、摧伏破坏等2 癸一、别辨句

  又摧伏者,谓与未生士用生相违故。破坏者,谓与已生士用住相违故。为他所胜者,谓与未生功能生相违故。落在他后者,谓与已生功能住相违故。

  癸二、例相违

  又不摧伏、不破坏、非所胜、有所胜者,如是诸句,由前诸句其义应知。

  摧伏破坏为他所胜落在他后者:此四句中,初二句谓于善法现行,后二句谓于善法种子,如是差别应知。

  辛三、痴差别3 壬一、出种类2 癸一、举已说7 子一、世愚摄2 丑一、别辨句3 寅一、于前际无智

  复次,于[14]前际无智者,谓于过去诸行无常法性不了知故。

  寅二、于后际无智

  于后际无智者,谓于现在诸行尽灭法性不了知故。

  寅三、于前后际无智

  于前后际无智者,谓于未来诸行当生法性,及当生已当尽法性不了知故。

  丑二、释彼相

  彼于如是不了知者,谓依前际等,起不如理思惟:我于过去世为曾有耶?乃至广说我为是谁?谁当是我?今此有情从何而来?于此没已当往何所?

  子二、事愚摄2 丑一、标无知

  如是依前后际不如理作意,故于如是无常法性愚痴不了,于诸行中我见随逐,于内、于外、俱于二种唯有法性不能了知。

  丑二、释差别

  内谓内处,外谓外迹,内外即是根所依[15]处及以法处。由彼诸法于内可得,又是外处之所摄故。

  子三、移转愚摄3 丑一、于业无智

  于业无智者,谓于诸业唯有行性不能了知,而妄计度我为作者。

  丑二、于异熟无智

  于异熟无智者,谓于有情世间及器世间,若余境界,业因所起,妄计自在、作者、生者。

  丑三、于业异熟无智

  于业异熟无智者,谓遍愚一切,获得诽谤业果邪见。此即宣说外道异生,于诸法中所有无智。

  获得诽谤业果邪见者:谓如说言:无有妙行,无有恶行,及无妙行恶行二业果及异熟。是即谤无因果邪见。

  子四、最胜愚摄3 丑一、于佛无智

  于佛无智者,谓不了知如来法身及诸行相。

  丑二、于法无智

  于法无智者,谓不了知善说等相。

  丑三、于僧无智

  于僧无智者,谓不了知正[16]行等相。

  子五、真实愚摄

  于苦等无智者,谓如诸经所分别相,及十六行中不了知故。

  子六、染净愚摄2 丑一、于因无智

  于因无智者,谓于无明等诸有支中,能为行等所有因性不了知故。

  丑二、于因所生无智2 寅一、约诸支辨

  于因所生无智者,谓于行等诸有支中,从无明等因所生性不了知故。

  寅二、约诸法辨

  又于杂染、清净品法,谓不善、善、有罪、无罪、过患、功德相应故。随顺黑白,谓无明、明分故。黑黑异熟;白白异熟;及有对分,谓即黑白黑白异熟。如是一切,皆从因缘之所生故,名为缘生。于彼一切不了知故,名为无智。

  子七、增上慢愚摄2 丑一、第一义

  或于六触处不能如实遍通达者,谓于六处顺乐受等触所生中,彼灭寂静不能如实遍了知故。

  丑二、第二义

  又此加行,不能如实于法通达知见现观者,谓即于彼法不如实知故。

  癸二、指一切

  于彼、于此者,于如所说,或所未说。

  壬二、辨异名3 癸一、无知无见等6 子一、无知

  无知者,于不现见。

  子二、无见

  无见者,于现见现前。

  子三、无现观

  无现观者,于如实证不由他缘。

  子四、黑闇

  黑闇者,于其实事不正了知。

  子五、愚痴

  愚痴者,于不实事妄生增益。

  子六、无明昏暗

  无明者,于所知事不能善巧,于彼彼处不正了知。谓于彼彼所说义中,及于名句文身不能解了。

  谓于彼彼所说义中等者:此即释前于彼彼处不正了知。若义、若法,名为处故。

  昏闇者,成就诽谤一切邪见。

  癸二、障盖无明等

  又障、盖、无明[17]等,广说如摄事分。

  癸三、覆蔽隐没等

  又覆蔽、隐没、昏昧、遍昏昧等,广说如爱契经。

  壬三、辨能障7 癸一、不恭敬等3 子一、第一义

  不恭敬者,不修恭敬故。不尊重者,不信彼德故。不贵尚者,令彼所欲有匮乏故。不供养者,不施利养故。

  子二、第二义

  又不恭敬乃至不供养者,当知展转后句释前。

  子三、第三义

  又不恭敬、不尊重、不信有而听闻法等,广说如摄决择分。

  癸二、不承听不审听

  又不承听者,不欲闻故。不审听者,心散乱故。

  癸三、不住奉教心等

  不住奉教心者,不欲修行故。不修正行者,于法随法行[18],不如意乐正修行故。又不受学转者,于大师圣教不能证故。

  癸四、乐睡眠虚度生命等2 子一、总句

  又乐睡眠虚度生命者,是其总句。

  子二、别句2 丑一、唐捐无果

  唐捐者,不能修往善趣因故。无果者,不能得彼善趣果故。

  丑二、无义无利

  无义者,不能修得涅槃因故。无利者,不能得彼涅槃果故。

  癸五、不慰问同梵行者2 子一、释问句3 丑一、少病恼不

  又问少病恼不者,界无不平等故。

  丑二、少事业不

  少事业不者,加行事业无不平等故。

  丑三、起居轻利不

  起居轻利不者,希须饮食既饮食已,易消化故。

  子二、指余相

  又务力乐及无罪等,如声闻地食知量中,已说其相。

  癸六、不简择等

  又不简择、不极简择等,广说如声闻地。

  癸七、不思惟等

  又不思惟、不称量等,广说亦如声闻地。

  庚八、少等差别

  复次,少者,高广量不相应故。小者,卑狭量相应故。尠者,纔受世间言说量故。

  庚九、异门等差别

  复次,或异门者,自相差别故。或意趣者,俗相差别故。或殊异者,因相差别故。

  乙三、结略指广

  如是名为摄异门分。如是异门,于诸经中,随其粗显言多用者,略已采集示差别义。其余无量诸佛世尊所说异门及义差别,由此方隅、由此所学、由此言教,应当精勤别别思择异门、异义显示安立。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十四

  --------------------------------------------------------------------------------

  [1] 「己」,陵本作「已」。

  [2] 「勝」,大正作「修」。

  [3] 「見」,大正、陵本作「察」。

  [4] 「披」,大正作「[歹*皮]」。

  [5] 編按:此段引文原在卷六十六,韓清淨將之調整至卷六十一。

  [6] 「臘」,大正作「雨」。

  [7] 「穢」,大正、陵本作「碎」。

  [8] 「貪」,大正、陵本作「瞋」。

  [9] 「止」,大正作「上」。

  [10] 「螫」,大正作「蠚」。

  [11] 「便」,陵本作「使」。

  [12] 「又」,大正、陵本作「有」。

  [13] 「謂」,大正作「者」。

  [14] 「於」,大正作「在」。

  [15] 「依」,大正、陵本作「住」。

  [16] 「正」,大正作「善」、陵本作「諸」。

  [17] 「明」,大正作「眼」。

  [18] 大正無「行」字。

返回目录

----------------------------------------------------------------------------------------------------------------

更多韩清净居士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