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于中道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6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于中道

 

  时时精进不舍昼夜,不管是早上晚上,一天的时间,我们都要在精进中啊!因为时间是不断流逝,成佛的道路还离我们很远,所以要精而不杂、进而不退,这样才能到达,我们所要到达的道路。 所以人生世间,我们应该要把握难得机会,前面我们也说过了,说所有佛,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诸佛菩萨,都是为了一大事因缘来,为了要教导众生,如何去除污染能清净无杂,直向佛的智慧佛的境界,佛陀是用尽了心,所以也期待,我们众生立志定行,佛所说的无不都是清白梵行,因为佛陀来人间,绝对是不妄语者、不绮语者,佛陀是实语者。

  所以我们相信,佛陀所说的教法,不管过去是用方便法,循循善诱,也是同样要诱教我们行正道。

  就像有大人迷失了方向,问一位过路人说:「某个村庄,我要去的地方,你可以为我指个路吗?要不然这么大片的道路,这么多的岔路,到底我要转向哪里走向哪里?才找得到那个地方。」

  手一指:「在那里有看到吗?」

  「有、有,但是在很远,我担心若是一个不小心,又转错了,我说不定又再绕回原地。」

  这位指路的人就说:「对啊!条条道路都能够到达,不过你若是差一个方向,差一个方向不正确,可能你会在那里绕很久,绕不出来,说不定你会绕到别的地方去。」

  问路的人就说:「是啊!我很感恩,感恩现在可以遇上你,识路的人,可以让我在这么复杂的岔路,让我选择一条很正确,不会偏差的路。」

  「你既然那么用心在问路,我会告诉你,很简单而且一点都不复杂,不会让你容易迷路,你就是从这里向前走,你要记得有大路小路,要记得太大的路,你不要走,太小的路你也不要走,在这中间有一条,刚刚好的那条路。」

  「刚刚好,到底是多大才叫做刚刚好?」

  指路的人就说:「我看你很聪明,其实(怎么)大、小或刚刚好,你也听不懂。」

  「我就不知道,刚刚好的空间是多大。」

  指路的人就跟他说:「大的道路一直走一直走,太大了没有一个规则,说不定真的会迷路,太小的(路)向前走,说不定很危险,但是中间这条路,是经过很多人铺的路,每个地方的路,铺得很扎实稳实,只要你相信这条路,不大不小没有变化,你随这条路走下去,就是到你要走的境界,就是你要找的地方。」

  问路的人心存感恩,相信,相信这个指导道路的人,是这么透彻,若有这么多人,走过铺过的路,一定安全,我相信,所以他向这条路向前走,随着这条路的路形走过去。

  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路,我们既然问路,要用真心透彻来问,要为人指路的人,也要了解这条路的形貌,虽然每一条路都会到达,有的是会冤枉多绕,不知道要绕多远,才绕得到;有的路是很危险,我们要走的这条道路,不要贪,贪那么大,也不要冒险去走很小的路,我们有一条中道,刚刚好的道路,是我们走起来安全,而且过去很多的人,走过铺过很稳当的道路,这叫做中道。

  我们现在要走的这条道路,就是中道,《法华经》就是佛演说中道,去除过去的谈空,也排除了过去的说有,现在真空妙有,就是这个时刻,要向我们表达,所以我们大家要知道,佛陀来人间,就是为拔众生苦,众生的苦不离开集,那就是苦与集,苦就是从集来,集很多的时间,累世我们也是同样,无央数劫累生累世,在六道中轮回,所以在这么长久累世,所积来的无明烦恼造业等等,所以「集苦」,佛陀就是要来拔众生的苦。

  为拔众生苦—集苦

  为与众生乐—灭道

  就是要让,人人知道,苦是从集中来,那当然就要施法了,要用教法,用什么样的教法?就是要与众生乐,灭道,让大家知道,要如何除灭苦呢?来按部(就班)来,你们若能了解,苦的源头就是贪着爱欲,若不是有贪着爱染,就没有那么多的烦恼,这是一条很坎坷的道路,但是要相信自己,一定是走得到的目标,不管路有多远,只是有些担心,挡不住无常也挡不住时间,所以是不是那么长的路,这样的理想能达得到吗?这是比较担心的,所以说来不及来不及,另外的,人生苦难那么多,要怎么办?在这么无明的时代里,是不是能够人人启发智慧,能够分别是非,才能够启发那分慈悲,有了慈悲心有了智慧,自然就知道对过去,要一直忏悔,没有忏悔无法启开智慧,无法启开智慧,就无法有慈悲心,无法有慈悲心,那就是是非分不清,这就是人生。

  偏偏是在这种大时代,众生芸芸苦难偏多,用什么方法能够让更多人,同时赶快去将这盏灯点起来,提灯照路让人人安全一点,能够走上前面这个目标,不管是白天晚上,要勤修精进,走这条路不只是白天走,应该要精进到昼夜,所以佛陀在世时,初夜、中夜、后夜都是在精进。

  这就是表示要大家爱惜时间,精进不要分别是什么时间,知道了就要赶快精进,这是佛陀来人间,要如何拔除众生的苦难,那就是让大家知道,不要再集了,集那些无明烦恼,我们什么事情都要看得很开,我们能够用很单纯的心,让这种无明烦恼,从我们的心里这样溜过去,不要再停滞在内心。

  要能够快乐牵引他,那就是用法应机逗教,将这些烦恼无明是非,能够在他的内心,去除掉去除掉烦恼,循着一分光明,看到那盏灯火,他就有路走了,这样就是「灭道」,将烦恼灭掉道路就现前,灭掉了一分的烦恼,就是增加了一分灯光出来,心灵的灯光。

  希望我们人人,还未能做日月灯明佛,至少我们也可以,当一支手电筒来引路,这就是「与众生乐灭苦」,让他走更安全的路。

  种种因缘—造苦集

  种种信解—修灭道

  种种相貌—入世法

  行菩萨道—出世因

  「种种因缘造苦集」,芸芸众生都是因为,种种的因缘造了苦集,也是,「种种信解修灭道」,我们若是迷茫的众生,就是因为这些种种的因缘,才集来很多的苦,但是我们要修行的人,也是要用种种的信解,我们要相信佛陀所说的教法,虽然有初善、中善、后善,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根机,种种的法,我们一定要信解,所以就能够修灭道。

  怎么样的方法?灭掉我们过去错误的见解,错误在内心,这种的习气,贪、瞋、痴,要如何将它灭掉,这条道路,我们要很认真走,我们才有办法去除灭,这个无明烦恼,所以,「种种相貌入世法」。

  我们要用入世的方法,才能行菩萨是出世间道,所以常常说,我们要入人群中,适应众生的根机,我们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可以来带人,不管你是一个主任,我的科室要这样做,我已经想很清楚,这个方法对我们的科室,对我们的组处一定会有帮助,大家相信跟就对了。

  或者是有的人觉得,你凭什么做这么大的改变,我们大家静静来看,对不对?对啦!不要再怀疑往前走,合和互协,这样这条路就会很清楚,所以,

  「种种相貌」,意思就是说,我们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来人间我们在什么样的位置?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的心要很坚定,要用柔软的心来与大家分享,用智慧的观念,来带动大家往前走,这叫做,「种种相貌入世法」。

  就像佛陀来人间,不管是四姓阶级的众生,他都是用同样的心情,小根机的、利根器的,同样的,佛陀虽然他对利根器的人,他要用利根器的方法说法,小小的根机他用小小根机,刚刚好让他能够相信,这就是种种相貌,同样高的根机、低的知识,同样这样把他拉过来,导引他往这条路走,这就是要扮演,适应众生根机入世,所以我们必定,要用种种的相貌,我和大家都好,没有结恶缘都是很好的缘,你有什么烦恼我劝劝你,你的烦恼要去除,来打开心门欢喜向前走,这就是随众生机,这叫做「种种相貌」,这句话很重要。

  所以我们才能入人群,「入世法」就是入人群在人群中,所以最后就是行菩萨道,菩萨道,才是真正在人间无挂碍,向精进的目标走,这样叫做出世的因,让大家种一个出世的因,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志业,这也就是我们常常在说的,我们若没有用出世的精神,无法去做入世的志业,因为世间陷阱多,那种诱引的欲念很多,世间人的心很复杂,我们要修行,我们要引导人,我们自己的心若不定,我们的方向若不准,我们也会很快就被,这种复杂的境界牵引下去。

  但是我们要坚定我们的道心,我们的道心是行菩萨道,我们不会被周围,纷纷扰扰,很复杂动了我们的心,或者是让我们起厌烦,因为菩萨已经是觉有情者了,所以牵引所有的有情(众生),就是要向出世的路走,所以这是要布善种子。

  在《无量义经》,不就是这么说吗?佛陀来人间,他适应众生的苦难,所以他要当不请之师,他要在苦难中,安置安稳乐处,所以适应什么样的人,他就在那里撒种子,一生无量无量从一生,还是希望人人,「为救拔众生苦」。

  我们大家要知道,就是因为有,「集」来的「苦」,我们要让大家知道,我们自己要先知道,「为与众生乐」要「灭道」,我们要了解灭(苦)的方法,我们要修行于道,种种因缘会造苦业,所以我们对因缘我们要很注意,也用种种信解,我们可以修,如何灭除我们的苦难,走在正确的道路,「种种相貌入世法」,不管什么样的人,我们都愿意入人群中,如何去调解,他的心灵的无明暗蔽,正在找不到路,我们要去为他接引指教,种种相貌入世法。

  行菩萨才是真正,出世最坚固的因,所以我们是一个觉有情者,不要受众生那分迷茫,影响到我们,尤其是我们应该要去影响很多人,让他没有染着的心,要清净,这就是我们的洁净梵行。

  好吧!请大家要时时多用心啊!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